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時娃被「產鉗」夾傷,1年後寶媽來鬧,醫生解釋後寶媽逃走

2020-12-23 懷上了

生孩子對於不少孕媽來說,是一件非常驚險的事情,常有女性朋友感嘆生了一次孩子半條命都沒了,但是看到孩子哇哇哭的樣子,就會覺得非常滿足

但如果自己拼上性命生下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就要承受著"破相",又有哪個寶媽能夠承受呢?

前段時間有一件寶媽因為嬰兒"產鉗傷"而醫鬧的事件,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這位寶媽的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因為醫生用了產鉗,導致面部有明顯的傷痕,當時醫生表示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皮膚嬌嫩但是新陳代謝快,傷口好得快,等過陣子看看再說

結果孩子現在1歲了,面部的產鉗傷依舊非常明顯,寶媽顯然接受不了這個事實,孩子現在這麼小,就已經"破相"了,將來一輩子都會受到影響。

寶媽和家人找到了當初為孩子接生的那位產科醫生,醫生無奈地向眾人解釋,原來這個孩子出生的體重超過了8斤重,已經能算是巨大新生兒了,寶媽生孩子的時候已經痛到快要休克的程度,為了母子的生命安全,醫生們達成一致意見建議寶媽使用產鉗。

這時候這家人才回想起來,當時生孩子時醫生表示建議使用產鉗助產,並且說明了會對胎兒造成一定的傷害,要求籤字同意才會給產婦使用產鉗,而他們也是籤了字的。

醫生表示,如果不使用產鉗助產,這位寶媽很有可能會大出血,孩子說不定也會發生窒息危險

這時候寶媽才和家人意識到自己錯怪了醫生,連忙道歉離開了。

其實在臨床上"產鉗傷"並不算在醫療事故之內,而醫生建議使用產鉗助產,一般也都是因為產婦實在生不下孩子來,並且如果再拖延下去,母親和孩子都容易發生危險

分娩的時候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其中最危險的莫過於胎位不正胎兒太大導致的難產,這種難產情況下產婦容易有大出血的危險

因此孕媽們在孕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管理,避免自己面臨這些危險。

避免難產,孕媽們要注意這些孕期"關鍵"事件

1. 定期產檢

產檢是每個孕婦必須要做的事情,現在多數人已經認識到了產檢的好處,懂得通過產檢觀察寶寶的狀態,能夠有效避免加重寶寶臍帶繞頸、持續肥胖等等狀況。

孕媽們一定要記得定期去做產檢,如果看到寶寶有臍帶繞頸的情況時,注意減緩自己的運動速度,減少運動量,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把臍帶繞出來。

在產檢中孕媽們還可以向醫生詢問自家孩子的胖瘦程度,儘量避免孩子養得"太肥"。

產檢觀察的重點是胎位,如果胎位不正,醫生通常情況下在接生時就要準備隨時更改方案進行剖腹產。在剖腹產推廣之前,胎位不正是非常容易讓產婦難產甚至喪命的。

2. 補身體不等於食用過量食物

時至今日有不少人依舊認為給孕婦補身子就要多吃一些肉、高湯、人參等等,尤其是家裡的老人,總會念叨著"你現在是一個人吃兩個人的飯",讓孕婦一定要多吃,認為這樣寶寶才能長得好。

這種觀念明顯是錯誤的,孕媽如果每天都吃下大量的食物,把胎兒養得太胖孕肚就會變得過大,對孕媽的腰椎是一種很沉重的負擔

胎兒過大並不是"有福氣"的象徵,老年人的傳統觀念並不正確,像上述產鉗傷的醫鬧事件中,寶媽面臨難產情況,就是因為孩子太胖了,已經超過了8斤重,這樣就很容易對產婦分娩時造成困難

