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何以出草?

2021-01-12 華夏經緯網

    7月24日,3000多原住民赴凱達格蘭大道「出草」,要求呂秀蓮道歉,活動以原住民集體趴在地上作為結束,但原住民「出草風波」,也激發出臺北政壇的若干信息。

  7月2日的大水災是原住民「出草」的引爆點。龐大的雨量帶來水災,中南部一片水鄉澤國,尤其山坡地濫墾所帶來的嚴重土石流,造成繼九二一大地震以後另一波山林浩劫。

  呂秀蓮赴災區勘災,萬萬沒想到一席話引來原住民反彈。她眼見山坡濫墾嚴重,除了點出問題的嚴重性以外,一向說話直率的她說出對濫墾者不必太過慈悲的話,立即引來災民,尤其是原住民的情緒反彈。

「呂秀蓮滾回去」

  呂秀蓮未見事情的嚴重性,大談將災民移民到中南美洲的言論,又引來更強烈的反彈。呂秀蓮個性強悍,自認口無惡意,堅不妥協,面對自稱是臺灣人祖先的原住民,脫口又說出「矮黑人」才是臺灣最早的原住民。

  呂秀蓮講話的時機和態度,的確非常不適當。一片悽風苦雨的原住民災民終於情緒爆發,他們在抗日原住民英雄莫那魯道墓前舉行「出草」儀式,稱民進黨是「殖民政權」,要「外省人呂秀蓮滾回福建」,併集結各地原住民3000多人到臺北「總統府」前抗議。

  「凱達格蘭」是原住民語「母親」之意,陳水扁在臺北市長任內將「介壽路」(以蔣介石為命名的大道)改成「凱達格蘭大道」,如今原住民向民進黨高層抗議,對於一向對原住民持友好態度的陳水扁來說,無異是一大諷刺。

  呂秀蓮固然沒有說「原住民滅種說」,但「不必慈悲」、「移民」、「矮黑人」所呈現的語意,被原住民解讀成福佬沙文主義和權力的傲慢,三四百年所累積的「集體潛意識」總爆發。此次抗爭事件絕對值得人們正視。

  愛因斯坦說:「由行動所產生的道德意義,才是真正的尊嚴與美學。」原住民佔臺灣人口2%,40多萬人口分散全臺各地,早已是弱勢中的弱勢團體。行政院下屬的原住民委員會沒有行政執行力,只能透過預算撥給地方政府運用。

  目前最嚴重的山坡濫墾問題,是平地資本家向原住民承租土地而來,最大的經濟獲益者並非原住民。九二一地震早已使山地滿目瘡痍,呂秀蓮的談話經媒體渲染報導,立即呈星星之火燎原之勢。

  陳水扁眼見事態嚴重,發表「原住民是臺灣最早祖先」的談話,呂秀蓮也不再提「矮黑人」,表示原住民是臺灣最早祖先,但原住民動員形勢已成,雙方互不相讓。以原住民代言人自居的「立委」高金素梅,成為人氣最旺的原住民「立委」,年底「立委」選舉有了票房保證。

風吹草動起疑心

  原住民的弱勢處境並非自今日始,是三四百年臺灣開發史的後遺症,由民進黨執政者承受當然不公平。但民進黨與過去的國民黨、日本殖民政府並無兩樣,有所期待的原住民當然因失望、絕望而怨恨以對。呂秀蓮在7月24日說「鬧劇」已結束,也呈現了她對原住民心理缺乏人類學家所說的「同情的了解」。

  呂秀蓮堅不道歉,除了她對原住民集體潛意識不了解以外,另外是「宮廷鬥爭」因素,她再也不願屈服於輿論的壓力。2000年所發生的「總統府緋聞官司」,導因於《新新聞》雜誌報導呂秀蓮散播緋聞,意圖發動政變取代陳水扁為「總統」。呂秀蓮為了自清,控告《新新聞》毀謗,立下了「國家副元首」控告新聞界的首例。

  呂秀蓮非常了解,《新新聞》雜誌的消息來源是「總統府」內部的「倒呂派」,由陳水扁身邊人與外界串連而成。呂秀蓮對「倒呂小組」的言行異常敏感,歷經「嘿嘿嘿風波」以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風吹草動就起疑心。

  呂秀蓮全力推動成立三一九槍擊事件特調會,獲得輿論支持,但陳水扁不滿,對呂秀蓮大功獨攬心生疑慮。陳水扁身邊人士見有機可乘,運用媒體打呂,「有如此呂秀蓮還需要泛藍嗎?」

