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讀過這兩本有關英語學習的指導書,也寫過總結。
早看這兩本書,學英語少花好幾年!
《找對英語學習方法的第一本書》是一年前聽的,與前兩本書有少部分共通之處,但是這本書由於從根本上分析了成年人英語學習的典型誤區,因而更加出彩,收益更大。
閱讀過程中會強烈意識到自己過往學習的誤區,完全顛覆之前對外語學習的認識。同時也會屏蔽網絡或實體商家90%的外語課程或教材營銷。
有關外語學習,百度知乎上的各種大牛的經驗貼、市面上的參考書和網課汗牛充棟,幾乎都在利用我們想找捷徑的這一心理來刺激消費。
時間、精力甚至金錢花了不少,只換來一時的情緒高漲,看文、聽課時覺得好有道理,放下後英文並無長進。答主只道是因為你沒堅持,看完這本書才會明白,很可能是一開始就原理不明、方法不當。
這本書書名起得不太好(沒成暢銷書可能是被書名耽誤了),但是內容真的超讚!能夠幫助學習者——尤其是成年人,釐清語言學習的典型誤區、誤區形成原因及其危害。
作者從語言學、心理學、腦神經學等方面解析英語學習的原理,介紹了各國外語學習領域的研究成果和發展歷程,總結這些成果對我們外語學習的指導意義,但行文絲毫不枯燥生澀反而風趣幽默,很容易讀下去。
喜馬拉雅上有本書的音頻版,全書20多萬字,10小時能聽完全書。主播語速很快,但是繪聲繪色,非常有畫面感。
我先聽完第一遍,之後在Kindle上閱讀的時候同時聽第二遍,並進行總結。
書的最後一章進行了一些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教學實踐探討,並分階段列舉了一些被證實有效的外語學習方法。
作者在序言中特別指出,跳過前面講述外語學習原理的部分,專挑學習技巧羅列總結是捨本逐末,建議明白原理後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成年人學外語的速度遠不及兒童,達到母語水平的人也比較少,不過作者認為理解原理是可以找到適合的方法來提高的,學外語不是一味刻苦,畢竟普通人很難做到且刻苦也不一定有所成。
一、外語學習的主要誤區和產生的原因;
誤區:國外環境不久就能說好外語
這個誤區其實不管是留學生還是打工度假的人在英語國家待了一段時間後就會立即明白過來,國外環境會讓你敢說/迫使你說,日常用語更熟悉,至於說得怎麼樣,語法錯誤出現多少,自己心裡都有數。
出國前英文水平比較高的人會進步很快。
「國外環境不久就能說好外語」對於兒童是成立的。因為語言的學習確實存在「關鍵期」。說這個有點扎心就不細說了,大家看下圖總結即可,可以轉發給有小孩的家人朋友看,也許對他們育兒會有幫助。
12歲以上的出國留學:
先在國內把外語「學成」,去國外名牌大學「就讀」四年本科,不要讀「預科」,經濟條件差的,本科畢業再來國外讀兩年研究生即可,學費低很多還有獎學金。高手們本科畢業直接申請博士,大四就可以申請。
12歲以下家裡有條件:
趕快出國,還具備先天學習外語的優勢和特殊的語言環境,用一年時間就可以把外語說得比較流利了。只是不能回國參加高考了。國外高等教育水平比較高,但基礎教育,除了動手能力和創造力這兩項外,其他各方面都比中國差很多。
曾經我們都自我安慰,認為比起老外學漢語的難度,我們學英語應該感到慶幸。但實際情況與我們的認知正好相反。
拋開「漢字」,老外學漢語實現流利交流會比我們學英語快得多了,雖然說漢語的時候,拼音「四聲」聽起來還是洋腔洋調,聽起來有點怪。漢語的語法比英語簡單。
不要迷戀英語角和外企
大學時,為了練習英語口語,我曾經參與組織過英語角,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情形確實是大家都希望跟口語好的同學多說話,以為這樣自己才能提高,從來沒想過這居然也是一個誤區。
曾幾何時也羨慕那些名牌大學畢業,進駐外企工作的人。
打工度假過程中做了半年的旅遊產品銷售和前臺才發現,其實每天就幾句外語在不斷重複,說的大多是自己原本就會的,聽力口語有些許提高但絕對談不上是很大的提高。此書也印證了這一點。
誤區:儘早開口最好能跟老外交流
直到現在,在知乎百度上隨便一搜,如何學好外語?高贊回答都會說要多開口說,殊不知跳過了語言學習應該有的「沉默期」,一腳踏入了言早必失的誤區,導致「石化」現象(即外語停留在某一水平無法提升)。
作者就低水平石化和高水平石化分別舉例說明:過早開口打破了語言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沉默期,不利於外語提高。
書中將中國同學外語石化劃分了4個層級。
那麼以下4個問題可能會是大家最想了解的,答案又是出人意料。
誤區:要學口語,不學過時英語或書面語
無需特別去區分書面語和口語,就像漢語,說的和寫的並無本質區別。大多數人表達想學英語「口語」其實表達的是培養「交流」能力,而不應該是專門學習「只有在說的時候才使用的那些句子/俚語」。
英語教材
有些教材比較經典(不過要注意市面上也有不少A貨,仿照這些經典教材編撰但水平遠不及),如果採用科學學習理念和正確的學習方式,是很好的學習資料。例如:《新概念英語》和《英語900句》。
二、外語學習的聽說讀寫,外語思維、單詞和語法等學習原理
外語思維
導致啞巴英語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建立外語思維,習慣於在頭腦中反映母語,由在中、日、韓三國盛行的「語法翻譯法」教學導致(其他國家基本已摒棄這種教學方式)
要實現外語的應用自如,關鍵是建立外語思維。關於外語思維的建立,作者的觀點是無需苛求100%要求所有詞彙都實現外語思維(成年人不太可能做到),做到5000基礎單詞(高中詞彙)能用英語思維即可,剩下的即便依賴於母語輔助也沒有太大影響。
如何學單詞?
