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匯丨出現在東海裡的它是不是野生?夠不夠野?基因測序解開黃魚...

2020-12-08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唐旭鋒 通訊員 王利明

11月27日,浙江奉化漁民在東海165漁區一次性捕獲上千斤大黃魚。

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引發各方關注 — —它們是養殖箱裡的「逃網之魚」還是實實在在的野生黃魚?水產業界和專家們對此充滿了好奇。

11月30日,記者陪同浙江海洋大學陶震博士來到奉化桐照漁村,購買了4條在165漁區捕獲的大黃魚。科研人員將對其進行部分基因測序,其結果將有助於揭開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

事實上早在10年前,浙江海洋大學就開展了這方面的專題研究。近日,錢江晚報記者來到位於舟山長峙島的浙江海洋大學,探尋有關大黃魚基因研究的一些趣聞和科普故事。

A

兩天前,在浙江海洋大學國家海洋設施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記者在科研人員的陪同下,打開了一臺超低溫冰箱,從中取出一條封存了10年的大黃魚標本。

這條重2斤的大黃魚是當時以六千元的價格從舟山某漁業公司購買的。科研人員對這條大黃魚全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並進行了破譯和注釋。

相關成果於2014年在權威期刊《自然-通訊》發表,這也讓世界上第一個石首科魚類基因組圖譜得以面世。

「當年是利用二代測序技術,構建了大黃魚基因組草圖。」浙江海洋大學呂振明教授告訴記者,近幾年隨著計算機運算能力的提升,有關大黃魚全基因組的圖譜有了更精密的呈現。基因工程的興起也僅僅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為了解開人體2.5萬個基因密碼,2000年6月世界上首個人類基因組草圖繪製成功,旨在解開人體2.5萬個基因密碼,破譯人類全部的遺傳信息。

「而大黃魚的單個細胞裡,有48條染色體,比人類還多兩條,大約包含19362個編碼基因,構成基因的基本單位(核苷酸分子)加起來有728Mb(M代表百萬數量,B代表鹼基對),相當於人類的1/4。」呂振明教授說。

B

浙江海洋大學呂振明教授多年從事海洋生物分子遺傳與進化及遺傳育種研究。他告訴記者, 「東海純野生大黃魚」的這個提法業界已頗有爭議。呂振明教授還表示,因為遺傳基因變異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無論是精心選育並用於放流的魚苗,還是因颱風等影響從網箱裡逃出的大黃魚,他們的基因都可能

發生了改變。這些魚如果在大海中與其他純野生黃魚交配繁衍,其後代該如何稱呼呢?還能算作純野生黃魚嗎?

稱呼上的爭議,僅是字面之爭。但從基因科學的角度,從大海裡捕撈的大黃魚,與在實驗池裡培育的二代乃至第N代大黃魚,其單核苷酸多態性存在明顯差異。

什麼叫單核苷酸多態性(SNP)?讓我們從基因本身說起。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的全部信息。基因具有雙重屬性,它既是物質形態,也是信息碼。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重頭來溫習一下高中生物知識!染色體是遺傳物質DNA的載體,而DNA就是由脫氧核苷酸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脫氧核苷酸由鹼基、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其中鹼基有4種:腺嘌呤(A)、鳥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A、G、T、C相互有三種配對,我們稱之為鹼基對,它們構成了基因信息的密碼。從物質形態上講,基因就是DNA片段,它由若干核苷酸小分子組成。DNA分子結構中,兩條多脫氧核苷酸鏈圍繞一個共同的中心軸盤繞,構成雙螺旋結構。脫氧核糖-磷酸鏈在螺旋結構的外面,鹼基朝向裡面。兩條多脫氧核苷酸鏈反向互補,通過鹼基間的氫鍵形成的鹼基配對相連。這樣就可以回答上面的疑問,所謂單核苷酸多態性,就是等位基因發生變異(指配對鹼基發生改變)的強弱狀態。

C

浙江海洋大學江麗華博士近日完成了《基於群體基因組學探索岱衢洋大黃魚種群鑑定的研究》項目。該項目對198尾大黃魚進行了基因組重測序,其中岱衢洋捕撈的群體52尾,舟山市水產研究所養殖群體53尾,寧德海域捕撈的群體38尾,寧德海鷗水產有限公司養殖的群體62尾。

