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有道理」光速那麼快,科學家是如何測量的?

2020-12-17 姿勢分子knowledge

一百多年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告訴我們: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沒有什麼可以超過光速。

直到今天,儘管偶爾有超光速現象的存在,但是絕大部分科學家仍然把這個理論奉為圭臬,並且很多時候都找到證據解釋那些超光速現象的問題所在。因此,光速作為宇宙最快速度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

那麼,如此快的光速,科學家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呢?

實際上,對於光速的測量,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人類的智慧不斷進步,才終於完成了這個偉業。今天,咱們就看看,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光速的。

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時期(雖然他不是希臘人)著名的代表人物,儘管他的一些理論都被推翻了,但當時是非常盛行、甚至被捧到天上的。

以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人,同樣認為光速是最快的。但和愛因斯坦不一樣的是,他們認為光速是無限的,也就是所謂的超距效應。也就是說,不論多遠,光都可以在一端點亮的情況下,另一端在同時就能接收到這束光。因此,對於他們來說,測量光速完全是荒謬的,沒有必要的。

這不能怪他們,畢竟那個時候,地球的距離都是他們無法駕馭的,能夠駕馭歐洲的距離都不太可能。所以,不論是他們生活的範圍、還是他們的科學認識,都導致了他們對光速看法的局限性。

伽利略

在大家的印象中,最能打亞里斯多德臉的人,就是伽利略了。實際上,比薩斜塔的實驗,基本已經被證偽了。不過,伽利略敢於提出質疑並付諸實驗的精神,確實一點不假的。

他並不相信光速無限,堅持要自己做實驗。於是,他和他的助手,爬上了兩座山頭,進行了實驗。他的實驗原理很簡單,助手拿著一盞非常非常明亮的燈,用木板擋住它。然後,助手移走木板,露出燈光,伽利略計算助手移走木板和自己看到燈光的時差,用距離除以時間,就是光速了。

現在我們知道,伽利略的這個實驗,是不可能有結果的,因為光速實在太快了。別說兩座山頭了,就算他們站在地球的兩端,光速從一端傳播到另一端(咱就按直徑算,不按周長算了),也僅僅需要不到0.05秒,也就是不到50毫秒。而即使是運動員,反應速度也需要150毫秒。因此,伽利略這種方法,根本不可能測量光速,最多也就是測量一下他的反應速度。對此,他自己也是承認的。

羅默

無心插柳伽利略雖然失敗了,但他的貢獻卻讓測量光速變為可能。他的實驗告訴我們:想要測量光速,必須要有更遠的距離。而他更重要的貢獻,是告訴別人:望遠鏡這種東西可以看天,看星球。並且,他還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並稱為伽利略衛星。而其中的木衛一,對於測量光速起到了重要作用。

1676年,一個叫做奧勒·羅默的人,意外測得了光速的數值。

說起來,他這也是無心插柳,因為他只是想測量木衛一的公轉周期,以作為天文上的一個精確「時鐘」。這個測量方法其實很簡單,如果木衛一運行到被木星擋住陽光的位置,我們是看不見它的;如果它運行出這個陰影,我們就能看見它。

大家可以看這個示意圖,A是太陽,EFGHLK所在的圓是地球軌道,B是木星。當木衛一運行到CD之間的陰影時,我們就看不見它。因此,只要多次測量它兩次出現的時間差,就知道了它的公轉周期。

於是,問題出現了:每隔一段時間,測量的數據就不一樣。

羅默認為,這不可能是木衛一運行不規律造成的,這不符合天體物理學的法則。唯一的解釋,就是光並非瞬時傳播,光速是有限的。於是,他轉而開始通過這個發現,來測量光速。

確定量級還是上面的圖,假設,我們是從地球北極的上空看太陽系,那麼地球、木星和木衛一,都是逆時針公轉的。如果地球運行到F點時發現木衛一被木星擋住了(消蹤),也就是木衛一位於C點的時候。由於光速傳播需要時間,所以實際上我們在F點看到木衛一到達C點的時候,已經是幾分鐘之前的事了,它實際上已經在CD之間了。

