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對經濟的影響也備受關注。這次疫情對企業生產、經濟運行有何影響?如何運用宏觀政策特別是財政貨幣政策支持防控疫情、應對疫情影響?就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記者:這次疫情對企業生產有何影響?
劉尚希:應該說,疫情產生的影響有較大不確定性。從總體上看,主要有兩方面直接影響——
一是在需求方面,引起群體性需求收縮,特別是旅遊、餐飲、交通運輸等需求收縮,並傳導到企業,這個影響很明顯、很直接,也很快速。
二是勞動力供應方面,春節期間很多企業停工休假,但受疫情影響,返工出現困難,不少企業難以復工。
從宏觀上看,這兩個方面的影響是由公共風險轉化為企業成本,包括用工成本、防護成本、物流成本以及違約成本等。
記者:國家從政策層面如何幫助企業應對、緩解不利影響?
劉尚希:上述兩方面情況對企業影響很大。一些企業在疫情的影響下,處於「休眠」狀態,需要國家出臺相應政策給予扶持。
我認為,首要的是要讓這些企業活著,這就需要在資金上「輸血」,比如在企業貸款到期還不上時允許展期。除了「休眠」企業,那些正常運轉的企業由於成本上升,資金鍊也繃得很緊,面臨招工困難、開工不足等情況。
資金鍊是企業的生命線,是目前企業需要解決的頭等大事。企業需要舊的貸款能夠順利展期,新的貸款能夠及時到位。
因此,要避免風險進一步擴大、蔓延,金融政策需要相應調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5部門已發布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文件,明確了加大貨幣信貸支持力度、合理調度金融資源等措施。政策如何落實到位是關鍵,特別是要落實好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的規定。監管部門的監管模式要改為應急模式,根據防控疫情需要調整。
在財政政策方面,應在公共風險轉化為企業成本的情況下,著力為企業減負。減負方式包括減稅和補貼兩種,我認為當前比較直接、有效的辦法是補貼。一是直接補貼,比如對生產防控疫情相關物資企業補貼;二是間接補貼,主要對相關重點企業貸款給予貼息。近日財政部出臺了相關政策,包括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提供貼息支持、降低對小微企業貸款的融資擔保費等,企業融資成本將大大降低,有利於保障企業運轉、維持就業穩定。只有財政、金融政策協同配合,才能更好地解決企業成本上升問題。
記者:疫情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有何影響?應採取哪些宏觀政策應對?
劉尚希:疫情對當前經濟特別是對消費的影響較大,但這種影響是階段性、短期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從宏觀上看,要注意三方面影響。一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特別是一季度經濟增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相信通過一系列相關政策對衝,能夠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當前要紮實做好「六穩」工作,特別是穩定預期,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二是對物價的影響,要防止搶購、囤積貨物導致物價上漲。三是對國際貿易、國際旅遊等的影響。
應對上述影響,在貨幣政策方面,可以加強逆周期調節。目前,已經明確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最近央行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2月3日、4日通過在公開市場開展逆回購操作投放流動性累計達1.7萬億元。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基礎上,也要充分考慮疫情的因素,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支持實體經濟,促進貨幣信貸合理增長。
在財政政策方面,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同時要採取更有力措施應對疫情衝擊。比如,實施減稅降費以來,地方財政減收較多,面臨較大的收支平衡壓力。可以預見,在疫情影響下,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將更大。在加大中央轉移支付力度的同時,有必要適當擴大赤字,應對收支缺口,穩定社會信心。此外,有必要研究調整社會保險、工資等政策,妥善處理防控疫情特殊情況下的勞資關係。
總之,處理公共風險需要政府與市場、企業、個人等形成合力。制度優勢是我國的最大優勢,也是戰勝疫情的最可靠保證。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動員全社會力量,形成全社會合力,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曾金華)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