江麗華通過生物信息學軟體進行基因組序列分析,發現岱衢養殖群體與其它群體可以完全分開,這可能和其選育種群體特性相關;寧德養殖群體與岱衢群體也沒有交集,而與寧德海域捕撈群體有部分交叉,這表明,寧德養殖大黃魚的親本來自寧德海域捕撈群體;而岱衢洋捕撈群體與寧德捕撈群體出現交叉現象,推測這與大黃魚洄遊及取樣時間有關。

「你看,岱衢養殖群體多樣性比較低的,由於它們來自選育群體,親本來源非常有限,它們可能都是親戚關係。」江麗華指著圖表跟記者解釋道。

江麗華的這一研究,本意是基於大黃魚種群的鑑定,但她在實驗中意外發現,在岱衢族養殖群體中,有關抗低溫基因的單核苷酸出現變異。而這正是基因研究為產業服務的方向所在。正如你和你的兄弟姐妹長得都不一樣,遺傳變異是生物的多樣性和育種的分子基礎。

呂振明教授解釋說,一些養殖戶由於對基因學了解較少,配種時潛意識地選留個頭大的作為親本,這樣下一代也會個頭大,但這些個體大的親魚可能來自於「同一窩」的個體,長此以往就淪為近親繁殖,其後代就會表現為生長、抗病力下降等種質退化現象。而大黃魚基因組序列的破譯,為優良育種提供了科學依據。

研究表明,大黃魚基因組中與生長、抗病相關的基因仍存在較為豐富的遺傳變異,因此提供優良的養殖水環境的同時,選擇攜帶先天性免疫較強、生長速度快優良基因的大黃魚作為親本,對現有養殖大黃魚進行遺傳改良,同時有效避免近親繁殖,也將是今後大黃魚科學育種的重要方向。

我國有3個大黃魚地理族群

我國沿海存在 3 個大黃魚的地理族群,它們在形態、壽命、種群結構和資源數量上存在明顯差異。分布在雷州半島以東的硇洲族壽命最短(雌魚9齡、雄魚8齡),種群結構最簡單,數量最少。分布在浙江和江蘇南部沿海的岱衢族壽命最長(雌魚19-30齡、雄魚15-25齡),種群結構最複雜,數量最多。分布在福建、廣東沿海的閩、粵東族則介於兩者之間。

浙江海洋大學俞存根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東海漁業資源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這三個族群的大黃魚沒有明顯交集,福建寧德海域的閩、粵東族大黃魚往北洄遊的話,最遠也就在溫州一帶海域。」

記者查閱文獻資料發現,此次捕獲大量大黃魚的165漁區屬於岱衢族大黃魚的三個越冬場之一,大黃魚結群在這裡出現,並不奇怪。「應該說三種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俞存根說,這次捕獲的也許是純天然的野生大黃魚,也許是網箱裡逃出的養殖大黃魚,也有可能是增值放流或網箱裡流出的魚與野生大黃魚交配的後代。

其實,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科研人員就對三個大黃魚種群在形態特徵、年齡結構等差異進行了研究,如通過耳石判斷其年齡。但隨著東海野生大黃魚資源的枯竭,在上世紀80年代,這方面研究一度停滯。

