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德軍全部兵力加起來差不多有三百萬(包括200萬德國國防軍,100萬德國黨衛軍)兵力多寡是由其軍工能力所決定的,但是在柏林戰役中卻組織不起來那麼多的人,因為德國深陷戰爭的泥潭,兵力無法集中在首都柏林。
柏林戰役中,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共約250萬部隊。
德軍方面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總計有48個步兵師、9個摩託化師、6個裝甲師,共約80萬人。
僅僅從雙方兵力上來看,蘇軍就是德軍的三倍以上,德軍根本就沒有兵力優勢,而且蘇軍在坦克、火炮、戰機這些武器裝備數量上也有對德數倍以上的優勢,所以在後來柏林戰場上德軍先是喪失了制空權,被空中火力壓制的很慘,後是炮彈不濟陸權喪失,只能靠巷戰軟磨硬泡拖時間。
儘管蘇聯有三倍以上的兵力優勢,但也一直是穩紮穩打,蘇軍不想給德軍硬碰硬的機會,一直在消耗德軍的有生力量,不斷憑藉著火力優勢,數千架飛機投下了成千上萬噸的炸彈和汽油彈,在地上平均每英裡已部署到近千門的各種火炮集中射擊,打光了炮彈後蘇軍發動總攻,百萬大軍四面八方的殺入柏林。
柏林戰役是蘇聯組織的最大的一場二戰殲滅戰,也是蘇軍實施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蘇軍是不惜一切代價擊潰納粹德國,從而進一步掌控東歐,謀求政治利益。
儘管有如此壓倒性的軍事優勢,蘇軍還是以傷亡了近三十萬人的代價才拿下了柏林,德軍加上投降才損失了四十萬人,可見德軍的戰鬥力強悍,到了二戰後期也絲毫不減,以及德軍超強的戰鬥意志也令人讚嘆。
蘇軍之所以能打敗德軍,乃是勝在全局大勢。
二戰後期納粹德國乃至整個法西斯聯盟都已如強弩之末,迅速走向了下坡路,戰爭非但沒能轉嫁德國國內的經濟危機,反而大肆窮兵黷武造成了德國經濟崩潰,以德國的經濟實力想吞下世界似乎有些痴心妄想。
另外,德軍在歐洲戰場上兵力分散,且歐洲各國走向了聯合,後期戰線那麼長,別說繼續開拓疆土了,連防禦都成為了問題,德國一己之力(義大利不拖後腿就算好的了)挑戰世界各大國,無論是在道義上,還是軍力上都沒有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