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淺談跨文化傳播語境下華文媒體的文化傳播功能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作者:陳晨 澳大利亞南海文化傳媒執行主編

  在麥克盧漢提出著名的「地球村」理論後,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地聯繫成一體。隨著自身的和平崛起,中國迫切希望與西方發達國家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實現更大的國際話語權;而伴隨著成長遭遇到瓶頸的西方發達國家,也希望與中國增進了解,實現共贏。在這樣一個碰撞、衝突、理解、消融的過程中,許多因素都在影響著這一世界一體化的進程,而海外華文媒體以其自身的獨特性,成為了其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主要由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組成的各國華文媒體,既背負著祖籍國深深的文化烙印,又長期浸潤在住在國的文化氛圍中,在傳播中華文化和溝通中外關係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確看待自身所處的跨國、跨文化環境從而更好完善自身功能,是每一個海外華文媒體從業者都在思考的重大命題。筆者試圖結合跨文化傳播的相關理論,以澳大利亞華文媒體為案例,淺談澳洲華文媒體在信息傳遞和文化傳承方面面臨的問題和應對之道。

  澳洲華文媒體的現狀

  自1815年第一份華文報紙《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在馬六甲誕生起,海外華文媒體至今已有200年歷史,累計出現約5000種。海外華文媒體自20世紀後半葉以來得到極大發展和壯大。目前海外華文媒體分布在61個國家和地區,總數達1019家,其中報紙390家、雜誌221家、廣播電臺81家、電視臺77家、網站250家,已成為國際輿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日益強大的海外華文媒體隊伍中,位於南半球的澳大利亞也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比重。在澳大利亞2000多萬人口中,即便是不包括留學生、遊客和短期居住的華人,當地的華人數量也已超過50萬。目前,澳大利亞已成為全球範圍內華人移民首要定居國之一,而且華人移民人數仍在不斷攀升。隨著新移民人數的上升,華人已成為澳大利亞重要的少數民族,華文作為一種外來語言在澳洲已佔據了一席之地。在澳洲最大城市雪梨,華人數量不少於40萬。早在2007年的時候,雪梨和墨爾本就已宣布華文成為僅次於英語的第二大語言。

  隨著新移民人數的不斷上升,澳洲的華文媒體也日益繁榮,幾乎覆蓋了整個澳洲大陸。以雪梨為例,現有收費華文日報4家:《星島日報》、《澳洲新報》、《澳洲新快報》和《澳洲日報》;收費華文周報2家:《新時代報》和《澳華時報》;免費華文雜誌有《Citywalker》、《城市周刊》以及澳洲主流媒體與華文傳媒合作創辦的中文版《Vogue》和中文版《Mcgrath》。澳大利亞的華文媒體以採編各種渠道的新聞通訊為主,其內容主要有澳洲新聞、華人動態、中國大陸新聞、香港臺灣地區新聞、體育、娛樂、中國財經信息等。老一代華文媒體的讀者群基本以中老年華人移民為主,所以攝取信息的渠道主要來自於澳洲本土的華文報紙。而新興創辦的年輕一代華文媒體因為內容活潑,緊跟時事,深受年輕移民的喜愛。以雪梨免費雜誌中發行量最大的《Citywalker》和《城市周刊》為例,兩者一個是月刊,一個是周刊,各自擁有每月近4萬份的發行量,發行點遍布雪梨各大華人社區,在雪梨華人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跨文化語境下的文化傳遞

  澳洲華文媒體的蓬勃發展,是順應新移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和平崛起過程中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張的結果。日益意識到軟實力對國家影響力重要性的中國,在和平崛起過程中希望能與世界各國和平共處,減少與其它民族之間的摩擦與衝突,增進融合與交流。作為聯繫海外華人與祖(籍)國之間交流的華文媒體,除了媒體本身的職責之外,還多了一份擔任文化使者的重要任務。這樣特殊的背景,決定了海外華文媒體不同於一般媒體的特殊功能——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承。