但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大黃魚育苗在福建省取得成功,此後育苗技術在寧波、舟山得到應用。人工養殖和增殖放流在浙江海域也逐年增多,每年放流數以千萬尾計。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寧波船老大意外捕獲1000多斤野生大黃魚,正宗嗎?專家買...
    一次性捕獲這麼多野生大黃魚,在近幾十年是件稀罕事。要知道在往年,一條漁船出海,能捕到三五條就值得慶祝一番了。於是,難免有人會產生疑惑,今年怎麼會「突然」出現這麼多大黃魚?會不會是從養殖箱裡逃出去的?還是這些年持續的休漁和放流,東海漁業資源正在慢慢復甦?
  • 浙江海洋大學團隊呼籲漁民手下留情:給5-10年的時間,讓大黃魚王者...
    陶震說,像肌肉樣品的話,在實驗室裡可以用於研究基因序列以及脂肪酸成分分析等,這裡面包含大黃魚的遺傳特徵等信息。「有一位老師得到消息後,趕過來取走了魚的內臟,他主要是進行大黃魚內含物的檢測。」陶震舉了個例子,其中一個檢測是通過分析腸道裡的殘餘食物等,來還原食物類別。這些被大黃魚吃掉的食物往往有它的分布區域,由此可以推測出大黃魚曾經在哪裡生活過。
  • 基因測序行業研究報告
    貝殼社,國內領先的醫療健康創新創業平臺   來源丨九鼎投資   作者丨樂偉   目前以腫瘤、慢性病為主的臨床病種的標誌物的篩選是基因測序行業的重點研究領域,有望出現臨床產品,成為行業新的增長點。   此外,行業內企業還通過收集足夠的臨床數據建立基因測序資料庫,在此基礎上進行臨床數據分析和診斷產品成果轉化,正在開發的類似NIPT、PGD的診斷檢測項目,一兩年內有望出現獲批產品。
  • 基因測序會帶來更好的未來嗎?
    而基因測序的出現,似乎給了人類可以完全依據科學了解自己的有效途徑,因此其未來的發展空間是相當可觀的。 事實也在證明著這一點,不論是基於市場狀況預測的基因測序行業未來的規模,還是全球基因測序公司的蓬勃發展。然而基因測序普及之後,人類迎來的又會是什麼呢?基因測序在諸多領域起到正向作用的同時,又可能會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呢?
  • 連載② | 《追魚》:東海野生大黃魚滅門記
    可見,在十年的休養生息中,東海大黃魚資源已然恢復,所以,野生大黃魚最終的滅絕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人類對資源永無止境的掠奪。大黃魚千年不變地越冬、洄遊、產卵,東海漁民的捕撈手段卻是年年更新。除了敲罟作業,其他花樣百出的漁具漁法同樣也不好對付。
  • 基因測序的硬體往事-虎嗅網
    最初的市場領先者是美國應用生物系統公司,這家公司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設計了第一臺自動化平板螢光測序儀,幫助生命科學研究進入了自動測序的時代。但不久之後,它的領先地位就被撼動了。測序儀的另一個浪潮出現在2005年,幾家推動行業格局嬗變並影響至今的公司開始嶄露頭角。
  • 浙江海洋大學研究團隊呼籲:請漁民朋友手下留情,別抄了野生大黃魚...
    陶震說,像肌肉樣品的話,在實驗室裡可以用於研究基因序列以及脂肪酸成分分析等,這裡面包含大黃魚的遺傳特徵等信息。 陶震舉了個例子,其中一個檢測是通過分析腸道裡的殘餘食物等,來還原食物類別。這些被大黃魚吃掉的食物往往有它的分布區域,由此可以推測出大黃魚曾經在哪裡生活過。
  • 觀點丨CRISPR引發小鼠體內基因突變屬於過度解讀?
    研究者採用全基因組測序(WGS)分析了由親代小鼠繁殖出的子代小鼠的突變情況。通過和對照(未經過基因編輯)小鼠比較,基因編輯小鼠出現了更多「脫靶」的Indels和SNVs。同時,這些SNVs 「脫靶」位點和設計的sgRNA具有較低的同源性,因而很難被傳統的方法預測到。之前的研究中,大家常常用全外顯子測序的方法檢驗CRISPR/Cas9是否影響了基因組的其他位置。
  • 請漁民朋友手下留情,不要抄了野生大黃魚的老窩!浙江海洋大學研究...
    陶震說,像肌肉樣品的話,在實驗室裡可以用於研究基因序列以及脂肪酸成分分析等,這裡面包含大黃魚的遺傳特徵等信息。「有一位老師得到消息後,趕過來取走了魚的內臟,他主要是進行大黃魚內含物的檢測。」陶震舉了個例子,其中一個檢測是通過分析腸道裡的殘餘食物等,來還原食物類別。這些被大黃魚吃掉的食物往往有它的分布區域,由此可以推測出大黃魚曾經在哪裡生活過。
  • 浙江率先突破小黃魚人工養殖技術,以後休漁期也...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施雯 通訊員 邵敏 陳飄飄雖然在休漁期,東海海鮮也都是冷凍的,但菜市場裡30多元一斤的福建養殖大黃魚,隨手都能買到,能給想吃鮮貨的小夥伴們解解饞。不知大家逛菜場時有沒有注意,大黃魚有養殖冰鮮的,甚至活魚出售,但同樣是東海四大海產的小黃魚,貨色並不多,價格也不夠平易近人。原因是,目前市場上還沒有人工養殖的小黃魚銷售,我們吃到的都是野生小黃魚,它的價格由於東海漁業資源的萎縮,一路水漲船高,2兩以上一條的小黃魚,一斤價格不下百元。
