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歌手「走江湖」音樂節在北京麻雀瓦舍拉開序幕 |
內地觀眾觀看原住民歌手演唱盛況 |
10月20日-11月3日,當代唯一致力於推展臺灣「原創民謠」的音樂藝術單位野火樂集帶領旗下年輕的原住民歌手陳永龍、陳世川、荻部絲、張文翰、琳恩雅等,在北京、南京、上海、廈門、廣州五地舉行了一圈以「走江湖」為名的走唱會,帶來臺灣原創民謠作品代表「美麗新民謠」的系列演唱響。「走江湖」之前一個月,有著「臺灣民歌之父」之稱的胡德夫也在北京、廣州等地舉辦了一系列的LIVE演唱活動。接連兩個月內,臺灣原住民音樂之聲在整個大陸此起彼伏,所到之處,吸引了大量樂迷前往,也讓人們集中地關注起「原住民音樂」這個新近崛起的特殊音樂類型。
大多數內地樂迷最先關注到「臺灣原住民」一詞,應該是從臺灣卑南族歌壇天后張惠妹開始,而後諸如民雄、動力火車、王宏恩等一系列原住民出身歌手紛紛成為臺灣歌壇驍將,形成華語歌壇一道鮮亮的風景。但是,張惠妹他們所演唱的歌曲,顯然又都不是真正的臺灣原住民音樂,而真正的臺灣原住民音樂又是什麼樣子?本期特別策劃,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而特別的臺灣原住民音樂世界。
發現:娜魯灣原來不是灣
還是在2000年末,記者在一次淘碟行動中,偶然發現一張名為《野火 春風》的CD,歌手的名字叫紀曉君。當時記者誤以為這是八十年代末走紅上海的那位老歌手(出的新專輯,而且封面圖片也十分特別,弄的像個原始部落的姑娘,於是馬上買了回來。打開一聽,才知道,此紀非彼紀,那位上海老歌手叫紀曉蘭,而這位紀曉君,如CD中介紹所說,是出身於臺灣一位原住民歌手。
名字不一樣,歌聲就更完全不同了。打開一聽,從第一首《野火》開始,歌聲就用一種完全聽不懂的語言,咿呀啦呀哦呀地唱著,雖然聽不懂歌詞,但卻會感覺到這歌聲中有一種莫名的力量將聽者呆滯的神經中揪出一種生動和興奮來,而後的《蘭嶼之戀》,又是那樣遼遠的憂傷在月光海面下縈繞迴旋久久不去的樣子。
然後記者才發現,這種名為原住民的歌聲,雖然來自臺灣,卻與我們通常一提到臺灣歌曲就會想到的用閩南語演唱的臺語歌完全不同。閩南語算是臺灣普遍使用的地方方言,而原住民語言則完全是臺灣的少數民族的語言,也就是內地通常所說的高山族語言。
這當然不是內地聽眾第一次接觸到的關於臺灣少數民族的歌曲,一說到這類歌曲,內地聽眾最先會想到的就是那首幾十年前就開始膾炙人口的《阿里山的姑娘》。但事實上,《阿里山的姑娘》是電影《阿里山風雲》的主題歌,是一首純創作歌曲。再之後,1988年的央視春節晚會上,擁有臺灣「山地歌王」之稱的歌手萬沙浪演唱了一首《娜魯灣情歌》,經隨著「走江湖」活動一起來到北京做講座的臺灣資深DJ樂評人馬世芳和著名音樂人李子恆證實,確實是一首原住民歌曲,但它的國語歌詞卻是後來專門填寫的。而關於《娜魯灣情歌》也一直給內地聽眾造成了一個誤解,以為歌中所唱的是臺灣少數民族地區一個名叫「娜魯灣」的地方,直到10月20日晚在北京麻雀瓦舍舉辦的「走江湖」演唱會上,當晚參與表演的原住民歌手陳永龍陳世川才正式跟大家介紹到:「娜魯灣」在臺灣原住民語言中,就是一個語氣助詞,而並不是一個實體的地名或者什麼,也因此,我們經常會在關於臺灣少數民族的歌曲中聽到諸如「娜魯灣多依呀啦呀吼嗬依呀嘿」的吟唱,其實全無所指,而馬世芳則笑著說:「如果你到了臺灣跟人家說要來個娜魯灣一日遊,會把人笑死的。」
「原住民」這個詞彙其實也不是到這時才第一次出現在內地聽眾眼前。實際上,1996年歌壇天后張惠妹第一次唱著《姊妹》出道時,就已經被介紹到她是一位臺灣原住民歌手。再往後動力火車、高慧君、民雄、戴愛玲等一批有著原住民出身的歌手相繼出現在歌壇並為大家所喜愛,此時,在他們身上,「原住民」僅代表著一種出身而已,他們演唱的都是正宗的主流流行歌曲,與「原住民」幾乎毫無關係。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原住民歌曲?紀曉君的算是嗎?與張惠妹成名同時出現的,還有一首郭英男的《老人飲酒歌》,都唱到了當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上,還是說這樣的歌曲才算是真正的原住民歌曲?
