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2021-02-07 中科院高能所

■蕭如珀、楊信男/譯

■原標題:《1927年2月: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1927 年 2 月,年輕的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發展出了量子理論中的一個主要關鍵——測不準原理,涵義極為深遠。 


海森堡


1901 年 12 月,海森堡誕生於德國一個中上階級的學術家庭。孩童時期,他喜歡數學和科技小機件,老師們都認為他極有天賦。1920 年時,他到慕尼黑大學就讀,在大師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的指導下,兩年內就發表了四篇物理論文。泡利(Wolfgang Pauli,1945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當時也就讀於慕尼黑大學,且僅大海森堡一歲,所以兩人成了討論專業的朋友。


雖然海森堡因必考的實驗問題表現不佳而差一點無法通過口試,但他還是於 1923 年獲得了博士學位,論文討論的是流體力學上的一個問題。在得到博士學位後,他到哥廷根做玻恩(Max Born,195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助理,之後又到哥本哈根玻爾(Niels Bohr,1922 年獲得諾貝爾獎)所主持的研究所跟隨他一起做了一年研究。 


20 世紀 20 年代初期盛行的量子論,將原子塑造成是電子沿著固定量子化的軌道繞著一個原子核運行,電子可以通過吸收或釋放出正確波長的光子而移至更高或更低的能級。這個模式在氫原子很適用,但用在大一點的原子或分子則碰到了問題,所以物理學家認識到是需要一個新的理論了。 


海森堡反對當時的模型,因為他說既然無法實際觀察到電子繞著原子核的軌道,就不能說這些軌道是真的存在,我們只能觀察到被原子釋放或吸收的光譜而已。自 1925 年起,海森堡即開始研究,試著找到一種能夠僅依賴於可觀測性質的量子力學,或者該性質至少是從理論上可觀測的。


靠著幾位同事的幫忙與激勵,海森堡發展出了一個量子力學的新方法。基本上,他採用例如位置和速度等物理量,但找出了一個新方法來重新加以表示和運算。玻恩發現海森堡所採用的方法中的奇特數學為矩陣,這個新的表述方式可用以說明許多已觀察到的原子特性。 


在海森堡得到他以矩陣為基礎的量子力學後不久,薛丁格(ErwinSchrödinger)也發展出了他的波動理論表述方式。薛丁格波函數的絕對值平方很快地被解釋為在某種狀態中找到粒子的機率,而他也很快地證明了他的波動表述方式和海森堡的矩陣方法在數學上是相等的,因此他的方法更受歡迎,一部分是因為相較於一般不熟悉的矩陣數學,物理學家還是比較習慣使用描述波動的數學。海森堡因他自己的矩陣方法不受歡迎而被惹惱,尤其因為當時老一輩的科學家正相繼退休,而他和其他年輕的科學家正開始在找他們的第一份教職,自己命運未卜。


雖然其他的科學家也許覺得波動的方法比較容易使用,但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卻很自然地讓他發展出了測不準原理,也因此聲名大噪。在矩陣數學中,並非都會是 a×b=b×a,對於不可交換的變量組,例如位置和動量,或是能量和時間,就會產生不確定的關係。


海森堡還做了一個思考性的實驗,他設想以γ射線顯微鏡來測量電子的位置。用來照亮電子的高能量光子會使電子產生反衝,而使其動量有一定的改變,由於解析度愈高的顯微鏡需要愈高能量的光,對電子的反衝作用愈強。海森堡因此推想,位置測定得越準確,動量的測定就越不準確,反之亦然。這種不確定性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特點,並非受限於任一特別的實驗設備。海森堡在 14 頁的信中將他的新原理概略地寫出來,於 1927 年 2 月 23 日寄給泡利。同年 3 月,他將測不準原理的論文投寄發表。 


玻爾指出了海森堡思考性實驗中的一些錯誤,但同意測不準原理本身是正確的,所以將論文刊登了出來。 


此新原理有很深的意義。以前大家認為只要知道任一時間中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以及所有作用在其上的力,就可以至少在理論上預測未來任一時間的位置與動量。海森堡發現並非如此,因為我們絕無法真的同時知道粒子確切的位置和動量。 


測不準原理很快地成了廣為大家接受的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詮釋的部分基礎,那年秋天海森堡和玻恩在布魯塞爾所舉辦的索爾維會議(Solvay conference)中共同宣布了量子革命的完成。 


1927 年秋天,海森堡接受萊比錫大學的教授職位,讓他成了德國最年輕的正教授。1932 年他因量子力學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獎。海森堡在德國繼續他的科學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他不是納粹黨員,但他是一位愛國的德國公民,所以成了德國核分裂計劃的領導者,不過他建造原子彈的努力最後宣告失敗。海森堡此一行為和動機從此一直是爭論性的話題,他於 1976 年過世。 


(本文轉載自 2010 年 2 月《物理雙月刊》,網址 : http://psroc.phys.ntu.edu.tw/bimonth/index.php;蕭如珀,自由業;楊信男,臺灣大學物理系,Email:snyang@phys.ntu.edu.tw)


