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線架生命「金舟」用影像紀年

2020-12-22 瀟湘名醫

原標題:文化在線架生命「金舟」 用影像紀年

本次評委會大獎「金舟獎」得主——紀錄片《中國醫生戰疫版》的片尾曲《重生》再次迴響在大會頒獎典禮上。

□本報記者 魏婉笛

會場外的廈門,椰風樹影、水清沙白。會場內的舞臺,健康傳播的「金舟」揚起風帆,乘風破浪。

1530餘部作品,200餘個獎項,無論是從徵集作品的數量,還是評審頒發的獎項,「金舟杯」2020全國衛生健康影像大會均打破了健康報社舉辦全國衛生健康影像傳播活動5屆以來的紀錄。

踏進數字新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影像締造者。衛生健康領域蘊含的豐富而精彩的生命故事,與生俱來地具備有影像傳播的表現力和生命力。而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全社會湧現出的大量反映衛生健康領域抗疫鬥爭、弘揚抗疫精神的感人至深的影像作品,更是成為即將過去的2020年留給歷史的一份永遠難忘的影像記憶。對於獲獎者而言,站在全國衛生健康影像大會頒獎典禮領獎臺上,每一個捧在手中的獎盃,都沉甸甸地被賦予著情感的寄託,時代的烙印。

「強心針」

一部紀錄片能在全國引起那麼廣泛的熱度,這是張建珍原本沒有想到的。而她正是獲得本次大會「健康傳播文化年度影響力紀錄片」等獎項的紀錄片《中國醫生》的總導演。

疫情期間,很多普通觀眾把看《中國醫生》當作是給自己打的一劑應對焦慮情緒的「強心針」。不僅如此,它還讓更多人看到了醫生群體在成長的經歷中所必經的磨練甚至煎熬。也許正因為這一點,這部紀錄片才引發了觀眾的共鳴和醫生同行的感動與認同。

而在抗擊疫情的另一個戰場,還有一群默默無聞的英雄。他們是「偵察兵」「消防員」「獵手」「偵探」……他們用智慧、熱血甚至身軀為所有人撐起健康與平安的「防護傘」。獲得本次大會「紀錄片金獎」的作品《疫線疾控人》,講述的就是這樣一群疾控工作者的故事。

《疫線疾控人》由健康報社策劃、出品,是我國首部展現疾控工作者抗疫經歷的系列紀錄片。早在疫情初期,攝製組就深入到濟南、成都、南京、瀋陽等地,以疾控人的視角探尋感染源頭,梳理傳播鏈條,在病毒檢測的「方寸戰場」中和疫情賽跑。就像作品片尾曲中唱的那樣,本片為觀眾們「素描」了一幅擁有「光環的平凡人」的群像。

「本色出演」

在本次獲獎的眾多優秀作品中,有不少經真實故事改編,或由事件親歷者本人親自演繹的作品。

在談到衛生健康題材的影視作品如何將「真實」與「藝術」完美結合在一起時,獲得本屆大會「健康文化傳播年度影響力電影」獎的作品《信念一生》的導演寇淼說了這樣一句話:「在這個行業中,能呈現好最真實的東西就已經足夠打動人了。」

頒獎典禮的大屏幕上,出現了92歲高齡的西南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附屬中醫醫院肝病專家孫同郊教授略顯消瘦的身影。一時間,整個會場都安靜了下來。

此次,孫同郊教授獲得了「最佳本色出演」獎,記錄她60多年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肝病故事的《醫生 一生》,同時也榮獲了「劇情類短視頻」銅獎。

孫同郊教授在為大會錄製的視頻中,用略帶口音卻清晰有力的聲音說:「能得這個獎,我覺得有些慚愧。我只是一輩子都平凡地做著自己工作的人,有時還會犯錯。如今,醫學還有很多的不盡如人意之處,我還會盡力工作,爭取為病人解除更多痛苦。」

如何更好地呈現和表達自己及整個衛生健康行業,是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人人都成為自媒體的時代下,每位醫務工作者要面臨的課題。作為紀錄片《中國醫生戰疫版》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尹萬紅醫生本次同樣獲得了「最佳本色出演」獎。

他表示,醫生內心深處都有理想,希望把自己的所學用於醫學,造福患者。「雖然醫療的過程可能不盡完美,但我會一直好好『本色出演』下去,不管是通過信息傳播還是影視等方式,不斷向大家展示醫生的內心,也客觀呈現真實的醫療行為。」

而尹萬紅醫生的後輩、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大四的醫學生王鈍則在頒獎典禮現場,用「嘻哈」這種更為新銳的形式表達著自己對醫學、對生活的理解,整個會場的氣氛也被這首青春、熱血的歌曲所點燃。