還原:唱什麼,哪裡唱,誰在唱,如何唱
說到臺灣原住民音樂的初始狀態,內地樂迷很容易想到這幾年興起的一個詞:原生態民歌。是的,這裡我們首先要了解的,也正是這樣的一種東西,只是臺灣並不使用「原生態民歌」這一詞彙,與之相對應的詞,應該叫做「古調」,也就是最早流傳於臺灣原住民居住區的各種民間歌謠。
原住民族目前在臺灣約有49 萬人,佔臺灣總人口數的2﹪,目前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鄒、賽夏、雅美、邵、噶瑪蘭、太魯閣、撒奇萊雅及賽德克等14 族,他們在遺傳學和語言學的分類上屬於「南島語族」,是屬於世界上最早的海洋民族。因此,最早的原住民歌曲,從內容與功能上來講,一是與宗教信仰相關,多用於各種宗教儀式當中,二是與海洋生活相關,許多傳統的歌詞與航海技術、祖先所住的島嶼、捕魚、獨木舟的製作以及其他海洋生活經驗等有關,其他的也都產生於他們的生活、勞作。在去年曾憑專輯《百年排灣 風華再現》而拿下第22屆臺灣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歌手獎」的林廣財就跟記者講說,「歌唱在原住民的社會裡,是生活的一種,每晚沒事了,回到火堆旁邊,一起講故事,講今天的故事,主要就是口述,包括日常生活,都是用口述,這種口述音調會起伏,就成了歌聲,就是用歌聲傳達他的用意。」
最早的原住民音樂,多以聲樂為主,器樂很少,這種情形可能與他們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島嶼上所能找到的樂器材料有限,只能依靠天然的條件製造樂器,譬如採檳榔累了就邊打檳榔葉邊唱,砍竹子空閒時就把竹子削成竹筒吹出聲響。而且,據林廣財介紹,這種古謠都是很隨性的,隨性到什麼程度?用臺灣資深電臺DJ、樂評人馬世芳的話來說,就是最早的原住民音樂是沒有和弦的概念的,也沒有拍子概念,只有旋律和律動,「那個律動是自然的東西,你是無法幫他們分割他們的小節數的。」
早期的原住民音樂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對歌唱的性別、年齡以及階層都有嚴格的限制,例如,在男女的勞動分工裡,有些歌謠只有男性可唱、有些則是只有女性可唱,或者男女可以一起唱的歌。還有一些歌,只有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有資格唱,譬如林廣財就是排灣族的一名頭目,而在原住民當中,頭目都是世襲制的,林廣財記得,小時候會有很多老人常到家裡來,吟唱一些過去的歌謠,就這樣耳濡目染,他才學會了臺灣現在很多包括原住民在內的人都不會唱的古調(古謠)。
如今,這種類似於我們所熟知的原生態民歌的臺灣原住民古調,在臺灣已經很少有人會唱了,甚至很多人連聽都沒有聽過。在《百年排灣 風華再現》中,林廣財特意收錄了《採花生》、《頌讚歌》、《伊呀伊》、《戰歌》和《來蘇》等五首古調歌曲,讓人們得以聽到臺灣原住民音樂較為原始的風貌。
演變:隨歷史靠近流行
