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百科53期: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是怎麼回事?

2021-02-08 高校科幻


科普科幻文學創作者必須具有比較豐富的文史知識和科學知識作為基礎,才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為了讓大家更方便快捷去接觸了解這些資料,《高校科幻》平臺每周會推送一篇科學知識相關的乾貨文章供大家欣賞學習。


本期為大家帶來:


作者以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解釋了現代科學中的一百個尖端課題。其中,有些是了解現代科學技術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如科學的研究方法、二進位數、相對論、亞原子粒子、核聚變、熵、晶體、病毒等。有些則是當代科學技術的前沿陣地,如黑洞、統一場論、夸克、快子、金屬氫等。作者對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它們目前處在什麼樣的狀態、有沒有希望得到解決等問題均作了回答。


第五十三個問題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是怎麼回事?


要解釋測不準的問題,我們先得問一問:什麼叫做測準了?當你深信你精確地了解到某種物體的某種性質時,那麼,不管你得到的數據怎麼樣,你都確信它沒有問題。


但是,你怎樣才能了解到那個物體的某種性質呢?無論用什麼方法,你都必定要同那個物體發生相互作用。你必須把它稱一稱,看看它有多重;或者把它敲一敲,看看它的硬度有多大;再不然,你就得直盯著它,看看它在什麼地方。而這時就必定有相互作用,不過這些相互作用是比較緩和的。


現在我就可以爭辯說,這種相互作用總是會給你所力求測定的那種性質本身帶來一些變化。換句話說,在了解某種事物時會由於了解它那個動作本身而使那種事物發生改變,因此,歸根結蒂,你根本沒有精確地了解到這種事物。


舉個例子吧,假定你想測量出澡盆裡熱水的溫度。於是,你把一根溫度計放入水中,對水的溫度進行測量。可是溫度計是涼的,它放入水中就會使水的溫度稍稍降低。這時,你仍然可以得到熱水溫度的很好的近似值,但是它不會精確到一萬億分之一度。溫度計已經改變了它所要測量的那個溫度,而這種變化幾乎是無法測出的。


再舉個例子,假定你想測量輪胎中的空氣壓力,你就要讓輪胎逸出極小量的空氣來推動測壓計的活塞。但是,有空氣逸出這個事實就說明,空氣的壓力已經由於測量它這一動作而稍稍降低了。


有沒有可能發明一些非常微小、非常靈敏,而又不直接同所要測量的性質發生關係的測量器件和方法,因而也就根本不會給所要測量的性質帶來絲毫變化呢?


德國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在1927年斷言說,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一個測量器件只能小到這種程度:它可以小到同一個亞原子粒子一樣小,但卻不能小於亞原子粒子。它所使用的能量可以小到等於一個能量子,但再小就不行了。然而,只要有一個粒子和一個能量子就已經足以帶來一定的變化了。即使你只不過為了看到某種東西而瞧它,你也得靠從這個物體上彈回來的光子才能看到它,而這就已經使它發生變化了。


這樣的變化是極其微小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把它們忽略掉,而且我們也正是這樣做的——但是,這種變化仍然存在。不過,要是你所碰到的是極其微小的物體,這時就連極其微小的變化也顯得挺大,那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例如,如果你想要說出某個電子的位置,那麼,為了「看到」這個電子,你就得讓一個光量子(更可能是一個γ射線光子)從它上面彈回來。這樣一來,那個光子就會使電子的位置發生變化。


具體地說吧,海森堡成功地證明了,我們不可能設想出任何一種辦法,把任何一種物體的位置和動量兩者同時精確地測量下來。你把位置測定得越準確,你所能測得的動量就越不準確,你測得的動量越準確,你所能測定的位置就越不準確。他還計算出這兩種性質的不準確度(即「測不準度」)應該是多大,這就是他的「測不準原理」。


這個原理指出,宇宙具有某種「微粒性」。你要是盡力把報紙上的圖像放大,最後,你就會把它放大到這樣一個程度:你會看到許多細小的顆粒或是斑點,而根本看不到圖像的詳細結構。如果你想細緻地觀察宇宙,你也會碰到同樣的情形。

這一點使某些人感到失望,他們把這個原理看作是人類永遠無知的自供狀。


但事情根本不是如此。我們感興趣的是想知道宇宙是怎樣工作,而測不準原理正好是宇宙的工作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宇宙存在著「微粒性」,問題就在這裡。海森堡為我們指出了這一點,對此,物理學家是非常感激的。


科學百科知識系列

•••

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是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題材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與儒勒·凡爾納、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並稱為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同時還與羅伯特·海因萊因、亞瑟·克拉克並列為科幻小說的三巨頭。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聖經」。曾多次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雨果獎7次、星雲獎3次、軌跡獎2次)。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誌和兩項阿西莫夫獎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提出的「機器人學三定律」被稱為「現代機器人學的基石」。



