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體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因素模型研究——以人民日報Facebook...

2020-12-14 人民網傳媒

(一) 主軸性編碼

主軸編碼是紮根理論中的二級編碼,它通過對開放編碼的二級分析,發現這些範疇之間的潛在邏輯關係,形成更具概括性的抽象編碼。本文通過對上文8個初始範疇的研究,最終形成3個二級範疇,如表4所示。

(一) 選擇性編碼

本文旨在探索媒體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關鍵性因素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如表4所示,跨文化傳播意識、跨文化衝突的強度和跨文化適應的主動性對@PeoplesDaily的跨文化傳播過程和跨文化傳播效果有著最為顯著的影響。其中,跨文化傳播意識是內驅因素,它直接影響了人民日報的跨文化傳播行為和理念:文化適應的主動性是內部影響因素,文化衝突的強度是外部客觀影響因素;它們的相互作用最終決定了跨文化傳播的過程和效果。由此,本文嘗試構建出一個「媒體跨文化傳播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理」的模型,如圖1所示。

1. 跨文化傳播意識是跨文化傳播活動的出發點和前置因素。當前,人民日報Facebook運營已經具備了相當程度的跨文化傳播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國際受眾文化價值觀差異的表明認識、對於語言差異的深層認識以及對於國內外新聞理念差異的中層認識。跨文化傳播意識直接決定了跨文化適應的主動性以及跨文化衝突的強度;

2. 文化適應的主動性是媒體進行跨文化傳播的內部情景條件,同時這一實踐活動又受到文化衝突強度的影響,又反作用於它,減少或者加劇文化衝突/文化誤讀。中國媒體當下是文化適應舉措主要停留在對語言的理解上。從訪談的結果看,大部分受訪者認可@PeoplesDaily的新聞語言在文化接近性上的嘗試。然而,對於文化最核心的概念「價值觀」,@PeoplesDaily的認識還停留在初步階段。這也是造成受訪者文化誤讀的主要原因;

3. 文化衝突的強度是媒體進行跨文化傳播的外部情景條件。幾乎所有的跨文化實踐活動都會遭遇文化衝突的影響,這是基於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和難以規避性。在中國的情景下,媒體的跨文化傳播尤其遭遇了「刻板印象」和「偏見」的強烈影響。國際社會對於中國媒體「共產主義喉舌」、「宣傳機器」的刻板印象短時間內難以消除,直接影響了人民日報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4. 跨文化傳播效果本質上是跨文化傳播意識、跨文化適應的主動性和跨文化衝突的強度三者相互作用之後的結果。反過來,對於效果的好壞可以影響跨文化傳播意識的強度,二者之間呈現正相關的關係。跨文化適應的主動性和文化衝突的強度是二者之間的調節變量。

四、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收集到的資料為基礎,運用紮根理論的方法,構建了「媒體跨文化傳播影響因素及其概念模型」,發現「跨文傳播意識」、「跨文化適應的主動性」、「跨文化衝突的強度」這三個主要範疇對於跨文化傳播過程和結果有著顯著影響。本文分析了它們之間的作用機理,認為跨文化傳播的意識是媒體跨文化傳播的前置變量,跨文化適應的主動性和文化衝突的強度是跨文化傳播效果的調節變量。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國內主流媒體的跨文化傳播提供有針對性的策略思路。

(一) 提高跨文化傳播的理論修養

中國媒體的對外傳播應該進一步加強跨文化的知識積累和理論學習。文化是一個異常複雜的概念。套用跨文化傳播研究領域盛行的「冰山理論」,人類在日常交往中很容易觀察到語言、服飾等顯性文化因素,然而深層次的「價值觀」、「信仰」、「思維習慣」等隱性文化因素卻很難察覺。很多文化衝突和誤解產生的根源卻是由於對於文化深層因素的忽略。中國媒體當下的跨文化傳播實踐側重語言的跨文化適應,尤其是英文報導,其專業性已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認可。然而對於價值觀等深層因素,認識仍然不足,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 進一步提升新聞創作理念

由於西方國家長期的「妖魔化」,中國的新聞和媒體在國際社會上一直無法擺脫「不客觀」、「有偏見的」、「宣傳」等等標籤。這一套修辭恰恰跟西方國家長期推崇的「新聞專業主義」背道而行。可以說,中國媒體「走出去」的路途,一開始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根據跨文化傳播學者Geert Hofstede的研究,中國在「權力距離」這一文化維度上的得分非常高,西方國家則相反 。體現在新聞媒體上,即國內對媒體的「輿論喉舌」工具論,和國外的「新聞專業主義」論。事實上,西方媒體並沒有他們聲稱那樣的「客觀」、「中立」,很多時候,他們只是在修辭和敘事上更有技巧。從本文對人民日報Facebook帳號的研究來看,尤其在涉及中國的國際報導中,偏向性觀點比較明顯。從這一點講,中國媒體可以進一步在新聞創作理念上進行創新,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從修辭和敘事層面進行「聰明的傳播」。

