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正媒體與技術關係 讓技術為未來的新聞傳播所用

2020-12-17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讓技術為未來的新聞傳播所用

  孫志剛 原為美國唐納德·W·雷諾玆新聞研究院科研副主任(2007年~2014年),美國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高級社會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2014年),現為北京印刷學院特聘教授和浙江工業大學客座教授。在《大眾傳媒與社會》《報紙研究學刊》《亞洲傳媒學刊》和《新聞與大眾傳媒季刊》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並擔任《大眾傳媒與社會》《新聞與大眾傳媒季刊》等核心期刊的論文評審員。

  媒體與技術之間的關係本不是一件新鮮事,現在為什麼有必要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呢?首先,人類已經進入數字媒體時代,其最明顯的特徵之一是媒體與公眾之間的傳授關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這樣的環境裡,公眾所需要的新聞不再由傳統媒體專門擁有。其次,技術不斷更新講故事的方法,人人皆可使用它們,這對媒體組織和從業人員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與媒體產業相比,技術產業的標誌是「不斷地動蕩」。今天,對媒體產業來說,由於技術發展所帶來的變化已是一個常數。這個常數將繼續成為媒體組織和從業人員每天需要面對的現實。

  牛津大學路透社新聞研究所研究員Nic Newman問卷調查了25個國家的130名資深數字媒體領導者,預測了2016年數字新聞和技術發展的趨勢,其中虛擬實境技術、移動終端和社交平臺將是美國和西方媒體關注及投資的重點。

  在技術上,愈來愈多的社交平臺可以支持虛擬實境APP的應用,如此下去,媒體將面臨更多和更大的挑戰,媒體產業也將有更多的劇變。

  因此,媒體組織和從業人員有必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地認識和擺正媒體與技術的關係。面對新技術的出現,我們是否能從新聞和傳播的角度去認識它的意義和啟迪?面對技術公司在傳播渠道和速度方面的創新,我們是否能從媒體的角度去學習它,讓它為未來的新聞傳播所用?對於這些及其他許多類似問題的回答不僅有利於傳統媒體向數字媒體的轉型,而且有助於媒體在未來更好地生產和傳播新聞。

  技術眼光決定未來發展

  對媒體來說,賈伯斯於2007年推出的iPhone和智慧型手機技術尤其值得注意。智慧型手機集硬體與軟體於一體,既有內容又有渠道。它的內涵包括人類對人工智慧、計算機和機器學習等學科的研究。伴隨著寬帶技術的普及,它為媒體在多媒體展現內容和視頻應用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機遇和發展空間。它還使人們在移動中接收和處理新聞資訊成為可能。《紐約時報》的研發部於2008年便著手考慮如何在智慧型手機上展現《紐約時報》各個版面的內容,包括汽車、房地產和其他廣告。

  在網際網路之前,《衛報》常常在競爭激烈的九大英國報業集團中墊底。1994年,當時的《衛報》總編輯Alan Rusbridger訪問了矽谷。他認定網際網路代表了媒體的未來和《衛報》需要轉型。在2000年左右,該報實施「數字優先」的理念,並制定了「開放編輯」「開放新聞資料」「開放平臺技術」和「開放式新聞」等一系列重要策略。如今,《衛報》已成為英國報業媒體中數字轉型的佼佼者。

  網際網路所具有的多媒體屬性、互動性、連結資料庫和資料搜索等特點為多樣的講故事方法提供了可能,智能技術和移動終端將公眾在傳授關係中的地位由被動變成了主動,社交平臺的迅猛發展和多樣化極大地豐富了公眾接收、處理和分享新聞資訊的過程。與傳統媒介技術相比,這些新技術更加符合人類在信息消費方面的動機和願望,更好地滿足人類對新聞資訊的需求,從而深得公眾的喜愛。因此,面對新技術的出現,媒體組織和從業人員應該有更多的理性思考,用發展的眼光和從新聞專業、媒體效果和受眾需求等角度決定對新技術的採納和應用。

