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

2020-12-13 騰訊網

掃描解鎖七月份的精彩

封面故事

火山碎屑流 (PDC)是源自火山噴發的複雜多相流,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火山死亡事故都是由PDC造成的。這篇綜述討論了在理解PDC內部的複雜過程以及這些過程如何影響氣流動態和危險足跡方面的最新進展。

Research Highlights| Making and breaking mountains

造山和破山

冰川是影響山脈高度和地勢的侵蝕力量,它本身也受到氣候和構造的影響。在一些山脈中,有人提出,冰川通過侵蝕雪線及其以上的高海拔地區來控制山地地形----這現象被稱為"冰川大鋸"。也有人認為,冰川保護山頂不被侵蝕。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的兩項新研究為冰川在侵蝕山脈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見解。

瑞士洛桑大學和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的Günther Prasicek及其同事利用一個一維模型來研究冰川和河流侵蝕的影響。通過測試各種構造抬升率和氣候因素,他們確定冰川山地貌與河流系統一樣,同時受到氣候和構造的影響。不過與河流侵蝕相比,冰川侵蝕產生的山體地勢較低,是更有效的侵蝕力。模擬的侵蝕作用顯示了冰川如何侵蝕和雕刻山脈,從而支持了冰川大鋸的概念。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Jingtao Lai和Alison Anders深入研究了來自底層山體基巖的地熱是如何影響冰川冰動力學以及隨後的冰川侵蝕的。將在不同構造體制下,具有不同的地熱通量的冰川侵蝕和冰原模型耦合,作者們證明熱通量增加會在更高的海拔導致更快的侵蝕速度。因此,在構造活躍,地熱通量高的山地帶的冰川會造成冰川大鋸效應,而熱通量較低的地區則會出現較慢和較低的侵蝕。

冰川對山體侵蝕和地形的影響,及其與構造體制和氣候變化的聯繫是很難觀察到的,因為它們緩慢地在地質時間尺度上發生。這兩種基於模型的方法為這些不同力量之間的平衡帶來了新的量化見解,例如納入更詳細的水文學和更多的經驗數據,將進一步提高我們對冰川在造山方面的長期作用的認識。

Research Highlights | Transition to tall evergreens

向高大的常青樹過渡

亞洲在南亞、東南亞和中國地區的熱帶森林受到了直接和間接的壓力因素,即土地使用變化和人為氣候變化的威脅。例如,氣候變化會改變植物的表型和植被結構,進而影響植被分布、碳儲存和生物多樣性。因此,需要深入了解這些過程以進行有效的管理並提出政策建議,特別是在熱帶亞洲,因為在36個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中,亞洲有7個。

德國森肯貝格生物多樣性和氣候研究中心的Simon Scheiter及其同事利用動態植被模型(aDGVM2)研究氣候變化對整個亞洲熱帶地區植被形成的影響。與2000至2019年相比,2080至2099年的地上生物量預計在代表濃度路徑4.5(RCP4.5)和代表濃度路徑8.5 (RCP8.5)會分別增加12.7%和22.8%。這些變化在亞洲大部分熱帶地區是一致的,只有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出現了負變化。這種生物量的增加主要與從小樹到高樹,從落葉生物群落到常綠生物群落的轉變有關,在印度和東南亞最為明顯,RCP8.5的模擬的高度變化為5至10米。因此,忽略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的同時,亞洲被自然植被覆蓋的熱帶地區預計在本世紀末之前仍將是一個碳匯;這主要是由於二氧化碳的肥化作用。然而,研究發現大模型內的各個組合成員模型的結果各不相同,這表明在評估未來植被趨勢時需要考慮多種模型。

地面生物量的潛在和預計的增長為自然植被保護成為一項氣候緩解戰略提供了支持。然而,從開放向封閉的生態系統, 即草地向森林的轉變也可能帶來保護方面的挑戰;雖然這種過渡有利於減緩氣候的變化,但也可能威脅到生物多樣性,造成群體之間的衝突。

