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不過三十萬人,為何卻說被打斷了東線脊梁?

2021-02-16 新註冊公眾號

感謝大家的閱讀!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

首先我們得了解德國第六集團軍是一支怎樣的軍隊?

德國第六集團軍是二戰德軍一支極為精銳的集團軍,雖然在史達林格勒最終全軍覆滅但是其強大的戰鬥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前夕,其以第24裝甲師打頭陣,1個摩託化師和2步兵師隨後跟進。硬是擊潰了由12個師,5個裝甲旅組成的蘇軍,突破了頓河防線,將蘇軍逐出了喀拉蚩。

所以別看第六集團軍是史達林格勒敗軍,但是實力強大得到全世界的承認,因為他們憑藉30萬人的部隊竟然擊潰了五倍於己的蘇軍。而在史達林格勒後階段,面對十倍於己的蘇軍反攻包圍卻能拖延數月之久,他們的抵抗最後換來的是高加索A集團軍群的撤離。

其早期隸屬於德國B集團軍群,後改為德國南方集團軍群。轄有兩個直屬師,即第168步兵師和第213警衛師;編有四個軍,分別是第17軍,轄有第50、第62、第298步兵師;第29軍,轄有第44、第289步兵師;第44軍,轄有第9、第57、第262、第297步兵師;第55軍,轄有第75、第111步兵師。總計13個步兵師的規模,人數大約是21萬左右。

當然這僅僅只是初步編制,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國第六集團軍被改組。改組後下轄有3個步兵軍,1個裝甲軍,3個裝甲師,3個摩託化步兵師,14個步兵師,1個高炮師等。此外,有集團軍直屬部隊,包括4個工兵營、2個煙霧發射器團、2個迫擊炮團、4個輕型榴彈炮團、4個重型榴彈炮營,3個重型炮兵營等。

第3、29、60摩步師,第14、16、24裝甲師,第44、71、76、79、94、100、113、295、297、305、371、376、384、389步兵師,第9高炮師。直屬部隊,第51和第53迫擊炮團,第2、第30煙霧發射器團,第4、46、64、70炮兵團,第54,616,627,849炮兵營,第49、101、733重型炮兵營,第6、41輕工兵營。

其人數規模總計超過三十萬,擁有榴彈炮、迫擊炮等各類火炮3500門,坦克、裝甲車約1000輛,此外第六集團軍還得到了一支航空兵部隊的配合。這便是第六集團軍的巔峰狀態。

看一下德軍在史達林格勒被殲滅的那些師的成色就明白了,下面數了數6集裡面戰鬥力強的幾個單位。

第14裝甲師:1940年8月在第4步兵師的基礎上組建,前身是魏瑪國防軍第4步兵師,德軍起家的7個老底子步兵師之一。

第16裝甲師:1940年11月在第16步兵師基礎上組建,值得一提的是該師的核心單位第2裝甲團來自第1裝甲師,是德軍最早成立的6個裝甲團之一,在波蘭、法國在1裝編成內立下了赫赫戰功。

第24裝甲師:前身是第1騎兵師,1941年巴巴羅薩時是國防軍唯一一個騎兵師,1941末從東線撤回後改編為裝甲師。

第3摩託化步兵師:前身是魏瑪國防軍第3步兵師,德軍起家的7個老底子師在史達林格勒一次性就報銷了兩個。

第29摩託化步兵師:戰前組建的第1波次步兵師,摩託化後於巴巴羅薩期間在古德裡安集群下參加了41年的歷次大規模圍殲戰,也是德軍中最好的摩託化步兵師之一。

第60摩託化步兵師:39年在以衝鋒隊人員為基礎的埃貝哈德集群的基礎上組建,兵員主要來自衝鋒隊和警察單位,因此實力和戰鬥意志沒得說。

第44步兵師:來自38年合併後的奧地利軍隊,該師歷史極為悠久,甚至可以上溯到條頓騎士團時期,戰鬥力極其強悍,是6集乃至德軍中最能打的步兵師之一。

第71、76、79步兵師:這三個步兵師都是39年組建的第2波次步兵師,第71步兵師曾在41年秋撤至西線的比利時重整並被作為教導師,戰鬥力自然沒的說。

第100獵兵師:前身第100輕步兵師,相比普通步兵師縮減了規模但強化了火力和機動能力,是德軍42年最初組建的6個獵兵師之一。

第389步兵師:雖然組建時間晚(第18波次)但是主要兵員來自參加過波蘭和西線戰鬥的老兵,並且該師兵員在組建後經過了特別強化的訓練。

綜上所述,第六集團軍是德軍中精銳中的精銳,希特勒曾說過,第六集團軍是他打開天堂大門的鑰匙(而實際是通往地獄的開幕)。

1942年11月22日晚上,德國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向希特勒發出一份無線電報,證實了他的部隊已經被蘇軍包圍。

