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跑的這麼快 它的速度是如何測量的?

2020-12-14 中文業界資訊站

想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這樣的經驗,在雷雨天氣,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的光,然後過了好久才聽到轟隆隆的雷聲。這其中的原因也不難理解,那就是因為光的速度比聲音的速度快多了。空氣中聲音的速度大概是340m/s,一馬赫的速度,就是指的是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對於光,它的速度似乎是無限的,在日常生活中,光似乎能瞬間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例如我們打開手電筒,幾乎就在同時我們就看到了手電筒發出的光傳播的很遠。其實光的速度也是有限的,只不過非常大。

光在空氣中的速度約為3*10^8 m/s。這個速度有多快呢?光在一秒鐘內前進的距離大約就可以繞地球赤道7圈半,也就是說,幾乎一眨眼的時間光就可以毫不費力的環遊世界。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約為38萬公裡,光打個來回也僅僅需要兩秒多(事實上,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準確距離就是計算雷射來回所花費時間得到的)。而人類在1969年第一次登上月球,花費了三天多的時間才到達月球,由此可見光速有多快。光速是目前人類已知速度的上限,沒有什麼東西能運動的比光速還快。既然光速這麼快,那科學家們是如何知道光速的準確數值的呢?


雷射測距

光速測量史

人類歷史上首次測量光速是在1676年。當時丹麥天文學家奧勒·羅默通過研究木星的衛星木衛一發現光速是有限的,並不是無限的,並由此估計出了光速的值。他估算的過程如下圖所示:


光速的估量

其中的大環是地球繞太陽的軌道,小環是木衛一繞木星的軌道。當地球遠離木星(從L到K)和接近木星(從F到G)時,木衛一從木星的陰影裡(C到D)出來的時間會產生變化,從這個變化可以就知道光速是有限的,再加上木衛一繞木星的公轉周期和地球的公轉周期以及公轉速度,就可以估算出光速了。從這中方法估計出的光速誤差很大,約為2.2x10^8m/s, 比實際值小26%。

在1728年,英國天文學家詹姆斯·布拉德利進一步提高了光速的準確度。他所使用的是恆星的光行差。光行差如下圖所示


光行差示意圖

光行差,簡單的來說就是地球的運動,會使恆星的方位產生變化。舉例來說就是,假設在無風的天氣裡下雨,雨滴會垂直下落到你的身上,當你以一定的速度奔跑是,雨滴就會以另外一個角度落到你身上,不再垂直。結合這個角度的改變和你的速度,就可以估計出雨滴下落的速度。同樣使用恆星光行差,結合地球的公轉速度和恆星角度的變化,就可以估算出光速。使用這種方法估算出的光速約為3.01*10^8 m/s,誤差僅僅為0.4%。

提升光速測量精度

首次準確在地球上,而不是依靠天體運動來測量光速的實驗是在1849年由法國物理學家阿曼德·斐索實行的,他使用的方法叫做齒輪測速法。


齒輪法測光速

這個方法的關鍵在於齒輪的轉速,齒輪從很低的轉速開始逐漸提速,在轉速提升到某一關鍵速度的時候,齒輪轉過兩個齒的角度時,光線剛好從遠處的鏡子裡折回。這樣根據兩齒之間的角度以及齒輪的轉速,鏡子的距離就可以計算出光速的大小。假設齒輪的轉速剛好是,齒輪一共有N個齒,遠處的鏡子距離觀察者L。那麼光速。

1849年阿曼德·斐索用這種裝置測出的光速是3.15*10^8m/s,誤差為5%,但是隨後,法國科學家萊昂·傅科(就是用傅科擺演示地球自轉的那個科學家),提高了這個裝置的精確度,用旋轉鏡面代替了旋轉的之輪,測出了2.98*10^8m/s的光速值,誤差縮小到了0.5%。 旋轉齒輪法和旋轉鏡面法對於光速的準確測量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這種方法簡單易行,結果很有說服力。直到1926年,這種方法都一直被當做測量光速的首選,精度一直提高到了0.001%左右。

