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中學將培養以知識服務社會的高考狀元、科技文化精英為己任,只有少數中學培養以鮮血奉獻社會的時代先鋒為己任。哈爾濱市第一中學就是這樣的少數中學之一,過去是,現在也還是。
凡名城必有名校。名城孕生名校,名校反哺名城。名校的貢獻遠不止於名城的地理疆域,名校的芳名隨時光流逝而悠遠綿長。
2012年剛剛度過「百年華誕」的哈爾濱市第一中學,是哈市開埠以來的名校。在她青春不減開始奔赴第二個「百年」之際,重溫她的過去,評點她的足跡,是對她遠行的祝福。
哈一中一百年來,培育學子三萬,他們共有一個特點,關注時代風雲,心繫家國民族。一中層出不窮傑出的社會責任擔當者,飛掠在時代浪峰上的海燕。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可以說,哈一中是哈爾濱最紅的學校。
1898年開始建造中東鐵路,1898年至1905年是哈爾濱作為現代城市的初始形成期。大量俄國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和俄國軍人進入哈爾濱。此外,中東鐵路工程局到山東、上海等地招收幾萬工人。
另一方面,由於關內連年災荒,民不聊生,大批山東、河北等地農民成群結隊闖關東,來到哈爾濱謀生。
闖關東,一個闖字,道不盡個中苦難艱辛。
在哈爾濱的山東人逐年 增加,他們一般幹雜活謀生,生活貧困,山東同鄉會應運而生,老鄉間相互照應,互相幫助。
比較有名的是傅巨川在傅家甸創辦哈爾濱山東會館和山東同鄉會。
上圖為傅巨川創辦的山東會館 。來自傅氏宗親網站。
還有一個張萬川為會長的魯人旅哈同鄉會。
上圖為1937年地圖,水道街上的哈爾濱魯館。
哈爾濱第一中學的前身是「魯人旅哈學校」。魯人同鄉會』十分關注子女教育問題,當時「魯人旅哈同鄉會」的首任會長張萬川倡議,以募捐贈款創立旅哈同鄉學校,設於買賣街雙合盛火磨院內。1912年8月15日開始招生,11月1日開學。
開學之初僅有教師7人,學生基本是闖關東而來的商人子弟,不滿百人;教材來自關內,開設的課程是語文、算術、品德、體育、珠算,語文是清一色的文言文。辦校經費來自山東同鄉會(亦稱魯人旅哈同鄉會)。
哈爾濱雙合盛火磨,原為1903年俄籍猶太人德裡金和巴杜申斯基創辦的「東方制粉廠」(又稱「地烈金火磨」),資本金50萬元。1915年被山東商人張廷閣買下,改稱「雙合盛火磨」。1916年1月,正式開工生產 。
民國時期的哈爾濱雙合盛火磨廠房
哈爾濱雙合盛火磨創始人張廷閣。
張廷閣,號鳳亭,1875年10月4日生於山東省掖縣石柱欄村。「雙合盛火磨」的創始人和經營者。張庭閣是位具有愛國思想的民族資本家,崇尚「實業救國」,通曉俄語。1896年張廷閣從煙臺乘海船逃荒去海參崴投親謀生,1912年,張廷閣兌出海參崴的商鋪,來到哈爾濱經商。1927年,張廷閣的企業資本銀幣182萬元,成為哈爾濱商界首富,被選為哈爾濱商會總會長。1945年9月,曾任哈爾濱市政府臨時市長。1954年2月,張廷閣病逝於哈爾濱。
上圖:哈一中創始人張萬川和首任校長王家壁
哈一中創始人張萬川,山東棲霞人,1910年被推舉為 「魯人旅哈同鄉會」 會長、哈爾濱商會會長。張萬川等人為哈一中始建、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建校初期,由張萬川主持學校工作,親自製定校訓:「公、誠、愛、任」。
1913年春,有教師12人,學生200餘人。
1915年學校第一次更名為私立旅哈國民學校,僅相當於初級小學
1916年再次改名為私立旅哈國民兩等小學,又名山東旅哈附設高等小學;
1917年更名為私立廣義國民學校;
1918年,由於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譯為「廣義」,為與之區分,故學校更名為私立廣益學校。
第一任校長王家璧,直隸(河北)安國縣人,曾於民國初年在保定模範兩等小學任教六年。他人在直隸,美名彰著塞外,廣益中學(後改名為山東旅哈私立國民學校)缺少一位執掌全體教席的校長,山東旅哈同鄉會接受了直隸旅哈同鄉會的推薦,王家璧於1913年4月來哈,出任山東旅哈私立國民學校(即現今哈爾濱市第一中學)首任校長。王家璧不負眾望,清廉自律、忠誠敬業,得到山東旅哈同鄉會理事會一致頌揚。「雙合盛」失火校舍焚盡,王家璧全身心投入新校舍的籌建,日夜操勞,歷時五年。新校舍尚未建成,他心力交瘁,貧病交加,英年早逝。偉哉,壯哉,為開闢一方教育沃土而捐軀的哈一中首任校長;他的資料和照片在後來的文革中全部被毀,痛哉,惜哉!
