翻譯研究的格局與問題

2020-12-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翻譯研究的格局與問題 ——從趙稀方《翻譯與現代中國》談起

2018年12月17日 11:11 來源:文藝報 作者:李今

字號

內容摘要:趙稀方將其翻譯新論命名為《翻譯與現代中國》,雖說過於宏闊,卻點明了新世紀以來他思考與研究的一個面向,其專著《翻譯與新時期話語實踐》《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都是他在這一面向的探討中所取得的優秀成果。

關鍵詞:傳統翻譯;現代中國;經學;翻譯研究;文學

作者簡介:

  趙稀方將其翻譯新論命名為《翻譯與現代中國》,雖說過於宏闊,卻點明了新世紀以來他思考與研究的一個面向,其專著《翻譯與新時期話語實踐》《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都是他在這一面向的探討中所取得的優秀成果。

  翻譯之於現代中國思想文化建構的重要性雖說有點不言自明的意思,不過,如果借用馮友蘭說的自董仲舒至康有為經學時代終結的觀點為參照,當更能認識翻譯在傳統中國與現代中國轉型中的作用。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泛論經學時代」一章中曾談到,「在經學時代中,諸哲學家無論有無新見,皆須依傍古代即子學時代哲學家之名,大部分依傍經學之名,以發布其所見。其所見亦多以古代即子學時代之哲學中之術語表出之」。即使到了近代西學東漸之初,康有為之徒「仍以之附會於經學,仍欲以經學之舊瓶裝此絕新之酒」。但西學之新酒的至多至新,通過翻譯為中國輸入了全新的概念、術語、價值觀和思想體系,終使「經學之舊瓶破」,徹底結束了統治中國思想界兩千多年的經學時代。因此,翻譯不僅成為打造新瓶之材料,而且現代新見也要依傍翻譯之名、翻譯之術語以發布,以表出之。這表現在政治、文化、哲學、文學各個領域,整個20世紀貫穿了一個百年的翻譯運動。因此,要研究現代中國不能不研究翻譯,翻譯是和現代中國聯繫在一起的,這也是當今學術界為何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翻譯的問題,重新審視、反思與全球化時代相伴隨的翻譯的政治及其文化實踐。

  在翻譯研究領域,趙稀方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際也能夠立於學術前沿的位置,因為他不僅是西方最新理論的譯介者,更能夠將其融會貫通,應用於中國問題的研究,以敏銳的目光抓住具有標本價值的漢譯現象和文獻,並將其置於本土的歷史語境之中,發掘和透視中西相遇所生發的種種問題。其最卓著的示例當為書中《從政治實踐到話語實踐——明清「譯名之爭」》和《天演與公理——〈天演論〉與〈民約論〉》的研究。

  這兩篇文章所敘論的,無論是God的漢譯之爭,還是《天演論》和《民約論》的譯介問題,無疑都可稱得上是晚清時期的重要文化事件。一般學者從God「譯名之爭」引發大清帝國與羅馬教廷徹底分裂、導致康熙皇帝的禁教事件,看到的只是實實在在的政治衝突與翻譯的政治問題,而趙稀方則能夠以後殖民理論燭照歷史現場,通過爬梳《萬國公報》「聖號之爭」的紛紜異說,不僅辨析出新教內部歐洲教會與美國教會之爭,更能體悟到中國教士所以拼命主張中國古代的「上帝」即是基督教的神,是因為他們蒙受儒家文化的教養,卻又信奉西方基督教而導致的認同分裂所致。他們只有通過將基督教God漢譯為中國傳統的「上帝」才能夠巧妙地彌合這一分裂,達到既報效國家,又維護基督教信仰的雙重功效,由此揭示出「譯名之爭」背後更深刻的「民族身份」認同問題。

