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巨齒鯊》中的「溫躍層」真的存在嗎?

2020-12-23 蝌蚪五線譜

還記得去年8月上映的科幻驚悚片《巨齒鯊》嗎?片中刻畫了一種體型巨大、長有滿嘴尖利牙齒的大鯊魚,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平日裡被海洋中的溫躍層所隔離,其活動範圍只局限於深海。但科考隊的潛水艇下潛考察之時打破了溫躍層,導致巨齒鯊一路上浮來到現實世界,從而引發了血腥衝突與鬥爭。

圖自pexels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能束縛巨齒鯊的「溫躍層」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劇照:海面下潛行的巨齒鯊

圖自豆瓣

溫躍層全稱是溫度躍遷層,是指分布在海洋或其他大型水體中的豎直方向上的水溫突變區域。一般來說,海洋裡的海水雖然鹽度均勻,但溫度極易因受陽光照射的多寡而產生較大的溫差,海洋表面的海水溫度高,隨著深度的增加,水溫也逐漸降低,一般在離海平面一兩百米的深處會出現一層降溫很迅速的海水層,像溫度來了個躍遷動作,故稱之為溫躍層。

海洋中情況複雜,溫躍層也呈現出很多種不同的特性。有些深淺、厚度變化很大,有些出現多個層疊加,有些甚至出現上冷下暖的異常溫度分布,也叫逆溫層。但絕大多數情況下的溫躍層都是上暖下冷,而且由於冷水密度大,熱水密度小,在重力的作用下溫躍層在很多海區都能夠長期穩定地存在。尤其是中低緯度海區,溫躍層甚至不隨季節變化,這種穩定的溫躍層被稱為「永久性溫躍層」。

也許有人會問,不過是一層冷水,為何能束縛住體型巨大的巨齒鯊?實際上,「束縛」的原因全在於環境與生活習性上。片中借科學家之口虛構出馬裡亞納海溝底部也存在一片巨大的溫躍層,它之下可能是一片全新的海洋王國,也就是說,那層厚厚的冷水隔絕了海底生物與海面之上的聯繫,把整個海底劃分成了兩片幾乎互相獨立的世界。下面封閉的世界裡成千上萬年來都沒有外來者侵入,內部生物圈自生自滅,形成了一片世外桃源。

所以,生活在這道溫躍層之下的巨齒鯊就像炎炎夏日裡的我們呆在空調房裡,儘管門沒鎖,也不想出來。何況巨齒鯊還不具有人類那種「仰望星空」的探索精神,自然更想不到要脫離這片舒適區域。再說,深海的光照度極低,就算它想仰望星空,也得能看見不是?

《巨齒鯊》劇照:

露肉是傑森·斯坦森出演電影的必備項目

圖自豆瓣

當然,海洋中普通的幾百米深的溫躍層容易被各種因素侵擾,是做不到隔絕出獨立生物圈這一點的,只有馬裡亞納海溝這種全球最深處的海底才「有可能」孕育這一切,不過這層海洋深處的溫躍層也只是本片的虛構,目前的深海探測器並沒有發現其存在的確鑿證據。只能說,極深的海區的確是一片與外部基本隔絕的獨立世界,其中的生物習性與進化均呈現出與淺海不同的特徵。如深海光照度極低,很多魚類生物的光感系統退化,視覺遲鈍,但觸覺器官卻很靈敏,像技術熟練的盲人。另外一些生物則不甘黑暗,努力進化出了「光源」。

如鮟鱇魚便是如此,它頭部上方有個像小燈籠一樣的肉狀突起,擁有光素酶的氧化能力,從而發出淡淡的光。深海中的很多其他魚類對光線很敏感,於是飛蛾撲火,送上門成為鮟鱇魚的食物。

《海底總動員》鮟鱇魚的形象

圖自豆瓣

溫躍層以下的深海海水不僅光照度極低,還具有高壓、低溫等絕難改變的特性。這些特性造就其內部的生物適應性的同時,溫躍層之上的常溫、低壓、陽光較為充足的環境就成了它們的夢魘,尤其是水壓的變化更足以致命,因此大自然中幾乎不存在能夠同時自由遨遊淺海和極深海的動物。

