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跨文化傳播」網課的思考

2020-12-25 中國教育新聞網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根據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安排,我在春學期的5門課全部改成網絡直播。其中兩門課採用「慕課+直播」的形式,另外三門則全部進行直播。同時,配合學校的公益講堂系列,我在抖音、快手、央視頻、bilibili、微博等平臺上,也開設過直播講座。這對我來說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雖然做新媒體研究,也出於「參與式觀察」的目的「觀摩」了一些直播間裡的小哥哥、小姐姐們的表演,可真到自己做直播上課時,才感到「光說不練」還是不能真切地體會其中的滋味。在線的直播課堂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學形態,老師看不見學生,學生也未必能清晰地感知到老師的神態與情緒。一種新的教學場景出現,而如何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地從這種教學場景中建構新的師生關係,使課堂更有意義和價值,是擺在此次疫情期間所有開設直播課堂的老師面前的一道必答題。對直播上課,我的實踐經驗不算豐富,而就我有限的觀察來看,教師至少可以在三個層次上進行教學策略的調整,實現教學場景的重構。以我自己開設了3年的「跨文化傳播」這門課為例,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

微場景:生活經驗的跨界性

「跨文化傳播」是面向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本科生的一門專業課,一共8周,32個學時。選課學生主體是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專業的學生,也有不少跨專業來選修的。這門課有個特點,是留學生比較多,尤其是來自日本、韓國的學生。此次疫情中,我這門課的直播主要是在釘釘(浙大釘)平臺上進行,配合著「學在浙大」平臺,進行課程作業布置、精讀文獻分享、預習材料分發等教學活動設計。

在疫情期間,學生們都只能在家聽課,或是書房,或是臥室,或是陽臺,或是餐廳。而這種居家環境,是以往教學所不曾遇見的。這門課設在上午第一節,有的學生被我點名連麥回答問題時,只能窘迫地告知「尚未起床,無顏打開攝像頭」。也就是說,學生很可能是躺著或癱著聽課的!這顯然是對傳統教學場景的極大改變,而如果教師對此不刻意地加以關注和利用,很可能就漠視了它的意義。因為學生不再是教室裡那種專注的模樣,他不僅會被手機屏幕、電腦彈窗所吸引,還很可能會被自己貼在床頭的海報、放在桌上的照片,甚至是窗外的某聲嬰兒哭泣、家人在客廳的談笑、廚房裡燒焦的氣味所吸引。而後者是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在既往的教學中,它意味著幹擾、噪音,它必須被排除於教學場景之外。而直播課堂卻沒有拒絕的理由。

這讓我想起從杜威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所謂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這種教育以往限於空間而難以開展,如今不就近在眼前嗎?在課上,我可以隨時叫學生用攝像頭或手機拍照,告訴大家他/她家裡距離他/她最近的3本書是什麼;可以讓日本或韓國學生抬頭望望自己的四周,告訴我們他/她看到的最有本民族特色的東西是什麼;可以讓學生回憶昨天的家庭生活,看看其中是否有跨文化的元素(比如家人一起談論的國際新聞、看的一部外國電影等);甚至可以在徵得學生和家長的同意之後,讓家長也來連個麥,說一說自己對這個全球化時代的感受。這些都可以融入「跨文化傳播」課程中對文化深層結構的家庭、歷史等因素的探討之中。

中場景:階梯教室的環形化

如果說學生在家上網課的具體環境是教學在「微觀」層面的場景重構的話,那麼,眾多微觀集合而成的「教室」,就可以算是「中觀」層面的場景了。在線上教學中,「教室」是虛擬的。我的「跨文化傳播」這門課,就有不少旁聽生,是通過學生私下分享二維碼或課程碼,自己主動加入直播群的。上課之初只有116名學生正式選修,兩周後,這個數字增長到了198人。他們有人和我打過招呼,有人則是默默旁聽。傳統教室受限於物理空間,根本不可能有近翻番的擴容。