在一些網友分享的經歷中,我們也能看到有一些身體素質強的寶媽,能夠憑著自己的努力生出8斤以上的寶寶。

但是如果孕媽自己身體以往比較瘦弱,就要儘量避免讓胎兒過重,否則比較容易發生危險。

3. 保持心情愉悅,不要進行繁重的勞動

孕期保持舒暢平靜的心情,能夠給胎兒提供一個相對平和的發育環境,減少胎兒的不適

除此之外孕媽也不要做太過繁重的勞動適當的運動可以緩解腰腿疼痛,舒展僵硬的肢體,但是運動量太大的動作會消耗孕媽大量的氧氣,也會讓孕肚顛簸,胎兒會感覺到缺氧並且周圍環境不安穩,會比較害怕。

運動時如果動作過大,也容易讓胎兒在孕肚中發生臍帶繞頸的危險,因此孕媽一定要避免做太多彎腰的動作,也要避免讓孕肚大幅度晃動

孕媽們懷胎十月不容易,在孕期千萬不要屈服於長輩的舊觀念,懷孕期間不能疏忽大意,現實很多案例告訴我們,有時候我們認為的一件小事,有可能回對胎兒造成嚴重的後果

相關焦點

  • 娃出生後臉上產鉗印不消,寶媽找醫生要狀告,反被醫院看笑話
    眾所周知,產鉗是一種可用於輔助產婦分娩嬰兒的儀器。產鉗的來源就是一個助產家族的人看到分娩過程中,胎兒由於頭部遲遲不能娩出而夭折,甚至有些產婦也因此喪生,就想製造一種工具改變這種悲劇。這個人受到日常生活中人們用鉗子取物的啟發,並研製出來了產鉗,後來經過各個產科流傳改造就有了今天的產鉗助產。娃出生後臉上「產鉗印」不消,寶媽找醫生要狀告,反被醫院看笑話雪兒(化名)在分娩的時候,孩子的出生就用了產鉗來助產,導致孩子的臉上留下了產鉗的印記。
  • 寶寶出生1個月「產鉗印」未消,奶奶找醫生索賠,反被醫生斥無知
    「文/萌主媽咪育兒經(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每位媽媽都希望自己能生出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可總有一些孩子出生後臉上有印記或受傷,其實這就是生產過程中用產鉗留下的「產鉗傷」。小王慢慢解釋說是生產時留下的「產鉗印」,1個月了也沒消下去,為此孩子奶奶還去醫院找過醫生索賠。「都是你們沒接生好,1個月了還沒消下去,我大孫子算是毀容了,你要承擔責任」,孩子奶奶怒罵。
  • 寶寶出生1個月「產鉗印」未消,奶奶找醫生索賠,反被醫生斥無知
    「文/萌主媽咪育兒經(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每位媽媽都希望自己能生出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可總有一些孩子出生後臉上有印記或受傷,其實這就是生產過程中用產鉗留下的「產鉗傷」。
  • 生產時「產鉗」助產危險,為何醫生還會用?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昨天,有位寶媽在群裡發了一張照片引起轟動,照片中一個寶寶臉上有條鮮紅色的劃痕,看起來十分刺眼,經過詢問得知,這是因為生產時,醫生用了產鉗所造成的。看到這張照片,很多寶媽表示心疼,而且覺得這種方式特別殘忍。那麼,既然「產鉗」助產這麼危險,為何醫生還會用?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 「醫生,能不用產鉗嗎」順產媽媽為娃毅然轉順為剖,決定讓人感動
    「醫生,能不用產鉗嗎」順產媽媽為娃毅然轉順為剖,決定讓人感動,拿產鉗來。「產鉗」這兩個字一下刺激到了慧慧,她不知道從哪來的力量,虛弱卻堅定地喊住醫生:「醫生,不用,我不用產鉗,不用產鉗!」醫生彎下腰,隔著口罩,邊比劃邊跟她解釋,現在胎兒有點大,不用產鉗恐怕出不來,大人小孩都遭罪!必須上產鉗!
