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版都是這個錯別字,德媒指責中國結果自己先栽了

2020-12-11 騰訊網

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

這家對中國了解並不到位的德國媒體,盲目自信地在自己的版面上寫了一個大大的錯別字

半個版面印著巨大紅色漢字「權」字,解釋稱這個漢字是「強大的標誌,象徵著權力」。懂中文的讀者一看,驚呆了……

當地時間12月9日,致力於漢語教學的柏林自由大學教授顧安達在自己的海外社交媒體帳號上震驚地寫道:

是不是有人故意整#每日鏡報#呢?要不怎麼可能發生這種事?真是個悲劇。如果這個大失誤在#中國#成為熱點的話,我一點都不會奇怪:西方竟然連#人權#的權和用來整理乾草垛的杈都分不清……

#每日鏡報#把權寫成了杈:這就是德國的「中國能力」。(譯者註:「中國能力」是前幾年德國外交部和一些漢學家大力呼籲的,他們認為德國即使是跟法國、英國比起來,對於中國的了解也太少了,且與中國與德國密切的經貿關係不匹配。)

文章揚言:「來自北京的『戰狼』——中國外交官越來越有侵略性了。中國的外交官正在逐步拋棄掉外交的克制。作為威懾,他們對批評進行猛烈地反擊。」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我注意到你提到的德國媒體把『權』寫成『杈』,遭到中方媒體嘲笑。但其實這個低級錯誤也不奇怪,因為的確,現在有些人經常明明對中國一無所知,卻煞有其事地對中國進行著無中生有的指責。」

其實,此前中方就已經多次對所謂的「戰狼」外交做出過正面回答。外交部表示,我們從來不會主動欺凌別人,但同時,中國人是有原則、有骨氣的。對於蓄意的中傷,我們一定會作出有力回擊,堅決捍衛國家的榮譽和民族尊嚴。對於無端的抹黑,我們一定會擺明事實真相,堅決維護公平正義和人類良知。