更重要的是,傳統教室無論怎麼布局,基本都是分排而坐的階梯狀,即教師在課堂的前方或中心,而圍繞著他/她而分布的學生,總有中心與邊緣的差異。好學者總是坐在教師的講壇周圍(教室的前排),有預謀要遲到、早退者都在遠離教師視野的後排。相比之下,前排的學生總是課堂的積極參與者,而後排則匯聚了一些走神的、趕作業的、看視頻的、聽音樂的,甚至炒股票的邊緣學生。特別是百人以上的大課,這樣的學生很難納入課堂管理之中,教師只能顧及眼皮底下的幾位「要求進步的學生」。很多人以為,在線教學更是容易放鬆對學生的課堂管理,因為教師根本看不到學生在幹什麼。我卻不這麼認為。

線上教學的虛擬教室,可以讓課堂變得更加靈活。至少在空間上,學生不再有中心(前排)與邊緣(後排)的差異。每個學生都平等地享有與教師對話的權利。比如我在課上允許學生隨時發起連麥申請,打斷我的講課,對著大家發言。這種師生之間的平等性,還表現在老師和學生都可以即時地在互動面板上表達自己的聽課感受。某個學生說的話,馬上就可以讓全班同學看到,授課教師也可以據此來調整自己的講課風格與節奏。比如我說到荷蘭只允許一個人就餐的Eenmaal餐廳,學生馬上就在群裡討論起學校附近的一家一人火鍋店。他們你一言我一語,旁若無人地說著那家店的就餐體驗,在傳統教室裡這是會影響其他人的「交頭接耳」行為,但在雲端課堂中,他們公開地「講小話」,卻讓整個課堂變得活躍起來,我也知道自己的授課是有效的。還有學生在課程群裡說:「聽得感動起來了,竟然想哭……」這種反饋更是讓我對自己的授課效果有了即時的把握。這種師生、學生間關係的平等化,即是傳統階梯教室的環形化,每個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連麥直播或群文字)自由地實名發言,讓教室變成了平的。

大場景:師生情感的共同體

在大學裡,因為缺乏固態的空間載體,班級的概念是比較弱的。相比之下,課堂的凝聚力反而更有效,同聽一門課的同學,往往更有相同的經歷與談資。特別是有了QQ、微信等新媒體後,很多老師都會在課上建一個微信或QQ群作為聯絡手段。但是,有了線下的課堂,線上的課程群其實使用得並不多。或者說,線下課堂與線上的課程群是割裂的,學生們基本不太會在聽課時即時地於群中交流感受,課程群的功能也主要是通知課程信息、收作業、催作業,等等。

而直播課程則不然,課程群同時承擔了直播與交流兩個功能,這就使得課程群空前活躍。大家不但在課間進行交流,也在課後分享經驗。有問題時,學生可以隨時找到授課教師與課程助教,他們彼此之間也有了實名的互動場所。這與以往那種因上課而臨時聚集在一起的「同班同學」大不相同,後者往往課程結束了,也不認識幾個同堂聽課的同學。而在課程群裡,學生們之間的相互對話,可以很好地展示其個性與才華,為大家認識自己提供了平臺,也為增進師生、學生之間的情感關聯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此次疫情的傳播變得愈加「國際化」後,韓國的情況頗為嚴重。那段時間,我一般會在課前預先提一提韓國疫情,給韓國的留學生們鼓鼓勁兒。但因為是直播,我看不到學生們的即時反饋。而有一天,因為網絡斷線,我的課耽擱了幾分鐘,就忘了課前的寬慰。課後,我在群裡發了一條信息:「本來想著上課前先跟韓國同學叨叨幾句的。被家裡網絡的事兒一搞,我也忘了。你們現在進入防控疫情的關鍵期,不要忘了還有我們,還有學校在支持你們!你們是韓國人,也是中國的學生!」作為一名教師,這幾句話說出口自是不假思索,非常自然。可是,很快,我就從已經畢業的韓國學生那裡收到了這段話的截圖。原來在韓國留學生圈子裡,我這條信息已經傳開了。學生們把它譯成韓文,還畫上了愛心。我心想,早知道他們會傳播開,就該寫得更認真、更正式一點。

這是我從未經歷過的課堂變革,卻是我的「跨文化傳播」課程上得最靈動且得心應手的一次。在我看來,跨文化傳播就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實踐。而在疫情的現實與雲端的課堂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存在顯而易見,不待多言。這就為教師提供了深入打開師生互動的可能性,他/她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獨立成長,在與學生的雲端互動中自我反思,最後實現共同體的意識。(作者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影視藝術與新媒體學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曾作為國家公派聯合培養博士生赴美國杜克大學學習)

