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跨文化傳播的檢審與突圍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新興媒介既提供了新的技術,也提供了人與人之間重新看待彼此的可能,這是跨文化傳播新的通道。當今,新媒體創造了新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以為是的傳播渠道,成熟的IP運作經驗和伴隨社交媒體長大的「90後」登上了歷史舞臺。如果抓住機會,實現傳播突圍,可以在不遠的將來呈現更好的效果。

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對全球跨文化傳播的歷史脈絡和現狀發展有一個宏觀、總體的體認。整體而言,當前全球範圍內跨文化交流走過了自發傳播、自覺傳播兩個階段,進入了筆者所概括的自是傳播階段。

所謂自是,即自以為自己的看法或做法是真理,很難傾聽或接受他者的意見。自是階段意味著一個相對封閉的文化傳播系統,更多的跨文化衝突也出現在這個階段。其主要特徵是外表開放,內心封閉。從很大程度上講,自是傳播是對自發傳播、自覺傳播的退化。

關於自發傳播,相對形成共識的是,自發的跨文化交流增進了人們的相互了解,並促進了文明的進步。中國通過阿拉伯人把古代文明傳到西方,歐洲文明又被傳播到北美和中國。今天,「文明互鑑」的本質含義就包含這樣的彼此需要、相互促進的自發跨文化交流。但是,由於信息接受內容、渠道和形式的差異,出現了「自是」型傳播。這種個體層面的自以為是,似乎假以時日可以通過改變信息儲備內容和傳播結構而加以改善。

自覺層面的跨文化傳播,最突出的特徵是文化自覺。它是從相對客觀理智的視角看待文化差異,交流的目的或是消除這種文化差異,或是將這種差異懸置起來,並以達成交易為目標。這種交易既包括取長補短的學習,也包括互通有無的商貿往來。近代自覺的商務往來和政府間的使團交流,是為了經濟上的交換價值、政治上的穩定平衡,在客觀上也推動了文明的進步和文化的變遷。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事例,比如漢代張騫和班超通使西域、唐代玄奘遊學印度寫作《大唐西域記》、明代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寫出《瀛涯勝覽》等。除了這些旨在外交和學習的跨文化活動,還有諸如絲綢之路抵達中亞、海上絲綢之路抵達東非、地理大發現後歐洲在全球範圍內通商往來,從多個層面豐富了跨文化傳播的內容和形式。

《扁鵲見蔡桓公》描述了疾病的四個階段,即腠理、肌膚、腸胃、骨髓。自是形態的跨文化傳播,貫穿於自發和自覺形態,它原本不具有階段性概括能力,只是散見於個體特徵或者偶發性的事件中;但在當今,它已經成為跨文化傳播的一種消極形態。對於自覺意義上的跨文化傳播,那些懸置的差異一如暫時認定的良性腫瘤,會隨著時間變遷發生變異,要麼自動消失,要麼轉化為疾病,這是自覺層面跨文化傳播的病源之一;而自是層面的跨文化傳播最自然的表現和主要的階段性特徵是,在跨文化交流或傳播的名義下,不僅不去化解那些被懸置的文化衝突,還要加以利用,甚至製造出新的文化衝突。古今中外自發和自覺形態下的跨文化衝突有很多,但大多疾在「腠理、肌膚和腸胃」,通過文明互鑑、文化協商等「外科手術」基本可以化解。但當文明之間距離「互鑑」的本然狀態越發遙遠,就越發體現出重提文明互鑑的必要性。

文化學者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認為,文化作為一種生存戰略,「既是跨國性的(transnational),又是『譯轉性』的(translational)」。文化的跨國性比較好理解,自發和自覺的跨文化傳播階段都已經作出了最好的詮釋,即文化和文化產品跨越物理邊界實現傳播。而文化的「譯轉性」是指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之間通過「翻譯」(包括技術性的和媒介介入主觀性的)進行傳播時,就有了太多的轉化,透射著文化自是階段文化交流或傳播的密碼——某種自以為是的東西,某種被他者認定為「自以為是」的東西——可以通過媒介技術和話語被系統性地轉化、重構和傳播。於是,在國際傳播領域,我們看到了非常弔詭的現象:一方面貌似藉由大眾傳播媒介實現中國故事文化物理空間的換位,另一方面信息空間換位並不等值兌現為思維和視角的換位。於是,在跨文化傳播領域出現了同軌異聲現象——在全球傳播的舞臺上,各自用各自的思想和語言講著各自想講的話。

