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便是嬰兒在母體內就已經形成的糞便。懷孕20周以上,在胎兒腸道中便存在有胎便,其形態黏稠,其中85%~95%為混合著腸壁上皮細胞、胎毛、胎脂、膽汁黏液及所吞咽羊水中的部分固體成分。它的顏色為墨綠色,愈靠近預產期,胎便量就愈多。
正常新生兒多數於12小時內開始排便,胎便總量約100至200克,如24小時不見胎便排出,應注意檢查有無消化道畸形。如乳汁供應充分,胎便2-3天排完即轉變為正常新生兒大便,由深綠色轉為黃色。
不排胎便:是指嬰兒出生後正常肛門位置無肛門或不排胎便,由先天性直腸肛門發育畸形所致,主要同直腸閉鎖相鑑別。直腸閉鎖是直腸盲端與肛門之間有一定距離,因胎兒時期的原始肛發育不全所致,症狀比鎖肛嚴重,用力時肛門周圍膨脹程度比鎖肛小。直腸盲端和瘻管的位置各異,肛門畸形類型眾多。
延遲胎便:嬰兒出生後24~48小時沒有胎糞排出,或只有少量,或3-5天才排完胎便,必須灌腸或用其他方法處理才有較多胎糞排出。常見疾病有: 1.單純性胎糞便秘或稱胎糞塞症候群,2.先天性腸閉鎖,3.新生兒腹膜炎,4.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5.左半小結腸症候群,6.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甲低), 如果經過處理胎便排出,但在幾天後又出現嚴重便秘;少數病例經過新生兒幾天的腸梗阻期後,可有幾周、甚至幾個月的"緩解期",此後再出現頑固性便秘,極有可能是巨結腸病(無神經節細胞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