1919年學校被市政廳收為公立,更名為公立廣益學校,由韓佩章出任第二任校長,他嚴把新生招生和學業考核關,如規定新生除進行「學科實驗」外,還要進行「心理測試」和身體檢查。他積極整頓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提高了學校的聲譽。
韓佩章校長在任期間,招聘了多位具有較高的學歷和學識水平的教師,如高崇民、李鐵鈞、王裡封等。
其中高崇民老師1922年在校任教,1936年西安事變時參加起草關於「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的八項主張。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17年前後,雙合盛廠房發生大火,學校教室被焚毀,被迫在中國四道街租借的校舍上課六年多。
1922年起,地方集資,於水道街(今兆麟街)121號新建校舍,該建築為哈爾濱三類保護建築,磚木結構,折衷主義建築風格。
1923年西樓落成。開設初中班。
1924年學校增設高中部。
1928年成為完全高中。
哈爾濱兆麟大街形成於1903年,20世紀初中東鐵路局興建秦家崗火車站的同時,也配套興建了機務段等給水塔設施,同時鋪設了至松花江邊的水道管路。之後,在這條給水管道上形成了一條寬敞的街道,因其地下設有管道,便命名為水道街。水道街南起經緯街,北至森林街,全長1173米,寬31米,中間設有10米寬的園林花圃,是哈爾濱市唯一一條以丁香花裝扮路中花壇的園林景觀大路。
上面這張照片是從水道街哈爾濱會館(今哈爾濱話劇院)門前向北拍攝)
1923年秋學校由市政局接管遂改為公立,校名為 「東省特別區立第一中學」 。
1924年增建北樓。在東省特別區長官朱慶瀾支持下後又設高中班,建東樓,購置儀器、標本、圖書規模逐漸完備。
李鐵鈞 (1899-1960),原名李權。遼寧省營口縣人。1923年初,於天津法政專科學校畢業後到哈爾濱廣益中學任教。同年7月,經陳為人、李震瀛介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12月,哈爾濱黨團組織決定在廣益中學設立與團中央的聯絡點,由他直接與團中央聯繫,接收團中央寄來的《中國青年》、《嚮導》和團刊,以及各種傳單和宣傳材料。除在黨團員中傳閱外,他還秘密的借給學生閱讀,向學生進行革命宣傳。1924年6月,根據哈爾濱黨團組織決定,團支部書記由他擔任。
上圖:東北早報社遺址
李鐵鈞於1925年8月出面向東省特別區警察管理處立案,創辦了《東北早報》,擔任社長。《東北早報》在道裏區中國十四道街15號(今西十四道街29號哈市尚志小學)正式創刊。報社內設編輯部和營業部。報紙由一私人印刷所代印,周六刊,4開4版,期發200份。雖然《東北早報》僅存在了四個月,且發行份數不多,但由於該報是中國共產黨在北滿地區創辦的第一家公開報紙,所以在報業發展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此外,李鐵鈞還被推選為哈爾濱平民教育促進會委員,積極開辦平民教育,吸收青年徒工、店員、夫役和貧苦子弟入學。當時他與韓鐵聲等人共創辦了25所平民夜校,有1600餘人參加學習。1926年初,受李大釗派遣去天津工作,任天津總工會秘書。不久又做國-動工作。擔任國民黨天津市黨部常委。11月,因在天津舊法租界普愛裡參加組織俄國十月革命9周年紀念活動,被法工部局拘捕,後經組織營救出獄。
李鐵鈞於1960年逝世。
1926年,第三任校長王裡封。
王裡封1898年出生於遼寧省遼陽縣劉二堡村一個農民家庭,1919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史地科,曾參加了著名的「五四」反帝愛國運動。
1924年春,王裡封來到哈爾濱,在廣益中學(後改為東省特別區第一中學)任教,後任教務長、校長等職。任教期間,他團結進步教師,積極宣傳愛國思想,頗受廣大師生的愛戴。在他擔任校長期間,聘任了共產黨員周一粟,進步教師楊夢雄(又名楊定一)、馮承棨、陳小航、宋其庶等執教。在直奉戰爭期間,廣益中學師生曾排演了話劇《可憐閨中月》,以此宣傳軍閥混戰人民遭殃、國家受難的悲慘命運。
王裡封十分推崇新文化運動領袖陳獨秀的「內圖發展個性,外圖貢獻人群」的思想,他將貢獻人群的「貢」字改為上供的「供」,強調貢獻要虔誠,使之成為哈一中辦學理念。
