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觀察者網訊)12月8日,德國《每日鏡報》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發批評性文章,指責所謂的中國「戰狼外交」。他們還特意為這篇文章配上一個佔據近半個版面巨大紅色漢字「權」字,稱這個漢字是「強大的標誌,象徵著權力」,然而,許多讀者一看,愣了……
本該配的「權」字多加了一點,變成了「杈」字,不少讀者和專家紛紛留言,吐槽這一「大型翻車現場」。
《每日鏡報》8日發表的文章,圖自:推特
《每日鏡報》這篇文章直截了當取了個「中國的戰狼」的標題,內容倒也沒什麼新意。它提到了11月18日德國聯邦議院人權委員會舉行的所謂「中國人權狀況」聽證會。這場聽證會邀請一批頑固反華分子參加,炒作民族、宗教等問題,充斥著對中國的無端指責和抹黑。
當天,中國駐德使館發表聲明就此事提出了批評,指出這場聽證會充分顯示了德國議員人權委員會的意識形態偏見和「教師爺」心態。中方對人權委員會的錯誤做法表示強烈不滿,堅決反對,敦促人權委員會和有關政客正視客觀事實,停止以人權為藉口抹黑中國形象、幹涉中國內政的錯誤做法。
於是文章就拿中國駐德使館這份聲明大做文章,稱中國做出「過於激烈的反應」,污衊中國「攻擊人權委員會」。文章還引用德國反華議員的話指責中國外交官「舉止具有侵略性」,稱中國在搞「戰狼外交」。
但全文最引人注意的還是佔據了近半個版面的紅色漢字「杈」字。根據一旁小字的介紹,這個漢字是「強大的標誌」,象徵著「權力」(Macht)。
這顯然是個錯別字,給「權」字多加了一個點。這個錯字很快就引起了懂中文的德國專家的注意。德國漢語教學協會主席、柏林自由大學漢學教授安德裡亞·古德(Andreas Guder)拿著這張圖發推指出,這個「杈」字對應的德語詞彙是「Heugabel」,「權」字才代表「Macht」。
古德隨後還發推吐槽:「這是誰故意要整《每日鏡報》嗎?不然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太悲劇了。如果這個失誤在中國傳開了我也不會感到驚訝:西方竟然連人權的『權』和『杈』都分不清……」
古德推特截圖
根據文章的署名,該文的作者是《每日鏡報》記者克勞迪亞·馮·薩爾森(Claudia Von Salzen)。根據該報網站上的介紹,薩爾森於2014年成為該報記者,有在俄羅斯和東歐採訪的經歷,她的報導更關注歐洲委員會內部的腐敗醜聞。
許多讀者也在推特上提醒《每日鏡報》及文章作者改正錯誤,不過該報還沒有作出任何回應。
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學者瑪麗娜·魯迪亞克(Marina Rudyak)還指出,單單一個「權」字也並不一定就能代表「權力」的意思,這個字也被用於「權利」。她建議《每日鏡報》在使用自己根本不認識的漢字之前,至少先找懂幾個中文的學者諮詢一下,「不然你們就會搞出這麼個手握杈子的『戰狼』」。
原標題:《德媒指責中國「戰狼外交」?先把字寫對了再說》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