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0日至22日,由蘇州大學傳媒學院主辦,蘇州大學「傳播與認同」人文社科學術團隊承辦的首屆「傳播與認同」圓桌論壇在蘇州獨墅湖畔舉行。
出席會議的嘉賓有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邵培仁教授;《中國電視》高級編輯、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陳芳教授;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傳媒研究中心主任、《新聞界》雜誌鄧樹明總編;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謝清果教授;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翔教授。來自復旦大學、浙江大學、陝西師範大學、雲南大學、廣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安徽師範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六十多位學界和業界精英,圍繞「傳播與認同」的主題展開了深入而細緻的交流與研討。
(「傳播與認同」圓桌論壇合影)
論壇開幕式由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健教授主持,蘇州大學傳媒學院陸玉方院長和寧正法書記致開幕辭。陸玉方院長指出,本次論壇的主題十分契合習近平總書記「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講話精神;時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潮流激蕩中,媒體要作出相應的變革。寧正法書記介紹了蘇州大學傳媒學院的發展歷史以及學術團隊的建設情況,希望「傳播與認同」團隊凝練方向,形成特色,在學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並能夠帶領一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寧正法書記致辭)
在主題演講階段,幾位著名學者就全球傳播新模式、華夏傳播研究的學術共同體建構、前沿科學的形象傳播、公共藝術以及網際網路技術賦權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分享。邵培仁教授以「構建開放共享的全球傳播新模式」為題,闡述開放共享是一種全球信息交流與共享的新模式,應在此基礎上著力打造一個和諧包容、開放合作、共進共演、良性發展的新型傳播世界;謝清果教授爬梳了華夏傳播研究學術共同體的建構歷程;陳霖教授報告了其公共藝術研究的最新成果;易前良教授就權力與平臺媒體互動進行了深入考察;王國燕教授展示了其團隊與各學科前沿科學團隊合作的原創形象作品及其傳播影響;周翔教授細緻梳理了「身份認同」的概念緣起及各種不同的理論範式。
(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邵培仁教授演講)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謝清果教授演講)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易前良教授演講)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國燕教授演講)
分論壇上半場主要圍繞「記憶與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與國家傳播」兩個主題展開交流。廣州大學張愛鳳教授指出融媒體背景下的原創文化節目應當創造一個共享的「過去」以彌合審美代溝;浙江大學蘇振華教授的英文論文討論了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在媒介中的想像與傳播;福建師範大學楊慧瓊副教授、南京郵電大學何志榮博士、雲南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龐琳薈和羅蘭等學者分別就《火影忍者》動漫語言cosplay的網絡民族志研究、表情包之媒介技術思辨等論文題目依次進行發言,給在場的觀眾提供了新的思路啟發和解讀視角。
分論壇的後半程主要圍繞「跨文化傳播認同」以及「傳播機制建構與輿論引導」兩個議題進行發言。蘇州大學華昊副教授從遊戲「雨港基隆」入手,討論了網路遊戲中的創傷敘事與「兩岸認同」建構。復旦大學博士後陶賦雯認為,二戰後的日本電影通常運用一種去政治性的柔化情感敘事策略形塑新的「受害共同體」的二戰史觀。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翔教授就研究方法問題進行了點評總結。她認為寫作論文應當關注理清三條邏輯連結,即關鍵概念之間、對象和解釋以及理論框架和經驗事實之間的搭建,將研究對象和主題上升到更大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中,從而具有更為宏觀的意義。
會議閉幕式上,各分論壇主持人進行了匯報與總結。隨後,執行院長陳龍致閉幕辭,他認為此次論壇立意獨特、成效顯著,參會學者在觀點表達的過程中,碰撞出激烈的思想火花,同時期待在未來能夠舉辦更多具有開放性、創新性的學術會議,也歡迎更多優秀學者和業界精英的加入。
(「傳播與認同」學術團隊帶頭人張健教授)
此次圓桌論壇由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傳播與認同」人文社科學術團隊承辦,該團隊秉承蘇州大學「學術大師+團隊」的特色發展路徑,由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博士生導師、江蘇社科英才張健教授領銜。團內共有九位成員,皆為擁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並具有新聞學、傳播學、戲劇影視學、歷史學等多學科背景,大都擁有海外留學或訪學的相關經驗。團內擁有國家社科基金、江蘇省社科基金、國家藝術基金等多項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已在國內數家權威與核心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