  這種傳承的初級表現體現在華文媒體對於與中國相關新聞的報導上。雖然華僑華人遠離祖國,那裡發生的一切在空間上都是位於閱讀主題生活範圍以外的信息,但正如馬歇爾•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一書中所說,媒介即技術,可以是人的任何延伸,通過媒體的傳播,地域的界限正在消除,文化的差異正在消融。通過華文媒體的報導,依然可以對那裡發生的事情了如指掌,接收信息的時間和空間都在慢慢縮短。因為華文媒體的這種信息傳遞功能,有學者將華文傳媒比喻為「世界的鏡子」,這種觀點認為海外華文媒體應當立志成為一個窗口,通過它,人們可以洞悉整個世界。就像玻璃窗戶一樣,它應該是透明的,不會折射歪曲任何成像,而是呈現出一個真實的世界。但是,我們都知道這畢竟是一種真空狀態下的完美假設,實際中根本無法存在。因為傳媒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有限的,它所能承載的信息也是有限的,這面鏡子在反射世界時一些選擇性因素不可避免地摻雜其中。那麼每一個媒體的受眾人群所接收到的就是經媒體篩選、過濾、重組後的信息。在社會學家看來,這種傳媒對受眾的「選擇性告知」的後果是不容忽視的,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對社會現實和世界的認知是不完整的,全部都依賴於傳媒的控制。傳媒控制著哪些受眾可以獲得信息,從而潛移默化地形成或限制受眾的社會知識,構建他們對於世界的主觀認知。海外華文媒體多是免費辦報辦雜誌,以廣告收入為主要資金來源,沒有政府機構的資金支持,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的幹擾因素難以避免。

  這種傳承的更深層體現則是海外華文媒體通過舉辦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傳播中國文化,同時對中國形象進行塑造。以澳洲華文媒體為例,幾乎每家傳媒公司都會舉辦歌舞演出、名家講座、藝術作品展出等活動,其中影響力比較大的有每年農曆新年期間舉辦的新年燈會、「文化中國•四海同春」文藝演出和中華文化大樂園——優秀才藝學生交流團等,經過幾年的打造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在雪梨華人界擁有了廣泛的影響力。

  這些系列活動的舉辦在豐富澳洲華僑華人業餘文化生活之餘,讓中國的各種文化元素得以走出國門在南半球綻放光彩。但是就如同華文媒體在信息傳播中遭遇到的各種幹擾一樣,這種形式的文化傳播同樣具有一定的困難,其中最大的挑戰就在於如何在跨文化語境下完成文化傳播與塑造的使命。華文媒體在其所在國是一個少數群體,需要在佔絕對統治地位和強勢媒體使用英語的環境中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觀點。根據霍爾的「二度編解碼理論」,文化的傳播就是一個符號傳播的過程。在同一語言系統下,符號的傳播就是簡單的編碼、解碼過程,但是如果交流的雙方分屬不同的語言文化體系,過程就要複雜得多。如果說普通的傳播只需要一次編碼,既將原始信息轉化成可被一般受眾接受的信息即可,那麼華文媒體承擔著的國際傳播的編碼就需要兩次。在這個過程中,海外華文媒體不僅是傳播的媒介,更承擔著編碼與解碼的任務。

  澳洲華文媒體的應對之道

  綜上所述,海外華文媒體在信息的傳遞和文化傳播過程中面臨著很多挑戰,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經典的成功案例。

  2015年2月19日,由澳洲中華經貿文化交流促進會主辦、澳大利亞南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新年燈會在雪梨情人港成功舉辦,澳大利亞總理Tony Abbott、中國駐雪梨總領事李華新和華人華僑等各界代表均有出席,共度新年。雪梨每年都會有上百場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演出活動,但是就影響力來看,沒有哪個活動達到了這次燈會的水平。從澳洲總理親臨道賀和澳洲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就可以看出,這場盛事不僅讓當地華僑華人找到了家的歸屬,也得到澳洲主流社會的認可,可以說是跨文化語境下中華文化輸出的一次成功典範。結合前面所分析總結出的華文媒體面對的挑戰,可以看出這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勝在如下幾個方面:

