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家長更容易焦慮?和德國教育專家聊過後,我找到了答案

2020-12-11 小貝叔叔88

上海是一座特別國際化的城市,體現之一是上海有很多的國際學校。作為三個孩子的父親,及學區房團隊的創始人,平時接觸了大量的家長,其中有一部分傾心於這些國際學校或偏體制外的雙語/民辦學校。這些父母基本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很多有留學或海外工作背景,考慮體制外的初衷不外乎以下幾條:

希望孩子將來有更廣闊的發展,

能接受國際化挑戰,

將來可以出國讀書,考取國外名校,

逃避體制內競爭壓力,

不想雞血,希望孩子接受快樂教育。

最近我有幸採訪到一位德國教育專家Müller女士。她畢業於教育學專業,在教育行業工作了15年,近幾年一直從事中德文化交流和致力於中德教育的發展促進。這次採訪讓我感覺收穫很大。

01

首先,她向我介紹了德國的教育體系。

幼兒園

德國的幼兒園裡,孩子們不需要學數學、寫字和計算,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整天玩耍」。但是孩子的學習任務並不少。他們得學習獨立完成那些在家由父母幫忙完成的事物,必須獨立解決和其他孩子的矛盾,學習融入一個團隊,學習社會準則,比如垃圾分類和獨自過馬路。幼兒園老師更多的是一個觀察者的角色,他們會暗中觀察孩子是否需要特殊教導,並對於孩子的一些表現會及時和父母溝通,提出建議,以便父母在家能協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中小學

德國六歲上小學,小學通常為4年。四年級結束時根據學生平時的成績決定下一步去哪種學校:普通中學(Hauptschule), 中級中學( Realschule), 或者高級文理中學(Gymnasium). 普通中學的學生一部分在9年級時會離開學校,參加職業培訓。另一部分會選擇再讀一年,和中級中學的學生同時畢業,然後參加職業培訓或進入職業學校。也有些中級中學的學生會繼續學習,同高級文理學校的學生一樣參加畢業考試,申請進入高校。

每個州的學校制度有些不同,但總體聽起來,有點類似中國的普通中學和重點中學的區別。普通中學的大部分學生成績一般,畢業後會更快的進入社會參加工作,重點中學的學生成績比較好,更多的會讀大學,將來的工作可能是教授、醫生、律師、商業等社會認可度高的工作。

大學

相比中學的輕鬆,大學則採用寬進嚴出的政策,要畢業可不容易。

除了主修還需要選兩門輔修專業,一般需要5年左右才能畢業,甚至有的人讀了7、8年還沒有畢業。有些專業的要求更高,比如師範專業Lehramt需要通過兩次國家考試才能被承認。而法律專業更為艱難,需要先通過大學各項考試及論文,才有資格申請參加第一次國家考試。通過第一次國家考試,修完實習期,最後通過第二次國家考試,才能從事檢察官、律師以及高級公務員。並且,德國的國家司法考試只允許參加一次,一旦落榜,沒有重考的機會。

02

那麼,傳聞中德國學習輕鬆作業少,是不是真的呢?

這點上,Müller 女士舉了一些例子。比如中小學一般在下午一點多或三點放多學。放學後學生們可以參加他們感興趣的社團活動。

作業也比較少。比如生物課作業可能是,按照植物清單在生活中找8種植物做成標本,並寫出他們的名字、特徵、習性等,做成一個植物冊。

她給我展示了一個中國學生完成的作業,不僅讓我感慨。比起中國傳統的背誦植物習性的方式,這種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顯然更受學生喜歡,它不僅要求學生去觀察身邊的植物,並要學會查詢數據,提取有效信息,還要整理和動手能力。

而且,這個中國學生在6年級的生物作業中拿了2分(最高是1分),因為沒有寫清楚每樣植物採集的時間和地點。而在10年級時候就是妥妥的1分了。德國人嚴謹的作風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其實,我感覺這樣一個生物作業也需要好幾星期才能完成。只是這種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當興趣作為內驅力時,就不會覺得這是什麼「煩人的作業」了。