  數字優先提升影響力

  媒體產業生存的最主要目的是通過新聞採編和傳播獲得最大的社會影響力。所謂社會影響力指的是媒體生產的新聞報導在公眾和社會上引起廣泛的注意及討論的程度。這既是媒體生存的根本,又是媒體的特色。因此,在決定對新技術的採納和制定具體的發展策略時,媒體組織和從業人員不應該忘記自己的這一生存目的和使命。

  今天,社交平臺不僅是人們獲得新聞和信息的平臺,還是他們點讚、轉發、討論和評論新聞資訊的所在地。為什麼在過去的20年裡沒有一家媒體組織想過創建社交平臺?原因之一是,在網際網路之前媒體既有內容又有渠道的事實使媒體習以為常地認為新聞內容非自己莫屬。在新媒體環境裡,這種理念不僅落伍,而且應該被摒棄。

  《衛報》之所以在轉型方面領先於其他英國報業媒體的一個原因是其倡導開放型編輯部文化。比如,包括各部門負責人在內,新聞編輯部裡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參加每天早晨由總編輯主持的編前會。自2006年起,《衛報》要求所有的稿件先在網絡上發布,然後才在紙質版本上登出。沒過多久,這個策略又讓位於「數字優先」,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移動終端等多種數字平臺的出現所帶來的改變,和力爭在新媒體環境裡繼續弘揚媒體的社會影響力。

  數據應用強化競爭力

  媒體核心競爭力指的是媒體從業人員生產新聞內容的能力。在技術不斷變化和更新的環境裡,媒體組織和從業人員應該把對新技術的認識和掌握當作構建和保持自己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未來新聞編輯部裡,除了新聞專業的知識之外,媒體從業人員應該學會使用數字媒體技術,包括各種網絡分析法和軟體,以及掌握有關網絡編碼語言和電腦程式編寫等方面的知識。它們是未來新聞編輯部裡的工作語言和環境。不掌握這些技術知識的人將無法立足,更不用說勝任未來的新聞職業要求。

  新技術能夠幫助媒體更好地在第一時間和第一地點將新聞資訊送到公眾的手裡,有助於媒體更好地分析和了解受眾使用媒體的心理活動和行為。但是,技術公司在推出新技術時很少考慮媒體的需求。因此,媒體應該不忘自己的目的和使命,根據構建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需求採納新技術,從而做到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提高新聞報導的質量,更好地展現新聞和更好地體現新聞的價值觀。

  比如,《衛報》新聞編輯部使用自己設計的名為Ophan的網絡分析工具,旨在讓所有的採編和經營人員隨時和即時了解公眾對該報每一條新聞報導的使用數據。他們的目的是讓Ophan起到「數據民主化」的作用,讓每一名員工都具有數據的概念,但又不被數據盲目地牽著走。

