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光速是如何測量的

2021-02-08 電子大爆炸


光速的測定在光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推動了光學實驗,也打破了光速無限的傳統觀念;在物理學理論研究的發展裡程中,它不僅為粒子說和波動說的爭論提供了判定的依據,而且最終推動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理論的發展.

在光速的問題上物理學界曾經產生過爭執,克卜勒和笛卡爾都認為光的傳播不需要時間,是在瞬時進行的.但伽利略認為光速雖然傳播得很快,但卻是可以測定的.1607年,伽利略進行了最早的測量光速的實驗.

伽利略的方法是,讓兩個人分別站在相距一英裡的兩座山上,每個人拿一個燈,第一個人先舉起燈,當第二個人看到第一個人的燈時立即舉起自己的燈,從第一個人舉起燈到他看到第二個人的燈的時間間隔就是光傳播兩英裡的時間.但由於光速傳播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這種方法根本行不通.但伽利略的實驗揭開了人類歷史上對光速進行研究的序幕.

1676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麥第一次提出了有效的光速測量方法.他在觀測木星的衛星的隱食周期時發現:在一年的不同時期,它們的周期有所不同;在地球處於太陽和木星之間時的周期與太陽處於地球和木星之間時的周期相差十四五天.他認為這種現象是由於光具有速度造成的,而且他還推斷出光跨越地球軌道所需要的時間是22分鐘.1676年9月,羅麥預言預計11月9日上午5點25分45秒發生的木衛食將推遲10分鐘.巴黎天文臺的科學家們懷著將信將疑的態度,觀測並最終證實了羅麥的預言.


羅麥的理論沒有馬上被法國科學院接受,但得到了著名科學家惠更斯的贊同.惠更斯根據他提出的數據和地球的半徑第一次計算出了光的傳播速度:214000千米/秒.雖然這個數值與目前測得的最精確的數據相差甚遠,但他啟發了惠更斯對波動說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這個結果的錯誤不在於方法的錯誤,只是源於羅麥對光跨越地球的時間的錯誤推測,現代用羅麥的方法經過各種校正後得出的結果是298000千米/秒,很接近於現代實驗室所測定的精確數值.

1725年,英國天文學家布萊德雷發現了恆星的「光行差」現象,以意外的方式證實了羅麥的理論.剛開始時,他無法解釋這一現象,直到1728年,他在坐船時受到風向與船航向的相對關係的啟發,認識到光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公轉共同引起了「光行差」的現象.他用地球公轉的速度與光速的比例估算出了太陽光到達地球需要8分13秒.這個數值較羅麥法測定的要精確一些.菜德雷測定值證明了羅麥有關光速有限性的說法.
光速的測定,成了十七世紀以來所展開的關於光的本性的爭論的重要依據.但是,由於受當時實驗環境的局限,科學家們只能以天文方法測定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還不能解決光受傳播介質影響的問題,所以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始終懸而未決.
十八世紀,科學界是沉悶的,光學的發展幾乎處於停滯的狀態.繼布萊德雷之後,經過一個多世紀的醞釀,到了十九世紀中期,才出現了新的科學家和新的方法來測量光速.

1849年,法國人菲索第一次在地面上設計實驗裝置來測定光速.他的方法原理與伽利略的相類似.他將一個點光源放在透鏡的焦點處,在透鏡與光源之間放一個齒輪,在透鏡的另一測較遠處依次放置另一個透鏡和一個平面鏡,平面鏡位於第二個透鏡的焦點處.點光源發出的光經過齒輪和透鏡後變成平行光,平行光經過第二個透鏡後又在平面鏡上聚於一點,在平面鏡上反射後按原路返回.由於齒輪有齒隙和齒,當光通過齒隙時觀察者就可以看到返回的光,當光恰好遇到齒時就會被遮住.從開始到返回的光第一次消失的時間就是光往返一次所用的時間,根據齒輪的轉速,這個時間不難求出.通過這種方法,菲索測得的光速是315000千米/秒.由於齒輪有一定的寬度,用這種方法很難精確的測出光速.


1850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改進了菲索的方法,他只用一個透鏡、一面旋轉的平面鏡和一個凹面鏡.平行光通過旋轉的平面鏡匯聚到凹面鏡的圓心上,同樣用平面鏡的轉速可以求出時間.傅科用這種方法測出的光速是298000 千米/秒.另外傅科還測出了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通過與光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的比較,他測出了光由空氣中射入水中的折射率.這個實驗在微粒說已被波動說推翻之後,又一次對微粒說做出了判決,給光的微粒理論帶了最後的衝擊.