古調只是原住民歌曲是初的模樣,在臺灣有原住民歷史的幾千年,雖然也經世代傳襲,但畢竟一個「古」字,很多已經作古,依然留存的也只有少數古稀老人依然記得它們古初的樣貎。而作為海洋文化的一種,臺灣的原住民文化其實是一直呈一種海洋般的開放狀態,並一直在它的歷史進程中,受著各種外來的影響並逐步演變的。
譬如文章開始提到的紀曉君,還有之後出現的巴奈、陳建年、南王姐妹花一直到最近出來的以莉•高露、陳永龍、陳世川等人,他們所演唱的原住民歌曲,不管是否用了原住民本民族的語言演唱,都已經不再是原住民歌曲最初的模樣。
原住民音樂在臺灣的歷史變遷中,亦步亦趨,也在漸漸轉變,並逐步靠向流行。從1624年荷蘭人來到臺灣妄圖殖民時,就有傳教士深入原住民部落布教,也帶來了教會音樂,教會了大家教會詩歌。後來西班牙人效仿荷蘭人,也開始航海,然後在臺灣的「三貂角」登陸,他們也影響了臺灣音樂的發展,帶來了西方音樂。
而到了馬關條約之後,臺灣被割讓給日本人,整個日本文化就開始深深滲透到臺灣整個的音樂呈現當中。對臺灣閩南語歌曲熟悉的聽眾都會有這種感覺,很多臺語歌聽起來特別像日本的演歌,「像江惠啊這些人,都會有受到這個影響,」林廣財說,「就是用到很多所謂的裝飾音啦。」而他自己的專輯當中收錄的《啊!情人》和《奈何》兩首,則就是典型的日據時代的原住民歌曲的樣子。而後美國大兵在臺灣駐守時,馬世芳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漢人孩子聽什麼,原住民的孩子也一樣在聽什麼,因為大家都開得了收音機嘛,都在聽一樣的歌,所以像紀曉君陳建年胡德夫巴奈,他們都是在聽英文流行歌,聽臺灣的校園民歌,聽所有的這些東西長大的。」
作為文化的一種,原住民音樂的變化,必然與教育和社會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出生於1962年的林廣財回憶他的少年時代,說他們從上學時就開始被要求在學校必須講國語,不準講母語,與他差不多同齡的胡德夫也談到,在中學上音樂課時,學校教的都是西洋音樂知識,而儘量會迴避他們本民族的那些音樂。林廣財在念國中的時候開始接觸到吉它,吉它是比較早進入到原住民部落裡的樂器,但最早進來的是口琴,「吉他在部落裡村子裡是很普遍的樂器,幾乎兩三戶就有一把,都是在外面打工的人帶進來的,彈的當然都是城市裡的流行歌曲,我們開始學彈的時候都學的這個。」
由口琴吉它開始,西洋樂器以及當時興起的唱片工業開始逐步滲入原住民年輕人的音樂創作當中,原住民音樂也由以前以人聲為主,逐步轉變成以西洋樂器伴奏為主的音樂。「大概是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後,開始有一個比較新鮮的編曲概念,此時開始用一種比較新鮮的企劃方式來做原住民音樂,它會受到現代流行音樂元素的影響,絕對不是那種原生態的東西。」馬世芳說。而我們後來聽到的紀曉君、巴奈、陳建年、以莉•高露等人演唱的原住民歌曲,基本上都是這種模式下出來的產物。
窘境:我是不是原住民?
如今,很多聽過原住民歌曲的人,都會在第一時間被這種生命原動力的歌聲緊緊抓住,並感嘆,這麼好聽的歌曲,為什麼現在才有?我們現在才聽到?