  嚴復譯述赫胥黎著作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論文》)的《天演論》和楊廷棟意譯盧梭The Social Contract(《社會契約論》)的《民約論》,無疑是馬克思主義興起於中國之前影響中國近代思想最大的兩部譯作。雖說早有學者指出,嚴復的《天演論》並不就是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論文》,趙稀方在對讀原作與嚴復漢譯增刪之異的基礎上,清理出嚴復漢譯《天演論》不僅對赫胥黎進行了改寫,還通過按語引入了斯賓塞的「物競天擇」鐵律。實際上風行一時的「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公式來自斯賓塞,並非赫胥黎,赫胥黎著書反對的恰恰是這一觀點。不僅如此,趙稀方更進一步溯源探隱,不僅將其置於英國經驗主義傳統的參照中,也把它放在晚清傳播的流變中,揭示出進化論原意所具有的漸進變化的英國經驗主義在中國受到漠視,反而經由革命派的鼓吹,和平的進化論被改編成為革命進化論的變異,從而揭示出翻譯與歷史的弔詭。楊廷棟將盧梭《社會契約論》漢譯成《民約論》也是如此,使「天賦人權」成為國人反抗清廷,進行民主革命的理論根據。實際上盧梭《社會契約論》裡只有一句話提到,人民有權利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獲得自由,其主要內容探討的是合理政治秩序的規則,並不在鼓吹革命。由此具有說服力地展現出西方社會學理論如何為中國晚清革命所改寫和利用的狀況。

  除此以外,《翻譯與現代中國》圍繞著偵探小說類型、《新青年》《學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翻譯通報》、香港《文藝新潮》等幾部雜誌的漢譯,還有「名著重印」、翻譯女性主義和俄蘇文學等重要的文化現象,展開了諸如翻譯西方法律制度;反思近代漢譯《茶花女》以來,崇尚感傷浪漫和底層批判,而忽略了西方文學中理性典雅傳統的翻譯引入問題;翻譯的當代轉型與延安整風運動及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之關聯;香港翻譯法國存在主義與對抗美國文化價值的特殊功能;翻譯人道主義理論與新時期的思想復甦等等,都是在翻譯與現代中國的大關懷下所進行的視野宏大的深入探究。趙稀方以一人之力顯示了翻譯的歷史與文化研究所需要的通觀性大格局,不僅橫跨宗教、社會、文化、政治、歷史、文學等不同領域,在他的專業文學之中又橫跨近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香港文學、俄蘇文學等學科。從理論上又涉及18世紀啟蒙主義、19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傳統、現代主義、女性主義、人道主義、後殖民理論、文化派翻譯理論,具有縱橫中外古今的馳騁之氣象,表現出作為翻譯研究的學者應有的學養和視野。可以說,該書昭示出翻譯研究的基本性質,就是跨學科。

  趙稀方的研究也說明回望與反思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時,譯介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與一般的影響研究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後者所依據的理論框架是「西方衝擊-中國回應」,偏重於從西方對中國影響的角度來看問題。這種研究路子使西方扮演主動的角色,中國反而成為被動的從屬者。事實上,中國向來是以自己的需要,為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主動「拿來」,並加以改造、融通和利用的。更重要的是西方對中國的影響也主要通過譯介這個轉換機制而實現。無論是翻譯還是批評、介紹和闡釋都經過了中國翻譯家、理論家和史學家的改寫。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考量外國文化-文學對中國文化-文學的影響,首先要立足於譯介這個轉化環節進行比較和影響研究,對譯介的研究可以為重新審視、衡定和敘述中國文化-文學現代化歷程和近現代中西交流與比較提供一條有效的途徑,重建新的圖景。

  最後,我想就書中提到的《紅與黑》翻譯論爭談一點看法,這涉及如何對待傳統翻譯理論和文化轉向後的新興翻譯理論的問題。我覺得兩者最好不要在時間上進行落後與先進的評價,實際上,兩者針對和解決的是不同層面的問題。

