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去上班打卡了,可以在家辦公了?太好了!」
三天後,
「領導,家裡瑣事太多了!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一天也完不成幾個設計圖,照這個進度,怕是要耽誤生產了,怎麼辦啊?」
設計部李夢快哭了,以前很憧憬的在家辦公,原來根本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美好。按照公司訂單進度,這個周要完成整個訂單的設計圖,共計30款,下周就要投入開發,進入生產環節。可是三天過去了,才完成了三分之一,效率真是太低了!
根據阿里釘釘的數據,今年春節超2億人在家辦公。
但是,在南方都市報發起的「遠程辦公,你的效率會如何?」網絡調查中,超5成受訪網友表示效率低下。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在家辦公效率低的原因有哪些呢?分析認為,主要是因為專注力不夠。
本文從提高專注力的角度出發,運用帕累託法則,結合四象限原則,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001
為什麼在家辦公效率低?
日本專業的統計數據指出:「人們一般每8分鐘會收到1次打擾,每小時大約7次,或者說每天50-60次。平均每次打擾大約是5分鐘,總共每天大約4小時,也就是約50%的工作時間(按每日工作8小時計),其中80%(約3小時)的打擾是沒有意義或者極少有價值的。同時人被打擾後重拾起原來的思路平均需要3分鐘,總共每天大約就是2.5小時。
根據以上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每天因打擾而產生的時間損失約為5.5小時,按8小時工作制算,這佔了工作時間的 68.7%。」
在家辦公效率低,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與工作邊界模糊
床太舒服了,不知不覺快睡著了寶寶又來敲門了好多零食等著我吃又有疫情相關的新聞了朋友又叫我打聯機遊戲了家裡的阿貓阿狗太好玩了媽媽做的飯菜太香網速太慢了,好卡好煩躁二、時間管理問題
脈脈數據研究院調查發現,43%的職場人表示在家工作的時間比較隨機,有具體工作的時候才會打開電腦。
在家辦公,早上不用早起化妝了,化妝的時間省了;不用跑步趕班車了,上下班路上的時間也省了;於是,悠哉悠哉的吃早餐;刷微博;再看會兒昨天沒看完的電視劇......
剛要準備工作,打開電腦,設計圖還沒打開呢,領導的微信來了,要開會,會議拖沓冗長,因為是遠程會議,越發溝通不暢,一個小時過去了......
重新打開設計圖,還沒做一半呢,有朋友來拜訪......
一天過去了,工作只完成了計劃的一半,熬夜吧,沒別的辦法......
第二天,起床就十點了,吃完早飯就中午了,又該準備午飯了......
這一天天的,工作沒完成多少,晝夜顛倒,生物鐘紊亂,身體先熬垮了......
三、工作缺乏計劃性,抓不住重點
人們一天中所獲得的來自外界如此多的信息,使他們逐漸失去了自己的理智。——格特魯德·斯泰因
李夢剛坐在電腦前,工作群的消息就閃個不停:
「領導一會兒要下月計劃」
「十點例會別忘了」
「上個月的報表,提交了嗎?」
「昨天讓你改的設計圖,改好了發給我」
「這個圖先做,生產上等著用」
李夢手忙腳亂,這項工作沒做完呢,別的工作又在催了,一天下來,心煩意亂,頭痛欲裂。
面對以上種種導致工作效率低的問題,于爾根·沃爾夫(JurgenWolff)寫的《專注力,化繁為簡的驚人力量》如是說:
整個世界好像串通好了要一致阻礙你擁有專注力。
每時每刻,你忙於應付外界的各種幹擾。
這種情況下,若你還能取得一星半點的成就,那簡直是奇蹟!
要想改變這種手忙腳亂四處救火的情形,
你必須擁有專注力!
從現在開始,認清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
排除一切無關幹擾,專注地投入其中。
你的成功概率將以指數方式增長!
實現你心中真正渴望的目標!