二戰爆發以後,戰功赫赫的德國第6集團軍的多數官兵參加過波蘭戰役、法國戰役、巴爾幹戰役和巴巴羅薩行動以及藍色方案,可謂是久經沙場。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奪下了史達林格勒城區的四分之三,而自身元氣大傷,減員十分嚴重。平均起來,行軍每個師減員三分之二以上。與此相反,蘇軍卻源源不斷地運來新的精銳部隊。

據以往的經驗,德軍會奉命死守陣地。但他們死守不了多長時間,史達林格勒遲早會回到蘇聯人手中。因此朱可夫的戰略意圖決不會是消滅被包圍的第6集團軍,而是阻擋外援。最好的方法是把戰線儘量向西推,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使第6集團軍和德國主力軍之間的距離儘量拉大。

這個計劃是正確的,朱可夫正在把這個計劃付諸實施。德國B集團軍群遭到了猛烈的攻擊,被迫向西撤退。為了擴大勝利,朱可夫指揮蘇軍在12月下半月攻打了義大利部隊,1月攻打匈牙利部隊。蘇軍窮追不捨,向西挺近。

這個計劃都是總參謀長蔡茨勒與希特勒長談時所預言過的。蘇聯發動鉗形攻勢的兩支部隊會師後,希特勒下令:「茲命令被包圍在史達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為史達林格勒堡壘部隊。」就這樣,被包圍成了堡壘,這一說法欺騙了部分德國人民。希特勒以為使用「堡壘」這個字眼就會使蘇聯人受騙,使在史達林格勒的德軍相信他們是在堡壘之中,頂得住長期的圍攻,促使他們堅持下去。希特勒認為,全世界會遺忘歷史真相,即:德軍受到包圍。

希特勒對這個發明很高興,笑容滿面。蔡茨勒諷刺說:「古代的堡壘經過長期的準備。碉堡裡貯藏大量的武器和食物。史達林格勒沒有工事,也沒有武器和食物。另外,堡壘的目的是為了用少量的兵力拖住敵人大量的兵力。而第6集團軍則無法拖 住蘇軍,因為蘇聯人只圍而不打。」

希特勒立即賀電,指示保盧斯把司令部遷入史達林格勒城內,死守待援,由空運解決部隊的給養問題。但是,希特勒的話等於白說。每天空運物資至少要750噸。在這種風雪交加的天氣中,蘇聯戰鬥機已經基本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德國空軍想完成這個任務根本是不可能的。何況,德國空軍缺少足夠的運輸機。

因此,更為有效的辦法是替德第6集團軍解圍。包圍圈約有25英裡寬,約17英裡深,是一片平原,幾乎看不見一棵樹。包圍圈內有幾個村莊和史達林格勒城的某些部分仍有蘇軍在抵抗。被包圍的德軍必須在風雪交加的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構築工事,但卻沒有修工事的原料。

被包圍的有德軍20師的大部分和兩個羅馬尼亞師,一個軍的部分空軍、工程兵、炮兵、突擊炮兵營、工兵、託特組織工程處、參謀人員和司令部。彈藥和糧食缺乏,而且被包圍的部隊缺乏燃料。

被包圍部隊的人數已經無法確定,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和軍長們都認為希特勒能夠正視現在並採取相應行動。他們沒有等希特勒的答覆,就發出了初步命令,以便一旦批准就馬上突圍。可是批准命令從未下來。