  1.前期進行了充分的信息傳遞

  在籌辦之初,主辦方就將活動定位成「為身在海外的華人僑胞與澳洲本地西人呈現一個原汁原味的中國新年」,很明顯這裡的受眾不再只限於華人,而是將澳洲西人也包括其中。於是在活動的宣傳造勢上,主辦方沒有只是限制在華人圈,而是與澳洲主流社會進行了充分的接觸與溝通,與包括雪梨市政府、Daily Telegraph、Art Hub、Time Out、Liveguide、SBS在內的多家主流媒體達成合作,在多個報紙、雜誌、網站渠道報導了燈會的籌備和舉辦情況,成功向當地澳洲社會傳遞了將舉辦中國新年燈會這一信息並不斷進行曝光宣傳,信息傳遞量約4,000,000人次,最終吸引到遠超預期的遊客人數。與此同時,主辦方也邀請了中央電視臺為首的多家中國內地媒體和澳洲華人媒體進行宣傳報導,累計信息傳遞量約62,840,000人次,讓祖籍國中國也得以領略到澳洲華僑華人的生活面貌。

  2.中期進行了優秀的文化元素「編碼」

  文化的傳播就是符號的傳播,只有將文化這種抽象的形式轉化成受眾易於接受的具體元素,才算是成功的宣傳。燈會主辦方對這一命題,選擇的是燈展加傳統民俗表演這一具象形式,既是中國傳統年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同時也符合澳洲人對於中國文化的認知,使之便於接受。彩燈是物象層面,表演是精神層面,兩者的結合使得受眾得以在視覺和聽覺上都受到所傳達信息的雙重刺激,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3.後期進行了充分的「解碼」

  將四川自貢彩燈和捏泥人、踩高蹺、舞龍舞獅等傳統表演團隊「複製」到雪梨後,最重要的任務是如何將其組織成一場吸引觀眾的節日盛會。主辦方的成功之處在於,沒有因為辦一場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新年盛會,就忽略所在國受眾的接受習慣,而是充分照顧到了澳洲觀眾對於中國文化的接受習慣,在呈現節日時融入了很多西方元素。比如,在籌備過程中,主辦方與雪梨市政府達成合作意向,互相推廣對方的活動,從而在前期宣傳造勢上增加了燈會在主流社會中的曝光度。活動期間,澳洲總理Tony Abbott的親臨祝賀也是主辦方盛情邀請的結果。在澳洲等西方國家,政治領袖習慣於走進群眾參與並體驗,一場由澳洲華文媒體主辦的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盛會能夠請到一國總理,不僅增加了澳洲主流媒體的關注度,同時縮短了澳洲群眾心中對於中國文化的接受距離。而為期4天的活動,不僅有熱鬧的歌舞表演,還有美食、飲料、傳統中國手工藝品等小攤位。這與澳洲舉辦的任何一個活動沒有什麼差別,讓前來參加的澳洲群眾充滿文化上的熟悉感,從而增加了對植入其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接受度。

  結 語

  2014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第七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代表時指出,當前,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作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獨特紐帶和重要橋梁的海外華文媒體,不僅要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還要傳遞中國文化,而只有意識到自己在跨文化語境下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才能更好地完成這一使命。