002
運用帕累託法則,提升專注力,提高工作效率
尼採說:具有專注力的人可以免於一切窘困。
另外,史丹福大學進行的一個實驗發現:在家辦公的僱員,方法得當,可以將效率提高13%。
根據于爾根·沃爾夫(JurgenWolff)寫的《專注力,化繁為簡的驚人力量》,提高工作效率主要是抓住重點事項,把主要時間和精力集中於重要的20%事項上。
帕累託法則
也叫二八定律(英語:Pareto principle,也被稱為 80/20 法則、關鍵少數法則),是指在任何大系統中,約80%的結果是由該系統中約20%的變量產生的。例如,在企業中,通常80%的利潤來自於20%的項目或重要客戶;在社會財富分配上,20%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
具體到時間管理領域是指大約20%的重要項目能帶來整個工作成果的80%,並且在很多情況下,工作的頭20%時間會帶來所有效益的80%。
帕累託法則對我們的啟示是:
工作中,我們應當儘量避免將大部分時間花在瑣碎的佔據80%的事情上,因為即便出色完成這80%,也只能讓我們取得20%的工作成效。我們應該將時間用於這重要的20%的少數工作上,出色的完成這些重要的少數工作,卻可以讓我們取得80%的成效。
1、以SMART原則為導向的目標原則
SMART原則(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ound),實施目標管理可以有利於員工明確目標,更加高效地工作。
SMART標準是指:
具體性(Specific):這是指目標必須是清晰的,可產生行為導向的。
可衡量性(Measurable):是指目標必須用指標量化表達。
可行性(Attainable):這裡可行性包含兩點:一是目標應該在能力範圍內;二是目標應該有一定難度。
相關性(Relevant):這裡的「相關性」是指與現實能力相關,而不是單純的「白日夢」。
及時性(Time-based):及時性比較容易理解,是指目標必須確定完成的日期。在這一點上,我們不但要確定最終目標的完成時間,還要設立多個小時間段上的「時間裡程碑」,以便進行工作進度的監控。
通過SMART原則,我們首先確定工作的目標,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可行性計劃和完成時間,可以極大的提升我們的專注力,提高工作效率。
2.關注第二象限的四象限法則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時間管理對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學會自由管理好我們的時間,我們才能管理好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才能讓我們在工作生活中變得遊刃有餘!
美國管理學家史蒂芬.柯維在他的《要事第一》這本書中,提出了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法則」。
這套法則因簡單實用而受到人們的歡迎,如果能堅持使用「四象限法則」,就可以讓我們告別手忙腳亂,成為時間的主人。
根據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們可以將所有的事件分成4類,見下表:
第一象限 「重要緊迫」的事件 比如重大項目的談判,重要的工作會議等
第二象限 「重要但不緊迫」的事件 是指具有重大的影響,對於個人或者企業的存在和發展以及周圍環境的建立維護,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三象限 「不重要但緊迫」的事件 比如不速之客,某些電話,會議,信件等。
第四象限 「不重要且不緊迫」的事件,或者是「浪費時間」的事件 比如閱讀令人上癮的網絡小說,收看毫無價值的電視節目等
為什麼我們說要「關注第二象限'呢?
這是因為,生活工作中好多重要的工作,都需要在事件出現之前做好準備,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提前制定計劃」。制定計劃的目的是把那些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按部就班地高效完成。
所以,在時間管理上,收縮第三象限捨棄第四象限,是眾所周知的時間管理方式;但在第一象限與第二象限的處理上,人們卻容易更關注於第一象限的事件,這將會使人長期處於高壓力的工作狀態下,經常忙於收拾殘局和處理危機,這很容易使人精疲力竭,長此以往,既不利於個人也不利於工作。
3、3D原則
3D: 做(Do it),丟下(Dump it),授權別人去做(Delegate the task)
有的時候,我們確實無法避免多項工作同時進行,這樣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低效率地同時進行多個任務,也可以按優先順序先做其中的某一些。
在很難決定先完成哪個任務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分別列出先完成某種任務的20種利與弊——先完成這個任務我們將得到什麼,犧牲什麼。如果某一件事總是在需要先做的位置上,而你又沒空去做,你就要授權有能力的人去做。
在你完成多個任務時,每個任務爭取用20分種完成。
以上是提升專注力,提高工作效率的幾種方法,那麼,具體到我們的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又該如何克服那些影響到我們專注力的障礙呢?
