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汨| 翻譯手稿研究:問題與方法

2021-02-13 浙大譯學館

[1]Alvarez, R. & C. Vidal.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6.

[2]Baker, M.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J]. Target, 2000, 12(2):241-266.

[3]Graham, J. Checking, revision and editing [C] // C. Picken. The Translator’s Handbook. London: Aslib, 1983: 99-105.

[4]Mossop, B. Revising and Editing for Translators [M]. Manchester: St. Jerome, 2001.

[5]Munday, J. Evaluation in Translation: Critical Points of Translator Decision-making [M]. London: Routledge, 2012.

[6]Munday, J. The role of archival and manuscript research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ranslator decision-making [J]. Target, 2013, 25(1):125-139.

[7]Munday, J. Using primary sources to produce a microhistory of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or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cerns [J]. The Translator, 2014, 20(1):64-80.

[8]Paloposki, O. In search of an ordinary translator: Translator histories, working practices and translator-publisher relations in the light of archival documents [J]. The Translator, 2017, 23(1):31-48.

[9]Pym, A. Negotiating the Frontier: Translators and Intercultures in Hispanic History [M]. Manchester: St Jerome, 2000.

[10]Pym, Anthony. 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 [M].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8.

[11]Schäffner, C. & B. Adab.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0.

[12]Shih, C. Y. Revision from translators』 point of view: An interview study [J]. Target, 2006, 18(2): 295-312.

[13]Snell-Hornby, M. The Tur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New Paradigms or Shifting Viewpoints [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6.

[14]Thaon, B. & P. Horguelin. A Practical Guide to Bilingual Revision [M]. Montreal: Linguatech, 1980.

[15]Tymoczko, M. Reconceptualizing translation theory: integrating non-Western thoughts about translation [C] // T. Hermans. Translating Others (Volume I).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13-32.

[16]馮正斌,林嘉新. 華茲生英譯漢詩的譯介策略及啟示 [J]. 外語教學,2015,(5):101-104.

[17]胡開寶,謝麗欣. 基於語料庫的譯者風格研究:內涵與路徑 [J]. 中國翻譯,2017,(2):12-18.

[18]孔慧怡. 重寫翻譯史 [M].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19]盧靜. 基於語料庫的譯者風格綜合研究模式探索——以《聊齋志異》譯本為例 [J]. 外語電化教學,2013,(3):53-58.

[20]穆雷,鄒兵. 中國翻譯學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分析(1992-2013)[J]. 中國翻譯,2014,(2):14-20.

[21]王穎衝,王克非. 中文小說英譯的譯者工作模式分析 [J]. 外國語文,2013,(2):118-124.

[22]文軍 等. 《目標》期刊學術論文翻譯述評及模式研究 [J]. 外語教育研究,2016,(1):35-40.

[23]文軍,王小川,賴甜. 葛浩文翻譯觀探究 [J]. 外語教學,2007,(6):78-81.

[24]許鈞,宋學智. 傅雷文學翻譯的精神與藝術追求——以《都爾的本堂神甫》翻譯手稿為例 [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5):744-753.

[25]許詩焱. 基於翻譯過程的葛浩文翻譯研究——以《幹校六記》英譯本的翻譯過程為例 [J]. 外國語,2016,(5):95-103.

[26]張春柏. 如何講述中國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學的外譯問題 [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1):9-14.

[27]張汨,文軍. 國內翻譯家研究現狀與流變趨勢 [J]. 中國外語,2014,(4):97-104.

[28]張汨,文軍. 朱生豪翻譯手稿描寫性研究——以《仲夏夜之夢》為例 [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3):120-128.

[29]張汨. 中國翻譯研究走出去之探討——Target主編Dirk Delabastita教授訪談錄 [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94+98.

[30]鄭錦懷、嶽峰. 翻譯史料問題研究 [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3):445-452.

[31]祝朝偉. 基於翻譯能力培養的MTI課程設置研究[J].外語界,2016,(5):61-69.