當木衛一在D點重新出現(現蹤)時,地球可能已經運行到G點了(為了方便大家看,比例會非常失衡,只要我們懂得道理就行了)。同樣的,就像我們在F點看到木衛一到C點有延遲一樣,在G點看木衛一到達D的時候,其實也是幾分鐘之前的事了。

木星和木衛一

由於木星公轉速度相對較慢,我們認為它基本沒動。那麼,顯然DG的長度要比CF短一些。因此,雖然都有延遲,但是DG距離比CF短,所以延遲也相對短一點。這意味著,我們在FG之間測量的木衛一消失的時間,要比它實際消失的時間短一點。

你蒙了嗎?

針對最核心的部分,我們打個比方。

假設你在玩王者榮耀,但是用的網非常卡。遊戲開始的時候,你還在延遲,開場10秒鐘你才進場。結果你發現自己忘記開WiFi了,於是換成了WiFi。不過這個WiFi信號也不好,只比流量快一點,有8秒的延遲。結果,這局遊戲已經結束了,你還在峽谷裡跑了8秒鐘才知道結果,因此,如果整局遊戲持續了15分鐘,你只玩了14分58秒。

懂了吧?

反過來說,當地球遠離木星的時候,情況就是相反了的。當地球在L處發現木衛一在C處消失,又在K處發現木衛一在D處出現的時候,同樣要考慮到延遲的效應。這次,就相當於你用WiFi進場玩遊戲,但是中途WiFi斷了改用更慢的流量,所以你玩的時間要比遊戲實際的時間要長,也就是地球測量的木衛一消失-出現時間比木衛一實際消失-出現的時間要長。

然後羅默開始假設:設光速等於地球直徑,而地球在木衛一公轉一圈的期間移動的距離是210倍地球直徑(不知道他是根據什麼假設的),那麼木衛一的光傳播到地球的時間就要差了210秒(也就是遊戲實際時間和你玩的時間差),也就是三分半鐘。換句話說,當地球靠近木星的時候,木衛一消失的時間會短3.5min,遠離的時候會長3.5min,加一起就是7min。

而實際觀測的結果是,二者相差並沒有7min,而且差得很多。由此可見,光在一秒鐘內的傳播速度,遠遠超過了地球直徑。他推測,光速的量級大約是10的8次方米每秒。

別說,和現在的數據還真是一個量級——雖然他的假設也有點離譜。

粗略計算那麼,確定了量級,還能更精確一點嗎?

能。

對於木衛一的公轉周期,雖然不是完全準確,但是基本是沒有問題的,大約是42.5天。也就是說,如果觀察位置不變,木衛一消失的周期也應該是42.5天。而位置如果變化了,那麼就是光速傳播所導致的了。

從1668年到1678年,羅默持續觀察了11年的時間(前面講得太多,我恐怕你連羅默是誰都忘了……)。測量發現,地球距離木星最遠的時候,木衛一消失的時間要比最近處晚了22分鐘。而這個時間,就是地球在太陽的兩側所帶來的光速移動時間。因此,只要解決地球半徑的問題,就可以解決光速的問題。

不過,如果大家還記得我們以前【科學有道理】欄目關於日地距離測量的那一期的話,就會發現,這個時候人類還沒有精確測量出日地距離。因此,羅默測出了時間,但是沒有距離,這怎麼算速度?

