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特別國際化的城市,體現之一是上海有很多的國際學校。作為三個孩子的父親,及學區房團隊的創始人,平時接觸了大量的家長,其中有一部分傾心於這些國際學校或偏體制外的雙語/民辦學校。這些父母基本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很多有留學或海外工作背景,考慮體制外的初衷不外乎以下幾條:
希望孩子將來有更廣闊的發展,
能接受國際化挑戰,
將來可以出國讀書,考取國外名校,
逃避體制內競爭壓力,
不想雞血,希望孩子接受快樂教育。
最近我有幸採訪到一位德國教育專家Müller女士。她畢業於教育學專業,在教育行業工作了15年,近幾年一直從事中德文化交流和致力於中德教育的發展促進。這次採訪讓我感覺收穫很大。
01
首先,她向我介紹了德國的教育體系。
幼兒園
德國的幼兒園裡,孩子們不需要學數學、寫字和計算,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整天玩耍」。但是孩子的學習任務並不少。他們得學習獨立完成那些在家由父母幫忙完成的事物,必須獨立解決和其他孩子的矛盾,學習融入一個團隊,學習社會準則,比如垃圾分類和獨自過馬路。幼兒園老師更多的是一個觀察者的角色,他們會暗中觀察孩子是否需要特殊教導,並對於孩子的一些表現會及時和父母溝通,提出建議,以便父母在家能協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中小學
德國六歲上小學,小學通常為4年。四年級結束時根據學生平時的成績決定下一步去哪種學校:普通中學(Hauptschule), 中級中學( Realschule), 或者高級文理中學(Gymnasium). 普通中學的學生一部分在9年級時會離開學校,參加職業培訓。另一部分會選擇再讀一年,和中級中學的學生同時畢業,然後參加職業培訓或進入職業學校。也有些中級中學的學生會繼續學習,同高級文理學校的學生一樣參加畢業考試,申請進入高校。
每個州的學校制度有些不同,但總體聽起來,有點類似中國的普通中學和重點中學的區別。普通中學的大部分學生成績一般,畢業後會更快的進入社會參加工作,重點中學的學生成績比較好,更多的會讀大學,將來的工作可能是教授、醫生、律師、商業等社會認可度高的工作。
大學
相比中學的輕鬆,大學則採用寬進嚴出的政策,要畢業可不容易。
除了主修還需要選兩門輔修專業,一般需要5年左右才能畢業,甚至有的人讀了7、8年還沒有畢業。有些專業的要求更高,比如師範專業Lehramt需要通過兩次國家考試才能被承認。而法律專業更為艱難,需要先通過大學各項考試及論文,才有資格申請參加第一次國家考試。通過第一次國家考試,修完實習期,最後通過第二次國家考試,才能從事檢察官、律師以及高級公務員。並且,德國的國家司法考試只允許參加一次,一旦落榜,沒有重考的機會。
02
那麼,傳聞中德國學習輕鬆作業少,是不是真的呢?
