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提出一種傳統觀念,當國家興盛時會有象徵祥瑞的神明或神獸出現,國家將亡也會有惡神、兇獸或其他不祥的徵兆出現。在此檮杌和祝融、鸑鷟並列在一起,分別象徵夏、商、周的崛起,由此看來檮杌又有作為瑞獸的一面。
《左傳》的引文中說到,舜還在當堯帝的臣子時,將四大兇獸流放到邊遠部落,以抵禦妖魔鬼怪。這句話也表明了四大兇獸的功能並非完全是負面的,相反它們也起到了安定一方的作用。因為既然是兇獸那麼對於妖怪想必也具有威懾力,所以兇獸也可以被拿來充當闢邪、保平安的神獸。神魔本是同源,它們的身份並不是始終一成不變的,在神話的流變當中,有時候神會墮落成為魔,有時候魔也會上升成為神。
饕餮
饕餮是中國神話裡名氣最響亮的兇獸了。《神異經·西南荒經》說,饕餮是人,渾身多毛,頭上戴著豬的面具,性格貪得無厭,喜歡搶奪別人的穀物,積累錢財卻不使用。專門搶劫老人、弱者和單獨行動的人,整個就是一個欺軟怕硬的形象。《春秋》和《左傳》都說饕餮是縉雲氏的兒子。這個縉雲氏是炎帝的後代,也是一個官名。《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任縉雲之官也。」
饕餮的頭像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被稱為「饕餮紋」或「獸面紋」,最早出現在良渚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呂氏春秋·先識》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山海經·北次三經》云:鉤吾之山……有獸焉,其狀羊身而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郭璞注曰:「為物貪惏,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兩段引文皆出現了類似「食人未咽,害及其身」的表達,意思難解。
《路史·蚩尤傳》在註解中將饕餮和蚩尤聯繫起來,說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其實是蚩尤的頭像。「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這種觀點大概是基於以下三個理由:第一,蚩尤長有牛角,而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往往也有角,二者形象有些相似;第二,蚩尤戰敗後被斬首,正好符合饕餮紋有首無身的形象;第三,饕餮乃是炎帝的後裔,而《路史》也將蚩尤歸為炎帝的後裔。但《路史》的這種說也不過是穿鑿附會而已。據《左傳》記載窮奇是少皞的兒子,關於它的外形和習性《山海經》中有兩種大相逕庭的記載:《西次四經》說窮奇長得像牛,毛髮如刺蝟,叫聲如狗嚎,會吃人;《海內北經》則說窮奇外形像老虎,長有雙翼,吃人的時候從頭部開始吃,另一說從腳部開始吃。之所以同一本書裡會出現如此不同的記載是因為《山海經》非一時一人所著。《神異經·西荒北經》根據《山海經》對窮奇的記述做了更加豐富的描寫,窮奇懂得人類的語言,聽說人爭鬥,就會吃掉正直的一方,尤其是對於那些忠誠守信的人,窮奇會吃掉他們的鼻子,而對於那些惡人,窮奇則會捕捉野獸饋贈給他們。其後的註解又說:「窮奇似牛而狸尾,尾長曳地,其聲似狗,狗頭人形,鉤爪鋸牙。」神魔鬼怪往往具有多面性,窮奇也是一樣。在《後漢書·禮儀志》中它被描述為方相氏的十二神獸之一。方相氏是漢代宮廷儺戲的主角,專門負責禳災除疫,他手下的十二神獸分別對應各種瘟疫、疾病和災厄,其中窮奇和騰根是專門吃蠱蟲的。《淮南子·墬形訓》又說:「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所謂的「廣莫風」指的是從北方吹來的風,又叫「寒風」。高誘注曰:「窮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桀(乘)兩龍,其形如虎。」《山海經·海外北經》中記載:「北方禺彊,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郭璞注引一本云:「北方禺彊,黑身手足,乘兩龍。」《大荒北經》記載:「大荒之中……有神銜蛇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彊良。」禺彊和彊良疑似同一個神仙,至於它究竟是人面鳥身,還是虎首人身不能確定,倘若是虎首人身,再加上乘兩龍,那麼就和窮奇的形象非常接近了。但是窮奇又在《山海經》中已獨立出現了,所以我懷疑高誘誤將窮奇和北方神人彊良(禺彊)給混淆了。另外彊良也是《禮儀志》中出現的方相氏十二神獸之一。最後一提的是,後來窮奇也傳播到了日本,在那裡演變成了一種外形如鼬,長著如鐮刀般鋒利爪子的妖怪。這種妖怪通常隱藏在風裡,伴隨著大風吹過,割下樹木的枝葉,或割傷人的皮膚,也被稱為「廉鼬」。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讚唄
和壹讀君勾搭的傳送門
聯繫電話:010-85690155
人才招聘:recruitment@yidutianxia.com
文章投稿:tougao@yidutianxia.com
商業合作:business@yidutian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