  我以為集中於如何翻譯才能弄清與原著對等的傳統翻譯理論,大致相當於詹姆斯·霍爾姆斯所劃分的應用翻譯研究,即為翻譯提出政策性建議以及開展翻譯批評。它一向隸屬於外國語翻譯的專業。對於應用翻譯專業來說,以原作為基準,對等翻譯的原則是其本體性的價值觀。而文化學派翻譯理論所開拓的新的研究路子,被學界稱作是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是從歷史的翻譯現象出發,看到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問題,尤其是更為複雜的文學翻譯更多涉及譯語社會、文化、意識形態、詩學、譯者、贊助者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因而,這一翻譯研究學派與傳統翻譯理論的「原著中心論」相對立地倡導,以譯本為中心,超越語言層面,在更宏闊的語境、歷史、傳統視野下,注重考察影響原著選擇、翻譯過程和譯本接受的各種文化因素,不再局限於傳統翻譯研究所探討的譯作如何更好地傳達原作的問題。

  總之,傳統翻譯理論和文化學派翻譯理論是在兩個研究路向上發展的根本不同甚至是相反問題的思考。傳統翻譯研究歸根結底探討的是翻譯怎樣能與原著對等的問題,是對翻譯實踐本身的研究與批評;而文化學派的翻譯研究恰恰要從原著與譯著的相異部分起步,探究譯著為何與原著不同的問題。前者處理的是翻譯本身的專業問題,只要有翻譯出版,就應有評判其高下優劣的批評建議活動,以發揮監督與改善的作用;後者雖然把翻譯現象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但不以推動翻譯學科本身的發展為目的,而旨在描述與探究文化、歷史或文學史的圖景和問題。所以,為更好地加以區別起見,我主張將文化學派的中國翻譯研究專稱為「漢譯研究」,以與傳統翻譯研究相區別。

  儘管從20世紀末以來,中國翻譯研究出現了文化轉向研究的新範式,但翻譯專業仍有其不可動搖的原作基準價值觀,以及漢譯研究所不涉及的應用翻譯研究的範疇和領域。這樣說並不是想畫地為牢,恰恰是要解放翻譯研究。文化學派的翻譯研究探討的不是如何翻譯的專業問題,而是通過漢譯現象研究中國哲學、政治、教育、文學等的歷史與文化問題,這一面向的研究不僅跨學科,而且屬於各個學科,只要有漢譯的學科,都可以進行翻譯研究。