齒輪測速法較為精確並且可信地測出了光速的值。之後不久(1861-1862年)就出現了偉大的麥克斯韋(1831-1879,蘇格蘭物理學家),給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組,完美的描述了電磁波的運動,他從方程組中得出電磁波的速度約為

非常接近當時光速的值,於是他大膽的猜測光就是一種特殊頻率的電磁波。後來的實驗確實證明了他的猜測。


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

當知道光是電磁波之後,我們就可以從另外一種方式得到準確的光速,那就是通過測量(真空磁導率)和(真空介電常數)來計算光速,也就是上面提到的

在1907年,美國科學家愛德華(Edward Bennett Rosa)和多爾西(N.E。 Dorsey)通過這種方法給出了當時最精確的光速值2.99788*10^8m/s,誤差僅僅為0.003%。。

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電子工業技術的發展, 各種測量光速的新技術相繼出現,例如諧振腔法(1950年),無線電幹涉法(1958年),雷射幹涉法(1972年)等。下面我們一一介紹。

諧振腔法主要依據的物理原理就是光也是電磁波,因為任意波長的電磁波具有相同的速度,而電磁波的速度和它的波長和頻率之間存在如下的關係: 速度=波長*頻率。諧振腔法通過腔的尺寸可以很準確計算出裡面電磁波的波長,而電磁波的頻率又是已知的,因此,可以直接用上述公式計算出光的速度(或者說電磁波的速度)。

最後一種要說的就是雷射幹涉法了。目前各種資料查到的光速的值 299792458m/s,是通過雷射幹涉法測量出來的。無線電幹涉和雷射幹涉本質上是一樣的,因為它們都使用的是電磁波,只是波長不相同而已。因此我們只介紹雷射幹涉法。

想像一下水波,如下圖所示,當兩個水波相遇時,會產生幹涉。當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遇時,產生相加幹涉,當波峰和波谷相遇時,會產生相消幹涉。同樣的道理對於光或者雷射也是成立的。


水波幹涉和波峰波谷示意圖


雷射幹涉條紋

雷射是一種高度相干的光,因此很適合用於進行幹涉。從雷射器發出的光的頻率是已知的,精度可以達到10^-9赫茲 左右,波長的測量是通過法布裡-珀羅幹涉儀測量並和基準波長86-氪605nm的光譜線進行比較得到的,精度也可以達到10^-9m左右。由於雷射幹涉對于波長的要求非常的高,產生的幹涉條紋和雷射的波長密切相關,因此通過幹涉條紋可以十分準確的計算出雷射的波長。有了雷射的頻率和波長,就可以計算出光速了:光速=頻率*波長。

1972年通過雷射幹涉法測出的光速值是299792.4562±0.0011m/s, 這時當時能達到的最高的精度了,因為當時米的定義是通過86-氪605nm的光譜線給出的,它的精度限制了光速精度的進一步提高。

不久後的1983年,國際計量大會直接規定光速的值為299792458m/s, 並且反過來用光速重新定義了米。也就是說現在的光速值是給定的,不會再改變了,精度也不會再繼續提高了,因為它已經成了「米」這個基本單位的基準。所謂的基準,就是指「米」這個單位的最高精度是由光速的值給出的,因為光速值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和重複性。

從光速測量的歷史可以看出,科學的進步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時候需要好幾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才能實現。光速測量精度的不斷提高,到現在成了一個確定的值,這對於物理學的發展來說十分重要。因為光速是物理中一個重要的常數,著名的質能方程 E=mc^2, 狹義相對論中的「尺縮鍾慢」效應,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波,時空彎曲等等,都和光速密切相關。

