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指責中國「戰狼外交」?先把字寫對了再說

2020-12-13 澎湃新聞

德媒指責中國「戰狼外交」?先把字寫對了再說

2020-12-10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觀察者網訊)12月8日,德國《每日鏡報》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發批評性文章,指責所謂的中國「戰狼外交」。他們還特意為這篇文章配上一個佔據近半個版面巨大紅色漢字「權」字,稱這個漢字是「強大的標誌,象徵著權力」,然而,許多讀者一看,愣了……

本該配的「權」字多加了一點,變成了「杈」字,不少讀者和專家紛紛留言,吐槽這一「大型翻車現場」。

《每日鏡報》8日發表的文章,圖自:推特

《每日鏡報》這篇文章直截了當取了個「中國的戰狼」的標題,內容倒也沒什麼新意。它提到了11月18日德國聯邦議院人權委員會舉行的所謂「中國人權狀況」聽證會。這場聽證會邀請一批頑固反華分子參加,炒作民族、宗教等問題,充斥著對中國的無端指責和抹黑。

當天,中國駐德使館發表聲明就此事提出了批評,指出這場聽證會充分顯示了德國議員人權委員會的意識形態偏見和「教師爺」心態。中方對人權委員會的錯誤做法表示強烈不滿,堅決反對,敦促人權委員會和有關政客正視客觀事實,停止以人權為藉口抹黑中國形象、幹涉中國內政的錯誤做法。

於是文章就拿中國駐德使館這份聲明大做文章,稱中國做出「過於激烈的反應」,污衊中國「攻擊人權委員會」。文章還引用德國反華議員的話指責中國外交官「舉止具有侵略性」,稱中國在搞「戰狼外交」。

但全文最引人注意的還是佔據了近半個版面的紅色漢字「杈」字。根據一旁小字的介紹,這個漢字是「強大的標誌」,象徵著「權力」(Macht)。

這顯然是個錯別字,給「權」字多加了一個點。這個錯字很快就引起了懂中文的德國專家的注意。德國漢語教學協會主席、柏林自由大學漢學教授安德裡亞·古德(Andreas Guder)拿著這張圖發推指出,這個「杈」字對應的德語詞彙是「Heugabel」,「權」字才代表「Macht」。

古德隨後還發推吐槽:「這是誰故意要整《每日鏡報》嗎?不然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太悲劇了。如果這個失誤在中國傳開了我也不會感到驚訝:西方竟然連人權的『權』和『杈』都分不清……」

古德推特截圖

根據文章的署名,該文的作者是《每日鏡報》記者克勞迪亞·馮·薩爾森(Claudia Von Salzen)。根據該報網站上的介紹,薩爾森於2014年成為該報記者,有在俄羅斯和東歐採訪的經歷,她的報導更關注歐洲委員會內部的腐敗醜聞。

許多讀者也在推特上提醒《每日鏡報》及文章作者改正錯誤,不過該報還沒有作出任何回應。

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學者瑪麗娜·魯迪亞克(Marina Rudyak)還指出,單單一個「權」字也並不一定就能代表「權力」的意思,這個字也被用於「權利」。她建議《每日鏡報》在使用自己根本不認識的漢字之前,至少先找懂幾個中文的學者諮詢一下,「不然你們就會搞出這麼個手握杈子的『戰狼』」。