(三) 從「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

從本文的研究結果看,中國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構建飽受文化中的「刻板印象」和「偏見」的影響。通過分析可以看到,國外受眾的「刻板印象」和「偏見」集中在對中國政體和媒體制度的天然敵意上。有鑑於此,新聞傳播理論中的「去政治化」和「再政治化」可以作為一種理論參考。「去政治化」和「再政治化」並非不講政治,而是指用聰明的方式講政治,是一種語境和修辭方式上的「去政治化」。用這種先進的理論指導原則來指導中國媒體的對外傳播,實際上專門針對「刻板印象」和「偏見」的對症下藥。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條件所限,本文所提出「媒體跨文化傳播影響因素和及其作用機理的概念模型」是基於對4位受訪者的深度訪談,儘管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其信效度和各情景變量之間的確切關係還需要進一步檢驗。

(責編:溫靜、趙光霞)

推薦閱讀

全國黨報網站總編輯2018賀新春  辭舊丹雞鳴盛世,迎新瑞犬頌神州。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人民網總編輯餘清楚以及全國多家黨報網站總編輯共同為網友們送上新春祝福!祝大家新的一年萬事順意,節節進步!【詳細】

為網絡空間「歲月靜好」 網信工作不騖虛聲  2017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網絡強國戰略思想指引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各項工作紮實推進,網上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強勁,各項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網絡空間更加清朗,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明顯提升。【詳細】

