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動學習公開課上,我會安排學生像解剖青蛙一樣解剖幾個最常用的行動學習工具,透過對工具的解剖,理解行動學習過程要引發的團隊思維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徹底掌握行動學習背後的原理,理解行動學習之所以有效的底層邏輯,這樣才能在實踐中不被工具束縛,能夠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靈活變通。易云: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把握了行動學習的精髓要義,才能運用自如,達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效果。我把行動學習的精髓要義總結為四句偈:團隊思考節拍器,個人智慧碰撞機。收集碎片找規律,利用規律解難題。先看看前兩句話:
一、團隊思考節拍器行動學習的目標是激活每個參與者腦海裡與命題相關的數據(知識經驗),並在參與者之間進行數據和算法的交叉迭代,最後形成達成相對共識的解決方案。但凡兩人以上工作的場景,就會涉及到思維同頻的問題。參與者們能夠同頻共振還是齟齬不合?各自的數據是相互打架還是相互激發?算法是相互抑制還是相互促進?要全靠組織者的有效組織。團隊思考的關鍵是要把控群體思維的節奏,讓整個團隊的思維跟隨催化師既定的節奏流動。而人的思維總體可以分為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兩種,感知、聯想等屬於發散思維,評估、決策等屬於收斂思維。舉例說:行動學習觀點分享環節就是一個發散過程,每個參與者都分享自己的觀點,越多越好;而形成結論則是一個收斂過程,要用某種規則或標準集體決策形成團隊共識的結論。
行動學習工具核心作用是規定團隊思維過程,行動學習項目設計的核心任務是規定研討的思維過程,催化師不過是團隊思維引導師。任何具體的行動學習工具,拷問其每個環節背後要引發的團隊思維,無非是發散和收斂兩種!如果把行動學習工具比作各式鑽頭的話,那麼要引發的團隊思維就是鑽頭要打的眼兒。初學者更喜歡關注鑽頭,專家更關注要打什麼眼兒。
![]()
我經常會像庖丁解牛一樣分析各種行動學習工具,尋找其中的發散過程和收斂過程,還要拷問:這個過程是重事理還是重人情?是溫和還是激烈?就像中醫中探究各種藥材的藥性一樣。探究的目的是下次設計行動學習項目中能想到它,我完全可以根據需要,把A方法的頭和B方法的尾嫁接在一起。中藥講求各種藥材的配伍,行動學習項目設計也就像中藥配藥一樣,一方面要掌握病症的特點,另一方面要掌握各種工具的藥性,兩方面都具備了,配伍就容易了。當然,中藥也把經常配伍的一些藥做成中成藥,如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丸、烏雞白鳳丸等。在我看來,這些現成的行動學習方法,如世界咖啡、團隊共創、六頂思考帽不過是典型的中成藥罷了。真正的名醫,總能對症下藥,不輕易用中成藥。我們每年在用友幹部與專家夏令營上的行動學習方法都是獨創的,根據主題需要量身定製。理解了行動學習過程要引發的思維,工具就像搭積木一樣可以靈活組合。即便我用現成的工具,也會根據命題的需要和團隊的特點做適當調整。只要深刻理解了
團隊思考節拍器這一核心本質,根據命題需要組合創造全新的行動學習如探囊取物般容易。
![]()
二、個人智慧碰撞機行動學習有經驗學習的屬性,參與者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的。行動學習的命題是提取參與者知識經驗的鉤子,命題一出,參與者都會以命題為線索在腦海裡檢索自己那份相關的知識經驗。參與者一個接一個分享自己的觀點的時候,每個參與者都會收到與自己以前想法不同的信息,這些信息又能激活他們腦內不同的區域。大腦工作的本質就是神經元關聯,再厲害的大腦也需要一些外在的信息激發,被激活的區域多了,就可能產生有價值的關聯。參與者的大腦自然就進入創造性腦力勞動狀態:觀點的延伸、橋接、整合等思維開始活躍起來。當參與者再次一個接一個地分享他們上輪受大家啟發後的新想法的時候,現場就出現了我講的「用我的算法加工你的數據,用你的算法加工我的數據」這樣的算法和數據交叉迭代現象。比爾·蓋茨說過,
力量並不來自掌握的知識,而是來自分享的知識。知識分享才能創造價值,一個人即便學富五車,但不與人分享,也不會創造價值。行動學習過程中參與者個人有收穫的關鍵是營造輕鬆愉快的場域,讓參與者們的數據和算法產生充分的交叉迭代。因此,我稱行動學習是個人智慧碰撞機。
![]()
我們把學習過程可以理解為促成並鞏固學習者腦內有價值的神經元連接的過程。如何才能讓參與者收穫更大呢?認為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有價值的神經元連接的數量與質量,通俗點講,就是學員產生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感覺的次數和強度。要提高產生豁然開朗的概率,重要的是營造好的氛圍,促成高質量的對話。要讓參與者的大腦處於輕鬆狀態,神經元處於興奮擴張狀態。有人問我:「最理想的場域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我覺得簡單點說,就是要看多少人能在研討中進入心流狀態,即忘記了自我,忘記了時間,意識處於一種不設防的流動狀態。所有人都特別享受那種狀態,所有人都進入一種特殊的催眠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潛意識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和淋漓盡致的發揮。而這種狀態是相互感染的,
一個人進入心流狀態後能帶動另一個人進入心流狀態,老師率先進入心流狀態後會帶動學員進入心流狀態。格式塔心理學認為,
頓悟是一種知覺重組的現象。當猴子意識到把裝東西的箱子摞起來就能夠著懸掛在高處的香蕉時,頓悟就發生了。猴子意識到裝東西的箱子同時可以用來當作爬高的階梯,內在就產生了知覺重組。知覺重組的本質是用全新的視角看待某項事物或某種關係。不同的經歷、不同角度的理解、不同視角的觀察都是促成知覺重組的重要因素。只有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雅斯貝爾斯所描述的「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才可能發生。
![]()
多年前我給一個企業做了整整一天世界咖啡的引導,到最後各個小組匯報的時候他們領導參與了。晚上他們領導請我吃飯,問了我一個問題:「田老師,我有一個疑惑,對你也可能是個挑戰。我們幾十個人搞了大半天世界咖啡,最後我聽了各組小組匯報的成果也沒什麼新鮮的。我全天沒有參加學習,就是讓我一個人想,也能把他們匯報的結論想個七七八八來。為什麼學員們還那麼興奮呢?行動學習的價值究竟在哪裡呢?」我略加思索回答說:「匯報的結論只是你能看到的冰山上,而每一個參與者真正的收穫在過程中,而且各自的收穫還都不一樣,那才是看不見卻更重要的冰山下。」那位領導陷入深思,似乎悟到點什麼。行動學習中組織的收穫體現在看得見的結果上,而個體的收穫卻在看不見的過程中。
田俊國老師主講的《玩轉行動學習》線下課將於2021年1月23日在北京正式開課,歡迎您來參加,點擊連結報名:賦能型講師公開課:《玩轉行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