王裡封積極支持學生運動。上海「五卅」慘案發生後,他首先在廣益中學成立了「滬案學生聲援會」,領導學生走出校門,散發傳單,張貼標語,發表演說和開展募捐活動,以實際行動支援上海工人、學生的反帝鬥爭。此間,中共黨組織在道外基督教青年會舉行聲援上海「五卅」慘案演講會,王裡封應邀參加了會議並登臺演講。1926年,中共北滿地委書記吳麗實委託他在教育界發展國民黨員,開展革命活動。
1929年11月,王裡封受我黨委託,由他組織發起成立了哈爾濱反帝大同盟。哈爾濱反帝大同盟是中共黨的一個外圍組織。
1930年1 月,受中共地下黨組織 的委託,王裡封出面創辦了 「哈爾濱學 院」 ,並擔任院長,授課地點在南崗東省特別區第十七小學校(遺址位於南崗區紅軍街50 號,省博物館大樓北側)。十七小學的前身是1923年由中東鐵路局學務處創辦的普育學校,即哈爾濱第三中學的前身。「哈爾濱學院」 名義上招收冬季從 中學畢業的學生和失學青年,進行半年的文化補習,以便高考招生時繼續升學,實際上是中共哈爾濱市委和共青團哈爾濱市委通過辦學的方式發展反帝大同盟會員和黨團員,為革命培 養人才。
1935年深秋,王裡封被反動軍閥盛世才在新疆殺害。
1923年,中共哈爾濱獨立小組成立後,一中就成為哈爾濱地下黨團組織與黨中央通信聯絡點,韓樂然、楚圖南、馮至、王復生、周一粟等以教師身份作掩護,積極進行馬列主義思想的宣傳。
1924年劉少奇來哈爾濱,曾在一中教師、地下黨員林憊作家住過,同年羅章龍從蘇聯回國途經哈爾濱在一中教師、地下黨員王復生家住過。
1928年,在學生中發展楊殿坤(即楊佐青)、王同元、劉忱、許鳳圖等人,其中,楊殿坤、王同元、齊邦固、沈步瀛等均是該校學生自治會領導成員,在學生中很有號召力和影響力。
馮至(1905.9.17-1993.2.22)
原名承植,字君培,筆名琲琲、CP、鼎室等。河北涿縣人。著名詩人、散文家、德語文學專家、杜甫研究專家、翻譯家。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畢業後曾任教於哈爾濱第一中學。1928年返京,1930年赴德留學,抗戰全面爆發後,隨同濟大學內遷,1939年夏轉任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德語教授。1946年回北京,任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教授。50年代任北京大學教授、西語系主任。1964年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全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楚圖南(1899-1994年),雲南文山人。曾任暨南大學、雲南大學、上海法學院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北京師大教授、西南文教委員會主任、對外文化協會會長、民盟中央主席等職。
1926年春,在李大釗的指導下,楚圖南從雲南到了北京,迅即轉到哈爾濱,以教師職業為掩護在一中任教。一中廣大師生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宣傳十月革命,創辦平民夜校,發行進步刊物,傳播革命思想,聲援北伐戰爭,發動了一系列救亡運動和示威遊行。
1926年8月,特區教育局成立,將其小學部撥到特區第一學區第一小學,使該校成為一所完全中學,初名為東省特別區第一學區第一中學校,後以中學不宜以學區限,而改稱東省特別區第一中學校。
第一小學校,位於馬街(今東風街)。其前身是1923年9月由董事會於中國十四道街創辦的第六小學。1926年歸教育局管轄,1928年1月抽調該校的高級班學生和第一中學的小學部,共同遷移到中國四道街租用校舍。1931年秋教育廳籌款購置馬街樓房為校舍,仍沿用一校舊稱。
1928年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修築&34;的"一一九」運動中,廣大師生為維護祖國主權之尊嚴,與日本帝國主義展開了英勇鬥爭。在「一一九」遊行示威中,一中就有92名學生負傷。
1921年入黨的中共早期黨員王復生烈士。
1928年在我校任教期間積極組織一中學生反對日本「修築五路」條約。
