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蘇德二國而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一戰,便是柏林之戰。這次戰役不僅對蘇德來說意義重大,對整個二戰來說,也
具有決定性意義。
在此次戰役中,蘇聯攻克柏林。而得知此消息的德國總理在地下室飲彈自盡,德國法西斯也被徹底消滅。然而,作為此次戰役的蘇聯指揮官的
朱可夫卻在勝利後惱羞成怒
,而讓朱可夫所惱羞成怒的,到底是什麼呢?
換個更清晰的說法,就是在攻克柏林之後,發生了許多事,是這些事情的總和讓朱可夫最終惱羞成怒。
第一、手下將士的態度
中國春秋末期兵聖孫武在他的的兵法巨作
《孫子兵法·軍爭篇》
中寫道''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在這幾句話中,孫武提出了他對士兵的一個基本看法,即紀律嚴明、訓練有素。
在他看來,任何一個作風不當的軍隊,都不會做出很好的成績。而朱可夫手下的士兵則不同。在柏林戰爭剛剛開始時,朱可夫對這次戰爭的勝利
有十足的把握,
並將這場戰爭看得非常簡單。
讓他產生這個想法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兵力。德國在進行柏林戰役時,已經是
強弩之末
。但為了生存,德國還是部署80萬大軍,3000多架戰機,1萬門火炮和1000輛坦克進行抵抗。乍看之下,這是個很驚人的數字。
但與蘇聯的250萬人,2400多架飛機,1.4萬門火炮和1400輛坦克相比,實在是過於少了一些,也正是這懸殊的差距,給了蘇聯過多的自信和樂觀。可戰役剛剛開始,朱可夫就遇上了難題——
澤勞弗高地。
這個高地地勢險要、坡面陡峭,是蘇軍進攻的必經之路,易守而難攻,堪稱是
''無法攻克的堡壘''
。在此之前,由於蘇方的盲目樂觀,朱可夫根本就沒有將這個高地放在眼裡。
德軍憑藉該高地有利的地形,充分利用起其中的每一條戰壕,給予蘇軍猛烈的打擊。在德軍猛烈的攻勢之下,朱可夫也不得不往裡持續投入大量的兵力以禦敵。可打仗,講究的是
天時地利人和。
蘇德這次的柏林戰役,對雙方來說,不僅僅只是打仗那麼簡單,對蘇方來說,這次的戰爭,
是為了討回顏面,是為了復仇
;對德方來說,這次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鬥爭。但從戰鬥意志上看的話,兩個國家的士兵,分不出勝負。
雖說在
''人和''方面是打成了個平手
,可在''地利''方面,德軍佔據了極大的優勢。
這就直接造成了一個朱可夫最不願看到的局面,即自己的進攻對德軍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自己的幾次進攻都被德軍打散。但
兵力上的差距還是太大
了,在蘇方如潮水般的車輪攻勢之下,德方士兵早已傷痕累累,不得已開始撤退。
這下,蘇方才真正地開始他佔領柏林的計劃。就最後結果來看,
蘇方的確是贏了,
攻克下了澤勞弗高地,但在這過程中,蘇聯的損失不可說是不大。
在攻克高地的僅僅四天時間內,官兵
死亡人數高達3萬人
,受傷21萬人,損失人數高達24萬之多,在此之外,837輛坦克被摧毀,被擊傷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數量達1653輛。
在懸殊的兵力差距下,蘇聯還有這麼多的傷亡人數實在是說不過去。若是差距沒有這麼明顯,蘇方在無法使用人海戰術的情況下,這次戰役又該如何呢?正是
手下將士的掉以輕心
讓蘇方在第一個高地就損失慘重。
其實不只是在戰爭進行時,在戰爭結束,蘇聯取得勝利時,蘇方的士兵並不是像人民想像地那般整齊有序地進行布局和戰後處理。相反的,可能是出於某種報復心理,勝利後的蘇聯紅軍士兵在城內大部分地方
搶劫和殘殺平民。
在當時的柏林城內,到處都能聽到女人的慘叫,平民的哭號,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周之久。這極不人道的做法也給蘇聯帶來了不少負面評價。
第2、 戰後其他幾個國家對蘇聯的態度
1945年5月7日,在柏林戰爭勝利後,德國投降書在法國蘭斯盟軍總司令籤署。蘇聯不管怎麼說都是大國,更何況是在柏林戰爭中取得了勝利。
這在蘇聯看來這就是
德國的挑撥離間,
是極不尊重蘇聯的一種做法。若是單單只有這樣也就罷了,在籤署投降書的過程中,德國竟然要求將文件送到他的面前籤字。這下,朱可夫是真正地生氣了。
歷史上那麼多次的受降儀式,哪有戰勝國跑到戰敗國面前去籤字的?簡直就是對蘇聯的一種無視和蔑視。朱可夫在現場厲聲喝道:
''讓他們到這兒籤!''
別說是朱可夫這種多個軍銜加身的軍人了,這種恥辱放在誰身上都受不了。
這也是導致朱可夫惱羞成怒的最重要的原因,可不管是蘇方過多的損失還是之後他國的不屑。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戰爭。不管是為了復仇還是為了爭奪資源,戰爭其本身就
代表著侵略和錯誤
,就代表著死傷和經濟退步。
戰爭中的人性或許可以被歌頌,但戰爭本身是不可能被美化的。杜甫在《石壕吏》中,以平民的角度描寫過戰爭: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戰爭在表面上看來,是一個國家的事,可
一個國家是由幾千幾萬個小家組成的,
如果不是這些小家出了人,國家要從哪裡找這麼多的人來奔赴前線。
在統計戰爭傷亡時,我們只看到了戰爭的傷亡人數,卻從沒想過
這些人身後的妻子兒女
,失去了家中的頂梁柱,他們又該如何生存下去?每次的戰爭,死亡的,不單只是名單上的那麼幾萬、幾十萬人,實際上是幾萬、幾十萬人身後的整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