據調查,潛水本領最強的動物是抹香鯨,平日裡活動在淺海,努力下潛時最深能達兩千多米,這記錄已經是淺海動物中的潛水冠軍了。抹香鯨兩千多米的潛水深度記錄得益於它長期活動於深淺海區所進化出來的胸腔與肺的特殊抗壓構造,能夠適應短期內變化的巨大壓力差。但兩千米比起馬裡亞納海溝的萬米深度則是小巫見大巫。長期固定生活在海底溫躍層之下的巨齒鯊一旦迅速來到海面,巨大的壓力差很可能讓其身軀瞬間炸裂,因此如果不是天賦秉異或導演要求,海底的巨齒鯊基本上不可能直接衝上海面大殺四方,頂多橫衝直撞攻擊一下深海潛艇或探測器什麼的。

《巨齒鯊》劇照:傑森·斯坦森與李冰冰的對手戲

圖自豆瓣

溫躍層除了對生物的習性與進化有著相當大的影響之外,對海底資源的形成也有一定關係,這方面最典型的是可燃冰。深海中因為有穩定溫躍層的存在,使得沉入海底的有機物如動植物屍體等能夠像石油天然氣形成的過程那樣發生脫氧作用,形成的甲烷類物質在長期穩定的高壓低溫條件下與水結合,變成像冰狀結晶的可燃冰。可燃冰外觀是白色冰塊狀,但特性卻像吸滿了油的海綿,遇火即可迅速燃燒,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自然能源。

不過因為大多數可燃冰都躺在溫躍層之下的深海海底,開採難度比陸地上的石油及天然氣要難得多,因此目前也未能大規模使用,估計要等石油等資源接近枯竭時人類才有動力投入低成本的可燃冰開發方案。

總之,雖然《巨齒鯊》中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的溫躍層是用科幻手法虛構出來的,但淺海的溫躍層是著實存在的,還在海洋洋流、生物圈演化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果影片中的科考隊員能夠提前詳細了解溫躍層的特性,撤退時或許能夠儘量避免擾亂溫躍層,這樣巨齒鯊也不會隨隨便便上浮至淺海,還跑到三亞海濱浴場來逛蕩:一條長二三十米、吃人不吐骨頭的巨大鯊魚閃著尖利的牙齒,在人群多得像下餃子一樣的海濱浴場裡遊過,這場景光想像一下就夠瘮人的。