高級將領們極力勸說希特勒,第6集團軍能夠突圍出來,因為處於絕境的士兵們是不怕挺而走險的。

希特勒說:「我決不離開伏爾加!」

蔡茨勒叫道:「元首!把第6集團軍留在史達林格勒,這是犯罪!損失第6集團軍等於敲斷了我們東線的脊梁骨。」

在被圍後近兩個月的苦戰中,第6集團軍的防區日益縮小,彈藥食物奇缺,傷員日增,而俄羅斯的冬天已降臨。1943年1月8日,蘇軍派出3名軍使,帶給保羅斯一份招降書。保羅斯立即將全文發給希特勒,要求在緊急關頭給予方便行事的權力,但被希特勒駁回。

48小時以後,由羅柯索夫斯基指揮的212萬頓河方面軍,在6900門火炮,250輛坦克,近300架作戰飛機的掩護下,向饑寒交迫的德軍第6集團軍發起總攻。這一仗打得激烈而殘酷。俄羅斯的頑強、日爾曼的瘋狂都在此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6天之後,德軍袋形陣地已縮小了一半。

1月24日,蘇軍使者又帶來一份新的投降建議。左右為難的保羅斯又一次向希特勒請示:「部隊彈盡糧絕……已無法進行有效的指揮……1.8萬傷員無衣、無食、也無藥品繃帶……繼續抵抗下去已無意義。崩潰在所難免。部隊請求立即準予投降,以挽救殘部生命。」

希特勒接到保羅斯電文後, 發出下列回電:「不許投降。第6集團軍必須死守陣地,直至最後一兵一卒,一槍一彈。」

1月30日,保羅斯給希特勒發出電文:「最後崩潰不出24小時之內。」希特勒隨即去電對保羅斯及其手下117名軍官加官進爵,保羅斯被封為元帥。很明顯希特勒是想讓保羅斯自殺,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對約德爾說:「在德軍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陸軍元帥是被生俘的。」但第二天,保羅斯和他部下在「萬有」百貨公司地下指揮部投降。

戰後統計,在這場戰役中,第6集團軍22萬精銳悉數被殲,保羅斯以下24名將官、9.1萬名士兵被俘虜。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後語:希望大家閱讀後在右下方「在看」處點個讚,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感謝!