跨文化傳播實踐者和研究者已經發現,文化已經不單是文明物理性要素的衍生品或一個外在附著性的東西,文化和傳播已經演變成生存戰略。自發、自覺狀態下講好中國故事的好感傳播,早已被「譯轉」(迻譯)成了片面的、只屬於「你」的生存戰略傳播。如果不了解上述自是階段的主要特徵,或對其視而不見,或對其不去做深度文化批判,僅憑著理想衝上跨文化傳播的世界舞臺,卻沒有意識到平等對話的重要性,不用深度批判讓對方平等地看待自身的重要性,只用放大的音量和多元化的平臺把聲音傳播出去,這樣的傳播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新興媒介既提供了新的技術,也提供了人與人之間重新看待彼此的可能,這是跨文化傳播新的通道。原來是通過機構喊話,可以將傳播進行信息「選擇」的視角鑄造出來;現在是傳播賦權就意味著分權,個體最大的能量釋放就是信任。當今,新媒體創造了新機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以為是的傳播渠道,成熟的IP運作經驗和伴隨社交媒體長大的「90後」登上了歷史舞臺。如果抓住機會,實現傳播突圍,可以在不遠的將來呈現更好的效果。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姜飛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提升全球勝任力 做跨文化傳播使者
    提升全球勝任力 做跨文化傳播使者清華大學師生赴阿聯開展實踐調研清華新聞網1月23日電 (通訊員 景嘉伊)1月10-19日,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胡鈺、公共關係與戰略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張莉帶領下,來自土水學院、經管學院、公管學院、人文學院、教研院和新聞學院等
  • 張頤武:珍視平臺跨文化傳播價值
    雖然還存在一些爭議,但這個平臺的作用和影響正如餘承東所說,確實已經跨出了中國網際網路原有的限度,真正在全球形成了風靡效應,其影響力難以輕易抹煞,有些發展和傳播的經驗值得參照。  這個以短視頻為中心的應用有其鮮明特色,是大眾文化的新型平臺,所謂「Z世代」的最愛。
  • [學子論文]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解讀江南style的傳播奇蹟
    【摘 要】:本文以江南style為研究對象,以跨文化傳播為研究視角,探討了江南style能在全球快速傳播,並引發高度關注、引領世界潮流的原因。具體從其客觀的傳播條件和其本身特點兩大方面進行闡述。並從大眾傳播的角度進行了必要的補充。
  • 跨文化傳播的「新紀元」
    但是李子柒油管頻道的對外文化影響力,可以說抵得上1000個CGNT。筆者也通過資料庫,整理出了李子柒在YouTube平臺熱度排行前十的視頻。李子柒在YouTube平臺熱度排行前十的視頻根據以上數據不難發現,李子柒在傳播的內容可以分為兩類。
  • 21世紀中國電影的國家形象跨文化傳播研究
    中國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更加注意國家形象的塑造,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認同度也進一步提高。但中國電影對國家形象的構建存在誤區,甚至產生負面影響。本文旨在探究跨文化傳播中中國電影國家形象建構的效果,以幫助中國電影更好地走出去。
  • 跨文化視域下好萊塢電影的傳播研究
    摘 要:跨文化傳播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發展,加速了文化全球化進程。本文以好萊塢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境況及其產生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分析好萊塢電影文化傳播霸權的取得,探究如何借鑑好萊塢電影模式使中國電影得到長足發展,以期為中國電影的誇文化傳播提供參考。
  • 張頤武:跨文化傳播不要忽視「文化折扣」問題
    這種通過美食來進行文化溝通和傳播的活動,受到熱烈歡迎。美食是文化中最容易理解和溝通的方面,知味賞味也是一種對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往往有人以為這種文化交流和傳播不夠「高大上」,但實際上卻是非常有效與切實的傳播手段,會對文化的相互理解與借鑑起到積極作用。
  • 趙月枝|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跨文化傳播雙重視野中探索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徑和問題意識,能夠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貢獻中國智慧以及信息、傳播與文化領域的思考。由此,我們需要對國外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批判分析,進而在融通中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跨文化創新,發展出21世紀的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
  • 探析新媒體語境下中國形象的跨文化傳播
    摘 要:新媒體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日益顯著,需要研究者持續關注在新媒體語境下的中國形象跨文化傳播。在風靡全球的最大網際網路演講平臺上,TED演講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有以下特徵:作為崛起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對全球發展既存在威脅又是有利的合作夥伴,同時國內矛盾突出。
  • 【跨文化專題】做好跨文化傳播,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一、跨文化傳播的定位及實現方式 (一)跨文化傳播的多元定位 首先,強化頂層設計,實現整體性跨文化傳播。必須從文化傳播交流和發展合作的高度出發,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整合優化資源,形成發展合力,以更好地實現沿線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傳播。要以多種有效手段為基礎,建立高層次、深領域、全方位的跨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大格局,提高跨文化傳播的整體水平。