原標題:《德媒指責中國「戰狼外交」?先把字寫對了再說》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德媒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 卻把漢字寫錯
    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這篇文章刊登在8日出版的《每日鏡報》的第六版。
  • 德媒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這個漢字卻寫錯了
    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這篇文章刊登在8日出版的《每日鏡報》的第六版。
  • 德媒指責中國「戰狼外交」,結果自己先栽了
    德國《每日鏡報》12月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這家對中國了解並不到位的德國媒體,盲目自信地在自己的版面上寫了一個大大的錯別字↓↓半個版面印著巨大紅色漢字「杈」字,解釋稱這個漢字是「強大的標誌,象徵著權力」。
  • 德媒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漢字寫錯了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
  • 「逮到」德媒那錯的漢字,華春瑩回應「戰狼外交」
    有記者提問,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報導,指責中國搞「戰狼外交」,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卻多了一點變成了「杈」字。該報導稱,德國聯邦議員人權委員會11月18日舉行所謂中國人權聽證會,招致中國大使館批評。文章引用德國綠黨反華議員鮑斯的話說,中國實行「戰狼外交」。發言人對此有何回應?
  • ...指責中國搞「戰狼外交」,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卻多了一...
    【華春瑩回應「戰狼外交」】12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報導,指責中國搞「戰狼外交」,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卻多了一點變成了「杈」字。該報導稱,德國聯邦議員人權委員會11月18日舉行所謂中國人權聽證會,招致中國大使館批評。
  • 被德媒評"戰狼外交",為了我國利益和尊嚴,成為"戰狼"又何妨
    在12月11日,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對於現場媒體對於提出我國"戰狼外交"和"脅迫式外交"的理念,所表示,對於炒作的"戰狼外交",每一次的事件都是別國對我國進行首先的挑釁,而我國每次也都只是僅僅說出事情的真相,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尊嚴。
  • 寫「中國報導」的記者不懂一點中文?德媒報導批中國,字寫錯了
    【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這名記者曾駐俄羅斯和東歐,從簡歷看沒有中國經歷。報導內容了無新意,稱德國聯邦議院人權委員會11月18日舉行所謂「中國人權聽證會」,招致中國大使館批評。文章指責中國「做出如此激烈的反應」,並引用德國綠黨反華議員鮑斯的話說,中方外交官的舉止「更具侵略性」,中國實行「戰狼外交」。
  • 德媒報導批中國,字寫錯了
    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如圖),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這篇文章刊登在8日出版的《每日鏡報》的第六版。作者是該報記者克勞迪婭·馮·薩爾森。
  • 半個版都是這個錯別字,德媒指責中國結果自己先栽了
    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這家對中國了解並不到位的德國媒體,盲目自信地在自己的版面上寫了一個大大的錯別字半個版面印著巨大紅色漢字「權」字,解釋稱這個漢字是「強大的標誌,象徵著權力」。
  • 寫「中國報導」的記者不懂一點中文?德媒報導批中國 字寫錯了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
  • 西方圍毆趙立堅和「戰狼外交」,說明踩痛了他們的尾巴
    「戰狼外交」成為2020年國際輿論場上的一個熱詞。西方大肆攻擊中國的「戰狼外交」。據德媒12月11日報導,歐盟駐中國大使鬱白說,歐盟希望與美國新政府在對華政策上達成一致「對霸凌、恐嚇和脅迫式外交、『戰狼』外交說『不』。」
  • 德媒指責環球時報抓「小辮子」;漢字都沒學好,觀點更不值一駁
    作者:王德華德國《每日鏡報》在一篇批評中國戰狼外交的文章中,本來想顯擺一下,結果卻丟人現眼。該文章本想配漢字「權」的圖片,但卻配成了「杈」。這成了國際輿論場上的一個笑話。連中文都不會的媒體,還自認為對中國很了解,還要以「中國通」自居。
  • 華春瑩回應「戰狼外交」,反問精彩!
    「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消息,在12月10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個點成為了「杈」字。該報導稱,德國聯邦議院人權委員會11月18日舉行所謂「中國人權聽證會」,招致中國大使館批評。文章引用德國綠黨反華議員鮑斯的話說,中國實行「戰狼外交」。
  • 德媒對中國釋放一信號,中方大使館嚴厲駁斥
    但近期,德媒卻對中國釋放出了危險信號,幾家社交媒體進行多番不切實際報導,試圖誤導國民對中國輿論動向。德國媒體大放厥詞據觀察者網報導,德國媒體甚至說出了"中國媒體濫用德病毒學家表態做政治宣傳"這毫無依據的言論。在《華盛頓郵報》的政府研究報告中,可以知道早在中國發現新冠病毒之前新冠病毒已在美國傳播。
  • 華春瑩回應「戰狼外交」:為維護國家利益尊嚴,就做「戰狼」又何妨?
    有記者提問,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報導,指責中國搞「戰狼外交」,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卻多了一點變成了「杈」字。該報導稱,德國聯邦議員人權委員會11月18日舉行所謂中國人權聽證會,招致中國大使館批評。文章引用德國綠黨反華議員鮑斯的話說,中國實行「戰狼外交」。發言人對此有何回應?
  • 戰狼,總好過「舔狗」
    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西方媒體也學會了「戰狼」這個詞,拿來攻擊我們。其實以他們的傲慢程度,幾乎不會看《戰狼2》這部電影,更不了解起內涵,也不會明白這個詞在中文語境下是什麼意思,總之拿來噴中國就對了。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本意是指責中國」咄咄逼人「,外交上「更具侵略性」......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寫成為「杈」字。旁邊還解釋說,這個字是「強大的標誌」,「是表示權力的中國漢字」。
  • 《環球時報》最新民調:七成中國民眾贊同「戰狼外交」
    最近《環球時報》民調顯示,超過四成受訪者認為在中美問題上應保持強硬態度,同時《環球時報》發布的民調顯示,七成受訪者認為「戰狼外交」是中國該有的外交姿態,也有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認為在中美問題上應保持強硬態度。從分析結果上看,這項調查反映了中國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正在上升,但並不意味中國的外交會因此持續走向強硬。
  • 中國搞「戰狼外交」?華春瑩三個字霸氣回應
    中國搞「戰狼外交」?有記者提問:「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報導,指責中國搞『戰狼外交』。發言人對此有何回應?」對此,發言人華春瑩表示,說到「戰狼外交」,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同個別國家之間是發生了一些事情,「但是這些事情當中哪一次、哪一件是由中方首先挑釁引起的?哪一次、哪一件是中方在幹涉別國內政?哪一次、哪一件是中方在威脅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
  • 德國指責中國「戰狼外交」,漢字都寫錯了,哪來的勇氣?
    圖為德國報紙近日,據媒體報導,德國媒體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謠言題材照搬美國,為此有網友評論,漢字都寫錯了,啥也不懂還想造謠?西方刻意抹黑中國引眾怒,白宮也曾為此被大批專家炮轟,德國這是哪裡來的勇氣?德國人的嚴謹是世界公認的,但這次鬧出的大烏龍,實在和嚴謹扯不上關係,引用了錯誤的漢字,全報社卻沒有一個真正了解這種文字,以及使用它的國家的專業人士,指責也是依據美國媒體報導的憑空想像,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