相關焦點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指環行動展開後,保盧斯為何還能堅持20天?
    01「指環行動」前戰場態勢「指環行動」是指1943年1月10日到2月2日,蘇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收尾之戰。此戰,殲滅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迫使保盧斯率殘部投降。那麼,指環行動的戰役背景是什麼樣的呢?本來,1942年11月19日,朱可夫就發起了圍殲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天王星行動」,收攏包圍圈,準備在年底前結束史達林格勒戰役。沒想到戰鬥剛打響,德軍就將曼施坦因從列寧格勒戰場派到中線,並專門組建頓河集團軍群負責救援保盧斯。
  • 德軍一天元帥:保盧斯,不聽命令不知變通,慘敗史達林格勒戰役
    1942年7月,德軍發起了史達林格勒戰役。9月攻入了市區,蘇德雙方在市區展開了激烈殘酷的巷戰。每一條街道、建築物、每一個房間都在爭奪範圍內,雙方傷亡都比較大。到了11月初,德軍佔領了史達林格勒80%的區域。可是冬季卻悄悄來臨了,德軍保盧斯上將預感到戰局不妙。
  • 二戰東線德軍裝甲兵影像紀實第十二輯
    德軍繳獲的紅軍裝甲戰鬥車輛總數達到了1到1.2萬輛。不過德軍使用並投入戰鬥的並不多。注意車頭的納粹標記。 圖四,終結於史達林格勒的德軍裝甲部隊。
  • 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想停戰一天過聖誕節,卻被蘇聯人拒絕了
    我們知道二戰的轉折點是史達林格勒戰役,這場戰役納粹德國的受挫之後,希特勒手下能夠調用的兵馬已經捉襟見肘了,此時的德國已經是窮途末路了。希特勒曾想用史達林的兒子來交換被蘇聯俘虜的納粹德國的元帥,不過卻別史達林一口拒絕,史達林說自己的兒子只是一個士兵,自己不能拿一個敵人的元帥來交換一個士兵!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也有很多蘇聯領導人的兒子被派上了戰場保家衛國,其中史達林的小兒子曾在這場戰役中擊落了3架德軍飛機。赫魯雪夫的兒子也同樣參加了這場戰役,正是蘇聯國內同仇敵愾最後才擊敗了德軍的進攻。
  • 如何抵禦蘇軍的鋼鐵洪流,東線德軍在防禦戰術上的艱難探索
    隨著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敗,經過兩年的鏖戰德軍在東線的總兵力是在不斷的下降中,尤其是裝甲兵的實力降低到了最低點,而蘇軍的實力卻在迅速的增長中(2-3倍),組建了強大的突擊兵團—坦克集團軍,德軍不可避免的要轉入戰略防禦。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結束後,東線德軍完全失去戰略、戰役進攻能力,開始轉入防禦,進攻戰術對於此時的德軍已經沒有用處,現在的任務就是全力進行防禦。
  • 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因為蘇軍在1942年5月份進攻哈爾科夫時,已經具備了打贏的條件,但此時,蘇軍並沒意識到德軍有進攻史達林格勒的戰略意圖,直到7月12日蘇軍從哈爾科夫戰場退守史達林格勒時,才發現雙方在這一地區集結了大量兵力,蘇軍統帥部這才發現戰場形勢完全跟預想的不一樣,倉促組建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從而打響了蘇德戰爭關鍵一戰——史達林格勒戰役。那麼,如果蘇軍打贏了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還會有史達林格勒大會戰嗎?
  • 二戰諾曼第登陸行動,隆美爾為何將3個裝甲師分散部署?力不從心
    所以,在這一時期,美國是採取了兩條腿走路的原則,一條是對歐洲邊看邊打,看就是等蘇軍打贏了莫斯科戰役再說,打就是做好開闢第二戰場的準備,這也是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後繼續增加軍援力度的原因;一條是爭取合適時機和地點登陸歐洲一招制敵。為了在諾曼第登陸,盟軍採取了多種欺騙手段,最終迫使德軍將加萊作為了盟軍登陸的防禦重點。另一方面,選擇諾曼第登陸,盟軍是經過慎之又慎才決定的。
  • 二戰德軍為何戰力強悍?一個步兵師的火力配置如何?
    蘇軍要從戰役層面突破德軍陣地,至少必須完全貫穿德軍的師級防禦地帶,也就是10公裡正面。 德軍師級防禦是如此至關重要。因為很多師損失慘重,所以實際兵力和編制相差較大。第320步兵師參加了庫爾斯克戰役,有較大損失但不算致命,留存實力屬於不弱不強的程度,所以具有一定代表性。其在1943年8月底的狀況為:全師9945人,32門榴彈炮(24門105毫米口徑、8門150毫米口徑),21門75毫米重型反坦克炮,21門50毫米中型反坦克炮,14門步兵炮(75-150毫米口徑)、69門80毫米中迫擊炮。
  • 二戰蘇德戰爭全部戰役介紹,從戰損比和戰略意圖看誰是戰鬥民族
    勒熱夫戰役被同期的史達林格勒戰役所掩蓋,但其對於整個東線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整個勒熱夫突出部牽制了德軍大量兵力,間接導致了第六集團軍的覆滅。同時,這場戰役蘇軍雖消耗了大量兵力,但對德軍技術人員與精銳士兵的打擊,對德軍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下劃線百度百科說的,其實個人完全不這麼看)勒熱夫(火星行動)很明顯就是朱可夫的一次慘敗,用現代的話叫人生幾大錯覺之一:我能反殺。