實際上,羅默的計算,就到此為止了。很多人認為羅默首次計算了光速,但實際上,他更多的只是提供了借鑑。另外,通過複雜的計算,他得出了光每秒傳播的距離比地球直徑更大,僅此而已。

他的論文發表出去後,被惠更斯看見了。他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天文數據,也就是比較粗略的日地距離,得到了光速大約是每秒22萬公裡。同時,牛頓計算的結果,是21萬公裡每秒。他並沒有說自己是根據什麼計算的,因此,我們很難相信他不是借鑑了羅默的學術成果。牛大爺和惠大爺在關於光是波還是粒子的問題上吵得不可開交,所以也有可能是牛頓不甘落在惠更斯後面,才偷偷「抄作業」吧~

顯然,不論是惠更斯還是牛頓,測量的光速都不準確,大約是現代數據的70%。這是由於當時人們對於日地距離沒有準確的數據,才出現了這個偏差。

當然,即使按照日地距離已知的情況,羅默的數據也不準。這裡面可能導致誤差的因素比較多,比如當時的儀器精密度、木星的運動等等。當然,木星的運動,最終也要歸結到日地距離上,因為一旦日地距離確定,木星的軌道也就可以確定了。

不管怎麼說,對於16世紀的人們來說,能夠測量到這個級別,已經是相當厲害了。

而更精確的數據,則要等到大約200年後,我們下一期再介紹~

相關文章:科學有道理:科學家如何測量日地距離?八大行星的距離又如何計算

相關焦點

  • 科學有道理:科學家如何精確測量光速?實驗和理論的完美貼合
    上一期,咱們介紹了科學家測量光速的方法,從亞里斯多德不相信光速有限,到伽利略測試失敗,再到羅默的粗略估算。當時,羅默已經把光速的數量級給計算出來了,可惜很多因素導致誤差比較大,和現在的準確數字有些偏差。今天,咱們看看科學家如何進一步精確計算光速。
  • 光速如此之快是如何測量的?追溯幾百年來科學家測量光速的艱辛歷程!
    但網絡有的人就不像這位爸爸這麼謙虛了,少了一些科學素養,我的貼子中一提到光速,他們就質問:光速每秒多少多少米是怎麼來的?你到量過?還弄那麼多的數字,故弄玄虛。還說世界最快的是眼光,一下子就看到了億萬光年。對諸如此類質問除了噴飯還會有幾許悲哀,正是這種人多了一些,社會進步才更加艱難。如果社會多有一些像這一對父女的精神,就會更加清明。
  • 光速應該怎麼測量?教用你家的一臺家電,測得比牛頓還準
    哈嘍朋友們,【科學有道理】之光速測量欄目,不知不覺已經講到第三期了。從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認為的光速無限,到科學大神伽利略測量失敗,再到牛頓時代測量的非常粗略的光速數據,最後到麥可孫精確測量光速,人類測量的方法不斷改進,對光速的認識也越來越準確。不過,說到底,這些都是近似值。
  • 光速是如何測量的——科學家的奇思妙想讓人驚嘆!
    光速是如何測量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愛因斯坦認為,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不能達到或超過光速。那麼光速是如何測量的呢?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們都對光速的測量充滿了好奇,它們通過自己的奇思妙想一步步的把光速測量的越來越精確。讓我們按時間順序,逐一介紹不同時期的科學家是怎麼測量光速的吧。伽利略第一個想要測量光速的人是大神伽利略,可惜因為受到當時技術的限制,他沒有成功。伽利略錯誤地估計了光速的大小,他把光速想的太小了。
  • 「科學有道理」系外恆星那麼遠,科學家如何計算它們的質量?
    哈嘍艾瑞巴蒂,時隔多日,我們終於又推出新一期的【科學有道理】欄目了。在以前的欄目中,我們介紹了科學家計算系外天體距離、尋找系外行星等各種科學手段。今天咱們繼續,來研究一下科學家怎麼計算系外恆星的質量。因此,科學家一直很在乎如何計算這些天體的質量。針對不同的恆星,科學家們找到了不同的辦法。說起來,計算這些恆星參數的原則,和尋找系外行星是一樣的,那就是在距離導致無法直接測量的情況下,就找其他參照物來輔助測量。
  • 引力的傳播速度是光速,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什麼是引力?在1916年,愛因斯坦首先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他認為引力波其實是由宇宙中某些最劇烈和充滿活力的過程所引起的波紋,而且他的數學曾經計算表明巨大的加速物體會破壞時空,從而使時空會有起伏「波紋」並向遠離源的所有方向傳播,更厲害的是這些宇宙波將會以光速傳播,並攜帶有關其起源的信息以及有關引力本身性質的線索。