News & Views| The tree-lined path to carbon neutrality

實現碳中和的林蔭大道

相關焦點

  • 地學系舉辦《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宣講會
    地學系舉辦《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宣講會清華新聞網9月12日電 9月9日上午,清華大學地學系在主樓接待廳舉辦了國際知名科技期刊《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Environment)宣講會,近100名師生到場聆聽報告。
  • 《自然》:探索地球最初細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圖片來源:Janet Iwasa, Szostak Laboratory,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美國科學家最近成功在實驗室構建了原細胞模型,並探索了這些地球最初的細胞如何與周圍環境進行相互作用。
  • 如何寫出一篇優秀的文獻綜述?|《自然》專訪
    《自然》採訪了一些寫作老手和新手,了解他們如何讓自己的綜述不同凡響。文獻綜述是科學家的重要資源,既展示了一個領域的歷史背景,又對其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了意見。撰寫文獻綜述可以為自己的研究提供靈感,還能練習寫作。但是,很少有科學家接受過如何撰寫綜述的培訓,也沒學過什麼才是優秀的綜述。
  • Nature首次發布「自然指數-中國」 中國海大位居中國地球與環境...
    Nature首次發布「自然指數-中國」 中國海大位居中國地球與環境科學學科第4位 http://www.huaue.com  2014年12月29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 北大學者發文證實:四十年間地球植被變綠了
    在近期最新上線的《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創刊號上,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樸世龍研究組給出答案,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植被的確變綠了,這一趨勢在北方高緯地區以及農田和植樹造林區域尤為醒目,其背後原因主要二氧化碳施肥效應、升溫以及植樹造林活動等。該研究為探討應對全球變化的生態系統解決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
  • 「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地球日高校網上交流討
    在全球災難不斷的背景下,資源學院第九屆地球文化節暨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周的線上主題活動,會幫助大家樹立起環保意識,激發大家關愛家園,保護環境的意識。保護環境,珍愛地球,人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攜手同心愛護地球,堅決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從每個人做起,從每件小事做起,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 中山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
    中山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成立於1988年9月,由原地理學系、地質學系和大氣科學系3個系組成,是我國綜合大學最早成立的由地球與環境科學組成的學院。
  • 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
    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雲南大學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的辦學歷史可追溯於1971年,現由大氣科學系、地球物理系、區域與資源規劃系、地理信息科學系、地質系、地球環境實驗教學中心(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雲南省地理研究所、雲南大學地質研究所、雲南大學遙感地質研究中心等單位組成,擁有大氣科學、地球物理學、地理科學、
  •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阿克蘇國家溼地公園內,天鵝、野鴨、海鷗……在波光粼粼的河畔或展翅飛翔,或靜靜佇立,或悠閒戲水,呈現出了一幅人與人、人與城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在不斷發展,人居環境在不斷改善,空氣品質也在不斷變好。」
  • 自然語言處理中的事件抽取綜述
    自然語言處理中的事件抽取綜述 lucy 發表於 2021-01-07 15:08:34 本系列文章主要總結近年來事件抽取方法總結,包括中文事件抽取、開放域事件抽取、事件數據生成、跨語言事件抽取、小樣本事件抽取
  • 清華地球科學中心博士生同丹《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文
    清華地球科學中心博士生同丹《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文揭示經貿活動中氣溶膠汙染影響清華新聞網9月12日電 9月6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生同丹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國際貿易中隱含的全球氣溶膠氣候強迫」(Global climate
  • 《你讓地球受傷了嗎——認識自然 珍愛地球》圖片展進雲路鎮中心幼兒園
    《你讓地球受傷了嗎——認識自然 珍愛地球》圖片展進雲路鎮中心幼兒園 揭東博物館 揭東博物館微信號 gh_99c08a37caf1 功能介紹 揭東博物館現有固定陳列展廳二個、書畫藝術品展廳一個、展線近200米文化長廊,經常舉辦各種臨時展覽。
  • 鄭泉水等在《自然》發表「跨尺度的結構超滑和超低摩擦」展望綜述...
  • 2020地球母親告急!|地球|聯合國環境署|生物多樣性|聯合國大會|...
    事實上,它的真正起源是在1970年代,那時環境保護尚未成為政治議程的優先事項。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一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標誌著全世界認識到人類、其他生物物種和地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決定將6月5日設為世界環境日並迎來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開端。
  •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5)土壤的整體性表現處於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帶,是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及時間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 墨香·品質二小|珍愛地球 與自然和諧共生
    4月22日是地球日,在第51個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為進一步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建立正確的自然資源觀和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重要平臺。4月20日至26日播州區第二小學開展了《 珍愛地球 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地球日主題活動。
  • 一拳超人:地球是人類的地球,改變卻是自然的選擇!
    但是這些還不是全部,地球內部也不安定。地底人,深海人,蜈蚣長老,這些和人類不同的種族想要毀滅人類,佔領人類的地盤,發展自己的種族。這些人類,無疑是生活在一種極為困難的環境當中的。按照大多數的人的想法,這個環境下的人類應該是每天都在擔憂自己的性命,擔心自己能不能活過這一天的。
  • 世界地球日,保護環境我們能做什麼?
    編者按 當前,疫情防控仍處於關鍵期,為了讓廣大市民朋友在家即可了解生態環境保護知識,「不出門」便可獲得環境科普教育,青島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創新舉措、緊扣熱點,策劃開展了「線上環保公開課」,結合「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採取視頻錄播的形式,利用官方微信、微博等平臺進行展播。
  • 《自然》雜誌:恐龍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產物?
    不少科學家認為,大約6500萬年前,一個巨大的天體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附近和地球猛烈相撞後,極大改變了地球的氣候環境,造成當時橫行天下的恐龍因無法生存而逐漸滅絕。從此,哺乳動物逐漸發展壯大起來。那恐龍是怎樣成為地球霸主的呢?最新科學研究發現,大約2億多年前外來天體撞擊地球對氣候產生的影響竟然也是恐龍「興起」的主要原因。
  • 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在《自然·電子》發表存算一體晶片研究綜述
    清華新聞網8月11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北京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副教授高濱聯合多家合作單位,在《自然·電子》(Nature Electronics)在線發表了題為「類腦計算晶片」(Neuro-inspired computing chips)的綜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