本文為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

作者:劉嘯

相關焦點

  • 解讀電影《巨齒鯊》人物特點:如何從一部電影中學習性格分析?
    這次只是把食人魚換成了遠古巨齒鯊。簡單的介紹一下電影情節。在中國邊海上有一個中外合作的科考隊,專門研究深海中的「溫躍層」。認為馬裡亞納海溝的深度是瞎扯,是把「溫躍層」當成了海溝底部。「溫躍層」之下還有更深的海底深淵。結果被他們給蒙對了。
  • 遠古巨齒鯊到底有多可怕?作為頂級獵食者的它,還有天敵嗎?
    引言:美國曾經拍攝了一部名為《巨齒鯊》的電影,電影中還有中國演員參演。這部電影的重點是描述巨齒鯊重現的故事,巨齒鯊給觀眾的總體印象就是兇殘、無敵。那麼遠古時期的巨齒鯊到底有多可怕?作為頂級獵食者它真的沒有天敵嗎?
  • 巨齒鯊vs大王烏賊誰更厲害 電影中弱化了前者的戰鬥力
    很多網友都很好奇巨齒鯊vs大王烏賊誰更厲害,隨著影片《巨齒鯊》的上映,讓大家更加清晰的了解到了巨齒鯊這種生物,那麼大王烏賊難道比巨齒鯊還厲害嗎?這當然還要是從兩者的體型和戰鬥力作對比了!   最大的大王烏賊能有多大?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人們曾測量一隻身長17.07米大王烏賊,其觸手上的吸盤直徑為9.5釐米。
  • 和巨齒鯊相比,它就像是一個「恐龍玩偶」
    動物學家認為,霸王龍處於食物鏈的最頂端,基本上各種恐龍都是它的捕獵對象,即使是體型龐大的阿拉莫龍,也存在於霸王龍的食譜之中。當然,肉食性的霸王龍天生就性格殘暴,特別是暴龍科的恐龍,當時矮暴龍等肉食性恐龍經常會與霸王龍發生爭鬥,不過卻從來都不曾取得過勝利。如果不是恐龍滅絕了,霸王龍生存在今天,也會是陸地上最厲害的角色,那麼,霸王龍的戰鬥力真的天下第一了嗎?
  • 巨齒鯊辦過「幼兒園」,科學家已找到證據,如此聰明為何會滅絕?
    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地球的生命起源很有可能和海洋有關係在4億年前地球還是一片荒涼,陸地上更是看不到任何生物的出現,經過多年的演化,海洋生物逐漸走上了陸地,截止到目前為止,海洋內擁有著豐富物種,不過科學家們在研究海洋生物的過程中,竟然發現了端疑,史前巨齒鯊有可能在海洋內辦過「幼兒園」,難道它們早已出現了智慧嗎?
  • 從恐龍到巨齒鯊,為何越來越多史前生物被「復活」
    好萊塢的電影工業中,驚險恐怖片總是佔著不小的比例,其中又以表現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的食人巨型動物的來得多。在今年的電影市場上,《侏羅紀世界2》上映不過兩月,《巨齒鯊》又強勢襲來。《巨齒鯊》海報影片中的巨齒鯊原本生活在12000米的馬裡亞納海溝「海底」之下,與已知海洋生態環境由硫化層隔開,卻由於人類的探險與救援活動意外獲得了「上升空間」,成為現實海洋的終極殺手。從這樣一個情節安排來看,就像有的影評已然揶揄的那樣,與其說這是在描述作為「活化石」的「史前海洋掠食者」,倒不是說是「海洋異形」更加合適。
  • 《巨齒鯊》感受深海頂級掠食者的威力
    他們意識到巨齒鯊居然遊上來了。本來熱離層上面的海水溫度較低,並不適合巨齒鯊生活,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巨齒鯊沒有被世人發現的原因。但是最近由於他們接連下潛潛艇,穿越熱離層,導致熱離層下的海水溫度與上面的海水發生中和,並且潛艇的動力系統產生的超高溫使得這片區域的海水溫度暫時高了許多,正好適合巨齒鯊活動。
  • 英語差狂背臺詞 從沒外出吃過飯 李冰冰回憶拍《巨齒鯊》滿眼淚
    據悉傑森·斯坦森與李冰冰主演的電影《巨齒鯊》上映19天後票房已突破10億人民幣,全球票房4.12億美元,取得了很不錯的國際成績,網友稱現在你面前的已經不是李冰冰了,而是鈕祜祿·大花·冰。不是所有的人的照片都能被稱為硬照,此組硬照一出,李冰冰被大讚行走的硬照教科書,表現力真的是一般小花生難以趕上的。除了這份硬照功力,李冰冰勇闖好萊塢的勇氣也令人敬佩。最近李冰冰做客非常道,主持人贊其胸口貼了個勇字。在我國說英文是件不同意的事情,因為我們經常會和自己較勁,對於外國人說中文磕磕絆絆有口音,我們會覺得他很有心,很努力的在學中文。
  • 看完《巨齒鯊》網友激動了:是繼《大白鯊》之後最好的鯊魚災難片
    ,觀眾也是挑剔的不行,而《巨齒鯊》電影還沒正式上映,口碑就立了起來:「《巨齒鯊》應該是《大白鯊》之後最好的海洋片」能不好嗎?連主演李冰冰自己都說:「一個最怕水怕冷的人,卻拍了一部深海大片,歷時四個月,只因被一個好劇本、好團隊打動」,《巨齒鯊》能夠讓冰冰做到這一步,就說明它真的是一部好作品!
  • 為什麼巨齒鯊中在史前沒有天敵卻滅絕了呢?
    為什麼巨齒鯊中在史前沒有天敵卻滅絕了呢?巨齒鯊是海洋中有史以來最兇猛、體型最大的掠食者之一。巨齒鯊身長可達霸王龍的兩倍,達18米長,它的咬合力可以壓碎一輛汽車,從大約2800萬年前開始巨齒鯊就在海域遊蕩,是史前海洋的統治者。
  • 巨齒鯊也有「託兒所」
