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曜: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2020-12-22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談話中首次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在30多年的實踐中,我們黨堅持和發展了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到2000年實現了總體小康。在這個基礎上,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黨的十七大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又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小康社會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對我國到本世紀中葉基本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極其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小康社會思想
  「小康」一詞極富中國色彩,它來源於中國民間和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戰國時期,儒家經典《禮記》中的《禮運》篇,提出了「大同」和「小康」兩種社會模式。「大同」是儒家的最高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裡,財產公有,人人平等,社會和諧。「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同」社會指的是傳說中的堯舜時代,反映了人們對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平等生活與和諧狀態的懷念和嚮往。「小康」則比「大同」低一個層次,是建立在小生產、小農經濟和私有制基礎上的封建世襲社會,但社會生活穩定,治理有方,國泰民安。「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儒家思想家認為,夏商周三代中禹、湯、文、武、周公做到了這一點,而夏商周之後社會混亂,失去了這種狀態。
  儒家的上述政治理想和社會模式,對後來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在近代史上,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都把「大同」作為中國理想社會。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訓》和《天朝田畝制度》中,引述了《禮記·禮運》篇中的大同思想,提出「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口號,並將其具體化,企望在自然經濟基礎上建立天國式的理想社會,具有平均主義和禁欲主義色彩。康有為歷經十八年之久,「上覽古昔,下考當今,近觀中國,遠攬全地」,寫出了貫通古今中外的代表作《大同書》。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在闡述他的民族主義時,不僅反對一個民族「宰割於上」的民族壓迫,主張漢、滿、蒙、回、藏「五族平等」,同心協力,「使中國進入世界第一文明大國」,而且進一步提出世界人類各民族共「致」大同,說「我五大族種……若能擴充其自由、平等、博愛之主義於世界人類,則大同盛軌,豈難致乎?」孫中山的世界大同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國人民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和追求。中國幾千年的封建主義統治和舊中國,由於社會制度所決定,不僅無法實現「大同」世界,甚至「小康」社會也未達到。
  社會主義現代化承上啟下發展階段的小康社會

【1】 【2】 【3】 【4】

 

相關焦點

  • 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產生過程、主要內容及深遠影響
    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由其本人進行論述和闡釋、黨和國家重要報告加以歸納和概括,有著豐富而完整的內涵。它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歷史進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必將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產生深遠影響。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 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社會」是什麼含義?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紀末我國達到"小康社會"的構想。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總產值也還是很低的。
  • 趙智奎:論鄧小平「兩個飛躍」思想的現實意義
    事實上,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只有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才能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才能有全面小康社會和中等發達國家的實現。
  • 「黨建治學」李君如:「全面小康」思想史筆記
    梳理這20年「全面小康」思想的發展過程及其形成歷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史研究中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一、從「中國式現代化」到「奔小康」「全面小康」和「奔小康」是相互聯繫、彼此銜接的。回顧「全面小康」思想提出和發展的歷史進程,必須搞清楚「奔小康」這一戰略目標是怎麼確定的。
  • 探路小康——寫在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
    全程參與安保工作的蘇州市公安局原警衛科成員成南軍清楚地記得,直至天色漸黑,工作人員三次提醒「晚飯已備好」,鄧小平才意猶未盡地表示「晚上再聊」。當時,蘇州地區人均工農業總產值接近800美元。「達到這樣的水平,社會上是一個什麼面貌?發展前景是什麼樣子?」8日,鄧小平乘船考察太湖。
  • 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認識過程
    那麼,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我們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認識經歷了怎樣一個逐步形成與完善的過程呢?  「小康」是一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概念。從歷史淵源來講,「小康」概念最早出自《詩經》,《詩·大雅·民勞》中說:「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說,老百姓終日勞作不止,最大的願望就是稍微過上安康的生活。
  • 鄧小平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貢獻
    深入研究鄧小平對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貢獻,對於我們完整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自覺而堅定地堅持和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保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的更大的勝利,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上升華了「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本是一句古老的中國格言。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規劃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請您談一談,「小康社會」思想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有著怎樣的意義?
  • 韓振峰: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認識過程
    那麼,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我們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認識經歷了怎樣一個逐步形成與完善的過程呢?   「小康」是一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概念。從歷史淵源來講,「小康」概念最早出自《詩經》,《詩·大雅·民勞》中說:「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說,老百姓終日勞作不止,最大的願望就是稍微過上安康的生活。
  • 中華民族即將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榮光
    中華民族即將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榮光內容摘要: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借用「小康」這個富有中國傳統文化意味的概念來表述「中國式的現代化」的重要思想。「小康社會」,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鄧小平理論的重要概念,成為引領中國發展的一面旗幟。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推進,小康目標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 重溫鄧小平教育理論 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一、立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強調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作為中共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始終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的高度來考慮教育的戰略地位問題。在他看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關鍵,科技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
  • 小康社會與政治文明
    從「據亂世」,經「昇平世」臻「太平世」,這是近代以前人們從小康大同社會理想中總結出的社會階段論;到了近代,區別於康有為《大同書》表達的政治理想,孫中山先生以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為訴求,創造性地提出「三民主義」和「軍政、訓政、憲政」的社會治理邏輯和演進路徑。其中中國古代思想的痕跡依然若隱若現,乃至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幾代中國人的政治和社會思想,仍然如此。
  • 鄧小平改革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鄧小平改革思想的主要內容 鄧小平的改革思想,是鄧小平在指導我國改革實踐的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國情相結合,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對此鄧小平有兩種不同的表述。第一次是在1989年6月會見南斯拉夫領導人說的:改革「總的目的是要有利於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於鞏固黨的領導,有利於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這一說法強調了政治局面。另一個說法,是在著名的1992年南方談話中講的「三個有利於」: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種區別是由於他說話的對象內外有別。
  • 我國定義小康社會的標準是什麼?
    小康社會是古代思想家描繪的誘人的社會理想,也表現了普通百姓對寬裕、殷實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謂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滿足城鄉發展需要。十六大報告中,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四個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特別將可持續性發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
  • 鄧小平改革思想的理論精髓和現實意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鄧小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者,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他的指導下,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偉大決策,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領導中國邁入了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新時代。
  • 鄧小平的破局智慧
    鄧小平敏銳地認識到必須從思想層面解決問題,思想不解放,什麼事都不敢想更不敢幹。正是在以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帶動下、支持下、領導下,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才頂住壓力真正開展了起來,進而形成解放思想的時代大潮,結出了實行改革開放和轉移工作重心的累累碩果,一舉擺脫困局。抓關鍵、抓重點,是鄧小平破局智慧的鮮明特點。比如他講發展才是硬道理,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就是抓住了事物發展的關鍵所在,非常符合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國情和定位。
  • 【理論微課堂】第1182期: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在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協調發展,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創舉,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件。中國的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徵、歷史地位及其重大意義都值得深入研究,本文著重就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徵作一探討。從總體上看,我國即將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啟示
    鄧小平1979年明確講:「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但怎樣實現「四個現代化」,實現什麼樣的「四個現代化」,卻有一個逐步清晰起來的過程。   全國上下,最先明確的是,必須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 名詞解釋:小康社會
    新華網北京11月9日電 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小康社會發端於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對在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這一宏偉目標的現實思考。他說:「我們的目標,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個小康社會。」  中國人首先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的跨越。
  • 大同小康社會居然出自孔子
    鄧小平沉默了一會兒說:「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這是中央高層權威領導第一次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小康」一詞,最早出自《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很勞苦,應該讓他們稍得安寧。小康作為一種社會形態,出自西漢的《禮記•禮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