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上古時代,歷史往往以神話故事的形式,由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口口相傳著。但這同時也意味著,每一個遠古的神話故事背後,都有著一段真實歷史的縮影。
由於沒有系統的文字和史實的概念,將遠古的歷史美化和神化,並不是華夏的專利。但開啟信史記錄的歷史,華夏卻是遙遙領先於其他民族的。
因此,數百年前,西方的歷史還停留在「神創造的歷史」的時候,在中華大地上,歷史乃是「人創造的歷史」這一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而這些記錄,就如同一條縫隙,讓我們有機會窺測那一段真實的歷史。
01 「五帝」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華夏歷史從神到人的記錄,開始於三皇五帝時期。雖然還透著濃濃的神化色彩,但人名、事跡已經有了很大的信史的痕跡。
五帝是從黃帝到大禹期間五位傑出的華夏統治者的合稱。一個共識是他們都出自黃帝後裔或是黃帝本人,但五帝的具體人選,卻有著很多個版本。子彧比較推崇的是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帝禹這個版本。
然而,關於「五帝」和那個謎一樣美好的華夏初始階段,仍舊有很多有意思的秘密。
其一,五帝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地位?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也就是上古的歷史絕對還沒有達到秦始皇時期的集權一統,也肯定還不如商周王朝的國家形態。歷史學者姚大中認為,五帝不過是華夏部落聯盟的大酋長而已。
蚩尤、炎帝、少昊、帝俊、帝鴻等人的真實存在,說明了黃帝家族並非當時黃河中下遊的唯一主宰。而華夏部落成為黃河流域的主宰,是五帝等華夏部落大酋長帶領著華夏部落聯盟,經過了漫長的徵服過程,才最終實現的。
因此,當華夏部落繁衍生息成為華夏部落聯盟,又在黃帝等五帝的帶領下,徵服了炎帝部落聯盟、蚩尤部落聯盟等等,逐漸成為整個黃河流域的主宰。
五帝的權威,隨著他們徵服的部落而擴大,但周邊仍然存在著其他部落,即使部落聯盟內部,或許也未必完全服從於五帝。
其二,為何五帝的壽命都那麼長?在上古時期,飲食衛生條件和醫療條件決定了人的壽命肯定不如現代人,而在普遍壽命短暫的情況下,相對壽命較長的人更容易獲得生活的經驗,從而成為首領。
但很明顯,他們的年齡也難以接近乃至超過100歲。因此,五帝實際上很有可能是五個世系的合稱,五帝中的每一個稱號都屬於某一個世系,而不只是一個人。五帝中第四位帝舜是顓頊的六世孫,而第五位大禹卻是顓頊的孫子,也說明了五帝不會只是五個人,而是五個世系。
而在華夏對外徵服過程中,作為最有威望的家族,黃帝後裔成為很多部落的首領,所謂「得姓者14人」,並且享有繼承華夏部落大酋長的權力。(當然,也有可能這五個家族並不都是黃帝的後裔,只是因為黃帝的巨大威望,所以這些大家族都冒黃帝之名,類似於後來南匈奴人都稱漢朝的外孫或李陵的後裔一樣。)
因此,這件事的本質是,黃帝的子孫(或者各大部落首領,名義上的黃帝子孫)成為聯盟中各大部落的首領,並壟斷了華夏部落聯盟的大酋長的繼承權。而每一個家族都有著一個相同的稱號,其中最著名的五個家族便是我們所熟知的「五帝」。
其三,歷史記載中,五帝時期政治為何都那麼清明?五帝時期至少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時間,後來的歷史證明,人類社會不可能延續這麼長時間的政清人和。那麼,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在口耳相傳中,五個政治清明時期脫穎而出,而其他時期則不為人知;第二種可能就是後世史家將五個政治清明時期,擴展到整個五帝時期,從而將其他人的功績和時間都移植到了他們的身上。
或許是其中可能,也或許是兩種可能兼而有之。但即使如此,作為歷史而不是神話,我們自然能夠從中找出一些發生過的痕跡,比如在各種史料和傳說中反覆出現、很扎眼的上古四兇獸。
02 四兇:五帝時期的異類
所謂四兇獸,是指饕餮、檮杌、窮奇、渾沌。在中華神話故事中,他們有著很高的知名度。但我剛剛說過,每一個神話故事的背後都有一段真實的歷史,四兇也不例外。
饕餮紋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四兇分別是出自帝鴻氏、少昊氏、顓頊氏、縉雲氏的「不才子」,分別有著行兇、不信、不教、貪冒的劣跡。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少暤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此三族世憂之。···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兇。···
因此,四兇獸的原型大約指的就是這四個人或者四個家族。而突兀的是,在五帝這段政祥人和的美好歷史傳說中,四兇的故事是一個明顯的異類。
這「四兇」都出身於有「氏」的家族,說明他們在當時的華夏,是非常有地位的人。而如果再去查找帝鴻氏、少昊氏、顓頊氏、縉雲氏的資料,會發現這四個家族都出自於一個人-黃帝(至少名義上如此)。
也就是說,四兇的家族跟五帝的家族一樣,都是黃帝之後,他們的家族都曾出過部落聯盟的大酋長。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血統高貴的他們,卻成為了臭名昭著的「四兇」呢?
將政治對手汙名化、劣跡放大宣傳是政治家們一件常用的手段。比如,唐代武則天得勢後,將爭寵的王氏後人汙為「蟒」氏,將蕭氏汙為「梟」氏;朱元璋時期,命翰林院將藍玉黨人撰錄為《逆臣錄》。
或許,「四兇」的來歷也跟政治鬥爭的失敗有關呢?