我想,這可能就是很多人嚮往的「快樂教育」吧。

03

說起教育制度和理念上的差別,M女士說,這首先取決於社會背景和文化上的差異。

中國人多,好的教育資源有限,而在任何資源有限的地方,競爭是必然存在的。因此中國自古就有句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而且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發展非常迅速,大家的收入差距變得很大,少數高級管理者同一個普通工人的工作可能會相差數十倍!導致收入差距的原因有很多,大家發現,賺的多的人多數受過良好的教育,而收入少的人,多數的受教育水平不高。所以中國家長自然就希望孩子可以進入重點中學,然後進入名牌大學,將來找一份好工作。

而在德國,收入差距沒有那麼大,因此大家在選工作時更傾向於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工作,所以不會出現對分數的極致追求,不適合學習的人可以通過職業培訓去尋找合適的工作,比如美髮師,廚師等。

而且,德國人的觀念裡,天才不是訓練出來的,天才是天生的。所以大家認為超前學習沒有用,它可能讓兒童在某方面的記憶提前得到了訓練,但人類大腦的發展是有一定過程的,提前訓練並不能開發大腦潛能。

相應的,學校的教育制度也遵循這個原則。比如德國的幼兒園是禁止老師教兒童識字的。有研究表明,提前認字,會限制孩子的想像。,孩子認字後,對書本的理解就會通過文字而不是畫面,那麼孩子對於圖片畫面色彩的想像力、觀察力、思考力都會由此受到影響。

說到這,我想起自己以前給孩子講故事書,我習慣根據文字讀,最多簡化一下語言,而我的孩子總能看著畫面提出很多我想不到的問題,比如「為什麼小熊是不穿衣服睡覺的,而我卻要穿著睡衣睡覺」,「為什麼這個小男孩的表情不高興呢」,我常常被問住不知道如何回答好。

04

世界上沒有容易當的父母。M女士說,德國的父母也不像大家想的那麼輕鬆。在中國,祖父母一輩幫忙帶小孩的非常普遍,很多家庭還有鐘點工或阿姨幫忙。而在德國,帶孩子就是爸媽兩個人的任務,很多家庭都是兩三個孩子。為了讓孩子更好的適應幼兒園,德國幼兒園普遍有個時間的逐步延長過程,一開始先去上一小時,再慢慢增加到半天,最後延長到下午放學。這對於孩子非常人性化,但對於父母其實並不人性化,增加了接送的麻煩。

但和中國父母忙的方向不一樣,德國父母忙在別的地方。比如孩子第一天上小學前,父母需要給孩子準備一個「入學大禮包」,裡面包含孩子上學會常用到的一些文具等。需要父母親手準備和包裝,所以每個學生的入學大禮包都是不一樣的,拿到禮包的孩子會非常驚喜,期待著入學。五顏六色新意十足的入學大禮包也成為孩子美好的記憶。為此父母常常要提前好幾周開始準備。

德國人也很重視孩子的生日。有的父母會提前好幾個月開始想點子準備生日派對,不僅要準備吃的,裝飾家裡,還要邀請孩子的同學,甚至給他們準備禮物。為什麼需要父母花這麼多精力和心思呢?因為這樣會讓孩子更理解「」生日」,每年會有期待,教他們自己去尋找生活的快樂。在邀請小朋友時,也加強了小朋友的社交能力,去參加不同同學的生日派對,還可以了解到每家都有不同,不是每家都有花園,不是每家都住的獨棟的房子,父母來自國外的小朋友家裡有不同的習俗等等,對於孩子真是有諸多的好處。

05

採訪後,當我反思中德教育的差異時,發現其實我國的公立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和德國挺像的。光說中小學,也是推崇素質教育,也是四點就能放學,學校也提供很多的興趣班。但我們似乎並不滿意,很多人很焦慮。