疫情期間,他創作並演唱歌曲《Heroes in white(穿白衣的英雄)》,成了「最會說唱」的醫學生。這首歌曲的MV也獲得了本次「公益宣傳片」的銅獎。

與往年一樣,「器官捐獻」同樣是今年徵集到的各類作品聚焦和呈現的主題之一。

我國每年大約有150萬器官衰竭患者,有30萬人適合器官移植方式治療,但目前每年僅有1萬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獲得本次大會「微電影」銀獎的作品《施與受》講述的就是我國首例器官捐獻受益者捐獻器官的感人故事。

影片中,扶貧助人與器官捐獻助人兩條線索相互交織推進情節,生動再現了主人公李霞從器官捐獻受益者成為器官捐獻者的心路歷程。而這種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和對真人、真事的藝術化呈現,也讓更多觀眾藉助影視作品,切身感受到器官捐獻和移植事業對於生命的意義。

「影像的時代」

「據統計,在2019年的網際網路數據中,除了通訊,網民使用率最高的是影像類信息和內容。」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節協會副主席尹鴻在大會上介紹,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網民的長視頻使用率高達94%,短視頻85%,直播使用率達62%。同時,視頻內容的使用時長佔所有網際網路應用的29.5%,是所有類別中最多的。

「當今是名副其實的『影像時代』。」尹鴻說,尤其是疫情之後,人們在各種平臺上觀看視頻的時間增加了,而且增加的這部分很多都與衛生健康的主題息息相關。他認為,在這樣一個時代,未來,衛生健康的影像傳播需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如何佔領科學制高點,做好「正本清源、激濁揚清」的工作。第二,如何通過健康傳播,為公眾,同時也為衛生健康行業重建醫學、醫生的尊嚴。第三,如何在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下,更積極地傳播科學的新進展;如何將科學的成果轉化成影像作品,讓更多老百姓了解、明白。第四,如何在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傳達科學的理性精神。最後,如何提高影像藝術和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度融合。

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首任會長陳嘯宏在為「金舟獎」作品頒獎之後由衷地表示:「一部震撼心靈的作品,一定產生於心靈震撼的時代。今年尤其如此。全國人民以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和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譜寫了一個又一個的感人故事。而這樣一個時代主題,又通過本屆大會徵集和展播的一部部作品反映了出來。」

他希望衛生健康行業和文藝傳媒界攜手努力,明年能創作出更多、更好反映時代精神,展現衛生健康工作者精神風貌,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優秀影像作品。(魏婉笛)