  •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研究
    但是目前看來,我國新聞在跨文化傳播中仍面臨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與發展。通過全面分析我國新聞跨文化傳播的意義和特點,結合我國新聞跨文化傳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探究解決的方式,以期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英語新聞的跨文化傳播助力。
  • 閱文集團亮相第四屆中加國際電影節 加速網絡文學跨文化傳播
    閱文集團高級副總裁羅立表示,好的內容沒有國界,它也吸引全球範圍內的更多人融入到網絡的全球生態中。閱文也將進一步推動網文生態出海和文化出海,探索網文模式全球落地的更多可能,為中華文化的傳播開拓新的道路。本次活動中,中加雙方共同探討了網絡文學跨文化傳播現象、問題及趨勢,以順應網絡文學藝術國際化發展的需要。
  • 全球大咖雲聚第三屆傳神者大會 孿生鏈動跨語言文化傳播產業
    「傳神者大會」秉承「把你們的神氣傳向全人類」的使命,以匯聚全球跨語言文化傳播產業各界協同共建為宗旨,至今已成功連續舉辦三屆,引起極大的業界反響,推動了產業上下遊各界的對話溝通與融合發展,逐漸成為全球產業盛宴之一。
  • 跨文化傳播語境下中國新西部電影傳播思路探析
    本文主要通過調查法和文獻研究法分析新西部電影產生的時代背景、發展狀況以及面臨的傳播困境,運用跨文化傳播的知識,對新西部電影的跨文化傳播進行探索分析:新西部電影應打破文化定勢,拓寬視野,培養新西部電影「把關人」,在文化對話中積極開拓電影題材。
  • 陳晨:淺談跨文化傳播語境下華文媒體的文化傳播功能
    主要由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組成的各國華文媒體,既背負著祖籍國深深的文化烙印,又長期浸潤在住在國的文化氛圍中,在傳播中華文化和溝通中外關係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確看待自身所處的跨國、跨文化環境從而更好完善自身功能,是每一個海外華文媒體從業者都在思考的重大命題。筆者試圖結合跨文化傳播的相關理論,以澳大利亞華文媒體為案例,淺談澳洲華文媒體在信息傳遞和文化傳承方面面臨的問題和應對之道。
  • 對「跨文化傳播」網課的思考
    以我自己開設了3年的「跨文化傳播」這門課為例,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微場景:生活經驗的跨界性「跨文化傳播」是面向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本科生的一門專業課,一共8周,32個學時。選課學生主體是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專業的學生,也有不少跨專業來選修的。這門課有個特點,是留學生比較多,尤其是來自日本、韓國的學生。
  • 媒介更替對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分析
    來源:《視聽》2020年第2期摘要:影視劇通過創造審美對象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在藝術特徵上也適宜於各種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觀眾接受。伴隨著跨文化語境的不斷深化,電影和電視劇的藝術生產具有了更多相應的跨文化特徵。跨文化影視劇生產中的傳播概念和模式,對研究影視劇藝術生產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 從跨文化傳播角度淺析《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
    本文以《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為例進行分析,淺析中美不同的文化形式和美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最終對可行性較強的跨文化傳播方式進行總結。跨文化傳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人際交往、信息傳播等活動,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日常生活層面的跨文化傳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行為的碰撞;二是人類文化的交往層面的跨文化傳播,社會文化系統的差異,在不同文化中的交融、對撞,從而實現了文化交融、發展和變遷。
  • 黃剛、尹潔等:增強國際傳播能力,開展跨文化傳播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質量發展、國際傳播、市場化改革、產業結構優化、中國經濟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摘編自《人民日報》  【黃剛、尹潔等:增強國際傳播能力,開展跨文化傳播】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黃剛、尹潔等表示,價值多元性和文化多樣性是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徵,不同文化形態的國家和秉持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對中國的認知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展現中國形象時必須開展跨文化的溝通和傳播
  • 《一剪梅》國外意外走紅,為跨文化傳播帶來何思考?
    由此,經典文化遇上新媒體後,藉助創新和解構的力量,跨文化傳播從傳播者到傳播模式均發生了顛覆性的轉變,新媒體環境下跨文化傳播是時候走出一條新路來。《一剪梅》引發的文化狂歡「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對於喜愛華語音樂的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也作為電影《夏洛特煩惱》無釐頭劇情的背景音樂風靡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