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可以將人類理解或認識的、科學測量的「測不準關係」或「認不準關係」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純粹認識、測量行為的「測不準原理」;第二種是純粹客觀、物自體的「不確定性原理」;第三種是認識論和客觀論相互關係的「測不準原理」。如果我們將哲學定義為一門研究思維的科學,那麼思維哲學、或認識哲學主要研究第一種和第三種類型的測不準關係、或認不準關係;如果我們將哲學定義為一門科學的哲學,那麼科學哲學、或自然哲學主要研究第二種類型的測不準關係。我們既可建立一門量子哲學,也可建立一門相對論哲學。現代的量子力學用複雜的數學語言進行描述,除去量子力學的現代數學符號形式,量子力學則是一門最接近哲學意境的科學,正因為量子力學領域充滿了玄妙的哲學思辨,我們有時難以分辨科學家究竟是在討論量子力學?還是在爭辯量子哲學?量子力學深奧無比,完全掌握的人寥寥無幾,主要的原因是它使用了最複雜的數學語言,次要的原因是它應用了最前沿的哲學思維。最優秀的量子物理學家通常兼具兩重身份,第一重主要的身份是數學家,兼第二重次要的身份是哲學家。
(2)在十四、十五世紀的近代科學出現之前,科學和哲學「不分家」,哲學是一門無所不包的「大科學」體系,一些哲學家成為了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近代科學出現之後,科學從哲學的「大懷抱」中脫離出來,科學形成了門類齊全、學科獨立的自然和工程學的體系。鑑於在近代科學發生了「哲學的崩潰」、哲學大廈的「倒塌」、哲學的「貧困」,十九世紀的哲學家和人類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定義了一種「狹義哲學」,他們將新生的、剩餘的哲學理解為一門思維的科學,或者認識論哲學,這並不意味著哲學只能是一門研究思維規律的科學,哲學能夠研究量子論和相對論領域發生的現象,如果哲學局限於思維的科學、或心理認知、大腦認知的科學,那麼人們就不能建立科學哲學中的量子論和相對論哲學。我們發現量子力學以非常詭異的形式,相對論以非常奇異的形式觸及了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法思維,觸及了英國經驗主義和法國實證主義的哲學,這說明德國的辯證法、英國的經驗論和法國的實證論在近現代科學的背景下延續了以往的形式,舊的哲學命題換成了新的哲學命題,舊的科學對象換成了新的科學對象。既然哲學「等效原理」的歷史意義在於形式上的繼承,而哲學「突變原理」的歷史意義在於內容的創新,那麼在科學發生「躍遷」和突飛猛進的二十一世紀,哲學家有必要思考「二十一世紀哲學」,它和以往的「二十世紀哲學」有什麼不同?在科學發展史上,我們經常發現科學推動經濟和科學推動哲學符合哲學發展論「等效原理」的事實。
(3)將「測不準原理」劃分為三種類型有利於我們對科學哲學的認識。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應用於客觀存在的粒子行為,它與人們思維或認識的「飄忽不定」、「左右搖擺」毫無關係,有些人的情感「移情別戀」,今天愛上範冰冰,明天愛上李冰冰;今天想戀張靚穎,明天想戀章子怡,人的情感變遷不會影響物理世界中粒子和基本粒子的不確定行為,粒子和基本粒子的行為屬於第一種類型的測不準關係、或認不準關係的範疇,這是一種純粹的、客觀的不確定性,與我們作為一個物理世界的觀察者、作為一個物理對象的測量者沒有關聯,我們的觀察和測量行為能夠影響粒子和基本粒子的行為,將它們不確定的狀態轉變為某種確定的狀態,這是物理的、實在的影響,而不是我們的意念、情感影響了粒子的行為,我們要在客觀主義、而不是主觀主義的基礎上來看待物質結構中粒子的不確定行為,我們可以引進一個新的科學哲學詞彙「量子客觀主義」,它的對應詞彙是「量子主觀主義」。有一些科學家和科學人士相信某種「量子意識」的存在,這是一種「量子主觀主義」的思維方式,網絡上有很多「量子意識論」的言辭,一些科學人士認為,粒子和基本粒子之所以表現了令人琢磨不定的怪異行為,這是因為粒子和基本粒子具有人腦一樣的意識,它們在微觀世界中「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甚至在同一時間「在這一路徑出現、在那一路徑出現」,粒子的行為好似受到了某種「意識」的支配一樣,就像有些人的愛戀行為受到了健康和不健康的情感支配一樣。