  風聲鶴唳之際,又出現「原住民滅種說」。呂秀蓮有前車之鑑,惟恐又掉入政治陷阱,打死不道歉,正來自「嘿嘿嘿風波」的心理因素。

  按照過往經驗,陳水扁看到呂秀蓮言論激怒了原住民,必然站出來劃清界線,但這次的反應出奇的溫和,對呂秀蓮呵護有加。為什么?這又牽涉到陳水扁與民進黨準接班人之間的恐怖平衡互動。

不想成跛鴨「總統」

  五二○「總統」上任不久,政治機器尚未運轉,媒體就在泛藍、泛綠的接班人問題上打轉,遊錫堃、謝長廷、蘇貞昌成為三大派閥,黨主席如同雞肋,陳水扁本意是想丟掉「食之無味」的黨主席,卻引來外界欽定接班人的解讀,令陳水扁為之氣結。

  另一方面,遊、謝、蘇三人表面不動聲色,但臺面下卻已合縱連橫、拉攏派系、廣結善緣,陳水扁更是起疑。 呂秀蓮在黨內人緣不佳,是百分之百的孤鳥。她敢言直衝,不怕得罪人,陳水扁指定她為民進黨中常委,就是要攪亂民進黨的接班布局,在三大派閥以外增加一個「不定時炸彈」,製造恐怖平衡與動態因素,避免接班人太早形成,使陳水扁成為跛鴨。

  馬英九進行市政府小「內閣」改組,外界解讀為替2008年大選下緊發條,但馬英九畢竟格局有限,只能在都會精英中找人才。王金平有本土色彩,在李連宋陳四巨頭之間保持等距,有意角逐「立法院長」連任與國民黨主席,進而問鼎2008年「大選」。

泛藍下一波攻勢正在形成,泛綠還在接班人未明朗情況下,呂秀蓮在原住民問題上受到質疑與挑戰,她有不道歉的心理因素。她甚至意有所指地說「黑色恐怖」,以此來形容「總統府」內部的「倒呂小組」。有呂秀蓮的參與,臺灣政壇能不熱鬧嗎?(胡忠信)