  • 科普:光速是如何測量的
    在光速的問題上物理學界曾經產生過爭執,克卜勒和笛卡爾都認為光的傳播不需要時間,是在瞬時進行的.但伽利略認為光速雖然傳播得很快,但卻是可以測定的.1607年,伽利略進行了最早的測量光速的實驗.光速的測定,成了十七世紀以來所展開的關於光的本性的爭論的重要依據.但是,由於受當時實驗環境的局限,科學家們只能以天文方法測定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還不能解決光受傳播介質影響的問題,所以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始終懸而未決.十八世紀,科學界是沉悶的,光學的發展幾乎處於停滯的狀態.繼布萊德雷之後,經過一個多世紀的醞釀,到了十九世紀中期,才出現了新的科學家和新的方法來測量光速.
  • 光跑的這麼快 它的速度是如何測量的?
    這個速度有多快呢?光在一秒鐘內前進的距離大約就可以繞地球赤道7圈半,也就是說,幾乎一眨眼的時間光就可以毫不費力的環遊世界。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約為38萬公裡,光打個來回也僅僅需要兩秒多(事實上,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準確距離就是計算雷射來回所花費時間得到的)。而人類在1969年第一次登上月球,花費了三天多的時間才到達月球,由此可見光速有多快。光速是目前人類已知速度的上限,沒有什麼東西能運動的比光速還快。
  • 在「量子力學」領域,具有糾纏態的兩個粒子能夠瞬間共享物理狀態
    科學家一般來說是不認可心靈感應的。長期以來他們都認為心靈感應只是一種巧合,甚至是迷信,可是在「量子力學」領域,鐵一般的實驗事實面前,科學家還不得不承認一些比心靈感應還要靈異的科學現象,這種科學現象就是——「量子糾纏」。
  • 「電」的速度和光速相比哪個更快·電驅汽車究竟有什麼優勢
    內容概述:光速與電流速度的差距,在汽車領域「電」的應用。知識點1:光速標準為299792458m/s(一般認定為30萬公裡每秒),這是以目前人類科技等級絕對無法超越的速度。不過同樣被認定為非常快的音速已經被超越,然而在是標準大氣壓的環境中音速僅僅為【340m/s】秒而已;那麼除了因素以外還有其他速度可以超越嗎?比如「電」的速度?理論上奔跑的速度都可以超過「電子」運動的速度,因為電子的行速僅僅為2m/s!博爾特每秒都能奔跑超過10米。
  • 還認為光速最快?科學家發現兩種速度,比光速快上萬倍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也可以在介質中傳播,其傳播速度就叫做光速。自然界中,目前已知的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當屬真空中的光速,約每秒30萬公裡。這一點在世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驗證出來的「光速極限」理論中也有所體現,而且該理論從20世紀初到現在一直未被推翻。期間,科學界也一直在努力地探索比光速更快的速度,只是沒有取得任何的突破而已。
  • 超越光速有什麼好處?科學家:可以見想見之人,但是你只是個看客
    文/行走天涯超越光速有什麼好處?科學家:可以見想見之人,但是你只是個看客科學就是一個不斷前行的過程,把未知變已知,實現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就是科學所要做到的事情,然而世間萬物並非都有科學道理所言,有些東西就是科學,也無法解釋得出來,但也許這只是科學家們找到一個藉口,因為人類目前的科學水平有可能過於落後而已,比如說光速,我們目前知道最快的速度就是光速了,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無法超過光速
  • 光速還能摧毀恆星?光速究竟有多快,一光年又有多遠?