相關焦點

  • 翻譯的定義及理論研究:現狀、問題與思考
    翻譯的定義及理論研究:現狀、問題與思考 2015年11月28日 09:12 來源:《中國翻譯》2015年03期 作者:穆雷 鄒兵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本文圍繞翻譯理論研究的核心議題展開討論
  • 張汨| 翻譯手稿研究:問題與方法
    基於語料庫的譯者風格研究:內涵與路徑 [J]. 中國翻譯,2017,(2):12-18.[18]孔慧怡. 重寫翻譯史 [M].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19]盧靜. 基於語料庫的譯者風格綜合研究模式探索——以《聊齋志異》譯本為例 [J]. 外語電化教學,2013,(3):53-58.[20]穆雷,鄒兵.
  • 穆雷:國家翻譯政策研究 問題與現狀
    我們做了一個小小的調查,中國語言政策跟語言規劃研究方面,大概有這樣一些數據,通過這些數據我們發現了這樣一些問題,關於翻譯政策的研究,現在研究的成果是非常少的,可以說是屈指可數。我們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國別翻譯政策的比較研究,對當前翻譯政策需求的調研以及對翻譯政策的內涵,形態,功能和實施途徑的研究都是比較缺乏的,在這方面我們有一些思考,就是我們能在這裡面做什麼。
  • 翻譯研究中的問題域轉換:生態翻譯學視角
    無論是當代中國譯論還是西方譯論,其理論目標都是解決問題,包括理論問題與現實問題。因此,翻譯研究始於問題又總是面向問題的研究,而問題總是在某種思維範式下提出並給予解決的。西方譯論的邏輯發展,不論是語言學轉向還是文化轉向,都在於它的問題域源於翻譯主客「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簡單性思維範式和提問方式中,並在這種思維範式中來解決的。
  • 美術研究著作翻譯,一直是個問題
    西文藝術史及理論著作的閱讀是每一個藝術史學生和其他從業者學習、研究的必經之路。但是由於外語能力或者其他方面的囿限,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依靠翻譯成中文的譯著,這就決定了譯著的重要性。往往新的譯著一上市,尤其是較知名藝術史或者理論家的重要著作,就會迅速被業內人士所關注,並成為專業圈內熱議的對象。那麼,翻譯的規範與質量就成了關乎教學研究的關鍵,甚至能夠影響到學科的發展。
  • 來聊聊「格局」的英文翻譯
    這些年喜歡說格局,做事情要有格局做人也要不斷提升格局設計要有格局對於商家來說,對格局的定義就是消費能力,比如旅遊要有格局,要出國旅遊才能放大的你的格局。女人要有格局,愛馬仕的包,蒂芙尼的鑽戒,迪奧的口紅,PRADA高跟鞋,這就是有格局。
  • 中國翻譯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
    學科意義上的翻譯理論研究,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學界,都是近40年以來的事。西方科學意義上的翻譯理論研究始於美國學者奈達1964年發表的《翻譯科學探索》。在該書中,奈達借用語言學和信息理論等研究方法,嘗試對翻譯過程中涉及的一系列翻譯問題進行科學探索。
  • 翻譯界知名學者線上匯聚,共話「當下翻譯研究的熱點問題與理論探索」
    8月15日,以「當下翻譯研究的熱點問題與理論探索」為主題的第四屆《外國語》翻譯研究高層論壇線上舉行。此次會議在線聚集了國內翻譯界知名學者,與會專家圍繞對外話語能力提升、譯學理論建構、應用翻譯研究、翻譯教育發展等議題展開精彩研討,新說頻現、銳見迭出。
  • 高遠:美術研究著作翻譯一直是個問題
    西文藝術史及理論著作的閱讀是每一個藝術史學生和其他從業者學習、研究的必經之路。但是由於外語能力或者其他方面的囿限,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依靠翻譯成中文的譯著,這就決定了譯著的重要性。往往新的譯著一上市,尤其是較知名藝術史或者理論家的重要著作,就會迅速被業內人士所關注,並成為專業圈內熱議的對象。那麼,翻譯的規範與質量就成了關乎教學研究的關鍵,甚至能夠影響到學科的發展。
  • 法律翻譯中術語與概念的精確對應問題研究
    分別於1982,1989,2008年,獲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學位,現代英語語言學碩士學位,漢英比較與翻譯專業博士學位。2002年3月至2013年12月任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曾兼任教育部外國語言文學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2013-2018);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商務英語專業教學協作組副組長(2013-2018);現兼任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學科評估專家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學科評估專家;中國商務英語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翻譯協會翻譯理論與教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律英語教學與測試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企業協會商務英語專業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會長