  • 寶寶臉上留下產鉗印,婆婆不要指責寶媽,這幾種情況需要用產鉗術
    最常見的意外情況就是難產,這其實是很危險的,醫生會通過各種方法來保護產婦和寶寶的安全,有時候會使用產鉗術,雖然產婦和寶寶都安全了,但是寶寶的臉上卻會留下產鉗印,有些婆婆看到後會很心疼,也因為此事而引起了婆媳之間的矛盾。
  • 外國寶媽直播生娃,直接用手拽出來!醫生: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對於女人來說,生孩子是一件令人提心弔膽的事情,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生娃是否順利就好像"玄學",但是產婦對生娃的態度還是很謹慎的。外國有一位寶媽直播生娃,直接刷新了人們對生娃的看法,有人表示看完視頻三觀都被震碎了。
  • 順產分娩最怕醫生用「產鉗」?媽媽要摒棄誤解,致傷率沒那麼高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在順產分娩中,助產鉗是孕媽媽們最擔心的問題之一,畢竟產鉗是婦產科醫生最常用到的一個工具,大多數媽媽都會比較擔心使用這樣的機械工具,甚至有些媽媽在生孩子之前還會特地跟醫生商量,儘可能的不要用到產鉗來助產。
  • 害怕醫生使用產鉗,產婦拒絕順產,醫生:多慮了
    前幾天小梨的表姐生娃了,因為胎兒缺氧,在生娃過程中,醫生給胎兒使用了產鉗,結果表姐家的娃臉上就莫名其妙的帶了一塊「鉗印」,看著白胖的小傢伙臉上帶著一塊印記,小梨開始擔心了,如果自己生娃時也要用產鉗,會不會也會給娃留下印記呢?一直打算自然生產的小梨,開始盤算著要不要更改生娃計劃,以防到時候給娃造成傷害。於是小麗在產檢時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醫生。
  • 高齡產婦不聽勸硬要生娃,順產時醫生被迫用產鉗,女兒被「毀容」
    王女士在多年的求子道路上,終於擁有了一位屬於自己的小天使時,全家人都為之感到高興。但是王女士現在看著快滿一周歲的女兒,心裡卻總發愁。當初王女士在醫院分娩的時候,因為自身的身體原因女兒是被醫生的產鉗拉出來的,女兒從出生後,臉上總有一條產鉗的痕跡,當時王女士覺得那個產鉗會隨著女兒慢慢長大就消失了,但是如今女兒已經一周歲了,臉上的痕跡卻沒有變淡的跡象。
  • 「不要用產鉗,再讓我試試」產婦的一句懇求,為孩子繞開產鉗之痛
    到醫院後,瑜兒的宮口已經開得足夠,情況緊急之下馬上送進了產房。生產1個多小時後,瑜兒已經精疲力盡,可不料寶寶卡在了產道半截。原本虛弱至極的她,被這句話驚醒,生怕冰冷的產鉗夾傷了寶寶,為了讓孩子不受產鉗的疼痛,瑜兒硬撐著對醫生說:「不要用產鉗,再讓我試試吧。」醫生看到產婦這樣堅持,瑜兒早在生產前做過功課,聽說過跪式分娩的姿勢。
  • 生娃上產鉗的傷害有多大?婦產科醫生說了實情
    在分娩過程中,醫生可以採用一些助產方式和工具,來輔助生產。但我發現,很多人對助產有很深的誤解,尤其是——產鉗。 下面,先聽我講兩個真實的故事。 惠子是一名老師,懷孕期間做足了功課,產科理論知識都能趕上我這個科班出身的醫生了。
  • 順產時候用產鉗會把嬰兒夾傷嗎?會不會影響智力發育?
    對於在產床上久生無力還沒進展的產婦或者母胎有異常情況需要短時間內結束分娩的產婦,就需要藉助外來的力量:如把寶寶吸出來(胎吸助產),或者用鉗子把寶寶夾出來(產鉗助產)。把寶寶夾出來會受傷嗎?產鉗助產是一種解決困難陰道分娩的方式,在緊急情況下能挽救母嬰的生命,但這個操作還是可以對寶寶造成一些傷害的。稍微常見的是產鉗的夾力對胎兒顏面部造成的夾痕、擦傷或頭皮血腫,這些一般傷害較輕,短期內就能很好的恢復。還有比較少見的併發症,如面部神經損傷、眼睛損傷、顱骨骨折或者顱內出血等,這些損傷對寶寶影響較大,但發生率很低。