是啊,為什麼呢?這就要回到「原住民」這個詞本身。這個詞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作為一個帶有政治色彩的名詞,它也是以胡德夫等人經過艱苦的鬥爭給自己爭取到的一個比較正式比較中立客觀的稱呼。之前我們很少知道誰誰是原住民歌手,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原住民在臺灣是處在一個被歧視的地位。從前原住民是被人稱作「山胞(山地同胞)」的,這還是好聽的,更難聽的叫「番仔(音hwana)」。作為一個平地出身的歌手,孟庭葦就坦白的說到:「早期我們很多的平地居民,把他們都趕到山上去了,所以有很多的原住民到山上之後,很多資源都沒有,生存困難,所以他們就喝酒嘛,也不工作,所以有很多平地人對原住民的印象就不太好。因此有很多年輕的原住民來到平地後,其實外在看不太出來是原住民,他們自己也不太願意講,像我念高中時,班上就有個原住民的同學,跟我非常好,她就跟我說,可以的話她不喜歡告訴別人她是原住民,因為很多人對原住民的印象是比較負面的。」
由於歷史的原因,環境的限制,早期臺灣原住民歌手一直活在華語樂壇的陰暗角落苦苦掙扎,默默無聞。唯一曾出過名的就是曾經來央視參加春晚的卑南族「山地歌王」萬沙浪,那還是在1970年代,萬沙浪在歌廳憑一首流行曲《風從哪裡來》闖出一些名氣,後來被譽為「臺灣民歌之父」的胡德夫當時就是他的合音。但萬沙浪在歌壇也只是曇花一現,短暫風光之後就退出了榮耀舞臺,甚至一蹶不振晚境悽涼。
內地歌壇除鄧麗君外最早引進來的臺灣歌手高勝美,也是布農族的原住民,據孟庭葦回憶,早期高勝美以口水歌出道時,還曾稱自己是「山地公主」,唱過《杵歌》等具有原住民色彩的歌曲,但是真正成名之後,就基本上讓人淡忘了她的原住民出身,基本上唱的全是主流流行歌曲,直到2005年來北京開演唱會時,才又主動說出,自己是原住民歌手。
事實上臺灣有很多知名藝人都是原住民或者有著原住民血統,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些,像言承旭、周渝民、蔡依林、羅志祥、徐若瑄等都是。孟庭葦說:「這幾年來,尤其是在歌壇,因為阿妹的關係,她的音樂做得非常成功,加上她的形象非常受大家喜歡,所以突然就開始有很多人出來說自己是原住民。譬如上世紀80年代臺灣最紅的玉女偶像楊林,就是到去年才公布自己的原住民身份的。」
出頭:胡德夫、飛魚雲豹、張惠妹、郭英男
胡德夫 |
原住民音樂和原住民文化如今在臺灣乃至整個華人地區,都日漸受到重視,一改從前被歧視的地位,這裡,有幾個人功不可沒。
第一個就是有著「臺灣民歌之父」之稱的胡德夫,這是胡德夫在華語樂壇獲得的稱謂,而在臺灣的整個原住民社會,他亦被尊稱為「臺灣原住民運動先驅」。1980年,胡德夫創立了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為原住民尋求權益,而此時,民謠一半成了運動的目的,一半成了手段,也可以說是鬥爭的工具,胡德夫說,那時候他寫歌唱歌,「就是想振奮人家一下,或者是提醒自己一下,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了總會問我們,你們有這樣那樣的訴求,那你們的文化在哪裡,你們的歌在哪裡?那時我們不能講自己的方言,都是在這樣的生活中成長起來的,而現在我就要告訴人家,我就是講文化,我要唱我的歌給你聽。」於是胡德夫寫了很多關注原住民問題的歌曲,將原住民在社會邊緣角落之悲情與苦痛,注入他的歌中,唱出悲哀及歷起的決心,並以《為什麼》、《美麗的稻穗》、《大武山美麗媽媽》等歌曲演唱參與到各種社會運動中,讓整個臺灣聽到原住民的聲音,最終為他們獲得了「原住民」的官方正式稱謂,而不再只是受人歧視的番仔或者山胞。
