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能同時測量位置與速度?測不準原理是世界的本質

2020-12-12 科學研究社

上篇文章已經和大家講解過了:基於宏觀物體而進行的實驗,是無法驗證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的,無法驗證的原因在於:因不確定性原理造成的測量誤差實在是太小了,小到以至於在宏觀物體上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既然不確定性原理是基於微觀粒子提出的,那麼我們如何能在微觀粒子的身上驗證不確定性原理呢?

在講這個實驗之前,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動量,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同時準確的測量出一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動量=質量×速度)

宏觀物體與微觀粒子的區別無非是大小罷了,其本質都是物質,但是在測量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宏觀物體與微觀粒子這一大一小的區別就將被無限的放大,因為宏觀物體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對於靜止物體,我們可以用尺子去測量,對於運動的物體,我們也可以用聲波、光波等一系列測量的方式,但微觀粒子則不同了,由於微觀粒子實在是太小了,肉眼根本就看不到,尺子、聲波這些常規的測量方式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測量微觀粒子的位置與速度呢?

在小學生物課上,老師教我們使用光學顯微鏡去觀察植物、小昆蟲甚至細菌等物質,顯微鏡可以通過光學成像的方式將觀察的物質放大幾十倍、上百倍,那麼測量微觀粒子,我們也可以使用顯微鏡,只不過是需要倍數更高的顯微鏡而已。不過這裡需要強調一點的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級的電子顯微鏡也只能觀察到原子尺度的微觀世界,針對於原子核、電子等其他微觀粒子,我們仍然無法直接觀察。

我們可以在腦海中想像這樣一個實驗:我們通過顯微鏡去觀察一個電子的位置與動量,具體的操作過程是什麼呢?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利用大量的光子去撞擊電子,然後我們通過觀察光子的情況就可以得到電子的位置與動量。

用光子去撞擊物體,這是最簡單的測量方式之一,我們使用眼睛看物體,其本質也是物體從物體反彈回來的光子進入的到我們眼中,但一旦將測量的物體換成一個電子,那麼麻煩就來了,電子是很小的一種微觀粒子,質量很輕,而且很脆弱,一旦用光子去衝擊電子,那麼電子很有可能就被光子給撞飛了!

如果我們想要準確的測量電子的位置,那麼我們就需要選擇波長短的光子去衝擊電子,波長越短,那麼測量位置的精準度也就越高,但是光的波長越短,光子的能量也是越大,高能量的光子就會把電子給撞飛,那麼電子的速度就會發生改變,我們就無法準確的測量電子的動量(動量=速度×質量)。

反之亦然,如果我們想要準確的測量的電子的動量,那麼我們就需要選擇波長較長的光子,因為波長較長的光子能量小,對於電子產生的影響就小,得到的電子動量的結果也就越精準,但是波長較長也就意味著無法準確測量電子的位置。

一句話總結:我們想要準確測量電子的位置,就會影響電子動量的測量結果,我們想要準確測量電子的動量,那麼就會導致電子位置變得模糊,正如孟子云: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也。

轉換成數學語言就是:電子的位置為x,動量為p

光子的波長λ越短=Δx變小(位置誤差),Δp變大(動量誤差)

光子的波長λ越長=Δp變小(動量誤差),Δx變大(位置誤差)

總結來說:不論我們如何進行測量,位置x與動量p總會存在著誤差。

那麼位置x與動量p的誤差究竟是多少呢?

物理學家海森堡給出了答案:Δx(位置誤差)與Δp(動量誤差)的乘積一定大於等於普朗克常數除於4π,也就是:ΔxΔp≥h/4π

所以位置與動量的誤差主要就取決於普朗克常數除於4π,4π是已知值,普朗克常數h=6.62607015×10-34 J·s,10的負34次冪,這個值實在是太小了,所以在宏觀世界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就像我們在測量原子質量時,將電子的質量選擇忽略不計是一個道理,但是這個誤差在微觀世界中卻不能忽略,這就是海森堡提出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不確定性原理。

ΔxΔp≥h/4π,只要是同時測量,那麼這個誤差就是永恆存在的,這著實讓具有完美主義的物理學家很頭疼,這個測量的誤差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我們又究竟能不能消除這個誤差呢?

不能,這個誤差並不是因為科技水平的限制而產生的,而是由於測量行為的本質而產生的,測量就意味著要與測量的物體發生相互作用,直白點做就是需要接觸、觸碰,要接觸,那麼就必定會對於測量的物體產生影響,這個影響在宏觀世界可以做到忽略不計,但是一旦進行了微觀世界,那麼哪怕是光子,都會對於微觀粒子測量的結果產生巨大的幹擾,這是無法避免的。

