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8日,香港,獅子山郊野公園,工作人員為捕來的20多隻野生猴子實施絕育手術。全港約有2000隻野猴,繁殖迅速。2009年起,漁護署引入微創內窺鏡絕育手術,由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負責實施,對野猴種群進行控制。來源:CFP
4月28日,香港獅子山郊野公園。沿著一車道寬的行山徑,步行不過數百米,路旁一塊空地,工作人員已架起野地醫院。帳篷後,一個大鐵籠傳來短促刺耳的猴子嘶叫。20多隻野猴困在籠中,陌生與未知帶來不安,幼猴緊緊抱在母猴懷中,成年野猴則在籠中不安地跳躍走動。
全港約有2000隻野猴,分別聚居在香港金山、獅子山和城門水塘。仰賴遊人的投食,這些野猴繁殖迅速,數量每年增長8 %至10%。每隔6到10年,猴群數量就會翻倍。多年來已經習慣與遊人打交道,野猴們並不怕人,一部分甚至闖入市區,溜進住宅偷食,引發居民投訴滋擾問題。
人類和野猴,如何能在這繁華都市獲得共存?1999年,香港漁護署進行了首個野獸管理計劃,首先對圈養猴子試驗絕育手術,因此成為全球首個開展野猴「計劃生育」的城市。2009年起,漁護署引入微創內窺鏡絕育手術,由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負責實施,對野猴種群進行控制。
引猴入籠
「這個猴群有40多隻,今天抓了20多隻。」香港漁農署溼地及動物護理主任石仲堂指著鐵籠說。
為方便工作人員捕捉野猴,海洋公園生態調查員文浩泉每日要前往金山、獅子山和城門水塘3個郊野公園巡視7個鐵籠,並在籠內放置食物,吸引野猴籠內覓食,「當野猴熟悉鐵籠環境,在每月上旬和下旬,絕育手術進行前一天,調查員就會再次在籠內放食物,等野猴群進入籠子,按動按鈕鐵籠就會關閉,野猴全部收入籠內。」
鐵籠對開有一塊約百平米大的空地。「我們選擇放置鐵籠的位置,一般在路邊空地處,方便架設手術設施。」文浩泉說。在英國念環境科學專業的文浩泉是個80後,回港後第一份工作即是餵猴。「上班時我餵猴是合法的,下班就不是了。」作為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野猴生態調查員,除了讓野猴習慣進籠吃飯,他還要趁機與同事點算猴群的數量、性別及年齡,監測野猴保育情況。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十多名工作人員,上午8時已進場架設帳篷和手術室。籠內野猴不安地嘶叫,籠外遊走的野猴看著同伴被困,同樣叫聲連連。「不要與猴子四目對視,否則猴子會認為你在挑釁,可能會攻擊你」,文浩泉提醒。
全身穿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開始行動。鐵籠分內外兩層,工作人員將內層鐵籠往一側推,野猴就被趕往籠尾,最後通過籠子下方一個小門進入小不鏽鋼籠。工作人員隨即為野猴注射麻醉劑。
約莫兩三分鐘,野猴昏睡過去。接下來,工作人員先將麻醉過的野猴送到帳篷下,查看牙齒數量判斷年齡,區分性別,注射狂犬疫苗,殺滅寄生蟲,同時測體重以及四肢長度。
「由於猴子麻醉後體溫較高,為防止野猴中暑,工作人員會先給野猴灑水降溫。」石仲堂說。檢查完畢,工作人員會為野猴植入晶片,作為紀錄。適合絕育手術的野猴會被送往一旁的手術室。「手術主要針對青年成年猴子實施,未來三至四年,性成熟的猴子都會實施絕育手術。」香港海洋公園首席獸醫、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野猴保育計劃總監馬伯樂介紹,亞成年猴子為3至7歲,成年則是8歲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