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12日消息(記者丁飛)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中美經貿摩擦的本質是美國想方設法遏制中國的發展。全球化走到今天,要完全退回去是不可能的。
劉尚希認為,中美經貿摩擦一年多來,已經超出了貿易不平衡的範疇,正在從貿易戰轉向科技戰。要看清當前形勢,首先要抓住這場博弈背後的實質。劉尚希表示:「中美貿易戰背後的實質不是一個貿易不平衡問題,這是一個藉口。它真正的目的是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認為可能成為其戰略對手。它想方設法要遏制中國的發展,這是它的目的。如果我們看清了這個目的,其他都是手段。」
劉尚希說,當看清這一本質時就會發現,所謂的貿易不平衡、強制技術轉讓、盜竊智慧財產權等譴責,以及不斷加徵關稅、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的行為,都是手段、形式、藉口,都是以國家目的為前提的。而面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經貿摩擦不斷升級,中國最新出爐的兩項數據則給出了亮眼的回答。
海關總署發布的5月外貿數據顯示,以人民幣計,今年前5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4.1%,其中5月份出口超預期同比增長7.7%;而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5月末我國外匯儲備為31010億美元,較4月增加61億美元,創下了去年9月以來的新高。「時間將站在中國這一邊」,劉尚希說。
劉尚希表示:「所謂『時間在我們這一邊』,意思是在很多問題上我們拖得起。我們經濟社會有韌性,市場潛力巨大。只要把這個市場做大了,做好了,不愁其他國家不來和我們做生意。全球化走到今天,要完全退回去是不可能的。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已經形成了,現在切斷,世界各國、全球經濟都會遭受重大損失,各國都會權衡的。」
是盲目跟風,還是審慎權衡,各國政府、企業都將做出自己的判斷。記者注意到,截至6月6日,華為已在全球30個國家獲得了46份5G商用合同,其中就包括一段時間以來美方「苦口婆心」勸說的一些盟友和一些歐洲國家。
韓國媒體報導稱,在美國要求盟國禁用華為的背景下,韓國企業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韓國政府則表示「這是企業自行判斷的問題」;美國白宮官員近日寫信給國會,呼籲推遲執行限制政府機關及其承包商向華為等中國公司購買設備的禁令,理由是美國企業吃不消了,禁令會讓使用華為技術的美國公司負擔過重,也會影響到美國政府採購;美國科技巨頭谷歌也在積極遊說,尋求美國政府豁免其針對華為的安卓作業系統禁令,讓谷歌能繼續與華為進行業務往來。劉尚希認為,「市場在我們這,主動權就在我們這裡。」劉尚希表示:「打壓華為對它自身來說也會面臨很大的風險,它以後的高科技產品賣給誰?巨大的華為對它來說就是巨大的市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晶片買主,所以短期內它可以切斷不供貨。不供貨意味著它的庫存越來越大,那將來它的企業怎麼辦,能挺下去麼?美國政府能一直給它補貼維持麼?所以時間上它拖不起。當那些企業和華為切割的時候,美國的高科技股票就往下走。所以,市場在我們這,主動權就在我們這裡。」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布拉德福德·德朗近日在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上發表文章稱,美國試圖對中國強硬,可能加快自身相對的衰落速度。理由是,短期美國或許可以給中國造成一定損失,但中期來看,美國將面臨更大的問題,因為中國開始用歐洲和日本取代美國的顧客和供應商,美國則很難說服其他國家填補中國作為貿易夥伴和投資來源的空白。
這一趨勢或許從海關數據中可以得到證實:前5個月,中歐貿易額同比增長11.7%,中國與東協貿易同比增長9.4%,中日貿易實現小幅增長,前四大貿易夥伴中,唯有中美貿易同比下降9.6%,其中自美進口大幅下降25.7%。
當「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生,企業該如何應對、如何破局呢?劉尚希說,當前形勢「穩中有變、變中有憂」,「憂」主要表現在我國微觀主體活力不足。唯有拋棄幻想,注入確定性,才能化解這種不確定性,激發企業活力。
劉尚希表示:「放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看,對社會心理的影響不可小看。因為大家看不清楚,所以這也是一種心理戰。恐懼來自於不確定性。所以我們要化解和應對不確定性,注入確定性。每個企業當知道這種大的形勢發生了變化,不要有幻想,要調整自身戰略。現在中央的政策已經非常明確了,戰略是進一步擴大開放,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反推國內的改革,通過體制機制的完善、營商環境的優化使企業有更好的環境,企業就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企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