在整個原住民運動中,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組織,叫「飛魚雲豹音樂工團」。它成立於1999年,臺灣「9•21」大地震之後,當時,原住民部落受到大地震的重創,有一支結合漢人和原住民的救災隊伍「部落工作隊」走進原住民部落協助救災,在此過程中,部落工作隊發現原住民的傳統歌謠早已式微,於是,隊員們開始向部落老人學習模糊記憶裡的千年古調,「飛魚雲豹音樂工團」自此成立。樂團的主要成員有胡德夫、雲力思、林廣財等人(這三人也被並稱為「臺灣當代最美的聲音」),林廣財說:「它部落工作隊下面的一個分支,宗旨就是替民眾請命,也可以算是一個政治團體,會去抗議政府對原住民的不公什麼的,主要是靠音樂來完成。因為我們的語言都不一樣,只有歌才能讓大家團結起來,我們的歌聲就是我們的武器。」 樂團成立後,在離開災區之前,他們在距離部落60公裡的空地上辦了一個演唱會。一把大提琴、幾個麥克風、一個音響監聽就是演唱會的全部設備。幾百號村莊族人聚集過來,雲力思唱了《泰雅古訓》,林廣財唱了《來蘇》,這兩首原住民古調歌曲都成為了後來廣為流傳的原住民音樂當中最重要的作品。「飛魚雲豹」是為復興原住民族文化運動而成立,從音樂上所得的一分一毫,除了維持音樂工團本身必要的開銷之外,便是回饋到原住民族文化運動去。2008年,「飛魚雲豹」還在臺灣著名藝人高金素梅(泰雅族)的帶領下,作為惟一受邀的臺灣表演團體參加了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演出。
而原住民音樂真正開始受到世界的關注,則源自於之前的另一場奧運會,那是在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當中,那一屆奧運會的宣傳片主題曲用的是德國Enigma樂團的《Return to Innocence反璞歸真》,而該樂曲中貫穿始終的老人吟唱和旋律取樣自中國臺灣阿美族馬蘭社部落的原住民藝術家郭英男。郭英男從小就把唱歌當成生活,為了讓阿美族的歌聲繼續流傳,還都會了自己的妻子、弟弟、妹妹和親戚演唱,組建了「馬蘭吟唱隊」,並且先後於1988年赴法國,1999年赴日本參加了演出,均在當地造成轟動。1993年Enigma引用郭英男演唱的《老人飲酒歌》創作了《Return to Innocence反璞歸真》這首歌,當這首歌作為亞特蘭大奧運會的宣傳片主題歌全球熱傳之際,也讓世界人民首次聆聽到來自臺灣原住民的美麗聲音。同時,因為Enigma以這首歌出版的各種專輯中都沒有註明演唱者郭英男夫婦的名字,因此還引發了一場新世紀音樂界最為著名的一場官司,引爆了世界性原住民音樂著作及權益的爭議話題。如此,郭英男就成了推動原住民音樂走向世界的最大貢獻者,同時也讓整個臺灣社會開始真正關注並重視起臺灣的原住民音樂。
1996年,另一個在臺灣音樂界引起轟動的原住民,就是後來成長為華語歌壇天后的卑南族歌手張惠妹。張惠妹在這一年發表了自己的首張專輯《姊妹》,一下子轟動整個華語樂壇。張惠妹嗓音中驚人的爆發力、寬廣的音域與蒼勁的音色質感,是當時整個臺灣歌壇多年都不曾見過的,而這一切,不能不說與她的原住民血統天賦大有關係。張惠妹也是臺灣歌壇第一個公開以原住民身份出道的主流流行歌手,而正如孟庭葦在採訪中所講,正是因為她在歌壇的成功,才直接影響到在她之後,越來越多原住民歌手湧現在主流歌壇當中,並以他們天生的好嗓音與出色的唱功,引起歌壇廣泛的關注。此時的他們,大多都不再隱瞞自己的原住民身份,相反,甚至會主動以「原住民」為標籤來推廣自己,大概是因為,此時,「原住民」這個身份已經等同於「好唱功」、「爆發力」、「原動力」、「高音漂亮」、「表演熱辣」等好歌手條件的有效標籤了。
盛放:野火燎原,兩種風採
胡德夫、郭英男、張惠妹,這幾股合力聚在一起,持續點燃,終於讓原住民這把來自山野部落裡的音樂野火,在整個華語歌壇熊熊燃燒起來。
而當下備受關注的的臺灣原住民音樂現象,其實是以兩種不同的形態並存於臺灣歌壇的。一種是像張惠妹這種出身原住民的歌手,直接進入了臺灣的主流歌壇,演唱主流的流行歌曲,以出色唱功獲得主流的成功,像張震嶽、高慧君、戴愛玲、温嵐、呂建中、梁文音、Alin/賴銘偉、黃美珍等人。他們在歌壇的表現與成功,這裡已經勿需贅述。