    光速,還能摧毀恆星?武俠小說中總有這樣的話:「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句話在物理學中同樣適用,只要物體夠快,它就是無敵的存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提出證實了這一點。甚至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也會在光速的衝擊下崩潰成碎片。在《三體》中摧毀恆星的就是這樣的「光粒」打擊。光速究竟有多快?一光年究竟有多遠?光速約為每秒30萬公裡。光年則是9.46萬億公裡。在天文學領域,光年是距離單位,而不是速度單位。
  • 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
    」有一個非常有用的性質,那就是它的亮度變化的周期與其絕對亮度是成正比關係的,因此怎樣測量「造父變星」的周期就能夠獲得絕對亮度,並根據測量得到的亮度推算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之前我們說到測量仙女星系的距離所使用的是「造父變星」,但測量更遠的星系就不能使用「造父變星」了,在那麼遠的距離上已經無法檢測到「造父變星」,現在我們可以使用「Ia型超新星」但那個時候還沒有發現這樣的超新星,那麼在那個時代如何測量遙遠星系的距離呢?
  • 光速這麼快,是如何被人類測出來的?
    歷史記載,恩培多克勒(前490年-前430年)是第一個宣稱光速有限的人。他相信光是一種運動的東西,所以運行需要時間。古希臘、伊斯蘭世界以及歐洲經典學者都對此進行了長期的討論。直到1676年,奧勒·羅默首次對光速進行測定,才有了光速有限的結論。
  • 真空光速每秒299792.458千米,科學家為此努力了三個多世紀
    光可以帶來信息,一個很自然的疑惑也隨之而來:光有速度嗎?如果有,那麼速度是多少呢?我們現在知道,光的速度大約在每秒30萬公裡,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值,要知道我們腳下那碩大的地球,其直徑不過一萬兩千多公裡,也就是光可以在一秒內橫穿25個地球。
  • 思維的速度有多快?和光速比起來誰快?科學家的答案讓人失望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人類的思考速度到底有多快呢?是不是在一瞬間完成呢?在很多的小說或者電影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主角在內心想了很多的事情,但是在現實中只過去了一瞬間,難道人類思考的速度真的有這麼快嗎?和光速比起來哪個更快呢?
  • 宇宙中光速最快,最接近光速的物質是什麼?
    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為什麼光速最快呢?真的沒有物質可以超越光速嗎?若是如此,宇宙中最接近光速的物質又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根據質能方程來計算出質量增加的具體數字,隨著速度的逐步增加,質量會越來越大,如果假設任何一個有質量的物體運動速度達到光速,那麼於此同時,它都將具有無限的質量,要知道,沒有什麼能夠具有無限的質量,就連黑洞也不行,而且無限的質量就意味著要以無窮大的能量來驅動加速,而宇宙間的能量顯然是有限的。
  • 「光速」什麼概念?孫大聖的筋鬥雲也不過如此吧
    這個速度有多快呢?光在一秒鐘內前進的距離大約就可以繞地球赤道7圈半,也就是說,幾乎一眨眼的時間光就可以毫不費力的環遊世界。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約為38萬公裡,光打個來回也僅僅需要兩秒多(事實上,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準確距離就是計算雷射來回所花費時間得到的)。而人類在1969年第一次登上月球,花費了三天多的時間才到達月球,由此可見光速有多快。光速是目前人類已知速度的上限,沒有什麼東西能運動的比光速還快。
  • 光速到底是精確值還是近似值
    這麼想是很正常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任 何場合下見到的對某一運動速度的數值,可以 說無一例外都是近似值,這是由測量必然產生 誤差的本質決定的。但是,光速卻是一個例 外,如果你在某個地方看到光速寫的 是:299792.458千米義秒,那麼這個數值就 是一個百分之百的精確值。可能你會感到驚 訝,科學家們憑什麼說這個數值是百分之百的 精確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