5000基礎單詞中名詞和動詞的比重大,實現外語思維是難點。
英語母語者平均單詞儲備有1.7萬個,大學以上學歷者(不含留學生)能到4萬多。GRE詞庫有2.5萬,凡是背過《GRE 22 000單詞》的同學,看英文小說是很少碰到生詞的。
5000基礎單詞以外的需要依靠詞根記憶法,數量雖多但拿下的難度卻是最低的。不過單詞之外還要掌握了大量的短語,英語中很多大詞都可以用簡單單詞組成的短語來代替,且短語更常用。
語法老大難
背誦記憶語法除了應付考試實際作用不大,知道語法知識但無法內化就無法應用。說英語的時候常常出現語法錯誤,很多時候話一出口就知道錯了但是下次還是繼續錯。「He」」she」不分,在英語為母語者聽來會很刺耳,時態不分有時會讓聽者困惑。
以上總結可歸結為:學外語最好不要學語法,語法不能靠記憶和背誦。
對於單詞和語法,書中有個有趣的提法「詞彙塊」 (Lexical Chunk),即把「He is」」They are」、「it seems」、「that sounds」甚至從句都視為一個詞彙整體輸入,可以避免出現語法錯誤。以前在學西班牙語時,每種人稱、性別、單複數(你、我、他、你們、我們、他們)對應的謂語動詞都不同,外教通常都是讓搭配說出來的,說多了就成習慣。
三、外語學習和教學研究的發展過程以及當前的研究狀態
這一章講述了對於外語學習研究作出突出貢獻的一些人,有些理論被實踐了很長時間卻是錯誤的,有些理論出現很早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很晚才被證實是正確的。
四、外語學習具體的實踐方法 和國際上一些優秀的外語學習、教學實踐
對於學習者,分了三種類型。大多數人都屬於視覺型。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把你的英語用起來》這本書建議大家從閱讀入手的原因。
英語學習分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適合的方法有所不同。具體的內容大家可能需要去看下原書,實際在前三章總結中已經有提及了,尤其是第二階段提高期最為關鍵。
結合之前看的《中國人英語自學方法教程》,我個人傾向於從聽力入手。之前根據徐火輝的這本書,我在「輕聽英語」和「喜馬拉雅」手機APP上聽完了《萬物簡史》、《飄》、《殺死一隻知更鳥》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英文原版,確實很有幫助,考PTE的時候比雅思聽松很多。後來上翻譯課和旅遊課停了好長一段時間,最近正在聽《哈利波特與密室》。
看電影、聽廣播學英語
這是第三、四階段很好的學習方法。但是關於影片的選擇作者的觀點又跟大多數人大相逕庭,學英語的萬年熱劇《老友記》恰好是不被推薦的。
「可可英語」手機APP及網站有各種英文電影、電視劇的音頻和字幕(可選擇顯示中文、英文或中英文。)追完劇之後可以單聽音頻磨耳朵。我是在搜《傲骨賢妻》的臺詞時發現這個網站的。
糾正發音
儘管作者是提倡從一開始就儘量保證每個音標都發準確(這也是為什麼不要過早開口的原因),但是多年的學習很多人的口音都「石化」了,所以很可能到高級階段需要返回來糾正發音。
最好的辦法不是找老外,而是要找發音準確的中國同學或是中文相對標準的老外(很難找!)。發音不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最開始學的時候就在用母語中的近似音對應英語的各個發音,實際上差別比較大但我們區分不出,老外只知道你發音不對但是不懂中文,不知道你對應到了中文的哪個音上。
基本上大家關心的諸多問題,從現象到原理再到解決方案,書裡面都討論到了。
扭轉錯誤認知,才能開啟英文提高的第一步。外語學習不存在最佳方法,只能根據正確的理念去探尋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認真看完本書並嘗試實踐,相信不管是對於短期備考PTE、雅思,還是中長期的國外留學、生活和工作等方面都會大有裨益。
關注公眾號「澳新間隔年」後臺回復關鍵詞」英語學習方法」獲取完整思維導圖。
「輕戳喜歡捧人場,點擊在看捧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