    但據美國科普新聞網站「Live science」報導,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巨齒鯊是非常稱職的父母,它們會在海洋裡設立「託兒所」,也就是育嬰區,呵護幼鯊平安成長。「Live science」援引11月25日在美國《生物學快報》上發表的論文稱,最近,科學家在西班牙東北部發現了大量巨齒鯊化石,其中大部分屬於幼鯊。
  • 遠古海洋霸主巨齒鯊並未完全消失,它們仍存活深海之中
    去年一部名叫《巨齒鯊》的電影曾火爆一時,影片中巨型鯊魚肆虐海洋之中,幾乎沒有對手儘管最終它依舊死在了「郭達·斯坦森」的手中。在生物學的檔案中,巨齒鯊這種海洋大型生物生存於遠古時代,早已經滅絕。不過仍有人堅持巨齒鯊並沒有徹底消失,只是潛伏在海洋深處。
  • 巨齒鯊VS滄龍,誰才是海洋中的王者?
    因為營救行動發生了意外,巨齒鯊逃離深海,海洋中也迎來了一場巨大的災難。為何影片的主角要選擇「巨齒鯊」呢?因為通過化石分析,很多古生物學家都認為,巨齒鯊很可能是地球有史以來咬合力最強、最強悍的生物,沒有之一。我們都知道霸王龍的咬合力很強,可是巨齒鯊的口腔撕咬力量在霸王龍之上,即使是體型龐大的鯨魚,也會被巨齒鯊輕易地咬碎。
  • 真的有這麼大嗎?
    真的有這麼大嗎?小編在電影院裡就聽到有人在竊竊私語「巨齒鯊是真實存在的嗎?」巨齒鯊(Megalodon),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大牙齒」。生活在15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到26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掠食者之一,被很多古生物學家譽為地球史上最強悍的生物。
  • 史前巨齒鯊個頭超兩頭大白鯊
    【新華社微特稿】英國一項研究顯示,名為巨齒鯊的一種史前鯊魚個頭超過兩頭大白鯊,咬力也遠超大白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3日報導,先前研究只估算出巨齒鯊的身長,而由布里斯托大學和斯旺西大學研究人員開展的新研究揭示出巨齒鯊各部位尺寸。
  • 《巨齒鯊》VS《侏羅紀世界》誰更強大?
    從先行預告片中小編發現這一次傑森的對手不再是那些邪惡的組織或CIA之類,而是換成了曾經的海洋霸主——巨齒鯊。據悉透露,影片中還會有傑森在海底徒手搏鬥巨齒鯊的場景。好奇之餘,小編查了一下巨齒鯊的資料被嚇了一跳,傑森居然要和這樣的怪物搏鬥?!
  • 巨齒鯊和滄龍,誰更厲害?為什麼?
    這是兩種遠古猛獸之間的較量,不過可惜的是滄龍是恐龍時期海洋中的霸主,而巨齒鯊是滄龍滅絕之後才出現的海洋霸主,所以即使我們穿越回恐龍時代,也沒法看到兩個海洋霸主的對決。不過,作為各自生存時期中海洋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對比一下兩種動物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 巨齒鯊沒有天敵,為什麼還是滅絕了?人類的命運也會如此嗎
    筆者-小文3D電影《巨齒鯊》給觀影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巨齒鯊作為一種史前生物,在數百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然而編劇卻異想天開認為巨型肉食生物一直藏身在海裡,探索海洋的人們驚擾了海底的巨獸,從此引來了一場血腥浩劫。
  • 史前怪獸巨齒鯊沒有天敵為什麼會滅絕哪?動物學家:是餓死的
    巨齒鯊是生活在遠古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距今2800萬-150萬年前。是人類目前已知體型最大的鯊魚,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巨齒鯊巨大的牙齒,最長的超過18cm。由於鯊魚屬於軟骨魚,很難找到一整套巨齒鯊化石。古生物學家通過它們的牙齒和幾節脊骨推斷巨齒鯊最大長度超過20米、體重最大達到70噸。由於體型巨大並且有著巨大的牙齒,科學家認為巨齒鯊的咬合力會非常可以達到40噸,遠超過霸王龍的咬合力。
  • 趣知識;咬合力超強的巨齒鯊、美麗的藍色動物
    雖然「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一,照片上黑黑的東西是一枚巨齒鯊的牙齒;牙齒真大,跟手掌差不多。巨齒鯊指人類推斷生存在1500萬年前的晚漸新世到26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巨型鯊魚(身長至少約20米,重達70噸),巨齒鯊也許是地球歷史上已發現的咬合力最強的生物之一,最大咬合力推測為20噸,其口腔撕咬力量超過了霸王龍,可以很輕鬆咬碎鯨魚的肋骨。咬合力突破天際,地球上最強悍的古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