而我們重點要介紹的是另一種形態,就是以林廣財、雲力思、紀曉君、陳建年、巴奈、以莉•高露等為代表的另一批原住民歌手,他們首先堅持以原住民母語演唱或者原住民相關生活演唱為主要表演內容,或者直接演繹原住民古調,或者對原住民部落中流傳的歌謠進行重新的現代流行方式的編曲改編,讓原來隱匿於部落深處的原住民的音樂和文化風貌得以更廣範圍的傳播,同時,亦會以他們天賦的嗓音條件與音樂領悟力,進入到主流流行歌曲的演唱當中。這一批原住民特色的歌手,在近幾年的各大音樂獎項中屢有大的斬獲,無論是他們演唱聲音的質感以及演唱內容的深厚,都得到了各方肯定,並漸漸形成了臺灣歌壇的又一重要特色分支,對於推廣臺灣原住民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11屆臺灣金曲獎上,陶喆、王力宏、張學友齊齊向一位原住民歌手陳建年握手道賀,這一年,他憑一首為紀曉君創作的《神話》獲得了最佳作曲獎。而這批原住民歌手最受關注的,當屬在第20屆臺灣金曲獎的頒獎禮上,紀曉君姐妹、南王姐妹花、鄒女、雲力思、巴奈、胡德夫等原住民歌手成了紅毯主角,並在頒獎禮上集體獻唱,最終南王姐妹花連獲最佳重唱組合獎、最佳原住民專輯獎,陳建年也獲得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野火樂集主辦的原住民演唱會 |
只是,要說到原住民音樂的興盛和廣泛傳播,有一個音樂廠牌不得不提,這就是在文章一開始我們提到的主辦這次「走江湖」音樂節的野火樂集」。野火樂集是臺灣的一個關注臺灣原住民音樂及臺灣民謠的廠牌,它的創辦人及音樂總監熊儒賢曾是臺灣主流樂壇的一名幕後重將,先後擔任過點將、飛碟、百代及魔巖唱片的統籌與音樂會製作人。在魔巖時期,通過郭英男的《老人飲酒歌》,她開始轉向關注臺灣原住民音樂,並在魔巖之後創辦野火樂集。野火樂集從1999年接觸臺灣原住民音樂。2002年開始為自己的樂集做好準備,有出版專輯、演出、每年音樂節的製作。野火樂集致力於把原住民的歌曲、歌謠,不管新的、舊的、甚或年輕人創作的做一個整理,提供一個平臺,讓人們聽見原住民奔放於山谷與海浪之間的歌聲,聽見家鄉的民謠,透露著臺灣土地的母性與原住民生命的張力。它匯集了許多新的音樂家的心血,並通過現代流行音樂的機制與企劃理念,把好的歌曲帶入一個新的領域,希望讓大家有一個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也更利於這些歌曲的傳播與推廣。
野火樂集首張唱片就是胡德夫的《匆匆》,之後就有了《鄒之春神高一生》、《敬!李雙澤唱自己的歌》、《八部傳說布農》、《美麗心民謠》、《日光雨中》、《練習曲》等。同時,野火樂集也帶著原住民部落裡的那些有才華的年輕人和歌手們,一步步走下高山走出部落,走進臺灣城市,走進祖內地各個城市,讓更多人接觸並喜歡上這種音樂,此次野火樂集的大陸巡演,首站北京大獲成功,在麻雀瓦舍和北大百年講堂的兩場演出都大受歡迎。也正是在這樣不遺餘力的推動下,原住民歌曲這種根源的、質樸的、心靈的音樂,才能像它們官網首頁引用的那句古詩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並漸成燎原之勢。
關注原住民音樂,建議您聽:
1《原浪潮》
原浪潮 |
2001年4月發行。這是一張臺灣音樂史上絕無僅有的精選輯,也是臺灣音樂史上首次跨越廠牌的結合,包含角頭唱片、原音社、部落工作隊及魔巖唱片,收錄14首歌,均是來自各族群的歌謠,也是原住民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除了陳建年的《海洋》、紀曉君的《南王系之歌》和《搖電話鈴》、郭英男的《老人飲酒歌》及《迎賓歌》的舞曲版外,還包括胡德夫的《美麗的稻穗》和《美麗島》、Am合唱團的《漂泊之愛》、巴奈的《臺東人》。,尤其是雲力思的《泰雅古訓》及林廣財的《來蘇》,兩首歌跨越了數個世紀。流傳至今的古調,陷入時代交錯的新原住民歌謠,清新如潮的新民謠,多重的曲風和詮釋,除去以往對原住民音樂的既有印象,化學成份一樣的元素讓原住民音樂一直永無止盡,而看不見一個定貌。
2紀曉君
卑南族原住民女歌手,父親是布農族、母親是卑南族的混血原住民。祖母曾修花女士為目前卑南歌謠的傳承代表,祖母教導紀曉君唱傳統原住民的歌,且對發音咬字、聲調韻律都非常講究,從小耳濡目染下,奠定歌唱的基礎。一直以來,紀曉君堅持以母語演唱原住民歌謠的表演方式,堪稱原住民音樂中的一員重將,1999年出版專輯《太陽 風 草原的聲音》,獲第11 屆金曲獎流行音樂最佳新人獎,2000年推出《野火 春風》專輯,再度提名角逐金曲獎最佳方言女演唱人獎。