責任編輯: 小雲

【來源:健康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人如何紀年,為什麼現在使用西曆紀年?
    中國人的哲學起源,認為生命循環是沒有盡頭的,我們的生老病死,世間萬物的興衰榮辱不過都是「道」的往返。 我們在閱讀這些古籍的時候,有時候就需要自行對照,或者參照最流行的思維導圖,訂正書上這個年份在線性公元紀年法上的時間。如《史記·秦始皇本紀》: 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 語音翻譯怎麼辦,金舟文檔翻譯軟體輕鬆搞定
    無論是學習的時候還是工作的時候,我們都可能遇到需要翻譯一段語音的情況,不管自己本身具不具備這個聽辨然後翻譯的能力,全球文化的多元使得語言也存在多樣性,而我們終其一生也不太可能門門語言都能掌握。所以為了翻譯的高效性也為了解決遇到無法翻譯的某種語言,我們往往需要一個工具。
  • 「金舟杯」2020全國衛生健康影像大會暨健康中國文化周開幕,促進...
    「金舟杯」 2020 全國衛生健康影像大會暨健康中國文化周是已經舉辦四屆的全國衛生健康微電影節的升級版,以「健康傳播, 影像擔當」為主題,旨在展示和表彰各級各類衛生健康機構、媒體、社會組織以及個人以健康中國為主題創作的健康文化影像作品
  • 「金舟杯」2020全國衛生健康影像大會暨健康中國文化周在廈門舉行
    「金舟杯」 2020全國衛生健康影像大會暨健康中國文化周是已經舉辦四屆的全國衛生健康微電影節的升級版,以「健康傳播, 影像擔當」為主題,旨在展示和表彰各級各類衛生健康機構、媒體、社會組織以及個人以健康中國為主題創作的健康文化影像作品
  • 何為軒轅紀年?
    以後每朝雖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間不再改變,始終以正月為新年,但子月仍然維持在11月。可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曆法。3、設立軒轅紀年可以喚醒國人的民族意識、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軒轅紀年的實施有利於保護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有利於海峽兩岸的統一,有利於實現復興中華文化文明的中國夢。
  • 金舟文檔翻譯軟體怎麼翻譯語音?只需四步就能搞定!
    日常生活工作中總會有需要翻譯語言的時候,好用的翻譯軟體就必不可少,下面要介紹的就是金舟文檔翻譯軟體,可以翻譯文檔,也可以翻譯圖片、語音等,都是非常實用的功能,接下來就來看一下金舟文檔翻譯軟體是如何進行翻譯操作。
  • 廣西:用影像記錄鄉土文化
    原標題:廣西:用影像記錄鄉土文化2018廣西民族志影展日前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辦,這已是廣西民族志影展第5次精彩亮相。2012年,為致力於挖掘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廣西民族博物館創辦了廣西民族志影展,通過來自民間的鏡頭,講述民間故事,挖掘鄉土文化,記錄淳樸鄉愁。
  • 幹支紀年法,是如何紀年的?
    古時候中國以農為本,農業是國家的根基,為了發展農業,古代聖賢近取己身,遠取諸物,上觀天象,下察地裡,編出了一套幹支紀年法。幹支紀年法是我國古老的紀年方法,早在夏商時期就已使用,若探其淵源,則可以追溯到更早。幹、支原為竹木的主幹和枝條。
  • 中國最早的紀年法,比公元紀年更悠久,如今已有4700多年
    過了六年之後,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這就叫「改元」。 由於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頻繁更換導致時間記錄上比較混亂,更讓老百姓摸不著頭腦,偏遠地區甚至都來不及更換年號。
  • 如何快速實現公元紀年向幹支紀年轉換
    幹支紀年是我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十天幹部十二地支蘊藏無限的東方文明和智慧有許多特長是現代數字不可替代。了解一點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還是很重要。依次排列,六十一個周期,周己而復始,這樣幹支紀年,紀月,紀日都是如此循環往復。比喻今年是公元2019年,幹支紀年便是己亥年。這樣近的我們容易知道,如果隨便說一個年份你能說出它的紀年嗎?比喻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的幹支紀年是多少?我們查詢便知是己丑年。
  • 奇妙的幹支紀年法
    幹支紀年法,也就是以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按照一定規則依次組合,每一組幹支代表一個周年,並且每個周年中的每月、每日都以此規則用某組幹支來表示。人們把這套用幹支來標註年月日的曆法稱為幹支紀年法。例如今天是2020年12月16日,幹支紀年法就是把這一天標註為庚子年戊子月癸巳日。
  • 幹支紀年法的來歷及紀年方法
    「庚子」和「辛丑」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幹支紀年法 那麼幹支紀年法究竟源於何時,其誰創始,如何紀年?每當新春蒞臨,走親訪友之際,同仁相聚,促膝閒談之時,時不時要扯起這個話題。上下五千年,歷史萬萬千,由於年代久遠,歷來眾說紛紜。
  • 國學 公元紀年如何換算成幹支紀年?
    其中十二地支與屬相一一對應,它們分別是: 十天幹: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屬相: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如何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幹支紀年?
  • 天幹地支紀年法之——算卦!
    按照這樣的順序每年用一對幹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環,叫做「六十花甲子」。如1989年是己巳年,2020是庚子年;從1984年的甲子年,到2044年又是甲子年。這種紀年方法就叫做「幹支紀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 2019年廣東事業單位公基知識:天幹地支紀年法
    天幹地支紀年法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它是先賢們智慧的結晶,時至今日,它並沒有過時,仍然生存於每個中華兒女的內心。   二、歷史淵源   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幹支紀日了。幹支法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
  • 黃偉明文化筆記《背影》:影像背後的故事
    黃偉明文化筆記《背影》:影像背後的故事 發表時間:2011-03-24   來源:>解放日報   這並非一本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筆記,也不是純粹的個人畫集。
  • 埃及歷史可以用曼涅託的王表,中國夏商周為何不用竹書紀年的時間
    如今夏商周的時間都是用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時間,夏朝為前2070年到前1600年,商朝是從前1600年到1046年,西周是從前1046年到前771年。這些時間被廣泛運用於中小學的歷史教科書和各種書籍,只有十分嚴謹的歷史學書籍才不會寫出具體的時間。
  • 2020年文化常識入門—天幹地支紀年法
    天幹地支組成形成了古代紀年曆法。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幹支紀元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紀月、紀年、紀時等。此外,十二地支還對應十二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在以往的考試考察中,以這部分內容為基礎,經常會在此設置題目。
  • 【常識備考】天幹地支紀年法
    天幹地支紀年法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它是先賢們智慧的結晶,時至今日,它並沒有過時,仍然生存於每個中華兒女的內心。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幹支紀日了。幹支法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
  • 中國的歷史採用五行幹支紀年,非常嚴密
    現在的人很喜歡說某一年,就是一九多少年,二0多少年,這是一種線性的紀年方法,引自西方的曆法,其實很多了解傳統文化的先生,對這種紀年方法是補待見的,不是對外來文化的排斥,而是高等文明對低等文明的排斥,大學生還要把小學生的數學內容,當做至高無上的教條真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