(4)將「測不準原理」劃分為三種類型有利於我們區別哲學的「廣義測不準」和量子力學的「狹義測不準」。廣義測不準原理包括了三種、或所有的測不準類型,而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指的是第二種類型,即:純粹客觀、物自體的「不確定性原理」,比如:我們在單個光子的「雙峰實驗」中不能判斷一個光子在同一時間究竟穿越了哪一個縫隙,這是單個光子的「分身術」決定的穿越行為,一個光子可以同時穿越兩個縫隙,這與我們的認知方式和測量精度無關。第一種類型、或純粹認識、測量行為的「測不準原理」則與我們的認識方式和測量精度有密切的關聯,比如:在我們與社會接觸很少的年輕時期,會覺得自己「樣樣都行」,這也能做,那也能做,商道和政道,科學家和工程師,體育和藝術皆是我們展示能力的舞臺;在我們與社會接觸很多的中青年時期,會覺得「事事不行」,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每一個職業和創業的領域都有繁複的人際關係和競爭格局,我們的一生就在「行和不行」、「能和不能」、「挫折和嘗試」的不確定性關係中度過。哲學的「廣義測不準」既包括客觀物體存在和運動狀態的不確定性,也包括主觀認識和行為狀態的不確定性。第三種類型的「測不準原理」適用於主觀認識和客觀世界的相互關係,比如:網友經常提出各種各樣的自然和社會科學問題:宇宙為什麼限定光速?這是不是為了限定人類文明的活動範圍?如果量子糾纏能夠用於「瞬間移物」,卻不能用於「傳輸意識」,那麼「身心分離」的移動方式將帶來科學家目前不能回答的難題:「你還是你」,「我還是我」嗎?
(5)(後記)央視主持人勞春燕在今天的「微頭條」寫到,「一株盛放的玫瑰,有的人看到的是嬌豔的花,有的人看到的是莖上的刺,有的人看到的是根上的泥,有的人看到的是花瓣上有一個蟲咬的小缺口,有的人看到的則是它未來的枯萎。」這段具有詩意和散文意境的語言描述了第三種類型的「測不準原理」,同樣是一株盛開的玫瑰,有的人看到它的美麗,嗅到它的芬芳,從中感受到人生的快樂;有的人卻看到它的瑕疵,感傷它的凋零,從中感受到人生的傷悲。勞春燕以簡短的文字告訴網民一個深刻的道理:美和快樂的感受不是人的天性,而是人們的一種能力,一種意願。在完美的事物中存在不完美的地方,在不完美的事物中存在完美的地方,如果具有審美的能力,那麼我們能在帶刺的玫瑰中欣賞它的美;如果具有樂觀的心情,那麼我們能在凋零的玫瑰中體驗人生的快樂。我們在今日媒體的報導中了解到一則消息:北大有百分之四十的新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也許勞春燕的「語錄」可以為大學生送去「心靈雞湯」。量子力學和哲學「測不準原理」的一個區別在於,前者不討論人生和社會的意義問題,後者除了分析客觀世界的性質之外,還涉及人和社會的意義問題,比如:科學的人類意義何在?機器人的出現究竟是解放了社會生產力?還是剝奪了人們勞動的權益?現代科技生產力的形成究竟是提升了人類的生存能力?還是導致了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鏈的破壞?很多網民認為,科學和哲學不能「當飯吃」,缺少實用性,離我們的日常生活非常遙遠,其實對待科學和哲學的態度就像主持人勞春燕以「一朵玫瑰」來說明不同的審美觀一樣,兩種解釋符合哲學價值論的「等效原理」。
(宇哲筆記:201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