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孔子的「君子」,但你知道老子的「士」嗎?道德經第十五章

2020-12-11 清風明月文學

雖然經過兩千五百年的不斷變遷,但是孔子提出的君子、小人觀念仍然影響著整個現代的東亞人群,同時代老子的提出的士的觀念,為什麼我們卻沒有印象呢?是已經消失了嗎?讓我們把目光拉回春秋末年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在孔子學說出現之前,老子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群體——士,什麼是士,他們有什麼特點呢?

原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老子說古代善於作為士的人,微弱奧妙,幽深通達,深到無法辨識,正因為無法辨識,所以我勉強為他描述一些輪廓。在接下來的第二十五章,老子也是同樣的「強為之」為道進行了定位描輪廓。這說明老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士遵循了道所以和道一樣無法具體描述他的模樣,只能強為之容、為之名。

那麼到底這個「士」什麼樣呢?老子接著用一連串比喻進行了形象的比喻: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猶猶豫豫就像冬天在冰面上過河一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躊躇疑懼就好像面對四面強大鄰居的包圍一樣,莊重恭敬的樣子就像做客的客人一樣,釋放消散開的時候就像冰融化了一樣(放開的時候是一點點放開,徐徐而生,不刺激不激烈),敦厚的樣子就像木頭一樣,曠達的樣子就像深邃幽大的山谷一樣(胸懷廣大,能容萬物),和世俗混合起來的時候好像汙濁的水一樣,但是誰能使渾濁的大水停止,使之慢慢安靜下來變得清澈(有能同於世俗,卻能引領世俗安靜回歸淳樸的能力)?誰又能這水勢長久的安靜,又能讓它動起來慢慢顯露生機(講的是讓天下萬民安享太平,又能緩緩萌發生機)?

所以如何做這個士呢?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要想保有做士的道路,就要他不想要盈滿,正因為他不盈滿,所以才能一直概括總結並且產生新的東西、成就。這和老子一貫提倡的道是一脈相承的,因為道就是虛、就是不盈,老子講究人要虛懷若谷,虛心才能受教,人要是自滿,是無法容下新的觀點、知識的,也就無法再成長,也就止步不前,也就與道站不上邊了。

綜上這就是老子所講的「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下孔子的君子之道,兩者之間相同之處不少,甚至可以說孔子的君子脫胎於老子但是又經過改造有所不同,觀察兩家的概念對於我們把握、追溯中華文化真正的源流具有重要意義。那麼你是喜歡老子的士說還是喜歡孔子的君子說呢?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 老子獨創的十五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十五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老子獨創十五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道德經》:豫冬涉川,猶畏四鄰,你知道是在講什麼嗎
    【道德經】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1-49章)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譯: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醜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
  • 戰國版道德經出土,字數不到如今的一半:道德經作者或非老子一人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自孔子死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司馬遷的這段記載,透露了四條關鍵信息。1,老子見周王室衰落,於是騎牛西去。
  •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 君子最重要的是什麼?孔子認為是仁義道德,老子卻認為是厚重沉靜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孔子和老子對君子的相關描述,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君子最重要的是什麼?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出自《論語·學而》)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就不會得到鞏固。重視忠誠和守信兩種道德。交的朋友沒有不如自己的。
  • 《道德經》問答15章-古人為什麼一直在錯解《老子》
    以魏晉王弼本《道德經》為代表的通行本,在近兩千年的時間基本被作為標準範本,原是沒有對錯之分的。但公元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西漢初年的帛書甲、乙兩部《老子》抄本,打破了這一定論,因為其中《道經》和《德經》的排列順序不同,很多文字也不同。1993年郭店楚墓又出土了部分竹簡《老子》,其中大量的文字與漢帛本又有所不同,更異於通行本。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去除一切物的遮蔽如站在至高之處通透明亮地俯觀萬物,毫無疵乎此種玄妙之狀,老子稱之為「玄覽」。此等境界為萬物通明、如透明狀存在不留任何小黑點,你能做到嗎?知子先生淺評:以上為老子修身入道之真義,層層遞進,直至入玄妙之道境。達此境界何為?難道就為了修仙煉道、長生不老嗎?非也!
  • 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 《白話老子》連載第15期:【古之善為士者】章
    編者按:《白話老子》系列發布系黃曉明老師應邀在聯想學習群線上講授《道德經》81章的音頻,經志願者結合講義整理為文稿
  • 老子的道德經原文及譯文
  •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老子《道德經》全文譯文及翻譯講解
  •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翻譯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 孔子的叮嚀 | 士不「懷居」,抬頭望遠
    既然是「士人」,就應該有所遵循,用孔子的表述,就是「心有所定,計有所守」。士人未必完全精通治國的原則與根本,也未必具備太多的美德與優點,但他一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知識多少不重要,言行多少沒關係,但要明白自己知道什麼,清楚自己在說什麼、幹什麼。簡言之,就是要方向正確,由此執守不改。孔子特別讚賞這種抬頭望遠的人生態度,認為只有心中有定力,才能「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
  • 失傳的《歸藏易》,其實就隱藏在《道德經》中
    《道德經》五千多個字,九九八十一章,就算是各個章節背誦不起來,但是,有兩個詞語,卻是誰都不會忘記的。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宜戒輕躁、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原文、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