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機制和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全新的一套機制亟待重建。在媒體處於轉型升級的臨界點和關鍵時期的現在,不妨對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和傳播機製做一番簡要的歷史梳理和解讀,著重分析其中阻礙新聞生產和傳播的主客觀因素,按照全媒體的設計理念,在「四全媒體」的框架下重新建構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新機制。
一、「四全媒體」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解讀
「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是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首次提出的一組概念,對於新聞傳播學界和業界來說都是前所未有、前所未聞的新概念、新範疇、新理論,其思想性和創新性不言而喻。
「全程媒體」的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媒體應全程關注和報導大眾關心、關注的新聞事件。一個新聞事件從發生、發展到結束,無時無刻不處在傳播的鏈條中,或者說任何一條信息隨時都可能變成公眾關注與熱議的對象,它消滅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顛覆和改寫了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流程,傳播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二是指媒體所有的工作流程都應協調一致地參與到新聞報導之中。這些流程主要包括新聞策劃、採寫、編輯、分發和反饋等業務環節,每一個環節均是整個新聞生產和傳播鏈條中的關鍵節點,不僅在其所在環節承擔並完成自身的生產或傳播任務,而且還共同介入並參與到新聞的全程生產與傳播之中。
「全息媒體」是指新聞以文字、圖片、聲音、畫面、動漫、圖表等多形式、多維度、多側面進行立體化呈現、沉浸式傳播,讓媒體成為一個多功能的信息載體。全息媒體是具有高度融合性、兼備多種傳播形式的一種全新的綜合性媒體,它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信息接收和接受為驅動力和目標追求。
「全員媒體」主要是指所有的受眾都自覺地參與到新聞的生產與傳播工作中,聯合作業,協同創新,成為媒體的操盤手、新聞傳播的參與者。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業記者和編輯,而是一種泛化的傳受者。這裡所稱的媒體也不局限於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還包括新聞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以及社交媒體、自媒體等新媒體在內。普通大眾可以憑藉「公民記者」的身份介入到新聞素材的採集和提供中,通過自己掌握的社交媒體或自媒體進行信息的生產和傳播。
「全效媒體」是指媒體的傳播致效功能已達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信息的飽和度和滿意度得到空前的彰顯和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已基本實現各取所需。這裡的「效」是指效能、效率和效果,即通過增強傳播機制效能,提高新聞生產效率,達到獲得令人滿意的新聞傳播效果的終極目的。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來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為媒體了解那些從未見面的用戶、實現精準傳播與有效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讓傳播效果適應媒體分眾化的要求,真正抵達目標受眾。
二、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的制約性因素及其影響
按照「四全媒體」的要求,傳統媒體在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上的制約性因素及其影響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條塊分割式的新聞採編發模式,不利於發揮新聞統籌的作用,難以形成整合傳播能力
傳統媒體的新聞採訪、編輯和播發都是按照媒體的性質進行分工的,嚴格遵照新聞的上遊、中遊和下遊三個區段來執行和操作,各流程之間只有傳承關係,沒有相互關係。這暴露出來的問題是,各流程之間只有作用而沒有反作用,只有被動的配合,而沒有互動式的反饋。由於缺乏對新聞資源的整合與統籌,新聞生產的要素未能充分地調動和激活,一方面造成新聞固有渠道資源和人才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也不利於發揮新聞統籌的潛在力量和優勢,提升整合傳播能力,增強新聞生產與傳播的能力,提高新聞作品的質量和水平以及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2.單一化的媒介形態與新聞呈現方式,分散了受眾的注意力及其受眾市場,難以形成聚合新聞效應
傳統媒體基本上屬於性質單一化的媒介形態,往往訴諸受眾的某一個或兩個感官,然而,人的感官功能是多樣化的,網際網路、手機和可穿戴式媒體等新媒體在視聽覺的基礎上訴諸用戶的觸覺,甚至人的感知覺,讓人體的感官功能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傳統媒體根據媒體的性質把受眾劃分為「三位一體」的讀者、聽眾和觀眾,新媒體又把分散的受眾聚合為一體化的用戶,實現了受眾的「再部落化」。當然,這不是一種簡單意義上的回歸和非此即彼的替代,而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發展、進階和超越。
從新聞的呈現方式看,傳統媒體的新聞不外乎是文字、圖片、聲音和畫面等幾種較為單一的形式,全媒體理念下的新聞呈現方式,不僅做到表現手段多樣,而且拓展了新聞內容的庫容量和表現空間,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3.新聞生產的專業化和壟斷性角色定位,消解了受眾參與傳播的可能性和積極性,難以形成聯合生產力量
長期以來,新聞生產一直是專業新聞工作者所從事的工作,具有強烈的行業性、壟斷性和排他性色彩。然而,這種新聞生產機制的弊端是新聞媒體及其記者掌控著一切新聞資源的採訪權和傳播權,媒體報導什麼,受眾才能看到什麼,受眾對新聞的選擇權及其空間極為有限,導致受眾的知情權受到嚴格的限制和束縛。隨著新媒體技術在信息傳播領域的運用和普及,普通大眾都可以利用網際網路、手機等工具進行信息的搜索、採集和寫作,再通過社交媒體、自媒體等非主流媒體渠道進行及時、廣泛、有效的傳播,從而改變傳統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格局。新型的信息或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不僅給普通大眾參與傳播工作賦權,而且充分調動了受眾參與傳播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形成全員參與新聞生產與傳播的生動局面。