相關焦點

  • 譯見||張汨:注重翻譯手稿 推動譯家研究——Jeremy Munday教授訪談錄
    近幾年芒迪教授開始關注翻譯家以及翻譯史研究並提倡對一手資料的發掘,其中主要包括翻譯手稿、往來通信、譯者筆記等。本訪談中筆者與芒迪教授對翻譯手稿受忽視的原因、研究價值、研究方法及未來展望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以期推動翻譯史和翻譯家研究。
  • 穆木天晚年翻譯手稿「醒來」-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的厚厚的手稿,堆滿了一個碩大的紙箱,就放在會議桌的盡頭。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坎坷,中國現代文學著名詩人、教育家穆木天晚年翻譯手稿奇蹟般保存下來。1月14日,在北京師範大學勵耘報告廳,北師大文學院院長張健將這批珍貴手稿如數移交到穆木天后人手中。    穆木天於1921年與郭沫若等人發起「創造社」。他的詩集《旅心》被認為是中國象徵主義詩歌的先驅。
  • 著名詩人穆木天晚年翻譯手稿被如數移交其後人
    他的厚厚的手稿,堆滿了一個碩大的紙箱,就放在會議桌的盡頭。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坎坷,中國現代文學著名詩人、教育家穆木天晚年翻譯手稿奇蹟般保存下來。1月14日,在北京師範大學勵耘報告廳,北師大文學院院長張健將這批珍貴手稿如數移交到穆木天后人手中。  穆木天於1921年與郭沫若等人發起「創造社」。他的詩集《旅心》被認為是中國象徵主義詩歌的先驅。
  • 王智量捐贈《奧涅金》譯文手稿 耗時26年翻譯
    王智量捐贈《奧涅金》譯文手稿 耗時26年翻譯 2014-10-16 10:18:03國內最早譯本之一、曾獲俄國政府頒發的普希金紀念章和感謝狀的人民文學出版社《葉甫蓋尼·奧涅金》手稿昨天正式「入駐」華東師大檔案館,手稿主人、知名翻譯家王智量先生此次捐贈了家中所存全部手稿。  何其芳囑託譯詩:「你能翻!」
  • 李小龍能文能武 為我們留下了研究截拳道的6大著作手稿
    1979年美國洛杉磯市政府將補拍版《死亡遊戲》的開映日6月8日定為「李小龍日」(7月8日為錯誤翻譯)。1993年美國發行李小龍逝世20周年紀念鈔票,好萊塢名人大道鋪上李小龍紀念星徽。同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會頒發「終身成就獎」。1998年11月,獲中國武術協會頒發「武術電影巨星獎」。李小龍李小龍能文能武,他每當練功之餘,埋頭研究武術理論與訓練方法。
  • 牛頓手稿被330萬元拍賣,原來他研究萬有引力外,也愛看鍊金術
    但牛頓的研究絕不僅僅於此,最近12月8號,牛頓生前的手稿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以504,700美元約人民幣330萬,被一位亞洲的收藏家買入。 也有人說是因為在當時的英國教會會認為這些是歪門邪道邪教,所以牛頓的後人燒毀這些手稿但沒有完全燒乾淨意外留存下來的,但無論如何,經過蘇富比手稿部專家鑑定,這些確實是出自牛頓親筆。
  • 「不可破譯」600多年前的神秘手稿「伏尼契Voynich」終於被破譯?
    · 他將其描述為滅絕 proto-Romance語言的唯一已知例子· Gerard Cheshire博士聲稱該手稿包含性技巧,治療方法和心理智慧通過研究手稿中的字母和符號,他能夠破譯單詞的含義。根據語言學家博夫所說,Voynich手稿包含性技巧,育兒和心理學信息以及草藥治療。
  • 伏尼契手稿
    這是有專門研究的,無論是【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還是老人與海,還是尤利西斯,甚至你自己寫一本英文小說,只要寫的足夠長,整個文章中的字母分布規律都是大體相同的,這也是密碼學研究的重要方面。經過統計分析發現,伏尼契手稿的文字規律與自然語言很類似。就是詞彙的出現頻率符合一定的規律。
  • 五位英國作家,數十位中國翻譯家,大英圖書館在上海的手稿展值得一看
    連同這些手稿一同展出的,是數十位中國翻譯家對這五位英國作家作品的譯作,以及中國讀者購買與閱讀的不同版本。大英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的策展團隊,希望讀者們既能通過最原始的手稿,了解不同作家的創作方法、書籍從作家的書桌抵達讀者群的歷程以及不同作家的個性,也能獲知英國文學作品在中文世界的流傳歷史。
  • 王佐良手跡展裡的「浪漫往事」:最愛給妻子拍照 為其修改翻譯手稿
    無論是越洋的家書、謙虛的《自敘》、夫人徐序雋永的謄抄字跡,還是經典譯作《談讀書》、Typewriter稿件,以及首次公開的珍貴相片,都展示了王佐良作為一位集翻譯家、研究工作者於一身的大家風範,而展品中所透露出的小細節,也側面說出了王佐良嚴謹認真、謙遜低調的為人作風。
  • 翻譯研究的格局與問題