相關焦點

  • 兩次哈勃常數測量結果不一致,如何計算宇宙隨時間膨脹的速度?
    兩次哈勃常數測量結果不一致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結果來看,宇宙的實際擴張速度和我們之前所預期的並不一致,這同時也意味著:一些新的物理學內容,需要天文學家們納入關於宇宙運作的相關理論中。修訂之後的宇宙擴張速度,比之前大爆炸後不久所觀測到的宇宙軌跡預測速度要快10%左右。
  • 「八百裡加急」速度有多快?古人是如何做到這麼快的傳遞速度?
    導語:「八百裡加急」速度有多快?古人是如何做到這麼快的傳遞速度?21世紀,人們過著足不出戶就能買到所有需要的東西的日子,那麼古代人怎麼辦呢?古人常說快馬加鞭,「八百裡加急」他們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難道比現代的快遞還要快嗎?
  • 引力的傳播速度是光速,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首先提出萬有引力的是牛頓,在他看來引力可以描述成兩個物質之間的吸引力,不過後來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這與牛頓持相反的態度,他主張引力並不是一種單純的力,它其實是物體彎曲時空的結果,雖然現如今的宇宙天體運行都受到萬有引力的制約,但是很明顯它是已知的基本力中最弱的一個,尤其是在分子和原子尺度上。
  • 「科學有道理」光速那麼快,科學家是如何測量的?
    一百多年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告訴我們: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沒有什麼可以超過光速。直到今天,儘管偶爾有超光速現象的存在,但是絕大部分科學家仍然把這個理論奉為圭臬,並且很多時候都找到證據解釋那些超光速現象的問題所在。因此,光速作為宇宙最快速度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
  • 基於時域EMI測試測量及速度改善
    ,比傳統EMI測試接收機快6000倍。它主要用於符合相關商業電磁兼容標準的產品認證測量。通過集成預選、20 dB前置放大器和高度線性的前端,R&S®ESR滿足CISPR 16-1-1標準要求,也符合所有其他相關商業標準要求。而使這臺儀器真正不同凡響的是它基於FFT的時域掃描,它以迄今為止從未達到過的速度測量電磁幹擾。過去需要幾個小時的幹擾測量現在幾秒鐘內即可完成。
  • 瞬時速度的理解和測量(下)
    三、實驗中常見的測速方法測量段越短,平均速度與段內某一點的瞬時速度就越接近。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時間這麼短,如何測量?不存在的,運動總時間也就0.1s,但你按表的反映時間卻有0.2s,這會給測量帶來巨大的誤差。所以,高中物理大大教了我們2個「神器」:打點計時器、數字計時器(光電門)。(一)打點計時器測速
  • 瞬時速度概念的建立和測量
    >有人提出了《測量物體運動的瞬時速度》這個實驗課題,老師們怎樣去解讀呢?大家會想到它不是單純的測量方法和技術問題,而是與用極限的思想建立瞬時速度的概念密切相關的。因此,將課題改為《瞬時速度概念的建立和測量》似更為合適。如何做好教學設計,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在對概念的理解和實驗設計這兩方面都可以做得更深刻、更到位。
  • 初中物理試講 | 測量平均速度
    複習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通過多媒體了解運動員的速度,引出主題通過實 驗測量平均速度。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設計實驗  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直尺、小車、秒表、捲尺、斜面板,來設計實驗,測定小車的平均速度。
  • 光的速度快還是力的速度快?
    愛因斯坦發現,物體的質量隨著運動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這效果也不是無限遞增的,也是有瓶頸的,他通過光速不變原理和相對性原理推導出了下面這麼個公式:那這個公式是啥意思呢?我們可以分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這個公式裡面m0是指物體在靜止的時候,也就是速度為0時的質量。而只有靜止質量為0的東西,才能達到光速。
  • 光速,宇宙的極限速度,那為什麼它會如此之快呢?
    請點擊輸入圖一個回答是它並沒有這麼高,當物理學家們在解決相對論中的方程式時,他們總是把光速設定為c=1。這個長度單位叫做光秒,它是指光在真空中一秒鐘行走的距離,那麼,光速就是每秒一光秒。圖解:光從離開太陽表面算起,需大約8分17秒才能到達地球。