聯合早報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65 臺灣原住民的海上擴張歷史,毛利人的祖先與臺灣原住民
    東亞歷史第65篇:遠古中國之臺灣原住民海上擴張。 大坌坑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許多捕魚器具及用來挖鑿獨木舟的石制器具,顯示六千多年前臺灣原住民已經具備從事海上捕魚和航行的技術。學者指出,早期臺灣原住民已經知道如何在獨木舟的船舷兩側加裝浮木,以減低船身傾覆的可能;又知道加裝風帆,使船行駛更快。
  • 豆瓣電影評分8.9:霧社事件,臺灣原住民同胞的出草,慷慨悲歌
    開始對當時以原住民為主的臺灣實行奴化教育,對反抗日本的原住民實行殘酷鎮壓。島上原著民不堪於忍受長期以來的壓迫奴役終奮起反抗,用血與肉鑄就一段反抗壓迫反抗奴役的歷史,仿若中國臺灣版本的《斯巴達300勇士》。
  • 臺灣原住民「高考」加分政策介紹
    1953年,臺灣大學針對上述群體的標準降低150分,花蓮、臺東兩縣原住民子弟則可保送師範院校。1988年,臺灣建立原住民教育委員會,1998年公布「原住民教育法」。原住民除享受降低標準百分之二十五(或增加總分三分之一)外,還可參加提前錄取、單獨招生等。1990年代,臺灣當局在小學推廣「母語教育」。
  • 特別策劃:歌從山上來——臺灣原住民音樂初探
    大多數內地樂迷最先關注到「臺灣原住民」一詞,應該是從臺灣卑南族歌壇天后張惠妹開始,而後諸如民雄、動力火車、王宏恩等一系列原住民出身歌手紛紛成為臺灣歌壇驍將,形成華語歌壇一道鮮亮的風景。但是,張惠妹他們所演唱的歌曲,顯然又都不是真正的臺灣原住民音樂,而真正的臺灣原住民音樂又是什麼樣子?本期特別策劃,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而特別的臺灣原住民音樂世界。
  • 真人秀《最強星戰》苗慄取景 探秘原住民
    那麼星座與競技真人秀碰到一起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最強星戰》徵戰臺灣之「賽德克巴萊」原住民  在《最強星戰》錄製的這段時間裡,節目組走過了臺灣著名的新竹劉福村,漁人碼頭、味全埔心農村、臺北101,福隆海灘之後,節目組又來到了臺灣北部的苗慄取景,探秘了「賽德克巴萊」原住民部落。
  • 臺灣原住民歷史大事紀年表(1945—1997)
    1959年 臺灣中南部連日暴風雨,導致河水暴漲,造成歷年來最嚴重的「八七水災」,損失慘重。  1960年 鄉土文學作家鍾理和因病逝世?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對母土的真摰情感及熱愛,為五0年代臺灣鄉土作家之翹楚。《自由中國》雜誌社社長雷震籌設新黨期間,以涉嫌叛亂罪名被判刑十年,新黨籌設便告中斷。
  • 一個博物館帶你了解臺灣原住民
    博物館外景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是一家位於臺灣臺北市,以臺灣原住民文物,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1994年6月在林乃翁文教基金會主持,順益汽車公司捐助下開幕,佔地約300坪。基於人類學的學理規劃館內收藏和展覽活動。
  • 臺灣原住民歷史大事紀年表(19C)
    劉明燈總兵於草嶺設立「虎字碑」和「雄鎮蠻煙碣」1869年同治八年) 屏東萬金天主堂重新修建,對當地的平埔族文化、信仰產生巨大影響,萬金天主堂之建築至今仍完整保存。1871年同治十年) 琉球漁民遇風暴漂流到臺灣,為牡丹社原住民殺害。日人藉琉球為其藩屬之名,向清廷抗議,清廷卻辯稱琅嶠為化外之地,置之不理,日本乃決定進兵臺灣。
  • 歷史觀察 || 臺灣原住民是如何融入中華大家庭的?
    巡撫衙門舊址汪志伊既然成了當時的福建一把手,臺灣事務自然也就在他的全權管轄範圍,因為彼時的臺灣府在行政上隸屬於福建。 作為全省最高長官,汪志伊的勤政是出了名的。原本像荒野叢林一樣的寶島臺灣,逐漸有了人氣。而偌大的臺灣,也足夠包容:彼時的臺灣之境,新加入的大陸移民,跟土生土長的臺灣原住民,基本上是井水不犯河水。
  • 臺灣原住民歷史大事紀年表(17C)
    1626年 西班牙人進駐臺灣北部雞籠(今基隆),作為西人遠東貿易之據點。  1627年 荷蘭傳教士甘第亞士到臺南西拉雅平埔族新港社傳教。  1628年 西班牙人進駐滬尾(今淡水),築聖多明哥城(今紅毛城)並在當地傳教。  1630年 七歲的鄭成功到中國的祖籍地。同年,鄭芝龍開始招募閩地饑民來臺拓墾。荷蘭駐臺灣總督奴易茲派兵鎮壓新港社原住民。
  • 走近臺灣原住民:年輕人融入城市 國民黨漸失選票
    屏東禮納裡部落街景  【環球時報赴屏東特派記者 範凌志】 臺灣原住民是不是炎黃子孫?  林江義的困擾也側面反映了臺灣原住民的尷尬處境,這是一個樂天派的族群,卻又不得不面對火藥味十足的臺灣藍綠紛爭,在過去的幾十年,經歷了日治、國民黨遷臺以及臺灣解嚴之後,這個54萬人的族群境遇如何?他們如何看待過去的榮辱悲歡乃至未來的兩岸關係?近日,記者與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一起走訪了臺灣原住民部落,試圖揭開那隱藏在「高山平埔」中的的秘密。