這點上,Müller 女士舉了一些例子。比如中小學一般在下午一點多或三點放多學。放學後學生們可以參加他們感興趣的社團活動。
作業也比較少。比如生物課作業可能是,按照植物清單在生活中找8種植物做成標本,並寫出他們的名字、特徵、習性等,做成一個植物冊。
她給我展示了一個中國學生完成的作業,不僅讓我感慨。比起中國傳統的背誦植物習性的方式,這種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顯然更受學生喜歡,它不僅要求學生去觀察身邊的植物,並要學會查詢數據,提取有效信息,還要整理和動手能力。
而且,這個中國學生在6年級的生物作業中拿了2分(最高是1分),因為沒有寫清楚每樣植物採集的時間和地點。而在10年級時候就是妥妥的1分了。德國人嚴謹的作風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其實,我感覺這樣一個生物作業也需要好幾星期才能完成。只是這種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當興趣作為內驅力時,就不會覺得這是什麼「煩人的作業」了。
我想,這可能就是很多人嚮往的「快樂教育」吧。
03
說起教育制度和理念上的差別,M女士說,這首先取決於社會背景和文化上的差異。
中國人多,好的教育資源有限,而在任何資源有限的地方,競爭是必然存在的。因此中國自古就有句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而且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發展非常迅速,大家的收入差距變得很大,少數高級管理者同一個普通工人的工作可能會相差數十倍!導致收入差距的原因有很多,大家發現,賺的多的人多數受過良好的教育,而收入少的人,多數的受教育水平不高。所以中國家長自然就希望孩子可以進入重點中學,然後進入名牌大學,將來找一份好工作。
而在德國,收入差距沒有那麼大,因此大家在選工作時更傾向於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工作,所以不會出現對分數的極致追求,不適合學習的人可以通過職業培訓去尋找合適的工作,比如美髮師,廚師等。
而且,德國人的觀念裡,天才不是訓練出來的,天才是天生的。所以大家認為超前學習沒有用,它可能讓兒童在某方面的記憶提前得到了訓練,但人類大腦的發展是有一定過程的,提前訓練並不能開發大腦潛能。
相應的,學校的教育制度也遵循這個原則。比如德國的幼兒園是禁止老師教兒童識字的。有研究表明,提前認字,會限制孩子的想像。,孩子認字後,對書本的理解就會通過文字而不是畫面,那麼孩子對於圖片畫面色彩的想像力、觀察力、思考力都會由此受到影響。
說到這,我想起自己以前給孩子講故事書,我習慣根據文字讀,最多簡化一下語言,而我的孩子總能看著畫面提出很多我想不到的問題,比如「為什麼小熊是不穿衣服睡覺的,而我卻要穿著睡衣睡覺」,「為什麼這個小男孩的表情不高興呢」,我常常被問住不知道如何回答好。
04
世界上沒有容易當的父母。M女士說,德國的父母也不像大家想的那麼輕鬆。在中國,祖父母一輩幫忙帶小孩的非常普遍,很多家庭還有鐘點工或阿姨幫忙。而在德國,帶孩子就是爸媽兩個人的任務,很多家庭都是兩三個孩子。為了讓孩子更好的適應幼兒園,德國幼兒園普遍有個時間的逐步延長過程,一開始先去上一小時,再慢慢增加到半天,最後延長到下午放學。這對於孩子非常人性化,但對於父母其實並不人性化,增加了接送的麻煩。
但和中國父母忙的方向不一樣,德國父母忙在別的地方。比如孩子第一天上小學前,父母需要給孩子準備一個「入學大禮包」,裡面包含孩子上學會常用到的一些文具等。需要父母親手準備和包裝,所以每個學生的入學大禮包都是不一樣的,拿到禮包的孩子會非常驚喜,期待著入學。五顏六色新意十足的入學大禮包也成為孩子美好的記憶。為此父母常常要提前好幾周開始準備。
德國人也很重視孩子的生日。有的父母會提前好幾個月開始想點子準備生日派對,不僅要準備吃的,裝飾家裡,還要邀請孩子的同學,甚至給他們準備禮物。為什麼需要父母花這麼多精力和心思呢?因為這樣會讓孩子更理解「」生日」,每年會有期待,教他們自己去尋找生活的快樂。在邀請小朋友時,也加強了小朋友的社交能力,去參加不同同學的生日派對,還可以了解到每家都有不同,不是每家都有花園,不是每家都住的獨棟的房子,父母來自國外的小朋友家裡有不同的習俗等等,對於孩子真是有諸多的好處。
05
採訪後,當我反思中德教育的差異時,發現其實我國的公立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和德國挺像的。光說中小學,也是推崇素質教育,也是四點就能放學,學校也提供很多的興趣班。但我們似乎並不滿意,很多人很焦慮。
可能,除了形式以外,我們還需要更加用心的去理解「教育」這個詞。它於社會文化脫不開關係,而我們每個家庭,不僅要適應環境,每對父母,也需要不斷的成長。
除了選擇好的學習環境,選擇合適的興趣班,還要多多看看教育的初心。
教育的本質,就是讓每個人可以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可以有尋找幸福的能力。
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可以自由選擇想要的生活,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以上是正文,如果你覺得有用,幫忙轉發給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