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傳播媒體與用戶的關係

2020-12-17 賦能商學院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的迅速興起,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傳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移動媒體時代,新媒體的普及,自我媒體的統領,媒體的激增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特徵。同時,媒體與受眾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相互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

一.什麼是媒體?

媒介就是信息。我們所稱的信息是「物質運動的形式、形式或狀態,以及事物的普遍性」。它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客觀反映,包括運用語言文字、數字、視頻等方式表現的消息、新聞和其他產品。信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窮無盡,影響著我們社會生產和生活各方面。

由於信息的客觀性和社會性,所以它必須真實可信、符合客觀實際,必須有利社會發展。媒體傳播的必須是有益、有效和有價值的信息。現在媒體出現了很大變化,人們稱為「萬物皆媒」,但是媒體的本質並沒有變,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都遵循著這個規律。

二.媒體與用戶關係

觀眾是媒體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者。就受眾作為媒體信息的接受者而言,其接收的信息更加個性化、時效化。移動通信時代、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而觀眾所收到的資訊已不再與媒體所提供的相同。相反,當他們瀏覽信息時,他們會生成自己的個性化標籤,媒體會根據觀眾的喜好提供對觀眾更有吸引力的信息。這種變化可以讓觀眾更多地了解他們感興趣的東西。然而,接受信息的同質化將使受眾進入信息的繭中,對現實世界產生不完全的判斷。

受眾既是媒體的消費者,又是媒體的生產者。在新媒體時代,媒體和受眾關係是雙向的,即灌輸雙向互動。在新媒體和受眾用戶之間,信息、觀點和情感在任何時候都會交換、面對和融合。從簡單的互動到深度的參與。

直到微博、微信、聊天、快手等幾乎完全是用戶提供的內容的產品出現時,媒體和用戶日益成為信息傳播社群、價值判斷社群和情感傳遞社群。用戶數量、停留時間和參與程度一方面代表了媒體聚集和吸收受眾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動員社會的能力和塑造行為的能力,他們構成了媒體生命的傳播力、指導性、影響力和公信力。

移動通信時代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媒體與受眾的關係。這種關係的發展有助於觀眾獲得更有趣的內容和對媒體製作內容的正面反饋。受眾也可以成為媒體內容的生產者,豐富傳播內容,提升受眾在信息傳播中的地位,不再被動地接受它作為唯一的媒體內容。

它存在。然而,隨著關係的變化,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信息繭、信息難以檢索、信息質量難以保證、網絡暴力等,移動傳播時代的到來是必然性。

