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的發達,育兒知識的各種普及,一歲內寶寶可不可以吃鹽,一些新手媽媽依然存在質疑,覺得這是不是偽科學?很多老一輩人總說:「寶寶不吃鹽沒力氣」,這一傳言也搞的一些媽媽和婆婆,在寶寶的飲食上意見不合,甚至引起婆媳衝突。
尤其是在寶寶輔食吃的不好的情況下,更是給了長輩「機會」。覺得寶寶不好好吃輔食,是因為沒有加鹽,輔食沒有味道,寶寶當然不喜歡吃。甚至有些奶奶在媽媽不在的情況下,偷偷給寶寶的飯菜裡放鹽,搞得很多媽媽無奈至極。
奶奶的堅持和媽媽的無奈,更是給一些媽媽平添了很多煩惱,讓媽媽們不得不質疑,寶寶在一歲前真的不需要加鹽嗎?今天睿媽來和大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讓奶奶和媽媽在此問題上能夠達成一致。
鹽的主要成分即氯化鈉,可以給人體提供氯和鈉元素,它們都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如果人體缺乏了鈉元素,就會出現食欲不振、四肢無力的情況。
但是由於我國多數人的鹽攝入都是過量的,再加上各種食物和調料的含鈉量,很少有人會出現這種情況。
眾所周知過量的食用鹽,會給寶寶的腎臟增加負擔,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寶寶身體攝入的鈉過量,有95%的鈉是需要經過腎臟排出的,而僅有5%是靠汗液和便便排出的。在這一過程中,就會給寶寶尚未發育成熟的腎臟增添負擔。
1)讓寶寶體驗食物的天然味道
添加輔食前的寶寶,只有對母乳或奶粉的味覺體驗,他們的味覺就像是「一張白紙」,父母給予什麼樣的食物,他們就會養成什麼樣的飲食口味。
因此在給一歲前的寶寶添加輔食的時候,不要用大人的味覺體驗去衡量寶寶,很多食物的天然味道對寶寶來說都是一種美味。
6~12個月是寶寶的味覺敏感期,在這個時期,只要寶寶接受了食物的天然味道,在以後的飲食中就不容易出現挑食、偏食的習慣。
2)寶寶食物中的鈉足夠身體所需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到:6個月前,母乳中的鈉含量足以提供寶寶的身體需要,而奶粉的含鈉量高於母乳,更不必擔心。
7~12個月的寶寶從母乳或者奶粉,以及各類天然食物中所獲取的鈉量,可以滿足寶寶每天所需的350mg鈉量。
還有研究指出,早期用奶粉餵養的寶寶,他們的腎臟稍大於母乳餵養的寶寶,專家推測,這與配方奶粉餵養的嬰兒鈉攝入過多有關。
所以對於寶寶來說,母乳是最適合的食物。它的各種營養比例,都會隨著寶寶的成長有所變化,以適應寶寶的身體所需,而配方粉只是無奈之下的選擇。
很多媽媽會有這樣的疑問,一歲後可以加鹽,那是一歲後立刻就給孩子加鹽,還是該如何加呢?
其實給孩子的飲食中加鹽,並沒有像給寶寶加輔食那樣,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需要或者飲食情況來定。加鹽的時間晚一些,並不會給孩子的身體健康帶來危害,清淡飲食是營養學專家們一直提倡的。
如果孩子對於清淡無味的飲食開始不好好接受,甚至拒絕吃媽媽做的各種飯菜,這個時候媽媽就可以給寶寶的飯菜裡放一些鹽,來提高寶寶的飲食量。但一定要少量添加,媽媽更不要在自己放鹽之後,品嘗覺得還是沒有味道,那只是因為大人習慣了重口味,所以感覺不到。但是對於從未品嘗過鹽味的寶寶來說,哪怕只是一點點,他們都可以嘗到味道。
還有一種情況,寶寶在家裡的飲食沒有鹽,可是在外用餐時,可能偶爾家人會給孩子吃一些有鹽的食物,導致寶寶喜歡上了這個味道,那麼媽媽在寶寶專屬的飯菜中也該加鹽了,否則他會拒絕一切沒有味道的食物。
前邊說到,鹽的過量攝入,給人體帶來的危害主要是鈉的存在。而除了鹽,我們平常吃的味精、雞精、醬油、蠔油等調味品都含有過多的鈉,包括寶寶吃的餅乾、小饅頭、麵條等眾多零食中也都有鈉的存在。因此寶寶的飯菜還是要儘量清淡,少油、少鹽、少糖,對孩子來說,百利而無一害。
寫在最後:健康的飲食,不僅能使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清淡飲食的習慣,也會使孩子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