所以,不確定性原理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中文翻譯:測不準原理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與測不準原理
    都不能觸及人的生命本質。目前物理化學對生命的研究對生命活動的研究只是揭示了很少的一個層面而已。         ——科學的源頭是數學。數學是人類的發明,絕不是發現。相對宇宙來講,人類的所有知識都是人類自己發明的,絕對不是發現。         ——量子力學與現實生活邏輯不能自洽,不是建模不對,主要是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觀測維度問題。
  • 量子思維與測不準原理
    量子思維則來源於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和量子物理學。上個世紀初期,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根據微觀粒子的特徵,提出了著名的「測不準原理」,即微觀粒子的「成對物理量」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值。例如,「位置」與「動量」、「方位角」與「動量矩」,二者之中,一個越確定,則另一個越不確定——即不可能有一種方法,同時把兩者都測定。
  • 2.1 測不準原理!
    海森堡對物理學的主要貢獻是給出了量子力學的矩陣形式(矩陣力學),在1927年提出了「測不準原理」和S矩陣理論等;《量子論的物理學基礎》是量子力學領域的一部經典著作;在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名列第43位。海森堡在創立矩陣力學時,仍然使用「坐標」、「速度」等詞彙,當然這些詞彙已經不再等同於經典理論中的意義。
  •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蕭如珀、楊信男/譯■原標題:《1927年2月: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1927 年 2
  • 「測不準原理」的三種類型
    (1)我們可以將人類理解或認識的、科學測量的「測不準關係」或「認不準關係」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純粹認識、測量行為的「測不準原理」;第二種是純粹客觀
  • 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是個啥?通俗的給你解釋一遍!
    接觸過量子力學的人都知道,量子力學中有一個怪異的現象,那就是測不準原理。
  • 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是儀器本身測不準,還是其他原因?
    「測量不準,而不是真的不準」,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測不準原理其實應該叫「不確定性」更為嚴謹!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並不是方法的問題,也不是測量儀器的問題,是自然現象內稟性的問題。它表達的是一種自然規則,之所以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在爭論是不是儀器的問題導致的,是因為大量的科普者為了大家好理解,往往都只停留在文字上解讀這個原理,但人類的語言總是會給人帶來歧義,而且量子力學又如此的反常識,所以就更容易造成各種誤解。
  • 測不準原理有2種解釋,1種已被證偽!也許,真理不允許無限逼近
    尤其是量子力學的最基本出發點之一,測不準原理,不同的科學家有不同的解釋。愛因斯坦和波爾還就此展開世紀爭論,最終的結果就是Epr佯謬,導致量子糾纏被發現。這就導致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波爾認為量子力學所描述的就是物理全部,而物理測量參數對應物理現象的全部,簡而言之量子力學是完備的。然而愛因斯坦則認為:這個世界的表象是由世界的本質支配的,而不是由人的認識支配的,所以人類的物理參數不代表這個世界的全部,甚至不能代表表象的全部。
  •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指的是用光測不準粒子,但並非指其他方法都測不準,是這樣嗎?
    (宇宙探索QQ群:1145693748)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 科學百科53期: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是怎麼回事?
    ▼第五十三個問題: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是怎麼回事?要解釋測不準的問題,我們先得問一問:什麼叫做測準了?一個測量器件只能小到這種程度:它可以小到同一個亞原子粒子一樣小,但卻不能小於亞原子粒子。它所使用的能量可以小到等於一個能量子,但再小就不行了。然而,只要有一個粒子和一個能量子就已經足以帶來一定的變化了。即使你只不過為了看到某種東西而瞧它,你也得靠從這個物體上彈回來的光子才能看到它,而這就已經使它發生變化了。
  •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揭開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神秘面紗
    量子力學的靈魂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世界的救世主。如果不是在量子力學中,量子力學在它開始之前就已經崩潰了。根據海森堡說法,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除以4π(ΔxΔp≥h/4π)。
  • 量子力學筆記12---波動力學-測不準原理
    本節的重點就是要對這種不確定性進行公式化描述,建立一個描述力學量不確定行為的關係式,這就是所謂海森堡「測不準關係」。它在理論層面上被稱為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一個揭示微觀世界不確定性本質的物理學原理。
  • 1927 年 2 月: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歷史上的今天
    1927年2 月,年輕的海森堡提出了量子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原理——測不準原理,涵義極為深遠。
  •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最精密的數學推導出的唯心主義
  • 量子物理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既然所有事物都不能脫離與外界的關係獨立存在,我們就不需要按分割的方式進行思考。許多年來,我都在苦苦地思考一個我認為尤其重要的問題:在組織裡,影響行為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是系統還是個體?量子理論給我的明確回答是:」二者兼而有之。
  • 逃離上帝之路:從羅素悖論、哥德爾不完備性到測不準原理
    然而,任何思想認識,如果不能通過邏輯將其系統化,都不能稱之為理論,只要這類知識或認識是一種基於邏輯之上的理論體系,就無法逃避不完備性定理這個魔鬼。【5】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接觸過量子力學的人都知道,量子力學中有一個怪異的現象,那就是測不準原理,是由海森堡首先提出的。
  • 水銀體溫計7年內將全部淘汰 電子溫度計使用複雜測不準
    原標題:水銀體溫計7年內將全部淘汰 電子溫度計使用複雜測不準   但記者發現,其「替代者」電子溫度計使用複雜測不準,醫生和市民對「老體溫計」難說再見  新華報業網訊 因水銀對環境造成危害極大,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倡議2020年前在全球淘汰水銀體溫計,中國代表也籤字同意。
  • 致敬,測不準的你!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海森堡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是由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主要創始人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這個理論是說,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Planck constant)除於4π(ΔxΔp
  • 不確定性原理和薛丁格的貓與「觀察者效用」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不確定性原理最早由海森堡提出,在微觀量子領域我們要想同時知道一個量子的位置和速度是不可能的,量子領域最重要的兩個字是「概率」,不能說一個粒子確定的在某個位置,只能說在某些位置的概率有多大。海森堡最初提出不確定性原理的時候更多強調的就是觀察者效用,因為我們在測量某些東西的時候會不可避免的擾動它,從而影響這個被測量物體的狀態。
  • 紅外額溫計使用方法:建議測額頭中心位置 間隔1-3釐米
    人民網北京3月7日電 (董兆瑞)「人體體溫是開展疫情防控、發熱篩查等工作的重要技術指標,目前各個公共場所都配備了必要的測溫設備,但是如果溫度要是測不準,不但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反而會添亂,造成恐慌。」今天下午,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