王復生(1896年9月27日一1936年8月15日),名濡廷,字涵萬,。雲南省祥雲縣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文科。
1919年,他作為骨幹,參加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
1920年1月18日,通過羅章龍介紹,王復生認識了北京大學圖書館期刊室的毛澤東,兩人一見如故。
1920年11月,李大釗建立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王復生是第一批入團的團員之一。1921年秋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8年王復生夫婦由上海到達哈爾濱,先後在哈爾濱第一中學,第三中學任教,開展革命活動。
1931年王復生遵照黨組織的布置.奔走於訥河、黑河一帶,幫助解決北滿抗日義勇軍馬佔山部的糧食和武器供應困難問題。
1934年11月,王復生通過社會關係就任偽滿黑龍江省《民報》社長兼總編輯。他與共產黨員金劍嘯等利用報紙開展各種形式的抗日宣傳。
1936年8月15日,王復生在齊齊哈爾北門外江壩被日軍殺害,時年40歲。
方永蒸 (1893-1994 ),字蔚東。遼寧省鐵嶺縣熊官屯村人,著名教育家。1917年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英語部畢業,1922年又畢業於該校教育研究科。初在東北從事教育工作。1927年任東省特別區第一中學校長。1930年初,曾與王裡封一起向當局立案創辦哈爾濱學院,推薦一中進步教師周一粟、陳小航、楊夢雄等到哈爾濱學院兼課。該學院實際是中共地下黨開展反帝活動的據點。
1930年底赴美留學,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1933年回國,曾任東北大學教授、教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北平師範大學教授。1938年任西北師範學院附中(其前身為國立北平師範大學附中)校長兼西北師範學院教授,國立長白師範學院院長等職。1948年當選國民黨第一屆-東北地區教育團代表。全國解放前夕,他與長白師範學院師生,由吉林永吉縣遷至海南島,再遷往臺灣。1954年起,任臺灣當局考試委員12年.其間兼任考試技術改進委員會主任委員7年。
羅稷南,原名陳強華,號陳曉航,又名陳子英。雲南鳳慶(順寧)縣鳳山鎮新城人。民進成員。19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歷任雲南省立第一中學、哈爾濱市第一中學、吉林省立第一師範國文教員,曾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廈門大學校長,精通英語、俄語。
1930年時任校長劉潤華,男,35歲,字雋畏,遼寧人,國立瀋陽高師卒業,民國十九年九月到校。
1930年特區一中設文科(高中)、理科(初中),學生510名,教職員40人。
1931年共有10個班,學生334名,教職工37名。
民國東省特別區立第一中學校現哈爾濱市第一中學國文講義
哈一中曾經使用過的教材
哈爾濱市第一中學百年歷史上共有四首校歌。1923至1926年傳唱的是《廣益中學校校歌》,1932至1990年傳唱的是《哈爾濱第一兩級中學校校歌》,1990至2011年是《哈爾濱一中校歌》。
和2011年至今的校歌《希望》。
東省特別區第一中學校歌歌詞:
松江水下遊,桃李鬥芬芳。開庫舍,喜登堂,多士列門牆。勤以向學,道以成德,志氣其發皇,蔚為邦家光。一中歷史蒸蒸日上,薄厚高明久且長。白山蒼蒼,黑水茫茫,人傑地靈斯為良,莘莘學子毋敢忘。有為有守,勿怠勿荒,進德修業其克昌。
相較而言,這首歌詞更具有歷史厚重感,更具人文底蘊,更符合過去、現代和將來的哈一中精神,誦唱時更能激發哈一中歷史傳承、歷史擔當的情懷,似乎更適合一中作為校歌傳唱。
現在校歌:《希望》
作詞:車行 作曲:李昕
接過旗幟塗紅理想
愛國的心激蕩我們胸膛
民族的希望扛在我們肩上
同學們為國做棟梁
我們就是希望
志向融進滾滾的松花江
立志成大業
做個好榜樣
同學們奮發圖強
恩師相伴助我成長