  • 如何降低內臟脂肪速度快
    核心提示: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外表看起來比較瘦小,但是內臟脂肪卻比較多,這些脂肪與與身體上可以摸到的脂肪不同,它藏匿於人體內部,尤其是腹部,如果內臟脂肪過多會給人體健康帶來一定的傷害,那麼,如何降低內臟脂肪速度快呢? 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介紹。 如何降低內臟脂肪速度快?
  • 光的傳播速度那麼快,它的動力源是什麼?
    光的傳播速度那麼快,它的動力源是什麼?既然問到了這個問題,前提得需要知道光是什麼?光是一種電磁波,這是從波動性來看它的,如果從粒子性來看它的話,光是由光子組成的。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光的傳播速度都只能是光速,且無需加速過程,出生就是光速。如果問,為什麼可以這麼去保證它,沒辦法,這是理論要求的。
  • 當相對論說動尺收縮時,它是如何測量的?
    簡而言之,尺縮效應就是說,當我們去測量一把運動的尺子時,我們會覺得它的長度比靜止時要短一些。在很多科普讀物裡,這個事情被簡化為「我們看見運動的尺子會縮短」。當然,有些科學家在交流的時候也會採用這樣的簡單的言語。
  • 科學家使用X射線測量黑洞的旋轉速度,結果發現了一個規律!
    科學家使用X射線測量黑洞的旋轉速度,這有助於我們更多地了解黑洞。只要有任何東西膽敢接近黑洞,它就會用自己強大的引力吞噬它。我們對這些看不見的物體知之甚少,但天文學家已經找到了研究它們神秘行為的新方法。通過觀察被黑洞撕裂的恆星發出的x射線,一組科學家計算出黑洞以接近光速百分之五十的速度旋轉。這是一個裡程碑。這意味著我們的科學技術在不斷改進。天文學家第一次使用X射線計算黑洞不可思議的旋轉速度,每131秒繞黑洞旋轉一圈。這個數據計算讓科學家懷疑黑洞的速度是否和它的年齡有直接關係!
  • 放屁的速度有多快?
    科學研究之:放屁的速度有多快?對於人類而言,傳遞氣體可能是一個不重要的問題,但對於至少一個物種,屁是一種交流手段。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西洋和太平洋鯡魚的放屁習慣,它們通過迫使空氣從肛門流出,在黑暗中相互「交談」來發出高頻聲音。
  • 寫給寶寶的為什麼(79)為什麼獵豹的速度這麼快?
    為什麼獵豹的速度這麼快?寶貝,快點再快點,你可以的,把速度再提高一點,媽媽我實在不想再跑了,而且還要跑這麼快,太累了,剛才說話的是小獵豹小速,他在媽媽的指導下又開始了他的訓練課,這種訓練課小速他已經連續上了幾十天了,小速太累了,媽媽,你就讓我休息休息吧,那可不行,小速,你想在草原上我們是不是沒有獅子強壯?是不是也沒有獵狗狡猾?
  • 初中物理乾貨之七:平均速度,測量平均速度
    ②測量平均速度。先說第一部分:勻速直線運動。然後說第二部分:測量平均速度首先,明確一個概念:平均速度。我們知道日常生活中基本不存在速度不變的運動,那我們把沿著直線速度變化的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我們怎麼去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呢?
  • 為何不能同時測量位置與速度?測不準原理是世界的本質
    上篇文章已經和大家講解過了:基於宏觀物體而進行的實驗,是無法驗證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的,無法驗證的原因在於:因不確定性原理造成的測量誤差實在是太小了,小到以至於在宏觀物體上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既然不確定性原理是基於微觀粒子提出的,那麼我們如何能在微觀粒子的身上驗證不確定性原理呢?
  • 如何準確測量寶寶身高?
    所以,如何科學的測量身高呢?它利用了直角的穩定性,一邊貼在牆壁上,另外一邊貼著孩子的頭頂,就算是單手也能方便操作,不僅可以用於寶媽寶爸給孩子測量,甚至寶媽寶爸自己也可以給自己測量呢。而且因為是自動測量,所以速度很快,不會像傳統測身高的方式那樣耗時太長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哭鬧。
  • 物理課:測量平均速度——吳文昌(臺江一中)
    《測量平均速度》導學案 一、複習提問1、速度:(1)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物理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體在               運動過程中的運動快慢二、學習目標1.  學會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並會求平均速度.2.  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