可能,除了形式以外,我們還需要更加用心的去理解「教育」這個詞。它於社會文化脫不開關係,而我們每個家庭,不僅要適應環境,每對父母,也需要不斷的成長。

除了選擇好的學習環境,選擇合適的興趣班,還要多多看看教育的初心。

教育的本質,就是讓每個人可以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可以有尋找幸福的能力。

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可以自由選擇想要的生活,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以上是正文,如果你覺得有用,幫忙轉發給有需要的人。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缺乏創造力?看了德國人的教育,答案找到了
    德國課程設置是出了名的實用型,跨年級、跨學科,什麼實用些什麼。學科學的時候直接動手操作,學語言直接進入場景講各種情況下需要的用語。課堂帶給孩子的是快樂的體驗,課後也不留作業,只留下幾個問題讓孩子自己找答案。很多時候這個答案也是不唯一的,孩子們通常會加入自己的理解。
  • 面對兒童焦慮,英國專家向家長提出的六大建議
    兒童與成人一樣,也會不時擔心和焦慮。有些孩子,甚至可能會過於焦慮,無法正常玩耍。「我站在月臺上看到火車呼嘯而過,我以為坐在火車上就是這樣的感受。」你只有知道了孩子到底在擔心害怕什麼才能提供到位的幫助。但是,如果焦慮經常給孩子造成困擾,讓他們躲避每天應該面對的事情,甚至錯過某些重要的環節,那麼就有必要尋求更多的專家建議。
  • 三位專家談教育:家長焦慮危害孩子,家長提兩個問題直擊靈魂
    編者按:12月11日~13日,中國教育30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在北京舉行,三位教育專家就中國家庭教育的問題各抒己見。家長們聽到後好奇心起,問出了兩個問題:我們的焦慮從哪來的?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消除焦慮?先介紹一下這三位大名鼎鼎的專家,他們分別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和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劉長銘。
  • 三位專家談教育:家長焦慮危害孩子,家長提兩個問題直擊靈魂
    編者按:12月11日~13日,中國教育30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在北京舉行,三位教育專家就中國家庭教育的問題各抒己見。家長們聽到後好奇心起,問出了兩個問題:我們的焦慮從哪來的?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消除焦慮?先介紹一下這三位大名鼎鼎的專家,他們分別是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和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劉長銘。
  • 為什麼很多寶媽都在做微商?跟十幾個寶媽聊過後,我找到了答案
    不過,我突然就想到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寶媽都在做微商啊?恰好有個朋友要開某商大會,我也就混入其中找了一些寶媽聊了一下,感觸還挺多的,這裡就分享一下吧!一、「你沒生過孩子,所以不知道我為什麼做微商」「你沒生過孩子,所以不知道我為什麼做微商」這是一位剛生孩子不久的寶媽小倩給我的答案。初聽這句話,我覺得有點故弄玄虛的味道,但聽小倩仔細說完,我才發現真如她所說。
  • 另類教育焦慮:接受孩子決定的家長
    最近《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提供了基於科學的育兒指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警告家長不要過多地讚揚孩子:不要為「稱讚上癮」推波助瀾,孩子們會強迫性地做出一些行為以便贏得讚許。文章提供的建議是如何精準地找到稱讚對象,「稱讚做事的過程而不是稱讚人」,因為「稱讚結果或稱讚人可能鼓勵孩子將焦點集中在那些東西上。她會感受到一種表現焦慮。
  • 這部熱播紀錄片,緩解了我的教育焦慮
    在和周圍媽媽朋友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這種情緒很普遍。對於「教育」這個話題,或許天底下所有家長都一樣,都難逃憂心、疑慮與困惑。說實話,我也不是那個例外。養育姐姐和弟弟的這些年,時不時會有一些焦慮和無奈感充斥我的頭腦。
  • 為什麼德國人做事認真專注?看其教育孩子的方式,就能找到答案
    看其教育孩子的方式,就能找到答案所以我開始看很多電影、有關德國的書籍、紀錄片,我才發現,德國人之所以如此認真,與小時候對於專注的教育有著密切關係。很多人認為這不就是素質教育嗎,這與專注力有啥關係?其實這與小時候德國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有關,德國家長在孩子玩耍的時候,不會隨意進入孩子的空間、隨意打擾孩子,所以孩子在公共場合也有了不打擾別人的習慣。
  • 教育專家李鎮西:為什麼要讓孩子都出類拔萃?要找到適合的路
    教育專家李鎮西:為什麼要讓孩子都出類拔萃?要找到適合的路 11月1日,著名教育專家李鎮西新作《教育的100種可能》新書籤售會在成都言幾又書店舉行,該書由灕江出版社出版,其中記錄了他36個學生的人生經歷。這些學生來自各種崗位,他們的多數在當年是普通生,甚至是「問題生」。
