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審計博物館坐落在江蘇省南通市,2008年4月正式開館,佔地面積近6000平方米,展陳面積4000餘平方米。
致力於普及審計知識、研究審計歷史、傳承審計精神、宣傳審計文化,在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審計成就、講好中國審計故事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館內主要分為基本陳列區、臨時陳列區兩個部分。其中,基本陳列區主要展出的中國古代審計、近代審計、新中國審計的審計文物、文獻——集中展示了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審計制度、審計機構、審計活動,讓每一位進館遊客充分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中國審計的歷史悠久。
▲陳列在一樓大廳 表述審計行為的「青銅雕塑」
位於館外的雕塑【審計時空】
古代審計
中國古代審計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史記》等記載夏代大禹會諸侯「會稽」的傳說,商代甲骨文證實了當時審計活動的客觀存在,《周禮》制度設計包括了與審計有關的職官。春秋戰國之後,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審計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實行較為單一的上計審計制度。自秦代到清末,歷代實行強有力的御史監察審計制度,除此之外還同時輔以不同形式的其他審計監督制度,如:秦漢三國時期的上計審計制度,漢代的丞相司直監督制度,自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宋的比部審計制度,唐後期及宋代的三司內設機構監督制度,南宋太府寺審計院審計制度,元代的檢校、照磨製度,明代的六科給事中監督制度,清代的照磨製度等。
【禹會諸侯「會稽」】
「大禹殺防風」▲
【上計審計】
「晏子見齊景公」▲
【比部審計】
【三司與審計司(院)審計】
【科道審計】
明代「空印案」▲
近代審計
民國時期的審計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隨著資本主義思想的傳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逐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成長起來。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民族資產階級要求改變舊的生產關係,反對封建專制,建立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已形成時代潮流。中國近代審計就是在追求民主政治的社會進步潮流中產生的。
民國時期的政府審計,與中國古代審計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吸取了資本主義國家審計制度的先進成分,是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在國家政權結構中的具體體現。
民國時期的審計展區主要展示了1912年至1949年【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時期】的審計發展歷程。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審計工作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審計工作從無到有,曲折發展,逐步成熟。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不同階段的鬥爭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政權和軍隊,對審計工作高度重視,緊密結合實際,制定了比較實用的審計法規,比較具體、明確地規定了審計機關的設置、職權、工作方法、程序等,逐漸建立了適合革命戰爭需要、頗具特色的審計體制,對加強監督、保障財政政策充分執行、服務戰爭供給、促進反腐倡廉、爭取革命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審計工作者忠誠履行審計監督職責,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新中國審計
新中國審計機關專題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建設時期,雖然沒有組建專門的審計機關,但對財政資金、國有資產的監督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審計的監督職能主要由財政部門的監督機構承擔,在維護經濟秩序正常運轉,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與違反財經紀律行為作鬥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改革開放初期,為解決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中出現的新問題,黨中央開始考慮恢復審計監督制度,以適應加強財政經濟監督、維護國家財經法紀的需要。
【中國審計新篇章.開篇】
1982年憲法確定建立國家審計制度,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事業得到迅速發展。
【探索之路.歷史篇】
相關展出藏品▲
【光輝業績.成就篇】
新中國審計機關專題展區通過豐富的文獻資料與藏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事業從「篇章新開」到「走向遠方」這段光輝歷程進行詳盡記錄、展示。
【忠誠衛士.隊伍篇】
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新中國的審計事業在創新中發展,一代又一代審計工作者披荊斬棘,艱苦創業,在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發展徵程中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走向世界.開放篇】
不忘初心 砥礪奮進——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審計工作情況專題展
1983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新中國審計機關應運而生。2018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審計機關成立35周年。審計博物館策劃了「不忘初心 砥礪奮進——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審計工作情況專題展」以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審計成就為重點。
初心不改 使命傳承——新中國審計70年巡展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新中國的審計事業也走過了70年的光輝歷程。
70年來,中國審計始終融入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偉大實踐,始終融入於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探索,始終融入於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徵程,在探索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一代又一代審計工作者披荊斬棘,艱苦創業,在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發展徵程中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該展深入回顧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中國審計事業發展的光輝歷程,全面反映了審計作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不同歷史時期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在保障國家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促進依法治國、推進廉政建設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貢獻。該展還提供給全國審計系統100多家單位以多種方式安排專門學習和展出。
全國地方審計機關初建時期實物展
1982年1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確立在我國實行審計監督制度,翻開了中國國家審計的新篇章。
憲法第一百零九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地方各級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至1984年4月9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建立了審計機關,省以下地方審計機關也同步或稍後建立。在審計署、地方黨委、地方政府的領導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地方審計機關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籌建審計機關】
【省級審計機關首任主要負責同志】
回顧審計徵程,老一輩審計人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奮力拼搏、嚴謹細緻、依法履職、無私無畏、盡責擔當、廉潔自律,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事業初建時期的精彩篇章。為了銘記這段歷史,審計博物館匯集展出地方審計機關初建時期的部分實物,以重溫那幅「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審計創業圖。
我們在這裡
跨越時空阻隔
俯瞰歷史風雨
了解審計,感受過去
【以上圖文素材來源於中國審計博物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