來源:《現代物理知識》第22卷第1期


相關焦點

  • 1927 年 2 月: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歷史上的今天
    1927年2 月,年輕的海森堡提出了量子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原理——測不準原理,涵義極為深遠。
  • 科學百科53期: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是怎麼回事?
    ▼第五十三個問題: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是怎麼回事?要解釋測不準的問題,我們先得問一問:什麼叫做測準了?再舉個例子,假定你想測量輪胎中的空氣壓力,你就要讓輪胎逸出極小量的空氣來推動測壓計的活塞。但是,有空氣逸出這個事實就說明,空氣的壓力已經由於測量它這一動作而稍稍降低了。有沒有可能發明一些非常微小、非常靈敏,而又不直接同所要測量的性質發生關係的測量器件和方法,因而也就根本不會給所要測量的性質帶來絲毫變化呢?
  •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指的是用光測不準粒子,但並非指其他方法都測不準,是這樣嗎?
    (宇宙探索QQ群:1145693748)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 2.1 測不準原理!
    海森堡以他的研究不斷推動現代物理向前發展。海森堡對物理學的主要貢獻是給出了量子力學的矩陣形式(矩陣力學),在1927年提出了「測不準原理」和S矩陣理論等;《量子論的物理學基礎》是量子力學領域的一部經典著作;在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名列第43位。
  •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揭開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神秘面紗
    量子力學的靈魂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世界的救世主。如果不是在量子力學中,量子力學在它開始之前就已經崩潰了。根據海森堡說法,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除以4π(ΔxΔp≥h/4π)。
  • 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是個啥?通俗的給你解釋一遍!
    接觸過量子力學的人都知道,量子力學中有一個怪異的現象,那就是測不準原理。
  • 量子力學筆記12---波動力學-測不準原理
    本節的重點就是要對這種不確定性進行公式化描述,建立一個描述力學量不確定行為的關係式,這就是所謂海森堡「測不準關係」。它在理論層面上被稱為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一個揭示微觀世界不確定性本質的物理學原理。
  • 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是儀器本身測不準,還是其他原因?
    測不準原理,這幾個字其實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會誤認為是
  •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最精密的數學推導出的唯心主義
  • 量子思維與測不準原理
    量子思維則來源於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和量子物理學。上個世紀初期,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根據微觀粒子的特徵,提出了著名的「測不準原理」,即微觀粒子的「成對物理量」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值。例如,「位置」與「動量」、「方位角」與「動量矩」,二者之中,一個越確定,則另一個越不確定——即不可能有一種方法,同時把兩者都測定。
  • 致敬,測不準的你!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海森堡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是由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主要創始人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這個理論是說,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Planck constant)除於4π(ΔxΔp
  • 德國物理學家:沃納·海森堡
    海森堡學說所得出的成果之一是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這條原理由他在1927親自提出,被一般認為是科學中所有道理最深奧、意義最深遠的原理之一。測不準原理所起的作用就在於它說明了我們的科學度量的能力在理論上存在的某些局限性,具有巨大的意義。如果一個科學家用物理學基本定律甚至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也不能獲得有關他正在研究的體系的準確知識,那麼就顯然表明該體系的將來行為是不能完全預測出來的。
  • 量子物理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這就是互補原理。用哲學術語來說,就是」統一的多樣性「。但是,人們無法將這兩個互補的特性作為一個統一體進行研究,這是量子物理的海德堡」測不準原理「告訴我們的。我們可以測量有關粒子或波方面的數據——粒子的位置或波的傳播,但是,我們絕不可能同時測量到這兩方面的數據。佐哈說:」雖然我們能夠測量到波的屬性或者粒子的屬性,但具有二元性的整個粒子的屬性我們卻無法測量到。
  • 中國科大實驗驗證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確定原理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實驗驗證了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確定關係。李傳鋒博士研究組完成的實驗表明,在待測粒子的「量子信息」事先被存儲的情況下,「經典」的不確定關係能夠被違背。
  • 「測不準原理」的三種類型
    (1)我們可以將人類理解或認識的、科學測量的「測不準關係」或「認不準關係」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純粹認識、測量行為的「測不準原理」;第二種是純粹客觀
  • 量子力學與測不準原理
    為什麼說,測不準原理是大殺器?    可惜的是,宇宙說明書沒找到,當年在丹麥的同僚,玻爾同學,橫空出世,拿著一柄「測不準原理」魔杖,反而把愛因斯坦的根刨了!    ——什麼都測不準了,現代物理學還搞個球啊?
  • 測不準原理是世界的本質
    上篇文章已經和大家講解過了:基於宏觀物體而進行的實驗,是無法驗證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的,無法驗證的原因在於:因不確定性原理造成的測量誤差實在是太小了,小到以至於在宏觀物體上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既然不確定性原理是基於微觀粒子提出的,那麼我們如何能在微觀粒子的身上驗證不確定性原理呢?
  • 大家囧事: 海森堡差點掛掉的博士答辯
    課題源於索末菲早先和一家公司的合作項目,最終目的是為流經慕尼黑的伊薩爾河開渠挖道。海森堡的問題在於確定平滑的層流轉變為渦流的精確過程。這是一個極其困難的數學問題,海森堡只得到了一個近似解。索末菲曾經表示:「這問題確實太難了,除了海森堡,我不會讓別的學生拿它作博士論文。」慕尼黑大學接受了這篇論文,維恩也將它發在了自己擔任編輯的物理學期刊上。
  • 逃離上帝之路:從羅素悖論、哥德爾不完備性到測不準原理
    【5】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接觸過量子力學的人都知道,量子力學中有一個怪異的現象,那就是測不準原理,是由海森堡首先提出的。這項原則陳述了這樣一個事實:精確確定一個粒子,例如原子周圍的電子的位置和動量是有限制 。
  • 海森堡之謎—20世紀科學史上最大的謎題!海森堡真的計算錯誤了嗎
    如果說玻爾-愛因斯坦之爭是二十世紀科學史上最有名的辯論,那麼海森堡在二戰中的角色恐怕就是二十世紀科學史上最大的謎題。二戰已經結束70多年,海森堡也已經逝世40多年,學術界至今仍在為「海森堡之謎」爭辯不休:海森堡究竟是真的計算錯誤,還是故意犯錯誇大困難,才導致德國沒能造出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