稿件搜集 | 靳淞

文字編輯 | 清皓

排版 | 氚

審核 |  Lynn



相關焦點

  •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月,年輕的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發展出了量子理論中的一個主要關鍵——測不準原理,涵義極為深遠。 雖然其他的科學家也許覺得波動的方法比較容易使用,但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卻很自然地讓他發展出了測不準原理,也因此聲名大噪。在矩陣數學中,並非都會是 a×b=b×a,對於不可交換的變量組,例如位置和動量,或是能量和時間,就會產生不確定的關係。海森堡還做了一個思考性的實驗,他設想以γ射線顯微鏡來測量電子的位置。
  • 1927 年 2 月: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歷史上的今天
    1927年2 月,年輕的海森堡提出了量子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原理——測不準原理,涵義極為深遠。
  •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指的是用光測不準粒子,但並非指其他方法都測不準,是這樣嗎?
    (宇宙探索QQ群:1145693748)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 2.1 測不準原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受到納粹迫害時,海森堡因其對德國的熱愛而留在德國,並儘可能地挽救德國的科學;1941年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物理學教授和凱澤·威廉皇家物理所所長,成為德國研製原子彈核武器的領導人,與核裂變的發現者之一哈恩一起研製核反應堆。隨著戰爭進程的推進,海森堡很快發現自己陷入矛盾之中:他熱愛自己的祖國,但又對納粹的暴行非常仇恨。
  •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揭開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神秘面紗
    量子力學的靈魂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量子世界的救世主。如果不是在量子力學中,量子力學在它開始之前就已經崩潰了。根據海森堡說法,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除以4π(ΔxΔp≥h/4π)。
  •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最精密的數學推導出的唯心主義
  • 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是個啥?通俗的給你解釋一遍!
    接觸過量子力學的人都知道,量子力學中有一個怪異的現象,那就是測不準原理。
  • 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是儀器本身測不準,還是其他原因?
    測不準原理,這幾個字其實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會誤認為是
  • 量子力學筆記12---波動力學-測不準原理
    本節的重點就是要對這種不確定性進行公式化描述,建立一個描述力學量不確定行為的關係式,這就是所謂海森堡「測不準關係」。它在理論層面上被稱為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一個揭示微觀世界不確定性本質的物理學原理。
  • 量子思維與測不準原理
    量子思維則來源於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和量子物理學。上個世紀初期,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根據微觀粒子的特徵,提出了著名的「測不準原理」,即微觀粒子的「成對物理量」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值。例如,「位置」與「動量」、「方位角」與「動量矩」,二者之中,一個越確定,則另一個越不確定——即不可能有一種方法,同時把兩者都測定。
  • 德國物理學家:沃納·海森堡
    海森堡學說所得出的成果之一是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這條原理由他在1927親自提出,被一般認為是科學中所有道理最深奧、意義最深遠的原理之一。測不準原理所起的作用就在於它說明了我們的科學度量的能力在理論上存在的某些局限性,具有巨大的意義。如果一個科學家用物理學基本定律甚至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也不能獲得有關他正在研究的體系的準確知識,那麼就顯然表明該體系的將來行為是不能完全預測出來的。
  • 量子物理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這就是互補原理。用哲學術語來說,就是」統一的多樣性「。但是,人們無法將這兩個互補的特性作為一個統一體進行研究,這是量子物理的海德堡」測不準原理「告訴我們的。我們可以測量有關粒子或波方面的數據——粒子的位置或波的傳播,但是,我們絕不可能同時測量到這兩方面的數據。佐哈說:」雖然我們能夠測量到波的屬性或者粒子的屬性,但具有二元性的整個粒子的屬性我們卻無法測量到。
  • 致敬,測不準的你!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海森堡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是由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主要創始人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這個理論是說,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大於或等於普朗克常數(Planck constant)除於4π(ΔxΔp
  • 量子力學與測不準原理
    廢話少說,噹噹噹噹,最牛的科學量子力學開幕了!     如果把量子力學比喻為一部戲劇,量子力學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玄幻、最奇詭、最讓人著迷、最讓人發瘋的橋段,就是測不準原理。            為什麼說,測不準原理是大殺器?
  • 海森堡之謎—20世紀科學史上最大的謎題!海森堡真的計算錯誤了嗎
    如果說玻爾-愛因斯坦之爭是二十世紀科學史上最有名的辯論,那麼海森堡在二戰中的角色恐怕就是二十世紀科學史上最大的謎題。二戰已經結束70多年,海森堡也已經逝世40多年,學術界至今仍在為「海森堡之謎」爭辯不休:海森堡究竟是真的計算錯誤,還是故意犯錯誇大困難,才導致德國沒能造出原子彈?
  • 「測不準原理」的三種類型
    (1)我們可以將人類理解或認識的、科學測量的「測不準關係」或「認不準關係」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純粹認識、測量行為的「測不準原理」;第二種是純粹客觀
  • 有準而有不準 從物理學角度探討高爾夫揮桿模型
    海森堡在談到諸如位置與動量,或能量與時間這樣一些正則共軛量的不確定關係時,說:「這種不確定性正是量子力學中出現統計關係的根本原因。」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一個創新理念的和諧典範。它把原子物理學與經典線性數學兩門具體的科學學科,用兩者之間的範疇條件裂痕與內容條件分裂的具體內容來客觀的分析了兩門具體學科之間的辯證關係。
  • 中國科大實驗驗證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確定原理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實驗驗證了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確定關係。李傳鋒博士研究組完成的實驗表明,在待測粒子的「量子信息」事先被存儲的情況下,「經典」的不確定關係能夠被違背。
  • 測不準原理有2種解釋,1種已被證偽!也許,真理不允許無限逼近
    》量子力學混合著科學、哲學,帶著神秘的色彩!從它一誕生以來,其成長過程中充滿了各種非議、爭論。尤其是量子力學的最基本出發點之一,測不準原理,不同的科學家有不同的解釋。愛因斯坦和波爾還就此展開世紀爭論,最終的結果就是Epr佯謬,導致量子糾纏被發現。
  • 測不準原理是世界的本質
    上篇文章已經和大家講解過了:基於宏觀物體而進行的實驗,是無法驗證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的,無法驗證的原因在於:因不確定性原理造成的測量誤差實在是太小了,小到以至於在宏觀物體上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既然不確定性原理是基於微觀粒子提出的,那麼我們如何能在微觀粒子的身上驗證不確定性原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