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黃雅勤 瑪依拉

相關焦點

  • 社交媒體中情緒傳播與事實傳播的關係
    本文以該事件為例,分析在新浪微博這一社交媒體平臺上,情緒傳播與事實傳播之間的關係,並由此得出應對策略,即強化個體公共輿論意識、重塑網絡場域意見領袖及建立官方審核機制。研究對象 根據第42次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微博用戶量高達3.37億,使用率為42.1%,用戶規模半年增長6.8%,微博成為網民消費碎片化時間的主要渠道。同時,相較於微信和QQ必須通過帳號添加雙方驗證的方式建立社交關係,微博顯得更加開放。
  • 淺談「四全」媒體概念下的軍事新聞傳播策略
    摘 要:本文結合「四全媒體」概念,從近年媒體融合的成功案例出發,思考軍事新聞在時空、形式、組織、效果四個方面的變化,探索提出軍事新聞傳播需要即時跟蹤新聞事件全過程、豐富內容傳播形式、構建內外高效協作系統、建立與用戶長期有效關係的建議,以期為軍事新聞傳播提供借鑑參考。
  • 陳晨:淺談跨文化傳播語境下華文媒體的文化傳播功能
    在這樣一個碰撞、衝突、理解、消融的過程中,許多因素都在影響著這一世界一體化的進程,而海外華文媒體以其自身的獨特性,成為了其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主要由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組成的各國華文媒體,既背負著祖籍國深深的文化烙印,又長期浸潤在住在國的文化氛圍中,在傳播中華文化和溝通中外關係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社會化媒體環境下弱關係網絡口碑傳播研究
    本文以代表網絡口碑特點的「弱關係」口碑為重點,結合社會化媒體環境中的「強關係」口碑,探討這兩種口碑傳播時的差異以及消費者使用社會化媒體口碑時的偏好和習慣。社會化網絡整合了「強關係」和「弱關係」,擴展了口碑的傳播範圍的同時,將眾多零散的評價和消費者通過社會化人際網絡整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社會化媒體將「強關係」和「弱關係」口碑結合,那麼這兩種口碑在實際傳播時的作用有什麼差別?消費者使用社會化媒體口碑又有哪些偏好和習慣?
  • 外媒中文網在中國社交媒體中的傳播
    本文首先透過文化親緣性的視角,分析了外國媒體開辦中文網和內容本土化的策略,其次探討了傳統新聞和社交媒體的關係,最後以《紐約時報》國際生活網在新浪微博的傳播為例,分析了外媒中文內容在中國社交媒體的傳播路徑和範圍,期望能為中國媒體應對外媒競爭提供參考。  【關鍵詞】外媒中文網;文化親緣性;社交媒體;微博  「中國市場(則)被視為世界傳媒業最後的處女地。」
  • 從大眾傳播到分眾傳播的媒體「變革」
    「從大眾傳播到分眾傳播的轉化,就是社會和媒體發展的第二次進步」,2004年10月23日,在清華大學召開的第八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從大眾傳播與分眾傳播關係的角度對大會的議題進行了獨特的審視。   此次全國性會議的議題為「傳播學研究——融合與創新」,而大眾傳播與分眾傳播並存正是討論傳播學融合的創新基礎。
  • 社交媒體互動圈層傳播模式:驅動力及社會價值
    社交媒體基於用戶關係節點的互動圈層傳播模式,擴展了公共議題構建及輿論生成的時空。交往分享機制提升了傳播節點間的關係黏度,有利於凝聚社會共識;辯論、質疑等話語方式激活了傳播節點之間的關係張力;關係黏度是價值趨同的外顯,而關係張力是價值差異的產物,共同作用形成了社交傳播驅動力。社交媒體嵌入了社會交往系統,成了新的信息方式,深刻影響著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方向。
  • 關係即數據,論社交媒體的關係轉換
    在社交媒體時代,「關係」首先就是一種人際關係,彭蘭教授認為,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大眾傳播渠道重新建立在人際傳播網絡之上,這既是一個有意思的回歸,又是大眾傳播的一次飛躍。實際上,「關係」與「傳播」是一對共生概念,而在「關係革命」爆發之前,「傳播」更多關注的是信息內容,而卻忽視了傳播背後的「關係」價值。
  • 探索新型主流媒體宣傳,讓傳播無遠弗屆
    原標題:探索新型主流媒體宣傳,讓傳播無遠弗屆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鍛造中國新型主流媒體,凝聚社會共識,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中央在新聞宣傳戰線上的戰略部署,也是主流媒體著眼於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   誠然,對於面臨轉型的主流媒體來說,做到強化正面引導,壯大主流聲音,與中央決策部署同頻共振並不難,真正的難點在於要緊跟時代,推動黨的聲音直接進入各類用戶終端,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
  • 喻國明:媒體內容傳播應嵌入社會關係渠道中