  • 進產房後,醫生拿出幾樣助產工具,暗示分娩有難度,希望你用不上
    產婦在順產時不僅要承受巨大的痛苦,還要面臨生產時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所以醫生會藉助各種產器具來幫助產婦生產。執筆:王豔微編輯:劉一之定稿:蘇子後分娩是一件偉大的自然過程,當然也是一個漫長又痛苦的過程。一般情況下,自然分娩的產婦需要經歷數小時的疼痛這才能順利生產,對於那些緊張焦慮或有疾病的媽媽來說,生產就難上加難了,這時許多助產器具就派上用場了。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寶媽留言留言一:沒有什麼疼痛是比分娩時還要痛的。我在生產時,由於中途沒有力氣,最後醫生不得不使用產鉗來助產。
  • 順產分娩中常用到的助產工具,你知道有哪些嗎?準媽媽提前了解
    分娩過程中用到的助產工具,準媽提前了解曉雯生娃的時候,正趕上寒冬臘月,穿著單薄的衣衫躺在產房裡,曉雯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寒冷,整個身體都忍不住開始打顫。提前了解分娩需要用到的工具,讓寶媽心裡有底,才能穩穩地不再害怕。1.
  • 8個月寶寶產鉗印未復原,媽媽找院方協商,醫生:回去吧,我沒錯
    「你們都回去吧,不要再鬧了,作為醫生,我這麼做沒錯」聽完醫生的話,小蘭自知醫生說的都是實情,於是抱著孩子回去了。什麼情況下需要產鉗助產?1)胎兒明顯夾傷由於產鉗助產需要醫生使用專業工具,進入產道夾住胎兒頭部,給其拉力讓其產出。那麼過程中胎兒的皮膚過於稚嫩,一定會被產鉗夾傷,輕則留有痕跡(容易消除),重則造成胎兒面部或者頭部表面受損。
  • 「醫生,能別用產鉗嗎」,產婦忍痛換跪姿分娩,護士感慨為母則剛
    而如果在順產過程中出現難產情況,醫生通常會在商議過後,視情況決定使用產鉗助產或是轉為剖腹產。在生產時,卻意外出現了難產的情況。醫護人員迅速商議決定使用產鉗來助產。而痛苦難忍的張女士擔心產鉗會給寶寶臉上留下印記,拒絕使用產鉗:「醫生,能別用產鉗嗎?」
  • 走進產房之產鉗的秘密
    哈嘍,各位美媽們,歡迎觀看我們的《走進產房》欄目,今天,我們將帶您走進產房,探究它最深的秘密~~~我想各位美媽們到了孕晚期最擔心的是:我到底能不能順產?我會不會試到最後還是要剖宮產?其實,為了防止部分的順轉剖,產房裡有把終極武器——產鉗。
  • 1歲寶寶臉上「產鉗印」明顯,寶媽找醫院算帳,卻被說得無言以對
    劉女士今年36歲了,為了懷上孩子沒少吃苦,好在去年終於懷上了寶寶,在生娃當天,全家人在產房外面等待的既焦急又興奮。可沒想到在生娃的時候,因為寶寶體重過大,而劉女士本人又堅持順產,在無奈之下醫生只能用上產鉗。
  • 分娩時遇到逗比醫生是啥體驗?網友:讓人忘了疼,東北醫生最有趣
    過來人的經歷最有說服力某問答平臺曾經發出一個提問:分娩時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一位生活在南京,在東北生娃的寶媽在該回答下分享了自己在分娩生娃時經歷的一段好笑又暖心的經歷。先是在自己麻醉後,恍惚聽到一位醫生對其他醫生說:「搭把手,這小姑娘看著挺輕,艾瑪怎麼這麼重,一人壓根抬不動,吃得太好了。」這位寶媽還沒顧得上臉紅,另一位醫生在旁邊開始了碎碎念:「這麼小的體格子,懷這麼大個娃,吃得好不好我不知道,反正家裡指定有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