相關焦點

  • 【跨文化專題】做好跨文化傳播,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一、跨文化傳播的定位及實現方式 (一)跨文化傳播的多元定位 首先,強化頂層設計,實現整體性跨文化傳播。「一帶一路」倡議是全方位、全領域的發展合作,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延伸,是關乎未來的頂層設計與思考,必須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統籌兼顧各方利益,以實現整體性推進。必須從文化傳播交流和發展合作的高度出發,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整合優化資源,形成發展合力,以更好地實現沿線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傳播。
  • 張頤武:珍視平臺跨文化傳播價值
    雖然還存在一些爭議,但這個平臺的作用和影響正如餘承東所說,確實已經跨出了中國網際網路原有的限度,真正在全球形成了風靡效應,其影響力難以輕易抹煞,有些發展和傳播的經驗值得參照。  這個以短視頻為中心的應用有其鮮明特色,是大眾文化的新型平臺,所謂「Z世代」的最愛。
  • 媒介更替對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分析
    來源:《視聽》2020年第2期摘要:影視劇通過創造審美對象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在藝術特徵上也適宜於各種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觀眾接受。伴隨著跨文化語境的不斷深化,電影和電視劇的藝術生產具有了更多相應的跨文化特徵。跨文化影視劇生產中的傳播概念和模式,對研究影視劇藝術生產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 《跨文化傳播研究》集刊發布與學術討論會在武漢舉行
    新華網武漢12月7日電(肖珺、肖勁草)日前,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武漢大學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跨文化傳播研究》集刊發布與學術討論會」在武漢召開。
  • 跨文化傳播的「新紀元」
    但是李子柒油管頻道的對外文化影響力,可以說抵得上1000個CGNT。筆者也通過資料庫,整理出了李子柒在YouTube平臺熱度排行前十的視頻。李子柒在YouTube平臺熱度排行前十的視頻根據以上數據不難發現,李子柒在傳播的內容可以分為兩類。
  • 跨文化視域下好萊塢電影的傳播研究
    摘 要:跨文化傳播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發展,加速了文化全球化進程。本文以好萊塢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境況及其產生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分析好萊塢電影文化傳播霸權的取得,探究如何借鑑好萊塢電影模式使中國電影得到長足發展,以期為中國電影的誇文化傳播提供參考。
  • 全球跨文化傳播的檢審與突圍
    如果抓住機會,實現傳播突圍,可以在不遠的將來呈現更好的效果。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對全球跨文化傳播的歷史脈絡和現狀發展有一個宏觀、總體的體認。整體而言,當前全球範圍內跨文化交流走過了自發傳播、自覺傳播兩個階段,進入了筆者所概括的自是傳播階段。
  • 提升全球勝任力 做跨文化傳播使者
    提升全球勝任力 做跨文化傳播使者清華大學師生赴阿聯開展實踐調研清華新聞網1月23日電 (通訊員 景嘉伊)1月10-19日,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胡鈺、公共關係與戰略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張莉帶領下,來自土水學院、經管學院、公管學院、人文學院、教研院和新聞學院等
  • 陳晨:淺談跨文化傳播語境下華文媒體的文化傳播功能
    主要由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組成的各國華文媒體,既背負著祖籍國深深的文化烙印,又長期浸潤在住在國的文化氛圍中,在傳播中華文化和溝通中外關係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確看待自身所處的跨國、跨文化環境從而更好完善自身功能,是每一個海外華文媒體從業者都在思考的重大命題。筆者試圖結合跨文化傳播的相關理論,以澳大利亞華文媒體為案例,淺談澳洲華文媒體在信息傳遞和文化傳承方面面臨的問題和應對之道。
  • 21世紀中國電影的國家形象跨文化傳播研究
    中國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更加注意國家形象的塑造,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認同度也進一步提高。但中國電影對國家形象的構建存在誤區,甚至產生負面影響。本文旨在探究跨文化傳播中中國電影國家形象建構的效果,以幫助中國電影更好地走出去。
  • [學子論文]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解讀江南style的傳播奇蹟
    本文中,筆者對其傳播中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討論,以期能對我國的對外傳播有所啟示。 傳播的全球化為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可能性 (一)、以網絡為代表的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江南style的傳播提供了物質基礎。此外,根據對愛德華.霍爾劃分的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的理解,作為低語境文化的美國文化,由於其大多數的信息都需要清楚地一編碼的方式進行傳達,因此,這種文化在跨文化的傳播中更具優勢。 而在江南style的傳播過程中,美國充當了一個媒介的角色,以二次傳播的方式將該視頻傳向全球,成為江南style傳播過程中的一個助推劑、加速器。
