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文章裡,我們說了,學習英語首先必須目標正確,我國之前的英語教育偏向了應試,造就了十多年學英語,卻學成一個個學渣的神奇現象。
今天,我們討論一下學英語的目標或重點是什麼,再將目標分解成一個一個階段性目標任務,掌握流利英語手到擒來。
傳統的說法把英語學習分成聽、說、讀、寫四個重要方面。
實際學習中,「寫」並不當然的能成為一個重要方面。如果說「寫」僅指會寫單詞和句子,那麼在做好聽說讀的同時,寫不會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果說「寫」是指寫作,那么正如咱們掌握漢語但並不會寫文章一樣,一個人寫作水平的高低和語言學的好壞關係不大。
排除了「寫」之後,我們的英語學習任務實際只剩下了聽說讀。
前面文章我們還提到過,只有建立英語思維,才能學好英語,那麼我們在攻克聽說讀時,應該結合英語思維。
一、精聽,建立英語思維。
精聽,解決輸入問題。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所以任何時候聽都應該是學習英語的第一步驟。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會步驟錯誤,直接跳到了說。
精聽,弄懂細節,是通向英語思維的捷徑。傳統英語學習,受中庸主義影響,既強調精聽,又強調泛聽,任何不突出重點、要求面面俱到的方法都是耍流氓。
對待一項技能,只有先知其竅門,才能學得快練得熟。大家可以想一想,你學車時,是教練先教會你方法再自行練習,還是直接扔一輛車給你,練吧?
很顯然,先要知其方法。練習精聽也是一樣,以聽為學習第一步驟,搞懂老外為什麼會這麼說?為什麼會用這個語氣?為什麼會這麼斷句?實際上,搞懂的過程,就是訓練我們英語思維的過程,英語思維就體現在語言的重讀、斷句、縮略中。很多時候,英語思維是個很玄妙的東西,要在不斷聽、說中慢慢體會。
比如說:
It's not my bag.
It is not my bag.
It isn't my bag.
三種說法,不同語境下,為什麼會有不同表達,意思相同麼?思維相同麼?怎麼斷句,怎麼重讀?
大家可以思考下。
二、泛說,輸出英語思維。
還是拿開車來說,教練教的方法學會了,但是輪到自己上去操作了,剛開始還是各種不熟練、各種犯錯誤。光有輸入不行,還得會輸出。
那麼怎麼才能熟練開車,一個字——練!
英語學習一樣,那怎麼練「說」呢,拿著書大聲的讀?NO,NO,這樣的練不如不練!那麼怎麼說?說什麼?
就是我們所說的嵌入英語思維的泛說。
一方面,是選擇經典情景對話教材,根據教材內容模仿情景對話(最好是有個一起練習的小夥伴)。模仿,要做到語氣、斷句、音調的與原版無限接近,通過模仿,拉近自己與老外思維的鴻溝。
另一方面,徹底的泛說,在具備一定基礎後,每天利用一段完整的時間,比如20分鐘或一個小時,迫使自己進入完全的英語思維狀態,在這個時間裡,每件事都用英語大聲說出來。比如說,準備去吃飯了,大聲說你所能想到的所有英語.
比如
I am going to eat.
I am going to have a meal.
I am ready for dinner.
上面說的兩方面方法,堅持一個月,你會發現之前你學十年都沒有過的奇妙感覺。
三、精讀,鍛鍊英語思維。
精讀是最後一個步驟,是進階。在我們聽得懂、說得出後,再進入精讀,否則就別著急。
精讀類似於閱讀理解,是我們運用英語思維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建立在我們熟知語法的基礎上。
並且,我所理解的精讀,並不是我們通過閱讀學單詞的過程,也不是我們通過閱讀學語法的過程,而是一個具體運用的過程。
還拿開車做比喻,精讀就是我們已經學會並熟練開車了,我們運用所學知識去開一開別的類型的車,在不同道路環境下開一開,看看感受是什麼樣的。
傳統的介紹精讀的方法是先粗讀通讀,弄懂生詞和大概意思,再進行細讀。
這裡說的精讀和傳統不同,一定不能先進行粗讀通讀,而是要從一開始就細讀,讓我們的思維跟著英語母語者的思維走,走到哪是哪。
正如開車,既然對這條路不熟,咱們就慢慢開,沒有必要開兩遍。
最後,可能大家會問,單詞怎麼辦。按照聽—說—讀的步驟學習英語,單詞是最不重要的部分,不提倡死背單詞,在大家規範聽說的同時,只要聽得懂、說的出,70%—80%的單詞自然就可以寫的對。
千萬別學著別人,拿本字典死背單詞,這是本末倒置的學習方法,費時費力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