相關焦點

  • 探析新媒體語境下中國形象的跨文化傳播
    摘 要:新媒體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日益顯著,需要研究者持續關注在新媒體語境下的中國形象跨文化傳播。在風靡全球的最大網際網路演講平臺上,TED演講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有以下特徵:作為崛起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對全球發展既存在威脅又是有利的合作夥伴,同時國內矛盾突出。
  • 跨文化傳播語境下中國新西部電影傳播思路探析
    本文主要通過調查法和文獻研究法分析新西部電影產生的時代背景、發展狀況以及面臨的傳播困境,運用跨文化傳播的知識,對新西部電影的跨文化傳播進行探索分析:新西部電影應打破文化定勢,拓寬視野,培養新西部電影「把關人」,在文化對話中積極開拓電影題材。
  • 主流媒體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因素模型研究——以人民日報Facebook...
    這也是造成受訪者文化誤讀的主要原因; 3. 文化衝突的強度是媒體進行跨文化傳播的外部情景條件。幾乎所有的跨文化實踐活動都會遭遇文化衝突的影響,這是基於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和難以規避性。在中國的情景下,媒體的跨文化傳播尤其遭遇了「刻板印象」和「偏見」的強烈影響。
  • 媒介更替對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分析
    來源:《視聽》2020年第2期摘要:影視劇通過創造審美對象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在藝術特徵上也適宜於各種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觀眾接受。伴隨著跨文化語境的不斷深化,電影和電視劇的藝術生產具有了更多相應的跨文化特徵。跨文化影視劇生產中的傳播概念和模式,對研究影視劇藝術生產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 利用媒體融合,拓寬鈞瓷文化傳播途徑
    利用媒體融合,拓寬傳播途徑「媒體融合」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麻薩諸塞州理工大學 傳播學者浦爾教授 提出的,但浦爾所說的媒體融合是指傳 統媒體的融合,從而使各種傳統媒介的功能要呈現出一體 化的趨勢。然而,正如保羅·萊文森所說:「任何一種後繼 的媒介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媒介功能的繼承、創新和補償, 當已有的傳播條件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時,人們會對傳播 媒介做出相應改變,使之更好地適應人們的現實生活。」
  • [學子論文]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解讀江南style的傳播奇蹟
    本文中,筆者對其傳播中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討論,以期能對我國的對外傳播有所啟示。 傳播的全球化為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可能性 (一)、以網絡為代表的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江南style的傳播提供了物質基礎。此外,根據對愛德華.霍爾劃分的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的理解,作為低語境文化的美國文化,由於其大多數的信息都需要清楚地一編碼的方式進行傳達,因此,這種文化在跨文化的傳播中更具優勢。 而在江南style的傳播過程中,美國充當了一個媒介的角色,以二次傳播的方式將該視頻傳向全球,成為江南style傳播過程中的一個助推劑、加速器。
  • 張頤武:跨文化傳播不要忽視「文化折扣」問題
    這種通過美食來進行文化溝通和傳播的活動,受到熱烈歡迎。美食是文化中最容易理解和溝通的方面,知味賞味也是一種對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往往有人以為這種文化交流和傳播不夠「高大上」,但實際上卻是非常有效與切實的傳播手段,會對文化的相互理解與借鑑起到積極作用。
  • 【第158期 姜飛教授】「後學」的解構與建構——從《跨文化傳播的後殖民語境》談起
    2020年12月4日,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418博士之家學術午餐會第十一季第8期(總第158期),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新聞傳播學院311舉行。本次學術午餐會的主講嘉賓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姜飛教授,講座主題為《「後學」的解構與建構——從跨文化傳播的後殖民語境談起》。
  • 跨文化傳播的「新紀元」
    據YouTube官方數據顯示,她的視頻粉絲數量突破1000萬,播放總量達到13億,這個數據還在飛速的增長中,而美國影響力最大的媒體之一的CNN,在該視頻平臺上也只有792萬粉絲,其它媒體例如BBC、FOX、NBC與之相比更是相差甚遠,李子柒成為YouTube上唯一一個五星華人網紅。[4]在她的視頻中沒有講過一個中國政策,沒有說過一句中國故事。
  • [學子論文]解析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跨文化傳播特徵
    [學子論文]解析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跨文化傳播特徵 在這種文化的展示中,蘊含了一些跨文化傳播現象,從這些現象中總結出一些跨文化傳播的規律和特徵,為以後能夠更好的宣揚中國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奧運會開幕式 跨文化傳播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人為世界奉獻了一場充滿神奇想像和新奇創意的開幕式表演。