  • 工業實力的比拼,1941-1945東線空戰,德無法將短期勝利轉為成功
    雖然1941年6月時的納粹德國空軍在飛機數量上居於絕對的劣勢(德軍約有3000架飛機參加了「巴巴羅薩行動」,外加約1000架僕從國的飛機),但軸心國集團給蘇聯空軍造成了巨大的殺傷。在戰役的第一個星期,蘇聯空軍就有4000架飛機被摧毀,相比之下德國空軍只損失了150架飛機。蘇軍損失的飛機數量是如此地驚人,以至於納粹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 戈林覺得那些從前線發回來的報告都是誇大的。
  • 柏林戰役,德軍擁有百萬大軍,為何沒守住柏林城?
    二戰後期德軍全部兵力加起來差不多有三百萬(包括200萬德國國防軍,100萬德國黨衛軍)兵力多寡是由其軍工能力所決定的,但是在柏林戰役中卻組織不起來那麼多的人,因為德國深陷戰爭的泥潭,兵力無法集中在首都柏林。
  • 柏林戰役前德國敗局已定,蘇聯為何放棄「圍而不攻」的戰略?
    其實在1944年10月,蘇聯紅軍攻下德國東普魯士的內梅爾斯多夫村後,就已經標誌德國法西斯的敗局已定,因為從當時的局勢來看,德軍已經沒有實力兩線作戰,更何況主要以防守戰為主。既然法西斯敗局已定,蘇聯軍隊在柏林戰役中為何不選擇「圍困德軍」的戰略戰術,反而以傷亡近30萬人的代價贏得最終勝利呢?
  • 史達林格勒戰役,雪崩般的死亡改變了戰爭的走向|有關蘇聯的那些書
    》一篇讓人也開始意識到戰爭的可怕之處。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可怕的一場戰役不是諾曼第登陸,而是德國和蘇聯之間異常殘酷、持續 4 個月的史達林格勒戰役。這樣來說吧:諾曼第登陸導致約 1 萬名盟軍官兵死亡,這無疑是巨大的損失。但在這場噩夢般持續數月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由於戰爭導致的死亡人數加起來超過了 100 萬人。
  • 羅馬尼亞戰役,蘇軍以驚人的戰績大勝德軍!
    而德軍都是至少一年的訓練。(後期不是,小孩子也上前線了)不但射擊技能高,地形地物利用,班排協同精良。戰鬥中,蘇軍步兵犧牲比德軍大的多。即使德軍中,國防軍損失率也比黨衛軍低。武裝黨衛軍(不是那些集中營和蓋世太保的低級人渣)穿的漂亮,顏值高,身高過1.80米(那找抽啊),狂熱的民族主義,但訓練和戰鬥經驗差,送死的不少。
  • 二戰六大「絞肉機」戰役:中國的這一場,直接拖垮日本內閣
    在首輪登陸戰中,美軍就損失了60艘登陸艦;第一天,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傷亡達到1100人。成功登陸後,日軍依靠複雜地形和遍布島上各處的工事與美軍展開消耗戰。戰役最緊張時,縱使美軍狂轟濫炸,日均推進距離還不到1米。1944年10月初,第1師因為巨大的戰鬥減員不得不被第81步兵師替換。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蘇軍的大炮打得遠,德軍的裝甲跑得快
    02蘇德戰爭,蘇軍大炮打得遠,德軍裝甲跑得快有一定道理蘇德戰爭如果按戰爭進程來劃分,可以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德軍閃擊蘇聯開始到莫斯科戰役結束,這一階段屬於德軍閃擊戰佔上風的階段;第二階段從勒熱夫戰役再到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這一階段屬於雙方拉鋸戰;第三階段從庫爾斯克戰役到蘇軍攻克柏林,這一階段屬於蘇軍的大縱深理論後來居上的階段
  • 二戰時期,大量德軍在莫斯科被活活凍死,為何不去搶劫蘇聯人?
    想必每個人對莫斯科保衛戰都不陌生!蘇聯軍隊勇敢地殺敵,迫使德國軍隊退卻,在這次戰役中取得了勝利。前幾次戰爭中,不管形勢如何惡劣,德國從未失手。同時莫斯科保衛戰也打破了德軍戰無不勝的傳奇。這個戰役也為以後史達林格勒戰役埋下了伏筆。
  • 二戰末期,德軍用飛彈空襲英國,為何卻饒過了蘇聯大城市?
    不過關於德國飛彈其實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那就是儘管德國人對倫敦、安特衛普,甚至雷馬根大橋都發射了大量的飛彈,但是他們對於恨之入骨的蘇聯大城市,例如莫斯科、史達林格勒、甚至列寧格勒都沒有使用飛彈襲擊過。那麼,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塵封記憶: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英雄們
    照片中就是電影中的原型,保衛史達林格的英雄之一——瓦希裡.格裡高葉維奇.扎伊採夫上尉 (俄語:Васил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Зайцев),瓦西裡是一名狙擊手,他在1942年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從11月10日到12月17日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共擊斃了225名德軍而成名,其中包括11名德軍的狙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