1928年,卡婁拉斯和米太斯塔德首先提出利用克爾盒法來測定光速.1951年,貝奇斯傳德用這種方法測出的光速是299793千米/秒.
光波是電磁波譜中的一小部分,當代人們對電磁波譜中的每一種電磁波都進行了精密的測量.1950年,艾森提出了用空腔共振法來測量光速.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微波通過空腔時當它的頻率為某一值時發生共振.根據空腔的長度可以求出共振腔的波長,在把共振腔的波長換算成光在真空中的波長,由波長和頻率可計算出光速.
當代計算出的最精確的光速都是通過波長和頻率求得的.1958年,弗魯姆求出光速的精確值:299792.5±0.1千米/秒.1972年,埃文森測得了目前真空中光速的最佳數值:299792457.4±0.1米/秒.
光速的測定在光學的研究歷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雖然從人們設法測量光速到人們測量出較為精確的光速共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時間,但在這期間每一點進步都促進了幾何光學和物理光學的發展,尤其是在微粒說與波動說的爭論中,光速的測定曾給這一場著名的科學爭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


相關焦點

  • 光速如此之快是如何測量的?追溯幾百年來科學家測量光速的艱辛歷程!
    科學家先驅們對光速的測量費勁了腦汁,孜孜以求的經過了幾百年的探索和實驗,才得到了準確的光速。最早發起對光速測量的是偉大的科學先驅伽利略。更為重要的是,伽利略的實驗打破了光速無限的思想禁錮,啟動了人類對光速精確度測量的追求。
  • 光速是如何測量的——科學家的奇思妙想讓人驚嘆!
    光速是如何測量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愛因斯坦認為,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不能達到或超過光速。那麼光速是如何測量的呢?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們都對光速的測量充滿了好奇,它們通過自己的奇思妙想一步步的把光速測量的越來越精確。讓我們按時間順序,逐一介紹不同時期的科學家是怎麼測量光速的吧。伽利略第一個想要測量光速的人是大神伽利略,可惜因為受到當時技術的限制,他沒有成功。伽利略錯誤地估計了光速的大小,他把光速想的太小了。
  • 引力的傳播速度是光速,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光速是恆定的,並且是不可超越的,但在宇宙間能夠達到光速的不僅僅只有光,還有引力、磁場和電場,同樣它們也能以光速進行傳播。因此天文學家們便開始測量恆星的軌道如何隨時間變化,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八年的觀察他們可以確定,如果恆星發出引力波,它們正以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速率精確地彼此靠近,這進一步的證實引力波的存在,但是這些都只是間接的接觸來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
  • 「科學有道理」光速那麼快,科學家是如何測量的?
    那麼,如此快的光速,科學家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呢?實際上,對於光速的測量,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人類的智慧不斷進步,才終於完成了這個偉業。今天,咱們就看看,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光速的。現在我們知道,伽利略的這個實驗,是不可能有結果的,因為光速實在太快了。別說兩座山頭了,就算他們站在地球的兩端,光速從一端傳播到另一端(咱就按直徑算,不按周長算了),也僅僅需要不到0.05秒,也就是不到50毫秒。而即使是運動員,反應速度也需要150毫秒。因此,伽利略這種方法,根本不可能測量光速,最多也就是測量一下他的反應速度。對此,他自己也是承認的。
  • 科學有道理:科學家如何精確測量光速?實驗和理論的完美貼合
    上一期,咱們介紹了科學家測量光速的方法,從亞里斯多德不相信光速有限,到伽利略測試失敗,再到羅默的粗略估算。當時,羅默已經把光速的數量級給計算出來了,可惜很多因素導致誤差比較大,和現在的準確數字有些偏差。今天,咱們看看科學家如何進一步精確計算光速。
  • 無線電波測量法和三角測量法 如何科學的測量天體的距離?
    無線光波測量法是通過我們發送出的無線電波,碰到目標後會反射回來,被我們再次接收到,計算電波從發射到被目標返回所用的時間,將其除以2(往返時間變成單程時間),再乘以光速,就能知道目標天體的距離了。而三角測量法我們先設置一條「基線」,其精確長度當然是我們可以掌握的,然後在基線的兩端分別測量目標的角度。這樣,兩條不同角度的視線就和基線共同構成了一個三角形。
  • 光速應該怎麼測量?教用你家的一臺家電,測得比牛頓還準
    哈嘍朋友們,【科學有道理】之光速測量欄目,不知不覺已經講到第三期了。從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認為的光速無限,到科學大神伽利略測量失敗,再到牛頓時代測量的非常粗略的光速數據,最後到麥可孫精確測量光速,人類測量的方法不斷改進,對光速的認識也越來越準確。不過,說到底,這些都是近似值。
  • 光速是怎樣測算出來的,為什麼光速不能被超越?
    眾所周知,真空中的光速是目前所發現的自然界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我們的討論範圍不包括量子力學)。光速在真空中傳播每秒鐘約30萬公裡(299792.458km/s),太陽光以光速傳送到地球需要大約8分鐘的時間。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他的相對論裡提出光速是不可以超越的,那麼為什麼光速不能被超越呢?