刻苦的心不負青春時光
人生的藍圖扛在我們肩上
同學們好鐵打成鋼
我們就是希望
人人做個中華的好兒郎
求實求進步
愛校愛家鄉
同學們放出光芒
我們就是希望
人人做個中華的好兒郎
求實求進步
愛校愛家鄉
同學們放出光芒
同學們放出光芒
1932年春節有200餘名師生在教師車鴻志的帶領下到珠河縣組成了一支以東省特別區第一中學(今哈爾濱市第一中學前身)愛國師生為骨幹的抗日義勇軍學生大隊。這支隊伍的宗旨是抗日救國,抵禦外侮。除進步師生外,當地各界民眾也熱烈響應,一面坡的一些商鋪子弟和青年農民也參加了這支隊伍。
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不少師生無私的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次,在與日軍交火戰鬥中車鴻志不幸犧牲。
車鴻志,字凌雲。1894年生於奉天鳳凰廳(今遼寧省鳳城縣)一個農民家庭。1921年,考取奉天講武堂,畢業後被分配到東北軍十八旅旅部當副官,以後曾任吉長鎮守使署丁超部副官、中東鐵路護路軍鐵甲隊隊長等職。1929年,辭去軍隊職務,應聘到東省特別區立第一中學任體育教員兼軍事教官。
日偽時期,學校更名為「北滿特別區第一中學」,後改稱濱江省立第一中學校、「濱江省立兩級中學校」、「哈爾濱第二國民高等學校」、松江省第一中學校、哈爾濱特別市第一中學校。
馮仲雲(1908-1968),江蘇武進人,東北抗日聯軍將領。
193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曾任中共東北反日總會黨團書記,中共滿洲省委巡視員、秘書長,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政治部主任兼珠河中心縣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政治部主任、第三路軍政委。建國後,歷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
1930年10月馮仲雲經清華大學的教授介紹,他到哈爾濱商船學校及哈爾濱第一中學任教,向學生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從此他開始了哈爾濱的地下黨生活。
著名劇作家陳嶼上世紀30年代曾就讀該校,其1984年完成並出版的長篇小說《夜幕下的哈爾濱》,就是以學校師生參加革命鬥爭為歷史背景進行創作的,真實地反映了當年的歷史片段。小說主人公王一民的原型就是哈一中的地下黨員教師們的縮影。
電視劇夜幕下的哈爾濱很多場景就在哈一中拍攝的。
1938年,偽濱江省民生廳把原哈爾濱工業學校改為濱江省立哈爾濱第一國民高等學校(工科);原一中、二中改為第二、三國民高等學校(商科)。
1940年, 濱江省立哈爾濱第二國民高等學校(商科)原特區一中,學生651名,教職員26人(今一中)。
1941年全校有14個班級,656名學生,27名教職工。
1945年抗戰勝利改為「松江省立第一中學校」,
1951年更名為「哈爾濱市第一中學校」。
1953年至1955年,學校被確定為哈爾濱市首批省重點中學。
1946年李兆麟將軍到哈一中作報告
黨和政府對一中工作十分重視,六十年代初,先後給一中師生做過報告或兼任政治課的領導或知名人士有彭真、馮仲雲、高崇民、蔣南翔、郭沫若、錢俊瑞、錢三強、劉寧一、劉白羽、李範五、任仲夷、蕭軍等同志。
1954年至1966年任中共哈爾濱市委第一書記兼市政協主席、中共黑龍江省委黨務書記的任仲夷,在1957年冬末至1958年春天,深入基層 「種」 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試驗田」 ,到哈一中任高三四班班主任,每周給班級同學上一節政治課,主講毛主席的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
在和平年代,1957年松花江水泛濫,時值暑期,一中全校師生開赴第一線抗洪救險,高度體現了 「保衛家園」 「貢獻人群」 。洪水退去,全市慶功,一中獲抗洪先進單位稱號,許多師生榮獲抗洪模範獎章,作為地標性建築的防洪勝利紀念塔矗立在松花江畔,其頂端三尊英雄塑像是以一中三名高中學生(韓慧鳳、韓繼仁、趙濱硯)做原型。