  • 一文看懂我國機器翻譯發展情況及BAT、科大訊飛等機器翻譯格局分析
    此過程一般指自然語言之間句子和段落等的翻譯,大部分見諸於世的翻譯軟體,如谷歌翻譯、金山詞霸和有道翻譯等均屬於機器翻譯軟體。機器翻譯的企業格局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機器翻譯技術也越發成熟。各大BAT等公司相繼推出自己的翻譯系統,以及一些新興的高新技術企業共同構成了我國機器翻譯的競爭格局,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國機器翻譯企業的基本情況吧!1.百度2010年初,百度組建了機器翻譯核心研發團隊。2011年6月30日,百度機器翻譯服務正式上線,目前支持28種語言的互譯。
  • 專著推薦|冷冰冰:《科普雜誌翻譯規範研究》
    在國內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代表論文為「編譯策略在科普雜誌翻譯中的應用」(《中國科技翻譯》2017年第三期)、「MTI科技筆譯教材應貫穿的五元次能力」(《上海翻譯》2016年第一期); 論文「譯者術語管理的理論支撐問題」(《中國科技術語》2015年第一期);論文「從『言語術語』之語言屬性釋術語誤譯」(《中國科技翻譯》2014年第一期);論文「高校MTI術語課程構建」(《中國翻譯》2013年第一期);
  • 學術翻譯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雖然學術翻譯作品的數量可觀,但遺憾的是學術翻譯研究至今尚未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本文首先闡述了學術翻譯研究的重要性,對以往國內關於學術翻譯的研究進行分析,並以此為基礎作出展望。研究發現,目前學術翻譯研究存在英譯漢研究較多、漢譯外研究較少和內部研究較多、外部研究較少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從術語翻譯、學術翻譯模式和翻譯質量評價三個層面提出了建議。
  • 沈語冰:翻譯也是一種研究——「重識」學術翻譯
    「翻譯」問題的諸多爭議。同時,在大量的、具體的對西方學術原典的理解、分析、推敲和研究之下,他也積澱下對「翻譯」這一特定學問的深刻認識。此次訪談,希望能夠透過他的視角,展開對當前「學術翻譯」以及由此拓展而來的「學術批評」等相關問題的思考與啟發。
  • 翻譯技巧幹貨 | (8)具體宏觀 格局轉換
    關鍵詞:具體宏觀 格局轉換技巧詳敘:英文多細節,中文多宏觀表述。
  • 【翻譯技巧幹貨】(8)具體宏觀 格局轉換
    英譯中時要遵循「具體轉宏觀」的翻譯原則,將英文細節描述在中文中高度概括表達出來,以適應中文表達習慣。核心技巧:英文細節描述轉換為中文宏觀表達技巧提示:技巧的練成要求同學們首先認識到中英兩種語言在宏觀微觀上的差異,其次在日常訓練中有意識地進行轉換,不斷積累中文宏觀表達!
  • 學術 | 李今:雙重視野下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的實踐——從趙稀方《翻譯與現代中國》談起
    因此,要研究現代中國不能不研究翻譯,這也是當今學術界為何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翻譯的問題,重新審視、反思與現代中國共起共生的翻譯的政治及其文化實踐。可以說,趙稀方的這部專著不僅顯示出縱橫中外古今的馳騁之氣象,也昭示了翻譯研究所應具有的通觀性大格局,及其基本性質:跨學科。      自從上世紀末文化學派的翻譯理論譯介到中國以來,國內學界也開始逐步推動著翻譯研究從以原著為中心向以譯著為中心,從傳統的語言層面向文化層面的轉型。
  • 特別推薦|中國翻譯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為《紅樓夢》翻譯、翻譯修辭學、職業化翻譯。許鈞教授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翻譯研究的發展之路》一文中寫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翻譯研究從初始開放和借鑑現當代西方翻譯理論,到強化交流與反思,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學習和探索研究方法,再到關注理論話語建設,注重跨學科綜合創新,我們一直致力於翻譯學科建設、學術研究與行業實踐的同建共構,不斷改善學科環境,發展翻譯教育,培養翻譯行業人才和學術研究隊伍,探索具有自身學術品格的理論體系,走的是一條
  • 許鈞:我的翻譯與研究之路
    比如在翻譯《追憶似水年華》過程中,我就遇到了不同層面的問題。針對翻譯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我思考、探索與研究,結合自己對《追憶似水年華》的理解與闡釋,寫出了系列研究論文,如《句子與翻譯——評〈追憶似水年華〉漢譯長句的處理》、《形象與翻譯——評〈追憶似水年華〉漢譯隱喻的再現》和《風格與翻譯——評〈追憶似水年華〉漢譯風格的傳達》。
  • 浙江師範大學校長吳鋒民:大力開展非洲問題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大力開展非洲問題研究 2012-04-17 來源:《光明日報》 浙江師範大學校長 吳鋒民  我們要立足中國、面向世界、聚焦非洲,全力打造非洲研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