  • 陳根:基因測序研究推陳出新,基因生理功能終將揭開
    文/陳根基因測序技術顛覆了傳統生物學技術,基因測序技術的出現讓我們可以讀出一個人所有的遺傳信息——人類基因組。不過,相比測出基因序列,更大的挑戰是了解這些基因的生理功能。第二篇文章裡,研究人員們側重於對一類特別的罕見基因變異體進行臨床解讀。有些不能容忍有功能喪失型變異體的基因,卻能夠攜帶這些變異。
  • 做紅燒黃魚時,「這麼」做可讓魚皮不破!做出來的黃魚味美鮮香
    做出來的黃魚味美鮮香豬肉吃多了,也不行的,科學的說,吃魚比吃紅肉會更好,在魚中黃魚是比較好吃的,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多肉少刺,在我們生活中不可多得的美味本人以前隨船(450馬力的大鐵殼,對船作業)出海捕魚,在東海長江口方位,外海海域,2001年夏季,捕到一條野生黃魚3.3斤,當時在海裡的收鮮船,給價130元/斤,十五年過去了,現在價格不知道是多少了
  • 奉化桐照村送20噸"透骨鮮"東海小黃魚到武漢 明天到貨
    &nbsp&nbsp&nbsp&nbsp今天下午2點多,在奉化區桐照村,兩輛運輸車載著20噸冰鮮小黃魚啟程前往武漢。這8000箱小黃魚將送往武漢抗疫一線的多家醫療單位和公安系統。「順利的話,明天上午8點之後將抵達武漢。」林仲漢說。
  • 梅童魚和黃魚長相雷同,味道都非常鮮美,老漁民:不要面子就選它
    記得小時候跟母親去菜市場裡買菜,很好奇為什麼黃魚的大小和價格相差這麼多?站在一旁買魚的老大爺也笑眯眯地跟著吐槽,可當時年少無知,竟沒聽出來那是話中有話。後來有幸在一個沿海城市讀大學,學校的食堂裡常常能見到這種清蒸的「小黃魚」,有一次在打飯窗口喊:「阿姨,給我來一份小黃魚!」
  • 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助力突破現代醫學瓶頸
    近年來,陳煒研究團隊發表論文超過60篇,已處於世界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前沿位置。圖為陳煒博士演示單分子基因測序儀的使用。本報記者 李山攝「自2003年完成第一個人類基因組測序以來,基因測序技術及相關的醫學系統生物學研究突飛猛進。新一代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基因測序的速度,還大幅降低了成本。
  • 「深圳擬蘭」助力解開世界級科學謎團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林清容)蘭花在日常生活中很普及,但關於蘭花的進化卻是一個困擾了人們一個多世紀的科學謎團。就在近日,由深圳市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領銜組成的國際科研團隊解開了這一謎團,備受世界關注。
  • 中外科學家Nature發布基因組測序重大成果
    由來自挪威生命科學大學、華大基因研究院(BGI)、瑞典于默奧大學等二十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一項大型項目中繪製出了鮭魚(salmon)的全基因組圖譜。發表在4月18日《自然》(Nature)雜誌上的研究結果,為保護鮭魚養殖場免受病毒侵襲,及未來保存野生鮭魚物種提供了更好的機會。
  • 兩部委叫停基因測序
    產前唐氏無創基因檢測陷困境基因測序是一種新型基因檢測技術,能夠從血液中分析測定全基因組序列。目前,基因測序相關產品和技術已由實驗室研究走向臨床,用於檢測某些疾病發生的概率和風險,從而達到預防或及早治療的目的。此前,國際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即是通過基因檢測確定自己攜帶遺傳缺陷基因,並做出切除雙側乳腺的決定,以降低患癌風險。
  • 2015年基因測序領域產業格局分析
    1.1 基因測序的價格以超摩爾定律下降,使得基因測序經濟性推廣成為可能現在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已經降到1000 美元以下,未來這一數字還將繼續下降 ;2008年,二代測序技術NGS的出現和推廣,讓測序成本開始加速下降,並明顯超過摩爾定律的預測。基因測序技術成本迅速下降(每兆鹼基)
  • 區塊鏈+基因檢測,測序基因事業GWM始終在行動
    你的、我的、以及我們之間「六度分離理論」所涉及的所有人(六度分離理論指「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想想,所有包含在這60億個遺傳密碼字母中的基因信息,正是這些基因信息讓你成為了獨一無二的你。只要科學家能夠收集到足夠的信息,那麼就能找到藏在DNA中的那些摧毀致命疾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