在哈一中的歷史長廊中,悠悠百歲,一中發展端賴歷任校長的慘澹經營,一中校魂校風的培植、育人教書質量之提高,無不發軔於各屆校長的殫精竭慮。一中幸運地擁有張萬川、王家璧、韓佩章、王裡封這些仁人先賢開局,以後20餘位繼任的校長繼往開來,薪火相傳,分別做出自己的建樹。我們看到歷任校長不單是教師,更都是教育家,他們學識淵博,管理有方,都有各自特色的辦學理念。他們聘請了一個個人文大家、進步人士、共產黨員來校任教,為學校打下了人文底蘊基礎,為紅色基因的傳承創造了基本環境和條件。
歷史應該留存住這份名單:
1912年 學校創始人:張萬川
1913年4月至1922年 第一任校長:王家璧
1922年至1924年 第二任校長:韓佩章
1924年至1926年 第三任校長:王裡封
1926年至1927年 第四任校長:王奠庵
1927年至1929年 第五任校長:方永蒸
1929年至1930年 第六任校長:劉潤華
1930年至1937年 第七任校長:宋慶堂
1937年至1938年 第八任校長:趙 貴
1938年至1942年 第九任校長:張志銘
1942年至1946年 第十任校長:王榮選
1946年 第十一任校長:李曙森
1946年至1948年 第十二任校長:陳振球
1948年 第十三任校長:陳仲瑤
1949年至1956年 第十四任校長:馬榮選
1956年至1960年 第十五任校長:衛萌生
1960年至1968年 第十六任校長:張景英
1968年至1970年 第十七任校長:梁洪業
1970年至1974年 第十八任校長:市工宣隊
1974年至1978年 第十九任校長:付永清
1978年至1981年 第二十任校長:滕 健
1981年至1984年 第二十一任校長:張德魁
1984年至1996年 第二十二任校長:劉一禎
1987年至1996年 黨總支書記:呂全忠
1996年至2007年 第二十三任校長:侯景和
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 第二十四任校長:劉長有
2010年7月至2014年 第二十五任校長:何 泉
2014年至2016年 第二十六任校長 王明偉
2016年至2019年8月 第二十七任校長:張信章
2019年8月至今 第二十八任校長:肖廣勝
老師在為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探討人生道路,老師和學生一起參加進步活動,宣傳革命,身教加言教。校長、教師群體、校園氛圍是一個學校形成特色的關鍵,是哈一中成功的根本。
且看各個歷史時期投下熾熱光焰的前輩教師:高崇民,1922年在哈一中任教。
韓樂然,吉林省延吉縣人,傑出的朝鮮族政治活動家、人民藝術家,被譽為「中國的畢卡索」。1923年加入共產黨,是東北早期建黨領導人之一。1925年到哈一中教美術。
楚圖南,1926年在哈一中擔任國文教員,與韓樂然聯手在學生中成立讀書會,指導學生創辦《國際協報》的文藝副刊《燦星》,藉此宣傳進步思想,扶植人才,獎掖後進。哈一中的校報至今仍然沿用「燦星」這個名字。
馮至,1927至1929年間在哈一中教國文。
革命烈士王復生,1929年在哈一中任教。
中共1924年黨員、中共長江局書記、代理紅軍一方面軍政委、指揮中央蘇區二、三兩次反圍剿鬥爭的周一粟,1928至1930年在哈一中任教。
馮仲雲,1931年在哈一中擔任數學教師。
1926至1932年體育教師車鴻志,率一中二百餘師生參加抗聯。光復後車鴻志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一中教師、訓育主任許擎天領導一中師生抗日,1937年被日寇憲兵隊殺害,許擎天烈士永遠活在《夜幕下的哈爾濱》主人公王一民的形象裡。
清華大學校長、「一二九」運動領導人蔣南翔,1946年兼任一中政治課教師;任仲夷——哈爾濱市委第一書記、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國改革先驅人物,1957、1958年兼任哈一中高三•四班班主任……
這份名單還可以長些再長些,但是再長也無法載盡一中教壇的璀璨群星。
哈一中百年師生名冊。在哈一中百年歷史燦爛的星空中,我們有幸添列其中,成為一顆顆閃爍的星星,我們以母校而自豪,我們一定要使母校以我們為驕傲。
一代一代的畢業生。
1956年初中三年六班全體師生畢業紀念。
1959年初中三年三班畢業紀念。
