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30歲,仿佛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
20多歲的時候,大家都忙著上學上班,按部就班地走著。
可過了30,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顯示出來了。
有的人開始享受生活,朋友圈裡都是插畫、下午茶、海外旅行的記錄,過得體面優雅。
而更多的人,過了30就進入了「中年危機」。
職場上,體力和精力都在下降,已經拼不過90後和00後了。
生活中,車貸和房貸背在肩上,不敢窮、不敢病、甚至不敢死。
前段時間,華為又上了熱搜。
華為曝出裁員1100餘人。
任正非則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表示不滿:
「突然幾年前一陣寒風吹,不知誰裁掉了1100人,讓我生氣不已。
不知是誰幹了這事,這種領導鼠目寸光。」
其實早在疫情來臨之前,裁員風暴就早已到來。
2017年,海爾裁掉1萬多中層;
2019年,騰訊裁撤10%中層,約200人;
同年,京東末位淘汰10%的高管……
各大「裁撤中層」事件,暴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中年職場,很危險。為什麼,大多數企業裁掉的第一批人都是35歲的中年人。有人說是因為35歲的中年人不僅薪資高,競爭力也已經遠遠不如現在的年輕人。多少中年人自以為掌握了社會的資源,憑藉著自身的閱歷、經驗開始在企業中按部就班的混日子,殊不知停滯了學習的他們隨時都有可能被淘汰。在日本有一位大學教授,有一個隱藏身份是:是安倍內閣的高級顧問,首相的智囊,安倍政治出訪,他會負責寫英文的發言稿。但是,其實他自己三十七歲「高齡」的時候學英語,學習的時候每周手抄上萬字的英語論文。英語能力就是這麼一篇篇文章手抄過來的。後來,因為英語出眾,他以一個小記者的身份拿了一個獎學金去普林斯頓做研究,又被派駐到倫敦,當了某大型報紙的倫敦總編,進而到如今代表一個國家用英文發聲。37歲對於很多人來說,很多人已經不會學習,甚至是不願學習,而日本的這位教授卻從零開始學習英語,最後成為了首相的高級顧問。有資料顯示,在職場中,英語能力突出的人薪資要平均比不會英語的人高出不少。而英語能力突出的人在裁員風暴中,更容易獲得升職加薪。剛畢業的時候多少人因為英語不好而錯失了好的機遇和工作機會,又有多少中年人,因為英語不行被公司裁員。英語可能不是在職場上最重要的能力,但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技能。我校在疫情期間特推出核心英語優惠課程,三冊《核心英語》只需一萬元。詳情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