「那些總想給中國扣上霸權帽子的人,恰恰是自己抱著霸權不放的人。」

記者:張周項

吳永德對此文亦有貢獻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日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半個版都是這個錯別字!德媒指責中國「戰狼外交」,結果自己先栽了
    德國《每日鏡報》12月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這家對中國了解並不到位的德國媒體,盲目自信地在自己的版面上寫了一個大大的錯別字↓↓半個版面印著巨大紅色漢字「杈」字,解釋稱這個漢字是「強大的標誌,象徵著權力」。
  • 德媒指責中國「戰狼外交」?先把字寫對了再說
    德媒指責中國「戰狼外交」?他們還特意為這篇文章配上一個佔據近半個版面巨大紅色漢字「權」字,稱這個漢字是「強大的標誌,象徵著權力」,然而,許多讀者一看,愣了…… 本該配的「權」字多加了一點,變成了「杈」字,不少讀者和專家紛紛留言,吐槽這一「大型翻車現場」。
  • 德媒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 卻把漢字寫錯
    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這篇文章刊登在8日出版的《每日鏡報》的第六版。
  • 德媒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這個漢字卻寫錯了
    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這篇文章刊登在8日出版的《每日鏡報》的第六版。
  • 德媒指責環球時報抓「小辮子」;漢字都沒學好,觀點更不值一駁
    作者:王德華德國《每日鏡報》在一篇批評中國戰狼外交的文章中,本來想顯擺一下,結果卻丟人現眼。該文章本想配漢字「權」的圖片,但卻配成了「杈」。這成了國際輿論場上的一個笑話。連中文都不會的媒體,還自認為對中國很了解,還要以「中國通」自居。
  • 德媒對中國釋放一信號,中方大使館嚴厲駁斥
    但近期,德媒卻對中國釋放出了危險信號,幾家社交媒體進行多番不切實際報導,試圖誤導國民對中國輿論動向。至於新冠病毒源頭到底在哪,還需要一個不斷追溯科學過程,目前,誰都沒有確切證據。德國媒體這行為無疑是唯恐天下不亂,用自己狹隘見給全球共抗疫情添堵。
  • 德媒主編親自下場 我使館嚴正批駁!
    觀察者網查詢發現,從14日到17日,我使館已經5次就個別德媒「汙名化」中國抗疫的做法發表嚴正立場。 可笑的是,《圖片報》還煞有其事地以德國企業、納稅人的名義,列了一份向中國「討債」的帳單。 有德媒稱,對於這家媒體的狂妄之舉,德國聯邦政府未作正面回應。
  • 德媒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漢字寫錯了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
  • 德媒:中國蘊藏巨大的數據寶庫
    德國《世界報》12月1日文章,原題為:「如果數據是新石油,那麼中國就是新的沙烏地阿拉伯」。人工智慧(AI)正成為以數據為中心的經濟的心臟。開發AI的前提條件是向計算機提供足夠的數據並對其進行「訓練」。可用的數據原材料越多,人工智慧就越智能。而中國擁有最多的原材料。「如果說數據是新石油,那麼中國就是AI時代的沙烏地阿拉伯」。
  • 德媒報導批中國,字寫錯了
    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如圖),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這篇文章刊登在8日出版的《每日鏡報》的第六版。作者是該報記者克勞迪婭·馮·薩爾森。
  • 中國黑科技幹擾貨輪GPS信號?專家:德媒想像力太豐富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中國「黑科技」幹擾貨輪GPS信號?專家:瞎猜!德媒想像力太豐富【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德國媒體24日援引《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德國版最新一期的文章稱,幾個月前,不少進出上海港的貨輪都出現了GPS信號異常的情況。此類異常疑為中國測試新型電子戰武器造成。對此,一位不願具名的衛星定位領域學者25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相關報導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臆測,事實上,GPS信號受到幹擾的情況十分常見。
  • 美媒:中國和伊朗在嘲笑美國
    華春瑩僅僅是評論了一句「I can't breathe」,就讓美媒受不了了。福克斯新聞發文稱,這是中國在嘲笑美國。福克斯新聞在報導中說,這是最近中國指責美國政府虛偽的一個明顯策略。福克斯新聞還提到,在華春瑩的另一條推特,就是轉載了今日俄羅斯的報導,指責美國政府支持香港的暴力示威,卻將美國的這些示威者稱為暴徒。同時讓福克斯新聞感到不爽的還有伊朗。
  • 德媒:德國人囤的罐頭半數是中國造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德媒:德國人囤的罐頭半數是中國造德國《快訊報》3月15日文章,原題:我們的食品罐頭裡有「太多的中國」 新冠肺炎疫情快速擴散下,德國政府建議每個成年人都應儲備可支撐10天的食物。德國電視臺最近對各大型超市的罐頭食品進行調查,發現一半以上是「中國製造」。這些罐頭既有蘑菇、胡蘿蔔、玉米、萵筍、梨、桃子等蔬菜水果,也有香腸、麵條、米飯等速食,可謂應有盡有。甚至通常聽起來更像是「義大利製造」的番茄醬也來自中國。中國罐頭到底有什麼優勢?食品進口商米謝埃爾·德隆解釋說:「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具有成本優勢。
  • 默克爾表態不久,德媒卻對話釋出特殊信號?中方大使館雷霆發聲
    令人詫異的是,默克爾才表完態,德媒就來就對中國釋放這種不友好的信號? 德媒釋放不友好信號,中方大使館嚴正駁斥 在默克爾才表完態,德媒就來就對中國釋放這種不友好的信號?
  • 德媒:外國品牌想在中國市場賣得好 要取個好名字
    中國的網絡「單身節」今年又創造了新的銷售紀錄,受益者包括不少闖入中國市場的「德國製造」品牌。對於許多初創企業來說,闖入中國大市場也是其重要目標。但與歐美市場相比,遠東市場還有一隻「攔路虎」——中文。眾所周知,中文是一種完全不同於歐洲語言的外語。它在26個拉丁字母外,還有一個完全獨立的書寫系統。西方品牌為中國市場做準備時,這個問題就會出現。
  • 怎麼樣檢查文章錯別字?這個網站微笑著朝你揮揮手
    ,再一回看,才發現,「糟了,是完蛋的感jio」,一篇文章500字,起碼錯了268個字。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專門智能檢查錯別字的網站:JCJC人工智慧錯別字檢測系統。這個網站大概長這個樣子:這時候大家會看到這個專業版,30元一年。其實基礎功能完全就能滿足需求了,如果需要更專業的糾正功能的小夥伴,可以考慮購買。
  • 寫「中國報導」的記者不懂一點中文?德媒報導批中國,字寫錯了
    【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這篇文章刊登在8日出版的《每日鏡報》的第六版。作者是該報記者克勞迪婭·馮·薩爾森。這名記者曾駐俄羅斯和東歐,從簡歷看沒有中國經歷。報導內容了無新意,稱德國聯邦議院人權委員會11月18日舉行所謂「中國人權聽證會」,招致中國大使館批評。
  • 法媒發表涉新冠肺炎疫情文章無端指責中國,中使館:其心可誅
    根據法國1881年《新聞自由法》第13條,中國使館要求行使答辯權,要求《費加羅報》在下期報紙上完整刊登以下內容:12月10日的《費加羅報》用三個版面刊登新冠病毒溯源系列文章。讀來頗感欣慰,終於有法媒以比較嚴肅的態度談論病毒溯源問題了。應該肯定的是,文章大部分內容較為客觀,但其中兩點源於作者主觀推斷,屬於不實言論,我館不得不在此做出評論。
  • 德雲社的「德」字為什麼少一橫?是錯別字還是有什麼特殊含義?
    說起現在最火的相聲演員,不少年輕的網友會想到郭德綱、嶽雲鵬、張雲雷這樣一連串的名字,這三位都來自同一個相聲社團——德雲社。曾經沒落的相聲在德雲社的大力弘揚之下漸漸有了起色,擺脫了瀕臨滅絕的地步,成為現在年輕網友們非常接受的一種娛樂形式。
  • 夜深了,聽德媒講個「中國策反間諜」故事
    「德國聯邦檢察院正調查德國聯邦情報局間諜是否替中國工作」,這兩天,「中國策反兩名德國間諜」成了德國輿論場上一個話題。德國「每日新聞」27日最新消息,這兩名「被中國策反」的德國間諜有名有姓,當然,德國媒體提供的都是化名——74歲的迪特爾(Dieter W。)和他的妻子安德烈婭(Andere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