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組織策劃出版《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一書,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部分形象生動、言簡意賅的用語,對其語源、語義、理論價值和社會反響等進行了簡明扼要的闡述,讀者從中可以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風格和語言藝術。11月24日,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上海交通大學主辦了新書發布會。
今天,我們摘登此書部分內容,希望大家能夠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精神實質,以之為旗幟和指針,在具體工作中落細、落小、落實,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建功立業。
該書封面
【形象比喻篇】
反腐敗高壓態勢必須繼續保持,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對腐敗分子,發現一個就要堅決查處一個。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馬上治,發現問題就及時處理,不能養癰遺患。——2014年1月14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的講話
抓早抓小,有病馬上治——懲治腐敗,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
在中國老百姓的語彙裡,「抓早抓小,有病馬上治」是常見的。比如,中國的父母講到孩子教育問題時,總是強調要「抓早抓小」,打好基礎;醫生在做科普講座時也會強調「有病馬上治」,不要小病拖延成大病,貽誤治療時機。「養癰遺患」則是一個成語典故,原意為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後患,寓意對壞人、壞事的姑息縱容,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後果。
習近平借用「抓早抓小,有病馬上治」、「不能養癰遺患」這樣的形象話語和成語典故,旨在說明在反腐敗這一重大政治任務上,必須提前介入,儘早幹預,把工作做在前面,防微杜漸,把腐敗扼殺在萌芽狀態。
古人云,「千裡之堤潰於蟻穴。」意思是說,千裡長的大堤往往因為小小的螞蟻洞穴而崩潰。腐敗問題也是這個道理。腐敗行為的發生也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都是從小腐敗慢慢演變為大腐敗的。就其中多數人而言,在發生問題之初,倘若有人給以提醒警告,就不會「一條胡同走到黑」。在腐敗分子的蛻變過程中,他們的理想信念之堤是一步步、一點點被擊破的。就此而言,在反腐倡廉這一重大任務上,「抓早抓小」就很重要了。及早打牢理想信念之堤,及早修補受損堤壩上的「癰」,及早解決小問題、小毛病,就能防止腐敗現象的發生、惡化和蔓延。
「抓早抓小,有病就馬上治」、「不能養癰遺患」體現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反腐倡廉工作上懲防並舉的新思想,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反腐倡廉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一方面,對於腐敗分子當然是要「零容忍」,觸犯法律必須受到嚴厲的制裁,「發現一個就要堅決查處一個」,讓腐敗分子聲名掃地,付出沉重代價。這一點是堅定不移的。另一方面,還要建立有效的預防腐敗的機制,關口前移,積極預防,懲防並舉。這一點同樣重要。
「抓早抓小,有病就馬上治」需要有制度的保障。一方面,要加強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堵塞制度漏洞,強化依法行政、依制度辦事,不給腐敗分子以可乘之機;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強對權力尤其是領導幹部權力的監督。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權力如果得不到監督,法規制度就等於一紙空文,必然帶來腐敗的產生和蔓延。同時,還要加強對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的廉潔教育,促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起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和政績觀,提高自我修養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自律意識,夯實拒腐防變的思想基礎。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句古語,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一定要牢牢記住! >>>詳細
【俗文俚語篇】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再高的山、再長的路,只要我們鍥而不捨前進,就有達到目的的那一天。——2013年10月7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鍥而不捨地繼續推進改革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這是中國當代詩人汪國真的現代詩《山高路遠》中的兩句。詩歌所包含的寓意是:困難之山再高,奮進者的雙腳都能將它攀登;人生之路再長,追求者的腳步都能將它丈量。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引用這一詩句,旨在向世界表達中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的決心。
當習近平以堅定的語氣,向世界說出「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的時候,正是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正在進行深刻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的關鍵時刻,這必然伴隨調整的陣痛、成長的煩惱,因而需要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決心。
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關係調整,涉及各方面體制、機制完善。但唯其艱難,才更需勇毅;唯其篤行,才彌足珍貴。現實問題的複雜與艱巨,要求今天的改革者更自覺地把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結合起來,以制度創新撬動改革大局,用制度活力推動改革進程。中國已經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案,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改革,努力破解發展中出現的難題。
敢於對世界作出如此承諾,充分展現了中國領導人和中國人民堅韌不拔的勇氣和堅定不移的決心。唯有自信的人,才會有執著於自己所選擇道路的勇氣,才會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才會在面對無數困難和挑戰時,絕不選擇逃避,而是選擇堅守。
1992年,鄧小平曾在「南方談話」中表達他的暢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黨的十八大也提出,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回首三十多年的風雨歷程,從思想觀念的破冰到利益格局的重塑,再到發展方式的轉變、制度文明的涵養,改革之路從無坦途。中國前進的每一步,無不得益於迎難而上,無不功成於化危為機。「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峇里島堅定的中國聲音,再次傳遞這樣的信念:再高的山、再長的路,只要我們鍥而不捨前進,就有實現目標的那一天。 >>>詳細
【詩文引用篇】
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創新精神的民族,以偉大創造能力著稱於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對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最好寫照。——2013年12月31日,習近平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的講話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寫照
習近平在2013年底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的講話中,引用了《大學》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話的原文是:「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其意是:「如果能夠一天新,就要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有的邦國,但其使命在於革新。」所以君子無不追求極致的完善。據說「創新」一詞濫觴於此。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之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開國君王成湯銘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原是說每天去除身體上的汙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開來則指思想的洗禮、品德的修煉和精神上的棄舊圖新,是從動態的角度強調不斷革新。如果說「日新」尚且容易,「日日新」已是難能可貴,「又日新」則更難。中國雖然是個古老的國家,然「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我們的傳統文化強調創新反對因循守舊,。要求社會不斷變革圖強,要求為政者不斷提高道德修養,更新思想觀念。正是因為有這種傳統,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做出了不少創造、創新和發明,為人類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對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最好寫照。他在2013年的五四講話中曾引用這句箴言,鼓勵廣大青年走在創新的前列:「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正所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當今世界,創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21世紀中國的迅猛發展,創新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習近平引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僅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古以來就擁有創新精神的民族,中華民族有偉大的創造能力;更強調當代中國需要繼續創新,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重要性。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