    網際網路條件下的媒體尋求脫困之道,關鍵就在於能否針對網際網路釋放出來的個人能量和價值,最大限度地去整合、利用資源。    過去,我們的社會有兩種基本賦權方式:行政賦權、市場賦權,而今天我們都叫「新媒體賦權」。新媒體賦權的本質是關係賦權,換句話說,誰能夠用某種方式激活大家的關係認同、情感認同,誰就能更多地創造出一些新的模式、新的辦法,誰就是網際網路當中的英雄。
  • 會展業在自媒體時代的傳播和整合營銷
    對主流媒體來說,原有對信息獨家發布優勢被消減,競爭加劇、媒體價值被挑戰,但也是主流媒體價值體現:第一、就是為漫天飛的自媒體闢謠;第二、在當下的傳播中,所有自媒體平臺都可以成為主流媒體和行業媒體以及各機構的傳播渠道;第三、比拼的是對內容的專業生產能力和對權威信息的準確傳播。自媒體時代,對會展這種「平臺產業」、「服務性中介行業」產生的衝擊也很大。
  • 微信紅包傳播中的用戶心理分析
    用戶的娛樂需求在遊戲中得到滿足,滿足的過程同時也是用戶關係重構的過程。在微信紅包的使用中用戶的心理需求和使用後的心理滿足體現出新媒體與用戶的使用滿足關係,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從傳播心理學出發,針對用戶的需求心理和滿足心理來分析微信紅包傳播中的用戶心理,探討新媒體時代媒介使用功能化對用戶的影響。
  • 擺正媒體與技術關係 讓技術為未來的新聞傳播所用
    原標題:讓技術為未來的新聞傳播所用   媒體與技術之間的關係本不是一件新鮮事,現在為什麼有必要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呢?首先,人類已經進入數字媒體時代,其最明顯的特徵之一是媒體與公眾之間的傳授關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這樣的環境裡,公眾所需要的新聞不再由傳統媒體專門擁有。其次,技術不斷更新講故事的方法,人人皆可使用它們,這對媒體組織和從業人員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 手機媒體在大眾傳播中的優勢
    不同國家、區域間的信息傳播、處理可以在同一時間完成。新媒體傳播的這種即時、共時的特徵,不但改變著傳統媒體的傳播理念以及運作方式。對同樣以大眾傳播為支柱的國家傳播的影響也不可小覷。手機媒體作為新媒體的一個典型代表,對國際傳播產生了極大地影響。
  • 圖文並茂 淺談自媒體的四大傳播要素 圖片是自媒體文章的重要組成
    在新媒體產業中,自媒體成為最主要的內容提供者。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人人都是自媒體」,雖然說得有些誇張,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的風生水起,各種依靠網際網路與移動網際網路以及大數據手段的傳播平臺紛紛興起。自媒體作為一種新媒體形式,吸引了眾多的創業者以及希望展示自我能力的人們。
  • 全媒派 | 彭蘭:新媒體研究中的傳播、關係與人
    這一次分享的題目叫做「傳播-關係-人:新媒體研究的進階」。從傳播、關係到人的視角,代表了新媒體研究的不同層面、不同的透視視角,也對應著我的三本書(《網絡傳播概論》第四版、《社會化媒體》、《新媒體用戶研究》)。接下來,彭蘭老師從這三個關鍵詞出發,跟大家來做一個交流。
  • 網絡社交媒體中的亞文化傳播
    網絡社交媒體:亞文化的傳播沃土  在網際網路共享性、開放性等諸多優勢的支持下,社交媒體逐漸完成了現代化、信息化的發展建設,在為人們提供虛擬網絡社交平臺的同時,徹底改變著人們的交流表達方式。網絡社交媒體受其海量參與受眾的影響,相應產生的傳播效能就更不容忽視。
  • 疫情期間的融媒體傳播特點分析
    突發性公共事件的傳播中,慢直播在實時傳遞一線疫情、提升信息透明度上的優勢十分明顯。對用戶而言,慢直播相當於對一個新聞事件展開的凝視,是低成本的在線監控,給予用戶較大的自主選擇與自主參與,也有助於滿足用戶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此外,慢直播還可以與AI結合,對直播畫面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其他新聞產品的生產、滿足用戶的多元需求。
  • 內容傳播十條黃金定律:誰在操控用戶情緒、誰在左右輿論?
    然而,內容卻已成為給養社交媒體,使其維持活躍度的重要因素,內容的作用以及由內容激起的「輿論」浪潮將成為社交媒體的新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島理工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所在2016年下半年啟動了「內容傳播」項目調查研究,由於鈦媒體作者常寧博士主導。調研小組發起了一個新的思考:內容在社交媒體時代究竟有何力量?
  • 社交媒介時代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的關係
    >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的關係答題思路 這道題首先需要界定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的概念,然後再去分析社交媒體時代它們三者的關係。進入新媒體時代,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關係發生了深刻變化,由以往單向依賴為主的單通道傳播模式,衍變成「共時代」的多通道傳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