  • 趙月枝|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跨文化傳播雙重視野中探索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徑和問題意識,能夠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貢獻中國智慧以及信息、傳播與文化領域的思考。由此,我們需要對國外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批判分析,進而在融通中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跨文化創新,發展出21世紀的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
  •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研究
    但是目前看來,我國新聞在跨文化傳播中仍面臨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與發展。通過全面分析我國新聞跨文化傳播的意義和特點,結合我國新聞跨文化傳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探究解決的方式,以期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英語新聞的跨文化傳播助力。
  • 低語境文化下的當代中國高語境文化交際傳播
    【摘要】:文化與交際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美國人類學家霍爾在《超越文化》一書中首次根據交際時依靠語境程度的不同,把文化分為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但是隨著國家間接觸日益頻繁,兩種語境文化之間相互影響加深。
  • 全球化語境下中華文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 ——2020中華文化傳播國際論壇會議綜述
    主要議題為全球化語境下中華文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包括中華文化及其傳播的歷史發展、現實意義、內容體系、實踐特色、方法途徑及其對策研究,漢語言、文學與文化的對外傳播與教學研究,以及新文科建設語境下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等。
  • 全球跨文化傳播的檢審與突圍
    新興媒介既提供了新的技術,也提供了人與人之間重新看待彼此的可能,這是跨文化傳播新的通道。當今,新媒體創造了新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以為是的傳播渠道,成熟的IP運作經驗和伴隨社交媒體長大的「90後」登上了歷史舞臺。
  • 跨文化視域下好萊塢電影的傳播研究
    摘 要:跨文化傳播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發展,加速了文化全球化進程。本文以好萊塢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境況及其產生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分析好萊塢電影文化傳播霸權的取得,探究如何借鑑好萊塢電影模式使中國電影得到長足發展,以期為中國電影的誇文化傳播提供參考。
  • 【跨文化專題】做好跨文化傳播,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一、跨文化傳播的定位及實現方式 (一)跨文化傳播的多元定位 首先,強化頂層設計,實現整體性跨文化傳播。必須從文化傳播交流和發展合作的高度出發,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整合優化資源,形成發展合力,以更好地實現沿線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傳播。要以多種有效手段為基礎,建立高層次、深領域、全方位的跨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大格局,提高跨文化傳播的整體水平。
  • 閱文集團亮相第四屆中加國際電影節 加速網絡文學跨文化傳播
    閱文集團高級副總裁羅立領取《全職高手之巔峰榮耀》「最佳動畫獎」網絡文學加速實現跨文化傳播作為網絡文藝國際創研基地首次亮相海外的網絡文藝海外傳播系列活動之一,跨文化傳播論壇暨優秀網絡文學海外推介發布會於伴隨著媒介迭代效應,天生帶有跨文化傳播基因的網絡文學讓各國年輕人之間有了更多共享的文化經驗。因此,「在網絡文學加速實現跨文化傳播的現實語境下,我們一方面需要尊重並正視世界各國人民對文化多樣化、差異化的需求,一方面也要積極正面地推動以網絡文學為核心源頭的文化產業更快更多更好地走出去。」杭州師範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院長、教授夏烈表示,「世界通用的文學的最小單位不是語言,而是故事。」
  • 《一剪梅》國外意外走紅,為跨文化傳播帶來何思考?
    數位技術的發展讓世界文化的交流有了更多的方式,「去中心化」的特點變得更加明顯,在社交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更快、用時更短,情感的交流變得密切。在新媒體時代,情感的作用使得跨文化交流變得輕鬆和便利。《一剪梅》得到大範圍的喜愛不僅是因為畫面的詼諧和曲調的優美,更多的是在傳播的過程中有了情感的滲透和交流。
  • 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研究
    摘 要:文章從民俗文化的內涵、形式入手,探討了大眾傳媒、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大眾文化環境下如何借大眾傳播媒介之力傳播民俗文化,並提出傳播和發展民俗文化的幾點建議。但是也因其製作方式的標準化以及批量生產、複製,而帶有鮮明的標準化、齊一化的特徵,所以缺乏真正的文化藝術品的獨一無二的個性特徵。而今的大眾文化逐漸變成了一種消費,注重經濟效益,越來越形式化、娛樂化。而民俗文化由於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變遷的,它更多的表現為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帶有一種規範、約束和教化的功能,注重倫理道德等,較之大眾文化的輕鬆娛樂,則稍顯理性和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