  • 陳德銘問臺灣人「原住民哪裡來」 推脫太深奧
    陳德銘參觀新北市陶瓷博物館   原標題:海協會長陳德銘問臺灣人「原住民哪裡來」對方答不出  據臺灣媒體報導,大陸海協會長陳德銘訪問臺灣期間,4日在新北市一所博物館詢問「臺灣原住民從哪來」,博物館工作人員竟回答不出
  • 臺灣輔英科技大學副教授張百蓉:臺灣原住民的寒食清明
    臺灣輔英科技大學副教授張百蓉女士 張百蓉:我今天談的是《臺灣原住民掃墓活動》。這樣表面看起來,原住民是不是過清明節被漢化呢?實際上不是這樣,剛才報告裡已經發現,原住民最原始的祭祀,他們先人葬在屋裡而且在床下,到一定的程度,這個房子就不住了另外遷居。過世的先人埋葬以後,跟他們從此沒有聯繫的,彼此不相往來了,但是是住在一起的。到了日本人統治時代,認為這樣很不衛生,宣導他們把這樣的習俗改變,就是把人葬在室外,於是就會有公募,有機體的墓地。
  • 臺灣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臺灣四大族群為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屬於漢藏語系、具有臺灣省籍的「福佬人(閩南人)」與「客家人」、以及戰後由大陸各省陸續遷臺的「外省人」(及其後代)。原住民原住民族約有57萬1816人,佔臺灣總人口數的2.4%,目前,經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各族群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對臺灣而言,原住民族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
  • 臺灣原住民「立委」:蔡英文消費原住民議題撕裂社會
    【環球時報記者 畢方圓】蔡英文8月1日以「總統」身份向臺灣原住民發表「道歉演說」,並在「總統府」舉行「道歉儀式」。可是這場政治秀並沒有贏得原住民的掌聲,反而多個原住民團體上街抗議,聲稱「我們一直被騙」,原住民歌手張震嶽更是怒批「不要演戲」。蔡英文的「道歉」為何如此不受原住民待見?《環球時報》記者2日就此對臺灣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進行了專訪。
  • 日據時代臺灣原住民悲歌:反抗日警幾遭滅族
    日據時期臺灣原住民賽德克·巴萊與霧社事件日據時代臺灣原住民悲歌長期以來,文藝片、青春片幾乎是臺灣電影的代名詞這部長達四個半小時、號稱「史詩」的電影,以大量殘酷的戰爭場面和血腥鏡頭,再現了1930年臺灣原住民的抗日鬥爭—— 「霧社事件」。該事件是日治時代臺灣最後一次激烈反抗行動,殺死日本人134名,造成日本駐臺灣總督撤職。兩個多月來,《賽德克·巴萊》是臺灣最熱門的大片,在臺灣街頭,記者看到鋪天蓋地的宣傳海報,臺北著名的誠品書店裡,有一個書櫃專門陳列這部電影的相關書籍。
  • 比利時旅遊攝影師愛上臺灣 體驗最美原住民風景
    原標題:比利時旅遊攝影師愛上臺灣 體驗最美原住民風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比利時旅遊攝影師理查·德諾11月赴臺灣拍攝人文紀實影像,在參加原住民豐年祭時,被原住民歌舞和祭祖靈的虔誠所感動,希望將來有機會能重返臺灣。
  • 華裔大師級刀匠秦祥麟原住民小番刀賞鑑
    而這隻小番刀,起源於臺灣的原住民,下面解釋給大家小小的解釋一下什麼是臺灣原住民的山刀(番刀):所謂的臺灣原住民,是臺灣民眾稱山地同胞的方式。世代居住在臺灣的山區,刀如同衣服和食物一樣,都成了必需品。原住民族在臺灣山野活動,常會面臨許多不同狀況。例如探勘中級山,經常要在灌木叢、黃藤、蕨類或茅草堆之間撥尋找路,耐於粗重作業的番刀便成為一大利器,也獨具臺灣風格。
  • 深入臺灣原住民部落,走一條連臺灣當地人都會去的線路丨臺灣探索之旅西線6天
    深度探訪原住民火遍大螢屏,萌翻全中國的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漂洋過海到了臺灣~爸爸和寶貝們去哪兒了呢?去了原住民部落!❀特色餐飲:餐標300臺幣/人❀行程精髓:臺北地標101大樓(登頂)、故宮博物院、日月潭、中正紀念堂、小烏來天空步道、黃金博物館、西門町臺灣原住民部落:臺灣的原住民文化,有著強烈的藝術性與獨特性,原住民的熱情好客也會超乎你的想像!
  • 臺灣社會企業與阿里山原住民共建有機部落
    臺灣光原社會企業如何在過去十年走遍阿里山的原住民鄉鎮,並透過有機耕種、公平交易的概念,達成社區支持部落農業的具體實踐。問:光原的營運模式為何?答:光原的做法是透過與原住民農友合作,教導他們將廚餘轉作有機肥料,讓土地復原肥力,並進一步推廣有機農作知識與技術,藉由品質與產量的提升,為原住民農友增加在地就業的機會。主要生產基地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及南投縣信義鄉,驗證農地面積超過四十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