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7月7日電 題目:香江漫話:香港郊野公園野猴的「七分鐘手術臺」
中新社記者 盧哲
在香港,有約四成的土地是郊野公園,園中最高調的「居民」是野猴。多年前,因為人類餵食,野猴一度快速繁衍幷騷擾民居。多年後,港府的多項野猴保育措施見效,「人猴矛盾」解決的「主力」之一,當屬設於郊野公園的「手術臺」。
香港在1999年立法,除持有「餵食許可證」,一般人禁止餵飼野猴。同時,負責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嘗試使用避孕針和化學結紮的方法為野猴短暫避孕。至2009年,漁護署與香港海洋公園合作,首創全球野生猴群避孕及絕育計劃,用內窺鏡輸卵管結紮技術,令雌猴永久絕育。而結紮的手術臺,就搭在公園的平地上。
「猴子很精明,最難的是抓住他們。」漁護署溼地及動物護理主任石仲堂說,「只好用兵法,欲擒故縱。」漁護署的工作人員每天帶鮮果上山,大叫著把猴子帶到籠子裡餵食,平常籠子都打開,日復一日,猴子們放鬆了警惕,在籠裡吃著飯,閘門就落下來。
手術當天一早,寬高2米的鐵籠頂上支起了隔熱帳篷,旁邊有三張簡易手術臺。做內窺鏡手術的帳篷在另一邊,因有電子儀器,拉了長長的電線。
鐵籠右側有一堵鐵網牆,左邊連著3個20多寸的小籠。猴子「入籠」後工作人員把鐵網往裡推,猴子都進小籠後,獸醫就給每隻猴子打麻醉。
十分鐘後工作人員架著麻醉的猴子的肩膀,一隻只放到大桶裡消毒、稱重、做例行檢查及記錄,「三歲以下、懷孕、太老、標記做過手術的都放回籠子,其餘的雄猴打針,雌猴送去手術帳篷。」
此時從籠裡抬出的一隻猴子肚子上吊著呲呲叫的猴寶寶,工作人員把它抱到旁邊的小寵物籠裡,等猴媽做手術。
猴媽被倒放在手術床上,雙腳架高,戴上氧氣罩,藍布遮蓋全身。來自海洋公園的獸醫馬伯樂和助手在它肚子上開個小口,放入內窺鏡,找到輸卵管打個結,七分鐘手術完成。猴寶寶從寵物籠裡被拎出來,放回猴媽的肚子上。
做完手術的野猴被放回大鐵籠,等麻醉過了餵點食物再統一放回森林。
從2002年開始,漁護署給超過2000隻猴子做了節育,約佔總數六至七成,其中做內窺鏡手術的猴子逾700隻。截至2012年底,全港約有2020隻野猴,分為21個族群,八成聚居在金山及獅子山郊野公園。採用內窺鏡手術後,野猴的出生率從2009年的78.6%,逐年下降到2012年的33.2%。
「現在每月兩次節育手術,猴子都習慣了。」石仲堂指著周圍樹上蹲著圍觀的猴子。「早先做手術,猴王很生氣,帶著猴群在旁邊跳來跳去哇哇叫,現在平靜了。」
頻密的手術會否影響猴群繁衍?石仲堂解釋,手術幷不覆蓋所有猴群,一次抓捕三四十隻猴,其中需手術的一般只有約八隻,「猴王、猴臣這些精明的猴子,幾乎不會被抓。」漁護署也監測猴子數的變動,冀維持合理範圍。看來手術也不影響野猴性格和族群地位「有些地位較高的猴子,手術後仍威風凜凜。」
現在,市民和野猴的關係改善,遭騷擾的投訴率也從2006年的1400宗,下降到2012年的不到300宗。石仲堂說:「上周五有市民帶孩子去獅子山玩,打電話來問我,怎麼沒見到猴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