3陳建年
一位來自臺灣卑南族的青年警察,紀曉君的舅舅,從小與張惠妹同一個部落長大,也是卑南族歌謠大師陸森寶的傳人,推出自己的音樂創作專輯《海洋》,用自己的聲音語言,大聲唱自己的歌,堪稱臺灣原住民音樂界的天王。曾先後獲得第9屆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演唱人獎,第十一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第十八屆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和第二十屆金曲獎演唱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也是臺灣金曲獎史上唯一的一位警察歌手,同時也是金曲獎歌王當中少見的帶著淳樸鄉土氣息的民謠歌手。
4 巴奈
卑南族與阿美族的混血兒,臺灣角頭音樂旗下的流浪女歌手,同時也是臺灣最優秀的Singer-Songwriters之一。巴奈的嗓音中帶有如黑人女歌手那樣的醇厚中性特質,在她的歌聲中,經常能聽到一種臺灣原住民成長的心酸與坎坷,但有具有普遍性的感染力。很多聽她現場的人都說會聽出內傷,有時就乾脆直接承認,害怕聽她那些真實而坦白的旋律。曾推出專輯《泥娃娃》、、《勇士與稻穗》(與陳建年合出)《停在那片藍》。
5 《百年排灣 風華再現》
臺灣排灣族頭目林廣財首張個人專輯,2011年8月在內地正式發行。這是一張全面展示臺灣原住民音樂風貌的專輯,從最早的原住民古調,到原住民進入城市生活後流傳的林班歌,再到回顧歷史重新創作的原住民新歌謠,盡收其中,堪稱排灣族的一部音樂史書。林廣財憑藉此專輯獲得金曲獎2011年「最佳原住民歌手獎」,專輯還獲得2011華語音樂傳媒獎「最佳製作人」和「最佳錄音」兩項大獎。
6 雲力思
雲力思 |
泰雅族女歌手,原住民運動的老兵,「飛魚雲豹音樂工團」創始人之一,也是目前臺灣唯一一位採集泰雅歌謠並重新詮釋的女性歌者,曾數度代表臺灣參與世界各地音樂節,她的嗓音更被稱為臺灣省省寶之一。演唱泰雅古調十年的她,推出首張專輯《GAGA》即入圍了華語音樂傳媒大獎,成為「最佳民族音樂藝人」的熱門。曾獲第20屆臺灣金曲獎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
7《美麗新民謠》系列
美麗新民謠 |
野火樂集推出的系列臺灣原住民新民謠專輯,集結了從胡德夫到陳永龍、小美、姜聖民、陳世川等一批新老臺灣原住民歌者及新舊原住民歌謠,可以全面了解到臺灣原住民音樂當下的現狀。2006年推出第一張《美麗新民謠》,2011年推出第二張《美麗新民謠 出發》。
8 音樂劇《很久沒有敬我了你》
2010 年2 月28 日,臺灣第一部原住民音樂劇《好久沒敬我了你》在臺灣兩廳院首演,由胡德夫、紀曉君等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許多媒體報導,觀眾在觀賞這部作品的演出時,很多人被來自屬於臺灣的大地之歌原住民音樂感動不已。這部音樂劇同時配合多媒體影片演出,讓原住民音樂的延續注入新的創作元素,令人印象深刻。該劇的原聲音樂也已推出同名專輯,一網打盡所有原住民音樂中最為著名的作品。
原來,他們也是原住民!
梁文音:父親魯凱族+母親泰雅族
袁惟仁:1/2卑南族
温嵐:泰雅族
徐若瑄:泰雅族1/4混血
言承旭:泰雅族1/2混血
周渝民:泰雅族1/4混血
張雨生:泰雅族1/2混血
沈雁:泰雅族(臺灣第一代玉女歌手,代表作有《一串心》、《踏浪》等)
楊林:1/2泰雅族
範逸臣:阿美族
張震嶽:阿美族1/2混血
羅志祥:阿美族1/2混血
小美:阿美族(香港歌手、作詞家,郭富城經紀人)
蕭敬騰:阿美族1/2混血
曾淑勤:排灣族1/2混血
潘美辰:歌手,西拉雅族
蔡依林:巴布拉族1/4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