孫長嵩。1964年畢業於哈一中,並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飛彈工程系學習。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曾任學校外事處處長。業務能力、組織能力和活動能力強;知識廣博、英語流利、烹調精湛;嚴厲而不失寬容,儒雅而不失豪邁。是哈一中培養成果的典型體現。
處處見傳承。
每個學校都應該有自己的辦學特色。
英國劍橋大學以出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著稱,截止2019年10月,共有120位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第二)、11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六)、7位圖靈獎得主(世界第八)曾在此學習或工作,以及15位英國首相。
牛津大學以出政治家、文哲大師見長,培養了大量開創紀元的藝術大師、國家元首,其中包括28位英國首相及數十位世界各國元首、政商界領袖。截止至2019年3月,牛津大學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共有72位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第九)、3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二十)、6位圖靈獎得主(世界第九)。
哈一中應該傳承代代紅色基因,發揚昂立時代潮流的傳統,光大人文見長特色。
哈一中的學子「全面發展,人文見長」,僅以作家而言,可以構成一道星光長廊,最有代表性的,如20年代校友石寶珊,戰地記者。30年代校友舒群,家貧,一中老師愛其才,幫他完成學業;以後參加抗日義勇軍,奔赴延安,參加過平型關戰役,做過朱德總司令的秘書……著作頗豐。關沫南(曾任省文聯副主席),40年代校友:支援(抗戰老作家)、姜洪、陳嶼(《夜幕下的哈爾濱》作者)、叢深(《千萬不要忘記》作者);60年代校友,賈宏圖,著名作家,曾任黑龍江省文化廳廳長、黑龍江日報社社長、黑龍江省作家協會主席。
讀初中念高中,只是人生的一個時段,但教育是夯基的,其功能是長效的。初高中階段的教育,會貫穿、升華、乃至輻射整個人生。一個人可能是平凡的,但是他(她)攜教育之所賜履歷人生,往往會煥發異彩綻放奇葩創造奇蹟,小則善化個人,大則宜家、益國、利民、造福普世人群——哈爾濱市第一中學,就是這樣一所培德育才、百年昌盛的優秀學府。
哈一中在每個歷史時期都得風氣之先。
哈一中的學子「全面發展,人文見長」不僅表現在出幾位作家,更重要是出一批社會責任擔當者,時代先鋒,以鮮血奉獻社會,最後他們也許沒有成為很高級的幹部,但他們或以鮮血譜寫了人生,或成為火種,與廣大群眾一起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燃燒動力。
哈一中教師和學生不僅求索自然科學知識,更勇於求索社會問題。有指點江山的勇氣,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博大胸懷。
主要參考資料:
1、哈爾濱第一中學校百年華誕畫冊
2、哈爾濱第一中學校校史館解說詞
3、百年回望哈一中 大話哈爾濱
其他資料來自網上,衷心感謝原作者。
作者:劉大昕,江蘇海門人,1941年11月生。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年11月退休。1958年江蘇省啟東中學高中畢業,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力系。1967年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應用數學專業研究生畢業。近二年,對哈軍工的地理歷史變遷感興趣,在網際網路上查資料、編制美篇,內容逐漸延伸到哈爾濱的歷史地理,如馬家溝、沙曼屯、猶太社區、兆麟小學,哈三中等。本號將陸續發表。
來源:知青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