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分類|歷史奇聞
文章字數|1808字,閱讀約4分鐘
1945年4月20日,希特勒56歲生日那天,總理府地下室舉行了一場慶祝晚會,戈林、希姆萊、鮑曼、裡賓特洛甫等納粹元老幾乎悉數到場,包括國防軍的凱特爾、約德爾、鄧尼茨等。在向元首祝賀生日後,將軍們以專業的口吻敦促希特勒儘快離開柏林前往德國南部,因為在未來的一兩天內,蘇軍就可以切斷柏林與外界的所有聯繫。
希特勒顯然有些猶豫,儘管情況看起來很糟糕,但這位納粹狂人"並沒有特別沮喪",他仍然認為"俄羅斯人將在柏林城下遭受最災難性的失敗",沒有人知道他的自信來自哪裡,但正是這種自信讓他最終留在了柏林。當夜,領袖們紛紛逃走,包括戈林和希姆萊,兩人都認為希特勒留下就會死,他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會成為他的接班人。
第二天早上,希特勒仍不放棄,他發布命令,黨衛隊副司令兼武裝黨衛隊將軍費利克斯·斯坦納將領導一場反攻,目標是逼近柏林南郊的蘇軍,並要求柏林地區包括空軍在內的所有士兵和地面人員投入戰鬥。希特勒特別命令空軍參謀長科勒將軍:"所有指揮官保持不動,將在5個小時內被處決,你們必須拿著頭保證最後一名士兵也將投入戰鬥"!。
費利克斯·斯坦納
斯坦納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是黨衛軍臭名昭著的維京師的第一任指揮官,1935年加入黨衛軍,1939年成為黨衛軍機動部隊"大德國團"的指揮官,率領2800人入侵波蘭,後來又參加了法國戰役。1940年底,他奉希姆萊之命組建了一支主要由北歐志願者組成的"維京師",參加了1941年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並被提升為黨衛軍第3裝甲軍司令和庫爾蘭半島集團軍群總司令。
斯坦納在一戰中已經是一名少校,有著豐富的帶兵和訓練士兵的經驗,甚至還有"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訓練格言,而且他一直在武裝黨衛軍中擔任上尉,因此是黨衛軍中少有的職業作戰軍官。1945年初,德軍在東部戰場潰敗時,由於庫爾蘭半島的特殊地形,施泰因納得以從海上撤往德國,是柏林戰役期間為數不多的有作戰經驗的部隊之一。
在柏林戰役之前,黨衛軍第3裝甲軍和第27志願擲彈兵師、第28志願擲彈兵師、第10裝甲師、第11裝甲擲彈兵師以及其他雜牌黨衛軍殘部組成了重新編制的第11裝甲軍,編入希姆萊的"維斯杜拉集團軍群",在柏林以東組織防禦。讓黨衛軍首領希姆萊帶兵簡直是個笑話,因此德軍很快就在維斯圖拉-奧得爾戰役中被擊敗,黨衛軍第11裝甲軍大部被殲滅。
海因裡希·魯特伯德·希姆萊
斯坦納本人則逃回柏林城,成為希特勒身邊少數幾個仍能直接指揮的前線將領之一。1945年4月21日,他接到希特勒的命令,對柏林南郊實施反突擊,試圖打開缺口,配合外線的溫克第9集團軍解除柏林之圍。但是,希特勒為他搜羅來的幾個師都是空虛的殘餘部隊,施泰納把他們集中起來時,只有不到15000人,幾乎沒有坦克和重炮,用來攻擊朱可夫的軍隊無異於送死。
因此,施泰納乾脆拒絕執行這一荒謬的命令,他宣稱:"我不願意在這個時候無謂地犧牲更多的人,所謂的進攻計劃只是出於總理府地下掩體裡那些人的幻想。"。在250萬蘇軍的三線包圍下(還有100萬人直接進攻柏林市區),柏林的20萬守軍已經陷入困境,全部被消滅只是時間問題。希特勒所謂的反攻計劃是他憑空想像出來的,他已經基本失去了理智。
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聽到這個消息終於精神崩潰了,也不再關心施泰納的"反攻",他開始破口大罵每一個背叛過他的人,都是背叛、謊言、腐敗和懦弱,然後說他要親自保衛第三帝國的首都,誰想走都可以走,他要留在這裡"為國捐軀"!到了晚上,希特勒恢復了理智,重新向施泰納下達命令,要他盡最大努力阻止蘇軍的推進,並開始安排他的葬禮。
儘管知道一切抵抗都將是徒勞的,但斯坦納還是執行了希特勒的最後一道命令,奇蹟般地堅持了近一周,但防線最終還是在蘇軍的三面猛攻下崩潰了,斯坦納唯一的希望就是拼命向西撤退,避免被蘇軍俘虜。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西逃的斯坦納於5月3日在呂訥堡向英軍投降,並一直被關押到1948年4月27日。
這裡是《遇見小賢》,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