  理性地看待媒體與技術發展趨勢的關係,要求媒體組織和從業人員從媒體的發展規律、社會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等角度去認識和採納新技術。媒體不應簡單地把技術公司看作是對自己生存的威脅,媒體應該學會與技術公司共處和向它們學習,讓技術為媒體服務,提高自己的社會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在新技術面前,媒體既不能情願或不情願地舉起雙手或完全繳械,也不能像盲人摸象一樣忘記了自己的使命和目的。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數位技術改變全球媒體傳播方式和理念
    它衝破了傳統媒體的界限,衍生出媒體傳播的新技術載體,既包括數字報紙、數位電視等基於傳統媒體而形成的數位化傳統平臺,也包含微博、微信、直播等基於移動互聯的自媒體平臺。無論是在海外還是在國內,「新媒體」時代的來臨都使傳統報紙、電視、廣告等媒體傳播面臨著焦灼的轉型期,嘗試用技術手段帶來新平臺和多元探索。
  • 大數據技術下新聞傳播的倫理規制
    每一次新技術被應用於新聞傳播領域,都會給傳媒業帶來巨大的變革。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驅動下,新聞生產、信息發布、用戶體驗以及信息反饋等被重新定義,而傳媒、公眾和技術也在互動中出現了異化,產生了倫理失範問題。
  • 自動化所媒體大數據技術助力新華社傳播能力建設
    自動化所媒體大數據技術助力新華社傳播能力建設 2017-03-02 自動化研究所 【字體:   該項目以實現新華社報導全球落地採用及影響力實時分析和統計為目標,構建了可自動搜集全球數千家中英文媒體和網站數據、數百萬個中外新媒體帳戶的全球媒體數據云,利用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技術,研發了全媒體報導全球傳播影響力評價體系,實時動態跟蹤新華社稿件在全媒體形態下的落地採用,基於語義內容實現報導跨平臺傳播鏈路跟蹤分析,支持按稿件、媒體、作者等多種維度的採用分析和報表統計
  • 真題獵人:智能傳播技術與新聞業這麼答!
    智能分發技術也為內容的傳播帶來了新的模式與新的平臺,未來的個性化分發還可能會以私人管家的方式體現。至此,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VR、AR、短視頻、網絡直播、可視化新聞、無人機航拍、動新聞等為核心的智能傳播技術對傳媒業的影響成為非常重要的考點。1.
  • 淺談傳播媒體與用戶的關係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的迅速興起,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傳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移動媒體時代,新媒體的普及,自我媒體的統領,媒體的激增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特徵。同時,媒體與受眾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相互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
  • 路透報告:2019年新聞、媒體與技術趨勢和預測
    選舉考驗:印度和印尼大選將是對社交媒體新聞傳播的嚴峻考驗。儘管線上廣告發展迅速,但廣告商很少找到媒體,因為他們通過谷歌和Facebook這樣的大技術平臺可以更高效地定位大規模受眾,並且廣告費更低。對於大多數媒體來說,訂閱是未來一年的重點關注事項,其次是展示廣告、原生廣告以及個人捐贈/眾包。
  • 專精型媒體、新聞時刻、音視頻轉向……2020全球新聞傳播有哪些新...
    有鑑於此,媒體生產者面對新技術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技術如何讓媒體變得「亮眼」,而是技術能否為受眾提供便利或者解決需求。傳媒業可以利用掌握的數據構建一個「量化自我」(quantify thyself),以使用效果監測為基礎指導新興傳播技術的發展,規避STS的負面影響(Schmalbach, 2019)。2020年如何將STS升級為「內涵式創新」將是全球傳媒業重點探索的方向。
  • 重塑新聞價值:基於技術哲學的思考
    每個受眾都可以成為傳播者,因此整個世界可以被技術同步地匯集在自媒體的平臺上,成為碎片化的景觀:「自媒體的使用者所披露的信息和發表的意見,可以在異常廣闊的空間範圍內傳播,甚至可以跨國界傳播。不僅可以傳抵目標傳播對象,而且可以更多地傳抵非目標傳播對象。」③這樣做導致的結果就是空間感被無限地彌散了。
  •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新聞傳播教育的探索
    在「主論壇:立德樹人、入腦入心」環節,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本乾做主旨演講,以下為全文內容: 非常榮幸受人民網和廈門大學的邀請,今天跟大家分享我的演講內容。為了扣今天會議的主題,我對我的內容是提煉了一個標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智能傳播背景下的新聞與傳播學科建設思考與實踐》。我分兩個部分給大家概括。第一個我們看一下新聞傳播教育應該放在怎樣一個時代背景下進行建設。
  • |新聞傳播學|數字媒體技術|...