003
在家辦公,如何克服專注障礙
「只有在組織與個人欣然接受工作與生活相融合而非工作與生活相平衡的情況下,在家辦公才可能取得成功,」霍爾格萊辛格(Holger Reisinger)這樣說,他是《給我搞定!》一書作者和耳機製造商Jabra高級副總裁。
「與其試圖在工作與個人生活之間達成平衡,員工不如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讓其與家庭和娛樂時間無縫銜接。這讓員工能在他們最富有成效和最方便的時段完成任務。」
一、制定工作計劃,設置待辦清單
李夢按照帕累託法則,先依據SMART標準,列出了工作項目,並動手安排。
1、把要做的工作及其他事情根據重要程度分先後順序羅列。
她把重要的事情專門用標籤貼在了電腦邊,因為她想起一句話:「確保想要專注的目標隨時被想起。」
研究表明,當糖果被裝在透明容器裡時,會比裝在不透明的容器裡吃得多;當容器在伸手可及的地方比在你不得不起身去拿的地方要吃得多。
2、遵循你的生物鐘。
把重要的事,放在工作效率最佳的時間段裡。
李夢把幾個重要的設計圖放在了上午九點到十一點,因為這個時間段是她工作效率最高的時候,
二、管理時間。
我以前荒廢了時間,現在時間便把我荒廢了。——《理察二世》
1、根據帕累託法則,80%的事情只需要20%的努力。而重要的、值得做的20%的事情,應當享有優先權。因此要首先列出這20%的有價值的事情,然後根據價值大小,分配時間。
2、使用番茄工作法:一個番茄30分鐘,25分鐘高效工作,5分鐘休息。堅持4個番茄鬧鐘後休息20分鐘。
雖然在家辦公不必局限於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但萬不可因此自由過了頭。
時間飛逝,如果你不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工作時間,你會發現一天的工作任務完不成,導致壓力大、焦慮,工作效率降低,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三、給家庭跟工作劃分「邊界」
1、「請勿打擾」的環境
1)開闢一塊辦公區域。
儘管我們很多人家裡是沒有多餘的房間可以用來當做辦公室的,但是我們可以專門開闢一個小的空間,當做辦公區域,而且儘量單獨隔離開。
一片乾淨整潔的辦公區域可以讓我們迅速進入工作狀態,併集中注意力,免受打擾。
2)購買一個降噪耳機
Bill Gross的話:「我沒有手機,我沒有黑莓。我的格言是,我不想被聯繫,我希望與世隔絕。
降噪耳機可以把你與嘈雜的環境隔離開,
忘掉身邊的髒盤子,等你做完工作再去管它們;告訴熊孩子們進你的門時要先敲門。只有定立起一個「這樣的「請勿打擾」政策,你才能把自己家當做是真正的辦公室。
2、脫掉家居服,換上職業正裝。
拿破崙有句話:
你是誰,取決於你身上穿的這身衣服是什麼。
如果你穿的是一個普通士兵的衣服,那你的思維方式、行事方式、整個你所考慮的問題都是士兵那個層面上的問題;
如果你穿的是一個將軍的衣服,那你的氣質、氣場和你的思維模式可能就完全不一樣,就變成了一個將軍的思維模式和氣場,甚至你的氣質都有所改變。
李夢在臥室旁邊開闢了一塊辦公區域,雖然只有電腦和書桌,但是用布簾隔開,也頗有辦公室的感覺了。另外,她脫掉家居服,換上職業正裝,瞬間感覺存在感,責任感都有了,工作態度也更加積極,真的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004
寫在最後的總結
賈伯斯說:擁有專注力將改變你的人生。人們認為專注就是要對自己所專注的東西說YES,但恰恰相反,專注意味著要對上百個好點子說NO,因為我們要仔細挑選。
本文分析了在家辦公造成工作效率低的原因,並提出運用帕累託法則提高專注力,結合SMART目標設定及四象限時間管理、3D原則,區分哪些事情是重要的20%,並予以優先分配時間和精力,從而提升專注力,提高工作效率。
真正實現在家工作的美好:既高效工作又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