相關焦點

  • 陳晨:淺談跨文化傳播語境下華文媒體的文化傳播功能
    在這樣一個碰撞、衝突、理解、消融的過程中,許多因素都在影響著這一世界一體化的進程,而海外華文媒體以其自身的獨特性,成為了其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主要由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組成的各國華文媒體,既背負著祖籍國深深的文化烙印,又長期浸潤在住在國的文化氛圍中,在傳播中華文化和溝通中外關係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人民日報》基於Twitter平臺的對外傳播情況研究
    根據目前的情況,《人民日報》的海外社交媒體帳號作為官方對外發聲的重要渠道,其運營情況受到國際政治的影響較大,因此其對外傳播的運行情況具有顯著的特殊性。分析一家媒體的對外傳播的策略及其社交媒體帳號的內容運行情況,需要從其發布內容的時間、內容的情感傾向以及互動情況出發,具體探究我國傳統官方媒體的新型主流媒體的轉型情況,最終初步回答業界和學界普遍關心的新型主流媒體對外傳播的策略問題。
  • 媒介更替對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分析
    來源:《視聽》2020年第2期摘要:影視劇通過創造審美對象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在藝術特徵上也適宜於各種不同文化語境下的觀眾接受。伴隨著跨文化語境的不斷深化,電影和電視劇的藝術生產具有了更多相應的跨文化特徵。跨文化影視劇生產中的傳播概念和模式,對研究影視劇藝術生產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 21世紀中國電影的國家形象跨文化傳播研究
    中國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更加注意國家形象的塑造,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認同度也進一步提高。但中國電影對國家形象的構建存在誤區,甚至產生負面影響。本文旨在探究跨文化傳播中中國電影國家形象建構的效果,以幫助中國電影更好地走出去。
  • 人民日報:創新傳播,放大主流聲音
    對於各類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而言,如何適應公眾獲取信息渠道的變化,正面引領、回應關切、澄清謬誤,是疫情期間的一道考題。   通過創新傳播,成為抗疫信息傳播與輿論導向的引領者,發揮好「定海神針」作用,是主流媒體的應盡之責。
  • 探析新媒體語境下中國形象的跨文化傳播
    摘 要:新媒體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日益顯著,需要研究者持續關注在新媒體語境下的中國形象跨文化傳播。在風靡全球的最大網際網路演講平臺上,TED演講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有以下特徵:作為崛起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對全球發展既存在威脅又是有利的合作夥伴,同時國內矛盾突出。
  • 國際新聞與傳播系:致力於培養跨文化國際新聞傳播高端人才
    國際新聞與傳播系成立於2001年。依託英語學院雄厚的師資和廣泛的影響力,該系採用英語語言文學和新聞傳播學有機融合的非傳統教學模式,致力於培養當今社會緊缺的跨文化國際新聞傳播高端人才。他們具有紮實的英語基本功、堅實的專業功底、較寬廣的知識面、以及良好的精神氣質。2009年,國際新聞與傳播專業被批准為教育部特色專業。
  • 《跨文化傳播研究》集刊發布與學術討論會在武漢舉行
    新華網武漢12月7日電(肖珺、肖勁草)日前,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武漢大學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跨文化傳播研究》集刊發布與學術討論會」在武漢召開。
  • 《人民日報》推特(Twitter)對外傳播的策略分析
    1.4中國對外傳播現狀及中國媒體在海外社交平臺的發展 改革開放和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國際地位上升,特別是在近年來「一帶一路」等戰略之下,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日益增大,我國對外傳播事業面臨著空前的發展機遇。很多學者從跨文化視角出發,分析不同內容和形式的對外傳播:電視劇、英文報紙、網絡英文媒體、電影、文學等。
  • 從「辱華現象」探析跨文化衝突的深層次成因
    「辱華現象」背後:跨文化衝突的本質 跨文化衝突,以「辱華現象」為例,其背後隱含的主要問題,如價值觀念和文化等因素的差異,值得深思。從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角度分析,究其跨文化衝突的本質原因,可大致分為四點:東西方倫理基礎的差異、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文化誤讀、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以及傳播情境的改變。
  •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研究
    以往的新聞獲取方式基本上依靠廣播或者紙媒,而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如今新聞的獲取方式逐步多樣化,包括國內外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同時,國內新媒體的發展方向開始轉向跨文化傳播,如何能夠把中國特色文化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已經成為我國國際化道路上的重要發展方向。如何在跨文化傳播視域下深入探究我國新聞的現狀和發展,為我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提供更多策略,找到適合我國新聞發展的跨文化傳播之路即是我們的努力目標。
  • [學子論文]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解讀江南style的傳播奇蹟
    【摘 要】:本文以江南style為研究對象,以跨文化傳播為研究視角,探討了江南style能在全球快速傳播,並引發高度關注、引領世界潮流的原因。具體從其客觀的傳播條件和其本身特點兩大方面進行闡述。並從大眾傳播的角度進行了必要的補充。
  • 《一剪梅》國外意外走紅,為跨文化傳播帶來何思考?
    正如人民日報在文章中評論說的:當經典遇上創意和解構,再藉助新技術的翅膀,一場有趣的跨文化傳播就此而起。曾經撫慰國人心靈的《一剪梅》,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讓海外網友有機會放下「望遠鏡」,透過「顯微鏡」檢視東方之美,甚至端起「放大鏡」開始摩挲端詳,試著去理解凝結其中的智慧,感受活力四射的時代,憧憬互鑑互惠的未來。
  • 主流媒體反腐報導娛樂化傾向探究——以《人民日報》與財新網為例
    本研究選擇《人民日報》與財新網為樣本,對中國主流媒體的反腐報導框架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主流媒體的發聲與報導並不存在所謂娛樂化框架。恰恰是因為主流媒體的報導框架不被受眾所接納,故而在傳播時反而被一些虛構新聞、花邊秘聞佔了先機,使公眾、傳媒研究者形成反腐報導娛樂化的印象,繼而形成政治新聞娛樂化印象。
  • 傳播強音|人民日報|防汛|抗洪|主流媒體...
    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媒體目光齊聚深圳。從整體報導情況來看,呈現主流媒體集體發聲、新媒體補充報導的特點。《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主流媒體於第一時間在頭版顯著位置推出原創性報導。  《人民日報》從高質量發展成為最強音、創新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開放邁向全球標杆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為人民謀幸福等4個維度聚焦深圳發展成績。
  • 融媒體傳播能力與效果評估的實證研究
    在這一過程中,第一種前在媒介並未被新興媒介所替代,而是與新興媒介形成一種新的生態關係共存於同一個媒體系統中。 隨著對媒介融合理想模式的進一步演進,在借鑑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著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以定性研究為主導的原則,將媒介融合狀態下的信息傳播系統劃分為技術支持系統、文化認同系統、組織傳播系統、信息傳播系統和資源影響系統等五個子系統。
  • 跨文化視域下好萊塢電影的傳播研究
    摘 要:跨文化傳播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發展,加速了文化全球化進程。本文以好萊塢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境況及其產生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分析好萊塢電影文化傳播霸權的取得,探究如何借鑑好萊塢電影模式使中國電影得到長足發展,以期為中國電影的誇文化傳播提供參考。
  • 【跨文化專題】做好跨文化傳播,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必須從文化傳播交流和發展合作的高度出發,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整合優化資源,形成發展合力,以更好地實現沿線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傳播。要以多種有效手段為基礎,建立高層次、深領域、全方位的跨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大格局,提高跨文化傳播的整體水平。
  • 地域文化視角下MOOC自主學習影響因素研究
    Chen、Lee和Stevenson(1995)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更具體的文化差異模型,以解釋學生成績的國別和民族差異。社會認知理論一直強調,自主學習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Purdie和Hattie(1996) 是最早將語境擴展到跨文化維度的研究者,試圖在研究中識別澳大利亞和日本高中生在自主學習方面的差異。
  • 趙月枝|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第一,從「作為方法的中國」的層面,傳播政治經濟學面對的不僅是「中國的挑戰」,而且是另一種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與方法論的啟示;更具體地說,這就是社會主義普世主義對資本主義普世主義的挑戰;第二,從文化的創造性轉型與創新性發展層面,傳播政治經濟學不僅需要在其研究中超越文化本質主義和方法論民族主義,而且需要在具體的世界歷史進程中發揮其實踐特質,通過創新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研究實踐和培育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