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的「媒體融合與傳播」高端學術論壇計算傳播學分論壇舉行。論壇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3000餘名來自海內外的學者、高校師生、業界人士參加了線上會議。
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段鵬教授致辭。他表示,中國傳媒大學在雙一流學科建設過程中,一直聚焦信息傳播領域的科學研究,理論探索、實踐教學和社會服務並重發展。學校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要研究領域,也將著重在未來媒體形態和服務模式上,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四全媒體(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和四力(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和公信力)媒體融合基礎上,未來新聞傳播學研究離不開計算傳播學。媒介是人身體的延伸,計算是全媒體的延伸,數據成為重要的生成要素,數據+算法+算力構成了國家新基建的基礎。計算傳播學成為新聞傳播學的重要研究領域與發展之路。計算傳播學強調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識素養鍛鍊,各種數據挖掘、文本挖掘、情感分析和網絡分析等建模技術,理解計算機編程和可視化工具方法,掌握媒體輿情傳播與新媒體創新應用,解決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傳播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切都對新聞與傳播學科提出了新的挑戰,這也是新的機遇。
↑↑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段鵬教授
隨後,六位海內外計算傳播學領域的知名專家先後發表主題演講。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瀋陽教授在《基於AI的媒體大數據分析與預測》的演講中,重點介紹了其近期研究進展,包括中美博弈和國際傳播,美國大選預測,未來媒體、新媒體和融媒體的貫通式研究,以及風險弱信號發現與2021年輿情走勢研判。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瀋陽教授
中國傳媒大學受眾研究中心主任劉燕南教授在《市場貨幣的重構:從跨屏測量到數據實踐》的演講中表示,融媒跨屏市場的有序化發展,要求實現超越傳統視聽率尺度的新市場貨幣的重構,這是一項世界性前沿課題,2019年美國媒介視聽率委員會(MRC)出臺的《跨媒介受眾測量標準》(視頻版)代表這一領域的最新進展。跨屏測量實踐目前呈現三個主要特徵:一是多源同源樣本測量並存,有以同源為主的趨勢,但目標是通過虛擬ID等方式實現大數據的「同源化」,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樣本組同源;二是測量主體多元,有形成數據管理中心或類似安全島的整合性第三方數據服務方的趨勢;三是測量指標統一,重新界定有效時長、加權時長等指標,將舊有指標升級轉換為跨屏指標。在我國,跨屏測量在技術創新、標準統一、數據融合和隱私保護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北京理工大學大數據搜索與挖掘實驗室主任張華平副教授在《社會輿論傳播的主體畫像與分析應用》的演講中表示,社會輿論傳播過程中以內容為中心的計算範式捉襟見肘,無法應對層出不窮的各類話題,新現象難以預測也無法跟蹤,我們提出以社會輿論傳播主體為中心的計算範式,他具體介紹了傳播主體的發現算法與畫像技術,演示了實驗室在品牌意見領袖挖掘、健康寶投訴主體畫像、信箱投訴主體挖掘以及報告自動生成等方面的研究進展。
↑↑北京理工大學大數據搜索與挖掘實驗室主任 張華平副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講座教授、數據科學學院講座教授祝建華在《計算傳播學中的30年法則》的演講中,借用Paul Saffo (1991) 的「30年法則」和Gartner公司的「炒作生命曲線」,來描述和預測計算傳播學的發展:前10年充滿興奮、憧憬、焦慮與恐懼;中10年在失望的低潮中悄然落地;後10年則已成常態而驚奇不再。他認為計算傳播學從2010年左右興起,目前已快走完前10年。由於前期的過度炒作和過高期望,我們很快會面臨必然出現的低潮,這既是壞消息也是好消息,我們可以不再求做大,而是求做強,並為後10年尋找新的增長點。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講座教授、數據科學學院講座教授 祝建華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數字媒體系張倫副教授在《觀點市場結構與在線知識分享平臺的知識建構》的演講中,探究了以「知乎」為代表的在線知識分享平臺其知識建構效率與觀點市場結構的關係。她認為,相比於壟斷型觀點市場,競爭型觀點市場更能夠促進在線知識增長。她總結稱,在線知識建構的本質,是普通用戶通過在線合作,協同生產知識,促進信息增長的過程。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數字媒體系 張倫副教授
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媒體大數據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大數據挖掘與社會計算實驗室主任沈浩教授在《計算重塑媒介的延伸》的演講中提出,計算是數據、算法和算力的新基建,媒介是視頻、圖像、語言、聲音和文字的融合,理解媒介思考技術是人的身體延伸,探索社會理解計算是媒介的傳播延伸。軟體定義媒體、數據驅動信息、算法重構渠道。計算傳播學是利用一切可計算的數據要素,探究隱藏在數據中的模式、趨勢和相關性,揭示傳播現象和傳播規律。掌握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如何處理媒介,洞察受眾行為,理解智能媒體情景下的媒體融合傳播與社會發展規律。
↑↑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媒體大數據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大數據挖掘與社會計算實驗室主任 沈浩教授
論壇由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唐遠清教授主持。他在會議總結時表示,六位專家的演講議題前沿、視野新穎、研究深入、問題意識明顯,給大家帶來了一場計算傳播學領域的學術饕餮大餐。最後,他再次感謝六位演講嘉賓的精彩分享,感謝線上和現場參加論壇的學界同仁和老師同學們,感謝對本次論壇提供技術保障和服務的同學志願者。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通訊員 唐遠清 鄭文鋒 攝影 範綺夢 韓秭一
本期內容由「受眾研究中心」編輯整理,歡迎分享至朋友圈,其他媒體或公眾號轉載須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