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技術為未來的新聞傳播所用
孫志剛 原為美國唐納德·W·雷諾玆新聞研究院科研副主任(2007年~2014年),美國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高級社會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2014年),現為北京印刷學院特聘教授和浙江工業大學客座教授。在《大眾傳媒與社會》《報紙研究學刊》《亞洲傳媒學刊》和《新聞與大眾傳媒季刊》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並擔任《大眾傳媒與社會》《新聞與大眾傳媒季刊》等核心期刊的論文評審員。
媒體與技術之間的關係本不是一件新鮮事,現在為什麼有必要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呢?首先,人類已經進入數字媒體時代,其最明顯的特徵之一是媒體與公眾之間的傳授關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這樣的環境裡,公眾所需要的新聞不再由傳統媒體專門擁有。其次,技術不斷更新講故事的方法,人人皆可使用它們,這對媒體組織和從業人員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與媒體產業相比,技術產業的標誌是「不斷地動蕩」。今天,對媒體產業來說,由於技術發展所帶來的變化已是一個常數。這個常數將繼續成為媒體組織和從業人員每天需要面對的現實。
牛津大學路透社新聞研究所研究員Nic Newman問卷調查了25個國家的130名資深數字媒體領導者,預測了2016年數字新聞和技術發展的趨勢,其中虛擬實境技術、移動終端和社交平臺將是美國和西方媒體關注及投資的重點。
在技術上,愈來愈多的社交平臺可以支持虛擬實境APP的應用,如此下去,媒體將面臨更多和更大的挑戰,媒體產業也將有更多的劇變。
因此,媒體組織和從業人員有必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地認識和擺正媒體與技術的關係。面對新技術的出現,我們是否能從新聞和傳播的角度去認識它的意義和啟迪?面對技術公司在傳播渠道和速度方面的創新,我們是否能從媒體的角度去學習它,讓它為未來的新聞傳播所用?對於這些及其他許多類似問題的回答不僅有利於傳統媒體向數字媒體的轉型,而且有助於媒體在未來更好地生產和傳播新聞。
技術眼光決定未來發展
對媒體來說,賈伯斯於2007年推出的iPhone和智慧型手機技術尤其值得注意。智慧型手機集硬體與軟體於一體,既有內容又有渠道。它的內涵包括人類對人工智慧、計算機和機器學習等學科的研究。伴隨著寬帶技術的普及,它為媒體在多媒體展現內容和視頻應用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機遇和發展空間。它還使人們在移動中接收和處理新聞資訊成為可能。《紐約時報》的研發部於2008年便著手考慮如何在智慧型手機上展現《紐約時報》各個版面的內容,包括汽車、房地產和其他廣告。
在網際網路之前,《衛報》常常在競爭激烈的九大英國報業集團中墊底。1994年,當時的《衛報》總編輯Alan Rusbridger訪問了矽谷。他認定網際網路代表了媒體的未來和《衛報》需要轉型。在2000年左右,該報實施「數字優先」的理念,並制定了「開放編輯」「開放新聞資料」「開放平臺技術」和「開放式新聞」等一系列重要策略。如今,《衛報》已成為英國報業媒體中數字轉型的佼佼者。
網際網路所具有的多媒體屬性、互動性、連結資料庫和資料搜索等特點為多樣的講故事方法提供了可能,智能技術和移動終端將公眾在傳授關係中的地位由被動變成了主動,社交平臺的迅猛發展和多樣化極大地豐富了公眾接收、處理和分享新聞資訊的過程。與傳統媒介技術相比,這些新技術更加符合人類在信息消費方面的動機和願望,更好地滿足人類對新聞資訊的需求,從而深得公眾的喜愛。因此,面對新技術的出現,媒體組織和從業人員應該有更多的理性思考,用發展的眼光和從新聞專業、媒體效果和受眾需求等角度決定對新技術的採納和應用。
數字優先提升影響力
媒體產業生存的最主要目的是通過新聞採編和傳播獲得最大的社會影響力。所謂社會影響力指的是媒體生產的新聞報導在公眾和社會上引起廣泛的注意及討論的程度。這既是媒體生存的根本,又是媒體的特色。因此,在決定對新技術的採納和制定具體的發展策略時,媒體組織和從業人員不應該忘記自己的這一生存目的和使命。
今天,社交平臺不僅是人們獲得新聞和信息的平臺,還是他們點讚、轉發、討論和評論新聞資訊的所在地。為什麼在過去的20年裡沒有一家媒體組織想過創建社交平臺?原因之一是,在網際網路之前媒體既有內容又有渠道的事實使媒體習以為常地認為新聞內容非自己莫屬。在新媒體環境裡,這種理念不僅落伍,而且應該被摒棄。
《衛報》之所以在轉型方面領先於其他英國報業媒體的一個原因是其倡導開放型編輯部文化。比如,包括各部門負責人在內,新聞編輯部裡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參加每天早晨由總編輯主持的編前會。自2006年起,《衛報》要求所有的稿件先在網絡上發布,然後才在紙質版本上登出。沒過多久,這個策略又讓位於「數字優先」,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移動終端等多種數字平臺的出現所帶來的改變,和力爭在新媒體環境裡繼續弘揚媒體的社會影響力。
數據應用強化競爭力
媒體核心競爭力指的是媒體從業人員生產新聞內容的能力。在技術不斷變化和更新的環境裡,媒體組織和從業人員應該把對新技術的認識和掌握當作構建和保持自己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未來新聞編輯部裡,除了新聞專業的知識之外,媒體從業人員應該學會使用數字媒體技術,包括各種網絡分析法和軟體,以及掌握有關網絡編碼語言和電腦程式編寫等方面的知識。它們是未來新聞編輯部裡的工作語言和環境。不掌握這些技術知識的人將無法立足,更不用說勝任未來的新聞職業要求。
新技術能夠幫助媒體更好地在第一時間和第一地點將新聞資訊送到公眾的手裡,有助於媒體更好地分析和了解受眾使用媒體的心理活動和行為。但是,技術公司在推出新技術時很少考慮媒體的需求。因此,媒體應該不忘自己的目的和使命,根據構建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需求採納新技術,從而做到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提高新聞報導的質量,更好地展現新聞和更好地體現新聞的價值觀。
比如,《衛報》新聞編輯部使用自己設計的名為Ophan的網絡分析工具,旨在讓所有的採編和經營人員隨時和即時了解公眾對該報每一條新聞報導的使用數據。他們的目的是讓Ophan起到「數據民主化」的作用,讓每一名員工都具有數據的概念,但又不被數據盲目地牽著走。
理性地看待媒體與技術發展趨勢的關係,要求媒體組織和從業人員從媒體的發展規律、社會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等角度去認識和採納新技術。媒體不應簡單地把技術公司看作是對自己生存的威脅,媒體應該學會與技術公司共處和向它們學習,讓技術為媒體服務,提高自己的社會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在新技術面前,媒體既不能情願或不情願地舉起雙手或完全繳械,也不能像盲人摸象一樣忘記了自己的使命和目的。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