當然,我們也不能片面化理解「公民記者」是對新聞記者職業工作的挑戰與衝擊,社交媒體和自媒體畢竟不是主流媒體,也不可能代替主流媒體,只能作為主流媒體的補充渠道和信息參考源,「公民記者」的出現可以有效彌補主流媒體在新聞生產與傳播中力量先天不足的缺憾,作為一支聯合力量為新聞傳播工作輸送「新鮮血液」。
4.無法把握的低效傳播或無效傳播,阻礙了對媒介資源和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難以形成耦合傳播機制
不講究傳播效果的傳播自然屬於無目的的、盲目的和無效的傳播,而無效傳播就是在浪費新聞生產成本和傳播資源。在新媒體的挑戰面前,傳統媒體的傳播效果受到直面衝擊,最為顯著的表徵就是報紙的發行量、廣播的收聽率、電視的收視率普遍下滑。雖然發行量、收聽率和收視率不能與傳播效果等量齊觀,但它們的確是檢驗傳播效果的重要指標和參數之一,沒有一定的發行量、收聽率和收視率作支撐,傳播效果就無從考證和把握。
近幾年來,國內外傳統媒體陷入入不敷出、難以為繼的困境。與此同時,一些社交媒體和自媒體逐漸被受眾視為獲得和分享信息的主要渠道。大眾分化為不同群組,媒體越來越細分,用戶畫像也越來越清晰。呈現出碎片化時代「全效媒體」的特徵,「全效媒體」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產物,是新聞媒體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全媒體時代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的重構
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顯然已不能適應全媒體發展的需要,在面臨已被新媒體逐漸解構的情勢下,必須堅持走媒體轉型和融合發展之路,重構一種全新的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尤其是要在「四全媒體」的框架下重新設計自己的目標和價值定位,尋找屬於自己的媒介市場空間。
1.全方位、全流程關注與報導社會重大事件,實施新聞生產與傳播流程再造與優化,構建「全程媒體」
全媒體時代,堅持走媒體融合發展道路是所有媒體的不二選擇。全程媒體一方面要求全方位、全流域、全覆蓋式地關注和報導社會重大事件、熱點事件和敏感事件。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單方面設置議程的難度陡然增加,社交媒體和自媒體容易在第一時間對社會事件進行曝光,經常成為主流媒體的信息源,因此,主流媒體必須積極利用新媒體的工具,對社會事件進行幹預式報導。在過去單純依靠權威媒體信息發布,逐漸轉向新媒體引導和促成機制重新建構的背景下,主流媒體應迅速搶佔信息陣地和輿論制高點,主動引導社會輿論的走向,發揮新型主流媒體中流砥柱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要對新聞生產和傳播流程進行改造。打破了原先各自為陣的新聞採編發格局與流程,根據媒體融合的要求,把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真正落到實處。
2.多元化的傳播方式,滿足受眾的個性化信息或新聞消費需求,打造「全息媒體」
新媒體時代是文化多樣化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日趨多元化,受眾的信息需求越來越趨向於個性化,新聞傳播作為文化和精神生產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順應受眾市場這種快速變化的節奏和節律。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過去單純的視聽方式已不能滿足受眾對信息接收與接受的新需求。新媒體時代,從信息內容上來看,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各種矛盾和問題凸顯,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從技術條件和傳播手段上來看,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方式與手段不斷翻新,除了視覺和聽覺外,觸覺、味覺等感知覺也被充分激活,並恰到好處地運用到媒介的應用和使用上;從信息流的差別上來看,傳統媒體時代由於城鄉差別、經濟文化差別、代際差別所造成的「信息鴻溝」逐漸被填平,甚至走向消失。
3.形塑傳受一體化、混合型角色,強化大眾參與感、體驗感與社會責任感,推動「全員媒體」
全媒體時代,除了專業記者,草根網民的力量不容小覷,這些傳統媒體時代的「沉默的大多數」藉助以社交網絡和算法平臺為代表的「智媒」,相互聯接,積聚力量,參與新聞生產和傳播,倒逼傳統機制的變革。
新媒體技術不僅打通了橫亙在傳者與受者之間的「隔斷」,而且讓受者參與到新聞的生產與傳播中,傳者與受者的身份實現一體化。這種一體化、混合型角色主要有兩種表現形態:一是傳者擁有受者的接受視角和審美體驗,傳者即受者,能夠換位思考和領略新聞生產與傳播的目的和效果;二是受者參與到新聞生產與傳播中,以傳者的身份主動介入到新聞事件的捕捉、採寫和上傳過程,從中體驗到新聞生產與傳播的快感與成就感。普通大眾、草根網民參與新聞生產與傳播,促成了傳者與受者的一體化角色轉型,無疑是全員媒體的重要內容,這支龐大的有生力量的加盟,讓全員媒體起碼在隊伍層面的建設上有了切實的支撐和保證。
4.追求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最優化,發揮媒體融合的作用和效能,實現「全效媒體」
新聞生產與傳播只是手段,傳播效果才是目的。同理,媒體融合也只是手段,實現全效媒體才是目的。不顧及傳播效果的新聞生產和傳播不僅是盲目的行為,而且是危險的行為,因為新聞傳播絕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產品生產與服務,它涉及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和傳統文化的傳承,關係到輿論話語權和文化領導權的爭奪問題。因此,推動媒體融合,實施全媒體發展戰略基於兩個價值判斷和要求:一是立足於建設和發展新型主流媒體,實現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轉型和升級換代,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步伐;二是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加強黨的新聞輿論陣地的堅守和鞏固。
四、結語
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從新聞流程、媒介形態、生產主體和傳播效果等四個方面對傳統主流媒體的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提出了全新的挑戰,要求新型主流媒體通過實施新聞生產流程再造、生產與傳播雙元主體化,實現作品形態多樣化、傳播效果最大化和最優化,在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捍衛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真實性。
(作者單位:安徽師範大學。《現代傳播》2019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網 張賽/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