  • 焦慮,中國式教育的痛點
    為何在中國式教育的背景下,家長越來越感到焦慮?如何讓學區房不再被神聖化,真正回歸教育本質?在孩子教育過程中,家長、老師、社會應當分別扮演怎樣的角色?今年暑假,伴隨著名演員海清領銜主演的《小歡喜》熱播,教育話題再次掀起全民大討論。
  • 德國的成功,從幼兒園開始,這3種教育方式值得中國家長學習
    可是現如今中國的教育觀念就過分注重幼兒教育了,雖然國家要求禁止幼兒園小學化,但是家長卻仍不忘記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經過孩子同意就給孩子報了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剝奪孩子幸福的童年。
  • 教育專家聚焦「中國式焦慮」 關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 趙琬微)「不給孩子報幾個輔導班,走在路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12月13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家庭教育論壇會場上,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分析了「中國式焦慮」的原因,幫助孩子和家長一起「走出焦慮」。
  • 別焦慮,今天來聊一聊我眼中的中職學校
    也許看到這裡,我朋友圈裡非常多從事中等職業教育的校長、老師,內心會有些許的不適,Relax,不知者無罪!但這的的確確就是真實的來自當下很多城市學生家長的疑問,雖然「很傻很天真」,但是確是他們內心真實的焦慮。於是,在被反覆問過很多次之後,我決定提起塵封多年的筆,寫一篇不那麼專業但真誠的文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1 別焦慮,中職沒那麼冷門!
  • 為什麼中國式家長的焦慮毫無意義?
    自主性、社交能力、創造力的作用,至少不比書本知識和考試能力的作用小,而這些能力的培養也需要時間和機會。孩子本來可以用上輔導班的時間自由玩耍,家長眼中的「瞎玩」,其實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鍛鍊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做決定。如果一個孩子整天被家長安排各種活動,在活動中又要聽老師指揮,怎麼可能發展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呢?
  • 教育之道無它,唯愛與榜樣而已 升學e網通幫助家長找到與孩子正確...
    今年暑假,電視劇《小歡喜》火爆螢屏,劇中三個家庭、四個孩子的高考故事把中國家庭的教育焦慮暴露無遺。演員海清扮演的童文潔更是因為過於「真實」被網友戲稱為「我媽本媽」。
  • 關於中國家長式焦慮
    昨天,同事發了我一篇微博推文,標題叫做《班主任,主宰著我的喜怒哀樂》。裡面說的就是,從孩子上了小學開始,班主任和自己的每一次聯繫,都能夠讓自己如臨大敵,瑟瑟發抖,緊張異常。班主任,成為了家長的一根最緊繃的弦。這,很常見。正如我同事也感嘆到,這推文寫得實在太生動了。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已經成為了一個司空見慣的話題。
  • 為什麼中國式家長的焦慮毫無意義?
    自主性、社交能力、創造力的作用,至少不比書本知識和考試能力的作用小,而這些能力的培養也需要時間和機會。孩子本來可以用上輔導班的時間自由玩耍,家長眼中的「瞎玩」,其實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鍛鍊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做決定。
  • 「我為什麼這麼容易感到焦慮?」
    KY測評部經常焦慮和失眠的七七醬。01.焦慮是不可避免的嗎?除去現實原因以外,還有很多人會反饋說「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很焦慮」,並且很困惑為什麼其他人好像都很鎮定自若,只有我很容易就感到焦慮不安,為什麼我好像比別人更容易焦慮?這是因為焦慮不僅受到個人生活中的壓力性事件的影響,還與我們的人格特質、認知態度、成長環境等等因素有關。
  • 1.5萬小留學生背後:見證了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和人性的趨利避害
    還有的家長認為,送孩子出國的是你們,享受國外優越教育資源的是你們,出現問題的時間,才想到自己的祖國,這顯然是不合適的。你們需要自己想辦法,自己承擔相應的責任。有的家長甚至說機票太貴,有自媒體對英國留學三年的費用做了統計,應該高達150萬,既然願意花費150萬元送孩子出國讀書,為什麼沒有錢買機票送孩子回國?
  • 從《三十而已》顧佳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焦慮的殘酷真相
    但在電視屏幕前的觀眾看來,顧佳就是一枚妥妥的焦慮發射器啊!好在,顧佳是一位真正懂教育、在乎孩子內心世界的媽媽。但現實生活中,很多被焦慮掌控的家長和孩子,並沒有那麼幸運。2017年,UC大數據發布的《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顯示:十大家庭焦慮因素中,位於前三位的分別是小孩健康、小孩教育和夫妻關係;最讓80後媽媽(獨生一代)焦慮的事情中,房子(學區房)、小孩入學、老人贍養和二孩壓力等都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