    因此,要研究現代中國不能不研究翻譯,翻譯是和現代中國聯繫在一起的,這也是當今學術界為何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翻譯的問題,重新審視、反思與全球化時代相伴隨的翻譯的政治及其文化實踐。而文化學派翻譯理論所開拓的新的研究路子,被學界稱作是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是從歷史的翻譯現象出發,看到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問題,尤其是更為複雜的文學翻譯更多涉及譯語社會、文化、意識形態、詩學、譯者、贊助者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
  • 牛頓手稿新發現,揭露近代科學之外的研究
    此外,手稿還揭示了牛頓對鍊金術和神秘的神學分支的秘密迷戀。牛頓蘇富比的手稿研究專家加布裡爾·希頓(Gabriel Heaton)對《觀察家報》表示:「這些論文令人著迷,其中你可以看到牛頓努力探究金字塔的秘密……這非常了不起,在此牛頓與這些使人著迷的遠古時代的偉大事物融合在一起。
  • 上海電影譯製廠公開翻譯手稿 見證中國譯製片的黃金時代
    張亨偉 攝「譯製片不是簡單的翻譯臺詞和配音,而是反覆的琢磨、校對。」曹蕾回憶,這項工作中有一個特殊的角色——口型員(一般由演員兼職),需要數出影片中外國演員講的每句話口型能裝多少中國字,翻譯人員據此調整每句話字數。塵封的配音手稿將進行第三批上海市級檔案文獻遺產申報。
  • 《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經典影片翻譯手稿首度公布
    12月2日,上影集團旗下上海電影譯製廠精選包括《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電影翻譯手稿在內的譯製片檔案,向社會各界公開展示,其中絕大部分檔案內容為首度公布。經過幾代上譯人孜孜以求的藝術創作和不斷積累,目前上譯廠已保存有1949年以來的譯製片檔案近萬件,其中主要包括譯製片翻譯劇本、電影膠片、電影海報、工作照、部分電影的獲獎證書等,此外還有部分譯製片導演、翻譯、配音演員的藝術創作總結、口述實錄等。
  • 翻譯家50萬字手稿疑被昆明法院「遺失」,拒絕「10萬元私了」
    1990年,因為一起普通合同糾紛案,時任全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的張經浩,將作為證物的50萬字翻譯稿件提交給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法院。案件經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調解後,張經浩便再也沒有見過這部手稿。
  • 【新聞】當代英美文學翻譯研究高峰論壇在浙江大學順利舉辦
    中華翻譯家為弘揚優秀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對於翻譯家所留下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傳承,要發揚,為此他提出要特別重視翻譯家手稿的收集、整理與研究。 最後,黃源深先生提出培養語感是提高母語修養的最好方法。語感好的譯者往往用詞精當,文句暢達,語段渾然天成,不見刀削斧鑿的痕跡,並用了很多自己的譯例對之進行生動地說明;語感不好,語言表達會出各種各樣問題。總之,母語是譯者的靈魂,是譯事成敗的關鍵,值得我們一輩子重視。
  • 所羅門的鑰匙手稿文組分類
    本文翻譯自Stephen skinner 的書籍the veritable key of Solomon(所羅門的真實鑰匙),轉載請註明原作者和翻譯者出處
  • 您還有不少翻譯手稿未完成,怎麼能半途而廢呢……
    鄭先生突然駕鶴西去,是中國文學翻譯界、教育界的巨大損失。他是法國文學研究、翻譯的泰鬥,在翻譯、教學和研究三大領域同時取得卓越成就。他著作等身,翻譯過《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等名著,編寫了《外國文學史》《法國文學史》等教材,前年剛出版38卷《鄭克魯文集》。他曾獲得傅雷翻譯出版獎、法國政府頒發的法國國家一級教育勳章、多個優秀成果獎。
  • 美國教授發現400年前最早《欽定版聖經》手稿
    【環球網留學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0月16日報導,近日,一名美國學者稱他在一所檔案館發現了目前已知最早《欽定版聖經》的手稿。這份目前已知的最早手稿在塵封400年之後終於重新與世人見面。據Miller透露,這本手稿於1604年動筆,1608年完稿,是《欽定版聖經》的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份手稿。早在17世紀初期,即1604年,剛繼任不久的國王詹姆斯一世就下令在漢普頓宮(Hampton Court)翻譯《聖經》, 《欽定版聖經》就這樣被翻譯成了英文,並於1611年出版。
  • 天書伏尼契手稿,被破譯了嗎?反覆加密的希伯來語說了些什麼
    仔細查看系統的輸出結果,二人得出結論,伏伊尼奇手稿的第一行經兩次拼寫更正後翻譯為英文,內容為:「她向牧師,家裡的人以及我和人們提出了建議。」康德拉克(Kondrak)建議,古代希伯來語歷史學家仍將需要進一步解釋這些翻譯,因為其語法非常明顯且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