  • 跨文化傳播語境下中國新西部電影傳播思路探析
    本文主要通過調查法和文獻研究法分析新西部電影產生的時代背景、發展狀況以及面臨的傳播困境,運用跨文化傳播的知識,對新西部電影的跨文化傳播進行探索分析:新西部電影應打破文化定勢,拓寬視野,培養新西部電影「把關人」,在文化對話中積極開拓電影題材。
  • 電影跨文化傳播發光發熱
    原標題:電影跨文化傳播發光發熱   在第十三屆深圳文博會三號館的「影視動漫館」裡,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主辦,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影器材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中國電影館」,因極具主體性的參展內容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體驗
  • 趙月枝|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跨文化傳播雙重視野中探索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路徑和問題意識,能夠為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貢獻中國智慧以及信息、傳播與文化領域的思考。由此,我們需要對國外傳播政治經濟學進行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批判分析,進而在融通中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跨文化創新,發展出21世紀的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
  • 張頤武:跨文化傳播不要忽視「文化折扣」問題
    這種通過美食來進行文化溝通和傳播的活動,受到熱烈歡迎。美食是文化中最容易理解和溝通的方面,知味賞味也是一種對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往往有人以為這種文化交流和傳播不夠「高大上」,但實際上卻是非常有效與切實的傳播手段,會對文化的相互理解與借鑑起到積極作用。
  • 章仁彪:關於文化傳播與文化認同的一點思考
    ——在「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有關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問題一直是我感興趣的,特別是今天(9月10日)下午的這個題目「全球化、國際化和多元文化」很值得探討,所以我上午去交大參加了一個會議這就是我們一直在倡導的「全球—本土化(Glocal)」,即「全球化思考,本土化實踐」。我記得這也是日本早稻田大學曾經提出的一種國際化理念。因此,其次,關於文化傳播與交流。我們的主題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為什麼要傳播中華文化?傳播是為了交流,交流才能促進傳播。我認為,每一種文化都希望得到傳播。這也許是人類文化的一個共同點。
  •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研究
    但是目前看來,我國新聞在跨文化傳播中仍面臨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與發展。通過全面分析我國新聞跨文化傳播的意義和特點,結合我國新聞跨文化傳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探究解決的方式,以期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英語新聞的跨文化傳播助力。
  • 從跨文化傳播角度淺析《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
    本文以《生活大爆炸》和《愛情公寓》為例進行分析,淺析中美不同的文化形式和美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最終對可行性較強的跨文化傳播方式進行總結。跨文化傳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人際交往、信息傳播等活動,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日常生活層面的跨文化傳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行為的碰撞;二是人類文化的交往層面的跨文化傳播,社會文化系統的差異,在不同文化中的交融、對撞,從而實現了文化交融、發展和變遷。
  • 《一剪梅》國外意外走紅,為跨文化傳播帶來何思考?
    由此,經典文化遇上新媒體後,藉助創新和解構的力量,跨文化傳播從傳播者到傳播模式均發生了顛覆性的轉變,新媒體環境下跨文化傳播是時候走出一條新路來。《一剪梅》引發的文化狂歡「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對於喜愛華語音樂的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也作為電影《夏洛特煩惱》無釐頭劇情的背景音樂風靡一時。
  • 廣西大學亞太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院揭牌
    本報南寧訊 (記者/呂欣)7月11日,廣西首屆高校外語跨學科骨幹人才培養研習班在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開班,廣西大學亞太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院同日揭牌。 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吸納了一批優秀的學者,開辦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區域性以及國際性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