  • 解密TOF相機,它是怎樣用光速測量短距離的?
    大家知道,光速是每秒約30萬公裡,即C=300000000米/秒。如果想用光速測量距離,一般要非常遠才行。然而,現在出現了一款相機,可以集成在手機內,用光測量幾米到幾十米的短距離。如果我們採用傳統的測量方法,很難將100納秒測量準確,掐表的誤差已經遠超100納秒了。不過我們常說的5G信號,其信號周期就只有0.2納秒。高速的電子電路,有可能識別超快光速的細微差別。
  • 為什麼光速是30萬千米/秒,如何定義光速?
    眾所周知,光速是指光波或電磁波在真空或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目前所發現的自然界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一般來講,光速是30萬公裡/秒,按照定義值,光速是299792458m/s,光速的計算值為(299792500±100)米/秒。30萬公裡/秒這個數值並非測量值,而是定義值。要懂得兩者的區別!自從137億年前的那一聲巨響,宇宙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爆炸而成。自宇宙形成以來,光速就在那裡,不快不慢。
  • 「光速」什麼概念?孫大聖的筋鬥雲也不過如此吧
    而人類在1969年第一次登上月球,花費了三天多的時間才到達月球,由此可見光速有多快。光速是目前人類已知速度的上限,沒有什麼東西能運動的比光速還快。既然光速這麼快,那科學家們是如何知道光速的準確數值的呢?
  • 宇宙中超光速的困惑:宇宙膨脹與退行速度!
    只要不是傳遞能量(包括物質)或信息,物理中有許多超過光速的情況,比如波動中的相速度,還有費曼圖中虛光子的速度,都可以比光速大。利用量子糾纏現象進行的量子隱形傳輸,除了利用量子通道之外,還一定要平行地有一個經典通道,才能真正傳輸量子態的信息。這兒所謂經典通道,就是利用電話、網絡等經典方式(傳輸速度小於c),所以也並未違背狹義相對論。不過,量子糾纏的具體機制到底如何?
  • 光跑的這麼快 它的速度是如何測量的?
    而人類在1969年第一次登上月球,花費了三天多的時間才到達月球,由此可見光速有多快。光速是目前人類已知速度的上限,沒有什麼東西能運動的比光速還快。既然光速這麼快,那科學家們是如何知道光速的準確數值的呢?
  • 光速與真空介電常數以及真空磁導率的關係
    光速與介電常數以及磁導率的關係——靈遁者介電常數和磁導率這兩個詞,你一定在我的科普書中見過幾次了,或者你的老師也提到過。但對於這兩個詞,其實科普內容或者教科書中都涉及的較少。網絡上關於這兩個概念的介紹,也不多。但我認為這兩個詞的概念,很重要。尤其是對於光速而言。
  • 為什麼真空光速相對所有參考系速度不變?
    但原理有可能被推翻,如果有一天我們測量到的真空光速不再是固定值,那麼這條原理就需要被修正,或者是被廢棄。不過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發現真空中光速存在變化,所以這條原理仍然正確。三、光速測量簡史了解了物理思維和什麼是原理之後,我們要來看一下真空光速不變是怎麼發現的。
  • 為何光速是30萬公裡每秒?是什麼限制了光速?
    後來又有包括丹麥科學家羅默、英國科學家布拉德利、法國科學家斐索等,分別應用觀測木星一法、恆星光行法、齒輪測速法等,對光速進行了進一步的測量,可以想像得到,應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出來的光速值肯定不一樣,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們判斷光速值的具體大小,是靠實驗的科學性、實驗的精確性來支撐的,但是這些方法都是實驗而已,光速本身應該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狀態,有什麼方法能觸及到它的本質呢
  • 天文小科普:光年——天文學的距離測量單位
    首先要測量出光的速度,才能確定它在一年所傳播的距離。在1676年之前,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光會瞬間從一個點移動到另一個點。1676年,丹麥物理學家奧勒·羅默第一個證明,事實並非如此,光的速度是有限的。圖解:奧勒·羅默,Ole Christensen Rmer,丹麥天文學家,1644-1710奧勒從1671年開始觀測木星的衛星,並測量他們(特別是木衛一)消失在巨大行星後面並重新出現在另一側之間的時間。
  • 光速這麼快,是如何被人類測出來的?
    01早期測量1638年,著名科學家伽利略提出一項他曾經做過的實驗。上述方法基本都停留在光學測量的層次,在麥克斯韋方程組出現後,人們意識到光也是屬於電磁波的一種。既然屬於電磁波,那麼通過測量光的頻率和波長,根據c=λf,其中f是頻率{Hz(也就是1/s)},λ是波長(m),自然就能得出光速了。
  • 「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該如何理解?它們為何相牴觸?
    首先,我們先來理解一下什麼是相對性原理相對性原理首先是由伽利略提出的,而伽利略是如何去理解相對性原理的呢?對於光速不變原理最為直接的證據就是麥可遜—莫雷實驗。麥可遜—莫雷實驗的目的:為了測量地球相對於人們誤認為存在的絕對參考系(以太系)的運動速度。
  • 當相對論說動尺收縮時,它是如何測量的?
    這是所有相對論科普讀物都會提,教材裡會講,愛因斯坦的論文裡也有說的東西。簡而言之,尺縮效應就是說,當我們去測量一把運動的尺子時,我們會覺得它的長度比靜止時要短一些。在很多科普讀物裡,這個事情被簡化為「我們看見運動的尺子會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