    根據通信技術和社會發展需要,本專業分為現代通信技術和網際網路通信兩個培養方向,其中現代通信技術方向面向5G及下一代移動通信領域,為未來在通信領域深造和事業發展提供專業基礎理論;網際網路通信方向面向網際網路上層通信技術,學習從事網際網路研究和工作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
  • 路透社:2016年全球新聞、媒體、技術預測解讀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
    1月12日,路透社向全球發布了《2016年新聞、媒體、技術預測》報告。報告採訪了25個國家的130位電子技術、傳媒界人士,分析研判2016年傳媒業的七大趨勢。【話媒】獨家編譯了該報2016年新聞、媒體、技術預測報告,以饗讀者。
  • 淺談「四全」媒體概念下的軍事新聞傳播策略
    摘 要:本文結合「四全媒體」概念,從近年媒體融合的成功案例出發,思考軍事新聞在時空、形式、組織、效果四個方面的變化,探索提出軍事新聞傳播需要即時跟蹤新聞事件全過程、豐富內容傳播形式、構建內外高效協作系統、建立與用戶長期有效關係的建議,以期為軍事新聞傳播提供借鑑參考。
  • 社交媒體和數位技術的發展,如何改變傳統人際關係?
    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傳播、新媒體和粉絲文化。 從 20 世紀 90 年代初開始研究網際網路,已出版 5 部作品。譯者簡介董晨宇,傳播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關注社交媒體中的自我呈現與人際交往。
  • 社交媒體中情緒傳播與事實傳播的關係
    本文以該事件為例,分析在新浪微博這一社交媒體平臺上,情緒傳播與事實傳播之間的關係,並由此得出應對策略,即強化個體公共輿論意識、重塑網絡場域意見領袖及建立官方審核機制。 三、 研究結果:社交媒體情緒傳播與事實傳播的關係
  • 「四全媒體」框架下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的重構
    「全員媒體」主要是指所有的受眾都自覺地參與到新聞的生產與傳播工作中,聯合作業,協同創新,成為媒體的操盤手、新聞傳播的參與者。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業記者和編輯,而是一種泛化的傳受者。這裡所稱的媒體也不局限於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還包括新聞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以及社交媒體、自媒體等新媒體在內。
  • 國內外13所新聞傳播院校院長等聚焦「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重塑...
    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本屆論壇以「在線會議+線下會場」聯動的方式進行,來自國內外13所新聞傳播院校的院長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新的智能時代如何重塑、創新新聞傳播的學科體系和促進人才培養。  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出席論壇並致開幕辭。他表示,大範圍、深層次的技術變革對新聞傳播的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 思維、創意與技術:融媒體時代傳媒產品的生產路徑創新
    受到用戶青睞的產品,大都呈現出場景化、個性化、娛樂化、關係化等特點,這也為未來融媒體產品的設計與生產提供了全新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除了娛樂新聞,嚴肅的時政新聞的傳播也可以運用遊戲體驗。在2015年APEC會議期間刷爆朋友圈的「元首服裝秀」H5遊戲,以「為領導人換裝」的敘事策略吸引了大批用戶;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的《你有一份來自總理的神秘快遞》,將政治性很強的兩會議題轉換成快遞專送這種生活場景,產生了裂變式傳播效應。
  • 社交媒介時代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的關係
    人際傳播的形式可以是兩個人面對面的直接傳播,也可以是以媒體為中介的間接傳播。前者主要以語言表達信息,或用表情、姿勢來強化、補充、修正語言的不足,它可以使傳者與受者直接溝通,及時反饋信息,並共聚一堂,促膝交流,產生親切感,從而增強傳播的效果。
  • 「搜狐網」唐能參會Tcworld,放眼技術傳播與翻譯的未來
    (http://www.senn.com.cn/sx/2019/06/12/298793.html)四家媒體共同報導。第五屆Tcworld China技術傳播大會於2019年5月30-31日在上海隆重召開,會議主題為「相聚,只為更好的技術內容」,吸引了近300位企業人士和語言工作者參加。來自唐能翻譯的總經理蘇洋女士與副總喬溪共同參與了此次盛會,進一步深入了解了技術傳播領域的前沿信息。
  • 以媒體融合理念謀篇布局北京冬奧會新聞傳播
    立足北京冬奧會獨特的時空特點,提高政治站位和工作站位,以新時代媒體融合理念,謀篇布局北京冬奧會新聞傳播,是實現辦賽精彩、參賽出彩目標的重要環節。   一、冬奧會特殊辦賽環境與媒體融合新要求同向所趨   謀篇布局北京冬奧會新聞傳播整體格局,要立足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高質量籌辦北京冬奧會、冬帕運會,實現辦賽精彩、參賽出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