上古四兇的背後,或許是一場政治鬥爭的失敗
無獨有偶,四兇不僅出自黃帝之後,而且都來自於同一個時期:帝舜時期。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四兇在帝堯晚年出現,帝堯不能制約。帝舜上位後,將四兇之族流放,於是四方安定。
也就是說,如果四兇是因為政治鬥爭失敗的話,那麼就跟帝舜有著莫大的關聯了。
帝舜,姚姓,名重華。五帝之中的第四位,接替年老的帝堯成為部落聯盟的大酋長。
03 最特殊的禪讓
剛剛提到,黃帝的直系後裔壟斷了華夏大酋長的繼承權。然而,在樸素的開明政治中,集權顯然是達不到的,因此,在眾多的黃帝後裔家族中,權力如何交接就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
但在史書中,五帝的繼位並沒有血跡斑斑,而是在黃帝後裔的五個家族中和平的傳承著,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禪讓政治」。
五帝的禪讓究竟是和平選舉還是戰爭奪位,在此子彧不詳細討論,但如果我們要在這幾次禪讓中挑選一次最特殊的案例,那一定是堯與舜之間的禪讓過程。
首先是上位時間長。與顓頊、帝嚳、帝堯等人得位不同的是,從30歲得到帝堯的考察,到50歲攝政,再到61歲踐位,帝舜的上位過程經過了長達三十一年的漫長歲月。
其次是出身最為低微。在五帝中,其餘四帝中的首任大酋長血統都十分高貴,與家族中上一任大酋長的血緣世代不超過三代,顓頊之祖即黃帝,帝嚳的曾祖是黃帝,帝堯之父是帝嚳,而帝舜之後的大禹之祖就是顓頊。而帝舜卻只不過是顓頊的六世孫而已。而且從顓頊之子窮蟬到帝舜的父親瞽叟,帝舜世系往上五代人都「微為庶人」。
再次是帝舜上臺後,人事調整最為巨大。帝舜除了流放剛剛提到的四兇以外,還在上臺之初,很快就提拔了高陽氏(顓頊)的才子八人,稱為「八愷」、高辛氏(帝嚳)的才子八人,稱為「八元」,而且帝舜攝政之後,又陸續對22人進行了分工和人事調整,每三年還對他們的政績進行考察,史載「二十二人鹹成厥功」,
不僅如此,帝舜還開啟了五帝時期又一次大規模的軍事徵服和廣泛巡狩境內的先例。他在位期間,「方五千裡,至於荒服」,先後對境內東南西北進行了安撫巡查,並死於南巡之地零陵。帝舜因此得到了「四海之內縣戴帝舜之功」 的結果。
這麼多的不尋常或許說明,帝舜的上位過程中,似乎隱藏著很多秘密。
04 帝舜的秘密:血腥的權力重組
有虞氏傳說也是黃帝的後裔之一,其部落首領很能團結部眾,使部落得以繁衍生息。因此到了重華這一代,有虞氏就成為華夏部落中一個龐大的部落,已經堪比華夏大酋長帝堯的部落規模。外界流傳著重華「一年成聚、兩年成邑、三年成都」的傳說。
三年成都
因此,年輕的重華得到了帝堯的賞識和忌憚。這中間的過程已經鮮為人知,但可以確定的是,20年後,重華成了華夏部落聯盟的實際掌控者。
重華還娶了帝堯的兩個女兒,以降低卑微血統給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向外界表明他是堯合法繼承人的身份。
在重華的執政下,堯度過了最後的晚年。而華夏部落大酋長的位置也就毋庸置疑的落到了重華的身上。
雖然大酋長是黃帝直系後裔的專屬權力,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部落都會無條件服從新任大酋長的領導。重華的上位,使得很多部落不滿:他們同樣擁有繼承大酋長身份的權力,憑什麼是這個血統卑微的小子?
於是,同為黃帝後裔中四個血統最高貴的部落聯合起來,共同反對重華的執政。而重華則早有準備,他早已團結了顓頊氏後裔中的八個部落、帝嚳後裔中的八個部落。
憑藉這些支持,重華輕而易舉的戰勝了四個部落的聯軍,他將四個部落的部眾流放到偏遠的地方抵禦外族的侵襲,永遠不得參與華夏中央的事務,並向所有人解釋為什麼流放他們的理由:因為他們的劣跡斑斑,已經影響到了整個華夏聯盟的聲譽和部民的生活。
在掃除了反對者之後,帝堯去世的三年後,重華也正式上位,成為了虞舜,後世也稱帝舜。
然而,許多黃帝的後裔在暗地裡散布著對帝舜不利的流言,妄圖顛覆新生的帝舜政權,重新奪取大酋長的權力。
帝舜及其繼承人不得不進行了一次大刀闊斧的權力重組,一方面改革帝堯晚年留下的弊政;一方面提高自己的權威,減少流言。
帝舜及其繼承人重新任命了多位部落首領,並加強了中央政權的建立,他們任命了20多位首領到中央任職,分別負責整個部落聯盟的各項事務,並確定了官員的績效考核體系。
帝舜及其繼承人還帶領軍隊進行各方的平叛和遠徵,極大的擴展了華夏聯盟的影響地域,並確立了華夏聯盟控制下的各部落向中央貢獻賦稅的制度。
巨大的威望和功勞,部落聯盟內已經缺乏反對者,大家到處傳頌著歷代帝舜的英明和德行。很多人已經忘了,帝舜的上位,是一次血腥的權力重組,而那些記得的人,卻已經沒有發言權了。(完)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